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五如何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民主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学术界力图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因而有以下不同的称呼:20世纪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等。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成果,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新文学。新文学与旧文学的不同在于语言与形式、思想与内容以及观念与品格。但其精神又与古代文学相连。此问题相当复杂。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宝贵内容。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作品、作家、现象和批评四大内容。本课程将涉及到数千部(篇)作品,讲到数百部(篇)作品,重点分析一、二百部(篇)。本课程涉及数百个作家,讲述数十个,重点学习十多个。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想、文学社团、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区域等。文学批评即文学评论,包括作品、作家、现象以及文学史的批评。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本课程采用三分法。五、如何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一)听讲与自学相结合(二)认真完成作业(三)读一点现代历史和理论书(四)实践中学习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840年以来,民族存亡日益严重。中国社会处在封建统治中。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找真理。报刊业、出版业发展,自由撰稿人形成队伍,文学受众求新,接受方式由听到读。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
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此前后文学观念发生变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诗界革命”,黄《杂感》:“我手写我(吾)口”;梁启超等“新文体”,“文界革命”;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等“小说界革命”,“新小说”。提倡“俗语”(白话),“言文一致”。王国维、周氏兄弟。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清末散文有“新文体”作品:《少年中国说》、《新民说》;革命派散文家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小说有刘鄂《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次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移址北京),发刊词《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接着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同时批判“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从而掀起了一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新青年》扩大编辑部,新文化统一战线形成。《每周评论》、《新潮》、《星期日》、《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创办;四大报纸副刊。
二、“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封建必然要反封建文学,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运动开始了。胡适首先发难,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
陈独秀“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文学革命论》)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的“双簧戏”。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具体文类:关于诗歌:胡适《谈新诗》,俞平伯《白话诗的三大条件》、《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康白情《新诗的我见》,周无《诗的将来》。关于小说:胡适《论短篇小说》,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关于散文:周作人《美文》等。
文学革命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语言的全面变化,产生了一些新作品。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取得了胜利。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把中国文学改造成了新文学。一、理论渊源进化论是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胡适受意象派主要是庞德影响,陈独秀受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周作人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李大钊受俄国文学的影响等。怎样建设新文学?更是参照了西方文学的历史和经验。写实主义得到提倡,是借鉴了西方文学由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再到新浪漫主义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当时大量译介了外国文学的理论文章。二、翻译作品
