第十三章泌尿系统_第1页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_第2页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_第3页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_第4页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泌尿系统(urinarysystem)第一节概述一、排泄的概念及途经途径:①呼吸②皮肤③胆汁④肾脏二、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功能:排泄第二节肾脏的结构一、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

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分布在肾皮质外层和皮质中层,85-90%,髓襻很短。髓旁肾单位分布在靠近髓质的皮质内层,10-15%,髓襻很长。3.集合管4.肾小球旁器肾素肾素肾小管液中NaCl变化肾小管液中NaCl变化肾血液循环特点(一)肾血流量大,血流分布不均匀(二)串联两套毛细血管网(三)血流量相对稳定(四)血管球内的压力高第三节尿的生成的过程级原理尿量:正常成年人每昼夜

1000~2000ml,平均为1500ml。尿的正常化学成分水95%~97%溶质3%~5%电解质(Cl-、Na+、K+三种离子较多)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最多)为主。尿的pH值:pH5.0~7.0

尿的生成过程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滤液的形成●微穿刺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液是血浆的超滤液。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肾小囊内层足细胞层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一)重吸收的特点1.选择性重吸收2.有限性重吸收3.各段肾小管的吸收能力不同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重吸收

(reabsorption)

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泌(secretion)

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二)肾小管重吸收的机制1.被动重吸收2.主动重吸收

原发性:质子泵、Na+-K+泵和钙泵

继发性: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近端小管重吸收约70%Na+、Cl-、K+、H2O●近端小管前半段,2/3跨细胞途径●近端小管后半段,1/3细胞旁途径Na+、Cl-和H2O的重吸收1.近端小管(三)肾小管对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近端小管前半段

Na+主要与H+分泌及G、AA的转运相耦联泵-漏模式

钠泵

Na+-H+交换体

Na+-X同向转运体

Na+主要与Cl-

一起被重吸收主要通过细胞旁路

Cl-是顺浓度梯度

Na+是顺电位差

近端小管后半段2.髓袢●髓袢重吸收30%的K+、20%的NaCl和15%的水。●主要吸收部位——髓袢升支粗段Na+:2Cl-:

K+同向转运模式●髓袢各段对水的通透性不同,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有关(后述)呋噻米、利尿酸等药物(-)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12%的NaCl、不同量的水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盐的转运是可调节的。

水的重吸收主要受抗利尿激素(ADH),而Na+主要受醛固酮的调节。*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在Na+泵供能下,主动重吸收NaCl。*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重吸收量很少,但其仍重吸收NaCl,故而继续保持小管液低渗状态。远端小管初段

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重吸收Na+和Cl-,分泌K+;分泌H+(后述)*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取决于主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葡萄糖的重吸收●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是其前半段;●是一种继发性主动转运,与Na+同向;●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肾糖阈(160∼180mg/100ml)*葡萄糖吸收极限量近端小管、髓袢HCO3-重吸收的机制HCO3-

的重吸收乙酰唑胺

钾的重吸收既有主动重吸收,又有分泌。约2/3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远端小管被重吸收,随尿排出的基本是由远端小管分泌的。

水的重吸收近端小管:67%被动其他物质的重吸收

氨基酸

重吸收机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基本相似,也需要钠离子存在。HPO42-、SO42-与Na+同向转运

蛋白质

由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以胞饮方式被重吸收(主动转运)。

尿素

约有30%~40%被动重吸收。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及其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一)H+的分泌与H+—Na+交换(二)K+分泌与K+—Na+交换(三)NH3的分泌1.H+的分泌及H+—Na+交换

H+的分泌H+—Na+交换2.K+分泌及K+—Na+交换K+分泌K+—Na+交换K+的分泌同Na+的吸收密切相关3.NH3的分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过程中能不断地产生NH3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一般为300mOsm/L)相比较而确定的;●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50-200mOsm/L毫渗单位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体内缺水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尿表明尿被浓缩;●体内水过剩时,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尿,表明尿被稀释;●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明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减退。●原因: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由于ADH而对水通透性的下降,有助于稀释。一、尿液的稀释●原因: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而溶质留在小管液中。●动力: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二、尿液的浓缩●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髓袢、集合管排列有逆流倍增的作用。△逆流倍增现象△逆流系统:

流体在两个相互平行且靠近的管道中反向流动。●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外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

内髓部渗透梯度:主要是NaCl和尿素的重吸收造成。三、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溶质:组织间液直小血管降支升支组织间液一、肾血流量的调节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五节肾泌尿功能的调节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左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65-67%的现象。●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球-管平衡:肾动脉压(80-180mmHg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球-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渗透性利尿重吸收百分率小于65-67%;*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吸收百分率将超过65-67%,导致水肿。

●肾交感神经兴奋,可致尿量减少,机制如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多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和水二、肾小管及集合管机能的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分泌●作用:1.抗利尿激素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枝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调节因素体液渗透压、血容量和其他因素

体液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丘脑第三脑室前腹侧部机体缺水: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大量饮水:晶体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

*动脉血压——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其它因素促进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血管紧张素Ⅱ、低血糖、尼古丁和吗啡等抑制因素:心钠素(ANP),乙醇等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十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八肽)血管紧张素Ⅲ(七肽)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肾素血管紧张素酶A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

刺激醛固酮的合成与分泌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垂体后叶释放ADH增加改变肾小球滤过率血管紧张素Ⅱ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保Na+排K+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机制:醛固酮+胞浆受体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

*醛固酮分泌的调节

血管紧张素血K+、血Na+浓度

第六节排尿活动及其调节

排尿活动是一种反射过程;●感受器为膀胱内壁压力感受器;●初级中枢是骶髓;●高位中枢包括脑干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