《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就译介了外国作家的作品。第4卷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掀起了易卜生热。许多欧美和日本作家作品都被介绍进来。文学革命者几乎都译介过外国文学作品。新文学期刊几乎都刊登过外国文学作品。许多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介绍。哲学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等都有介绍。以上文学思想和作品对新文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在新文学的提倡与创造过程中,大家觉得有组织起来的必要,于是创作倾向不同的人便结成了不同的社团,形成声势浩大的力量。1921年开始,到1923年,有文学社团40多个,1925年发展到100多个。文学社团标志着新文学队伍的壮大。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来今雨轩。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1932年自行解散。二、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目为“艺术派”。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三、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1926年离散。1927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1932年停止活动。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四、流派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一、与守旧派的论争《新青年》上演“双簧戏(信)”后,林纾首先出来捍卫文言文,写《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与白话之相消长》等文,声讨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攻击白话文,宣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又写小说《荆生》、《妖梦》影射文学革命者。刘师培、黄侃办《国故》杂志,对抗文学革命。蔡元培《致林琴南书》,李大钊《新旧思想之激战》,鲁迅的“随感录”等进行批驳。林纾只能寄望将来。二、与“学衡派”的论争1922年,梅光迪、胡先驌、吴宓办《学衡》,打着“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旗号,批评新文化运动。梅光迪写《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驌写《评〈尝试集〉》、吴宓写《论新文化运动》,提出较系统的批评,以文化重构中的稳健立场批评运动中的偏激,但基本持否定态度。鲁迅写《估〈学衡〉》揭示其“学贯中西”之不足。1933年《学衡》终刊。三、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年,《甲寅》复为半官方的周刊。两次载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说文言文“理不可弃”,提倡“读经救国”,兴起复古思潮。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写了关于《评新文化运动》的文章,鲁迅写《十四年的“读经”》、《古书与白话》、《答KS君》等批驳。“甲寅派”随段琪瑞政府倒台而消匿。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头十年的阶段划分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20年白话文胜利,文学革命仍在前进,至1927年形成一个时期。这十年的新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0,萌芽阶段,1921-1926,活跃阶段,1926“3·18”-1927“4·12”,沉寂阶段。二、头十年的创作实绩萌芽阶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都产生,但除鲁迅的几篇小说外,都很幼稚。活跃阶段。《呐喊》、《彷徨》、《沉沦》、《女神》,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已经走向成熟。沉寂阶段。作家南下,创作减少。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联结中外。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形象更新。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四、文学革命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思想大于审美。感伤情调浓厚。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个性化追求。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创作方法多样。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和创作第二节《呐喊》和《彷徨》第三节《阿Q正传》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一节生平和思想1881年生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领略世态炎凉。1898年,“走异地”,学工科。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1904年,入仙台医专学习。受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弃医从文。1906年回东京,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个性主义为主要思想。1909年回国。1911,绍兴宣传辛亥革命。1912,教育部佥事。痛心辛亥革命失败,进入沉默期。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阵,创作小说、杂文。组织语丝、未名、莽原社。先后在北大、北京女师大任教,支持学生,成为青年领袖。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1926年去厦门大学。1927年到中山大学。营救学生未果,辞职。进化论遭置疑。1927/10,到上海,做职业作家。编杂志,译作品,创作大量杂文和历史小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在革命文学论争,“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10/19,逝世,享年56岁。他的同志和论敌都纷纷悼念并送葬。他身上盖的是“民族魂”大旗。第二节《呐喊》和《彷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风格体式都可以从他那儿找到源头。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几代作家和研究家。《呐喊》收1918-1922的14(初为15)篇,《彷徨》收1924-1925的11篇作品。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一、思想内容1、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2、批判国民性:《阿Q正传》《示众》《风波》等。3、探索出路:《伤逝》《故乡》《离婚》等。两大题材和形象:1、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2、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二、艺术手法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二、“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三、“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以上是鲁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刻画等等。第三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狂人形象狂人是“迫害狂”。其表现不同常人。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狂语里能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实现不”吃人”社会的希望寄托给孩子。《阿Q正传》阿Q是一个精神不健全的落后而不觉悟的游民无产者形象。阿Q的精神胜利法:逃离现实的精神负累,有其存在原因,消除的条件。阿Q形象的意义:批判了国民性,提出了中国农民的出路问题,批判了辛亥革命。关于阿Q革命的问题作品的意义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野草》写于1924-1926,23篇散文诗。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探索路径的生命体验,反抗绝望的精神特征,包涵着鲁迅的思想和哲学。它是“自言自语”——“独语”体文学。难懂。《朝》1926,2-11写成,10篇回忆性散文,初题《旧事重提》。回忆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人和事,是研究鲁迅的第一手材料。抒情意味浓。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现代文学以小说开端。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后形成气候,于是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思潮。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有许多代表性作家。第一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用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政治、人生、生活等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如“人生究竟是什么”一类问题。出现在1918年。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将问题小说引向高潮。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等最早,冰心《斯人独憔悴》揭竿,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继之。二、乡土小说“五四”以后出现的描写乡间人生现实的小说。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农村,描写农村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与农民的痛苦、乡风民俗的醇厚,表现出淡淡的乡愁。鲁迅开路,继起的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柚子》、《怂恿》、《地之子》、《故乡》、《朝雾》、《惨雾》。三、冰心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诗歌、散文、小说俱佳。以问题小说闻名。《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社会问题,《超人》:人生是什么?爱-母爱-“爱的哲学”,《分》:阶层意识,憎爱皆有。《关于女人》等赞美女性。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四、叶圣陶叶绍钧(1894-1988)苏州人。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家。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特点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不著文字的处所”。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五、许地山落华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春桃》。《落花生》。第二节创造社的小说一、浪漫抒情小说不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而是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为主,形式上一般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方法上属于浪漫主义的小说。创造社以浪漫抒情小说著称,其他有文学研究会的庐隐、王以仁,浅草、沉钟社的作家,以及淦女士等。二、创造社的小说郭沫若:《牧羊哀话》——第一篇反帝爱国小说。张资平:《冲击期化石》——现代第一部长篇。倪贻德《玄武湖之秋》,陶晶孙《音乐会小曲》,周全平《林中》,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等。郁达夫最著名。三、郁达夫(198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散文俱佳。1920年作《银灰色的死》,1921年与《沉沦》、《南迁》集为《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写劳动者。《迟桂花》、《东梓关》艺术性较高。1935年《出奔》停笔。1938到南洋抗战,1945年9月17被日本宪兵杀害。《沉沦》抒写弱国子民的屈辱,表达爱国情怀。“他”是一个留日学生,有爱情的要求,但因国贫己穷,又兼内向怯懦,不敢表达,以至变态,且处处受异族欺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绪,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投海自尽。作品性的描写有些过,反帝爱国思想却很突出,有积极意义。郁达夫小说的抒情特色:1、“零余者”形象。被社会挤出的飘零者,特点是愤世嫉俗,感伤忧郁,不同流合污并且反抗黑暗。受“多余人”的影响,但有五四彷徨苦闷于出路的“时代病”特征。郁达夫作品多写“零余者”心情。2、“自叙传”。作者自我的表白。他相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之语,总在作品中嵌入自己的身影或个性气质,通过主人公宣泄自己的情怀。3、感伤情调。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而他对忧伤的情调尤感兴趣。他的小说以感伤的抒情为主调,注重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甚至厌世颓废的情调抒发,而不注意营造结构。第四章郭沫若第一节生平和创作第二节《女神》第三节历史剧第一节生平和创作郭开贞1892-1978,乐山县沙湾镇人。1913赴日本,受泰戈尔和斯宾诺莎影响,泛神论成为哲学基础。五四前始写诗,1919-1920为爆发期。1921发起创造社,《女神》出版。1923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1926,3南下广州,7月参加北伐。1928避居日本10年,研究古代历史。抗战爆发只身回国,成为国统区文化界旗帜,创作6部历史剧。后为新中国成立奋斗。解放后是社会活动家。第二节《女神》《女神》1921出版,是“开一代诗风”的创作,影响巨大。初版诗剧3篇,诗54首。后多次改动。受惠特曼《草叶集》影响。多数诗在“差不多是狂了”的状态中写出。“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我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因此,诗集以雄浑豪放的格调唱出了五四时代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最强音,若要体会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最好是读《女神》。爱国主义是《女神》的思想灵魂。爱国是贯穿诗集的内容主线,诗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爱国感情。《凤凰涅槃》、《炉中煤》、《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等无不这样。作者在日本想像五四,认为祖国已经新生而十分可爱。正因为此,才表现出意气风发,狂飙突进的时代面貌。一、爱国主义二、自我抒情主人公《女神》的主体形象。因此诗中总有一个自我。“自我”是《女神》的抒情方式,其方式便于直抒胸臆。“自我”有两种:一是“大我”,即民族和某种精神力量的代表。象征形象凤凰,《立在地球边放号》《天狗》属此类。大我气势博大,包举万物,雄强战斗,勇往直前。一是个人。《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以及爱情诗属此类。三、浪漫主义《女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作。其代表作均有此特点,表现为:1、表达理想2、想像雄奇3、感情奔放4、夸张象征等手法四、诗体创造1、自由体诗歌:绝端自由,绝端自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冲破旧藩篱,表现新时代,解放了诗体。2、有的诗初具“形式”。如《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3、诗剧:《棠棣之花》、《湘累》、《女神之再生》。问题:由于太“自由”,使得形式散漫,语言缺少提炼,最终是感情横溢,诗味不足。五、其他诗集《星空》:《天上的市街》为人称道。《瓶》《前茅》《恢复》第三节历史剧《女神》中已有诗剧。头十年著名的是《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有《虎符》、《棠棣之花》、《屈原》、《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屈原》为代表作。第五章20年代的诗歌第一节概说第二节闻一多第三节徐志摩第一节概说一、早期白话诗显示白话的价值。破除旧诗格律,实现“诗体大解放”。但未能脱尽窠臼,还很幼稚。最值得注意的是《尝试集》。其他是刘半农的《扬鞭集》、《瓦釜集》,沈尹默的《三弦》,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朱自清的《毁灭》,周作人、郑振铎、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刘延陵、叶绍钧等的合集《雪朝》。二、“开一代诗风”的新诗自由体诗歌的建立。情感、想象、抒情被强调。克服白话诗少“诗味”,创立了诗的艺术。但形式散漫。《女神》最突出。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的爱情诗,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的小诗,冯至的抒情诗等值得注意。三、走向“规范化”为纠正新诗的散漫,新月社提出“新格律诗”并取得创作成就。四、“纯诗”概念与象征诗1926年,穆木天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李金发专写象征诗,1925年《微雨》是代表。其他诗人有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第二节闻一多闻家骅,1899生于湖北浠水,1946被特务暗杀于昆明。走过了诗人—学者—斗士的人生道路。诗作集为《红烛》《死水》。闻一多是杰出的爱国诗人。1922留美,写《太阳吟》《忆菊》《孤雁》表达爱国情怀,写《洗衣歌》《七子之歌》控诉帝国主义罪行。1925回国,写《发现》《一句话》《死水》表达失望和希望。闻一多主要贡献是“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创作新格律诗理论的核心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讲究节奏和韵律,具有听觉美。绘画美指辞藻富丽、恰切、有色彩,讲究语言特色,视觉形象有魅力。建筑美指节与节、行与行之间的均衡,讲究匀称整齐,具有视觉美。《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象征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诗的思想是对现实的失望和憎恨,隐含着对祖国绝处逢生的信念。应从“三美”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死水》并没表现绝望,闻一多说它里面藏着“火”,为什么?闻一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表面上作者把“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实际是朱自清所说的“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是对祖国(象征义)爱之太深的愤激之情。第三节徐志摩徐志摩1897生于海宁。1918留美,1920留英,1922回国,任教于北京、上海,1931飞机失事身亡。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康桥树立了他的理想,回国后为建立美英式的国家而呼唤,最后失望。他的诗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表达对于理想、爱情和美的追求,思想积极,后期因对现实失望而悲观消极。徐志摩的诗风清新灵动,潇洒飘逸,技巧极强而又不着痕迹,仿佛信手拈来,轻松自如,艺术造诣相当高。他的诗整饬有格律,但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再别康桥》表达无法言说的隐衷和欲说还休的心情。几幅画面新鲜别致,意象清新,把自己的理想建立情形巧妙道出。轻来悄走的心理和挥手作别的动作,将难言的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第六章20年代的散文现代散文产生于《新青年》的“随感录”,以议论为主。后“美文”发展起来。鲁迅认为五四散文的成就在诗歌、小说之上。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成就较高。俞平伯、冰心、许地山、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梁遇春、徐志摩、陈西滢等值得注意。第七章20年代的戏剧话剧发端于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最早的话剧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接着有陈大悲《幽兰女士》,欧阳予倩《泼妇》。郭沫若开创历史剧。其他有“国剧运动”提倡者熊佛西《洋状元》、余上沅《兵变》。成就最高者是丁西林和田汉。丁西林、田汉丁西林以幽默喜剧著称:《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抗战后有《三块钱国币》,四幕抗战喜剧《妙峰山》。田汉悲剧特色显著:处女作《梵峨嶙与蔷薇》,出世作《咖啡店之一夜》,代表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抗战后有《回春之曲》《秋声赋》《丽人行》以及解放后的《关汉卿》较著名。第八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30年代,实际是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7-1937年。这时期,文学重心移到了上海,文学队伍重新组合,文学性质有了新的因素,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变化和收获。第一节革命文学的提倡与论争第二节“左联”的成立与活动第三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第一节革命文学的提倡与论争一、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大革命失败后,作家聚集上海,在苏联“拉普”思潮的影响下,酝酿开展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1月,郭沫若发表《英雄树》提出告别个人主义文艺,提出无产阶级文艺。接着,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纷纷发表文章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从而掀起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二、主张的偏颇革命文学提出以农工大众为对象,语言接近农工大众。但把文学等同于政治实践,用宣传替代文学,肯定标语口号,忽视文艺特性。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以小资产阶级作家为革命对象。把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张资平当作“落伍者”批判。说明主张者患有“左”倾幼稚病。三、论争1、李初梨1928,1发表《艺术与社会生活》,钱杏邨3月发表《死去了的阿Q时代》。针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偏颇和错误的批判,鲁迅写《“醉眼”中的蒙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写《从牯岭到东京》。2、太阳社和创造社对谁先提出口号问题也展开了论争。第二节“左联”的成立与活动一、成立背景1929年秋,中共要求停止论争,加强团结,派沈端先、冯乃超、冯雪峰与鲁迅联系,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尊鲁迅为“盟主”。二、“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出席者40多人。会上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的行动纲领。鲁迅在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鲁迅是左联的实际领导者。二、“左联”的活动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出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译介外国作品和推荐中国作家作品,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联系。3、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4、后来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第三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参看教材第136-139页。30年代还出现了“革命+恋爱”创作模式。由蒋光慈开路,许多作家都表现出。第九章3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说第二节丁玲张天翼一、丁玲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30年代有《韦护》、《水》。延安时期《在医院中》较优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讲话》的成果。特点: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构成20-40年代的女性系列;她的作品是个人叙事和社会批判的结合。丁玲二、张天翼1929以《三天半的梦》踏入文坛,30年代《包氏父子》最优秀,1938《华威先生》最有名。另有儿童文学《大林和小林》。特点:讽刺。讽刺某些人的某些缺点。抓特征,“漫画”人物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的某个特征;用自相矛盾法,人物性格冲突法达到讽刺目的。第三节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的一个小说派别,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而来。主要作家:施蜇存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集子《将军的头》、《梅雨前夕》、《善女人行品》。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的8个短篇较早用感觉主义写成。穆时英《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及《上海的狐步舞》等较著名,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新感觉小说取材上海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手法多样新颖,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促进了都市文学的发展,是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不过,作品往往有负面因素。第十章茅盾第一节生平和创作第二节《春蚕》和《林家铺子》第三节《子夜》第四节茅盾的特殊贡献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沈德鸿,字雁冰,1896生于桐乡县乌镇一个书香门第,由母亲抚养大1913考取北大预科,1916进商务印书馆,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接编《小说月报》。1926赴粤参加大革命,1927在牯岭开始文学创作。《幻灭》《动摇》《追求》合称《蚀》三部曲,表现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的悲剧。1929去日本,写有小说和《买豆腐的哨子》等散文。另有论文《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1930回国,参加“左联”活动。1932-37创作进入鼎盛,代表作在这时写成。抗战期间,辗转香港-新疆-延安-重庆-香港-桂林-重庆,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新中国成立,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1981逝世。第二节《林家铺子》和《春蚕》茅盾企图在《子夜》中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因健康关系,把小镇和农村部分写成了中篇和短篇。《林》讲述“12·8”战争前后一杂货店倒闭的过程。林老板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他精明能干,熟谙生意之道,在战争的背景下,他使出种种手段,甚至“牺牲血本”以“度难关”,但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同行倾轧,更兼敲诈勒索而破产,出走大吉。作品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境况。同时也批判了小商人目光短浅,民族意识淡薄的思想局限。《春蚕》《秋收》《残冬》构成“农村三部曲”。《春蚕》背景与《林》相同,写老通宝“丰收成灾”的故事。作品歌颂了他的品质,也批判了他的迷信和麻木守旧,不能与时俱进。多多头是新一代农民形象。《春蚕》的主题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家转嫁危机造成的农民破产,同时预示了农民的出路。第三节《子夜》一、《子夜》的写作意图在1930年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茅盾决定用小说发表意见,作品通过中国社会现状的大规模描写,回答托派: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二、《子夜》的人物形象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形象。赵伯韬是买办资本家形象。屠维岳是资本家帮凶形象。三、《子夜》的艺术特点1、结构宏伟。2、心理描写突出。3、环境描写出色。第四节茅盾的特殊贡献一、“社会分析小说”二、史诗性小说三、文学批评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舒庆春1899-1966,字舍予,北京,正红旗人。1924年赴英国后,开始正式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9秋回国,创作丰收,《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著名;抗战后,任“文协”总务部主任,重要作品《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第十一章老舍第二节《骆驼祥子》一、主题作品反映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农民工的生存命运与精神毁灭的悲剧结局,否定了靠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提出了个体劳动者的出路问题。祥子凭着身体和毅力,决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想要的得不到,想避的避不开。他极力挣扎,结果还是消蚀了身体和精神。最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二、祥子形象第一,社会没有提供成功之路。第二,婚姻的失败。第三,更重要的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他走得越远则陷得越深。三、祥子悲剧的原因第三节老舍的独特贡献一、“市民世界”:老舍作品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北京市民社会,被称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二、“京味儿”:老舍作品的人物,习俗,景象是“北京的”,语言也是一股京腔。三、幽默:老舍一开始就自觉地表现出幽默,又曾一度“禁止幽默”,最终还是返归幽默,成为成就最高的幽默小说家。第四节《四世同堂》作品写于重庆。人物众多,形象鲜明,“京味”十足,反映了敌人占领下北京人的生活,歌颂了民族气节,艺术水准很高。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李尧棠,字芾甘,1904生于成都。从小受父母爱的熏陶,接着产生了对封建家庭的恨。五四时接受无政府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影响。1923到上海、南京,27赴法国。1928写成《灭亡》正式开始文学生涯。同年底回上海。抗战期间,他辗转香港、贵阳、桂林、重庆,胜利后住上海。他的主要工作是做编辑。1929-1949是巴金创作的丰收期:18部长篇,12本短篇集,16本散文随笔集,另有翻译。重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第二节《家》一、思想内容《激流三部曲》展示的生活激流:垂死的封建势力在疯狂吞噬年轻的生命的同时,青年者的觉醒与反抗《家》的成就最高。作品描写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宝塔型的结构中,长辈对小辈有绝对的权威,小辈只能绝对服从;可是第二代人却在蛀蚀着高家的楼台;第三代不堪忍受开始反抗。最终动摇了家庭大厦。“家”是封建统治的象征。作品写高氏三兄弟的婚姻和爱情:高觉新爱钱梅芬却被迫与瑞珏结婚;觉民爱琴遭包办婚姻时起而逃婚;觉慧在爱的鸣凤被逼死,在瑞珏死后下决心逃走。觉新是“不该那么做”的典型,觉慧是“应当这样走”的典型。这两个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鸣凤和瑞珏令人无限同情。觉慧这个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是五四唤醒的青年。他热情满怀,思想却不很成熟。觉新是封建主义造就的孝子贤孙形象。他采取“作揖主义”,不抵抗哲学,八面讨好,息事宁人,最终成为封建阶级的牺牲品。他身上闪烁着人性美。作品对他既同情又批判。二、人物形象三、艺术特点1、抒情性。巴金前期作品被称为“青春的赞歌”。作家满怀热情歌颂青年,笔底奔流感情,表现出巴金式的热情与抒情。2、人性美。作品重在写人的心灵美。在鸣凤、瑞珏和梅三个女性形象以及觉新形象上表现突出。3、主要受《红楼梦》的影响,同时借鉴了外国文学的艺术。第三节《寒夜》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大学生,抗战中,全家从上海避难重庆。由于生活日趋窘困,婆媳矛盾愈演愈烈。汪卑怯懦弱,无法调和,两头受气,且公司不景气,生活压力大,肺病不治,妻子离去,各种压力聚于一身,终于熬到了抗战胜利,在体病、家破、生存困难的煎逼下死去。曾树生并不是坏人。她对“花瓶”本来不满,婆婆还对此大加责伐,丈夫懦弱且病,灵肉和生活都很困苦,终于禁不住年轻健壮且富有的陈主任的引诱,出走兰州。当她回重庆,人去屋空,一片哀愁。作品通过他们生存挣扎,家破人亡的悲剧,揭示了战争环境中正直善良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高。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沈岳焕1902-1988,凤凰县人。6岁入私塾,1918年小学毕业入伍。1923年到北京求学。1924年始发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1930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回北京,发起“京派”、“海派”论争。1938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回北大任教。建国后进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文物,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沈从文作品宏富,小说、散文俱佳,约80多部,全集20多本,《边城》和《长河》是代表作。以写湘西著名。30年代成熟。集中起来,其作品的总主题是人性。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而这“人性”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这“自然”是湘西。因此,沈从文是湘西的歌者,湘西的魂魄。第二节湘西世界及其对照
沈从文用小说和散文构造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湘西世界是他“人性”的理想家园。他们在近乎原始的道德文化中,按照传统的习俗与古朴的自然协调共生。虽然这里也有压迫、处罚、不满、死亡、悲剧,但少有阴谋、欺诈,作家关心的是历经磨难而顽强生存下去的人性。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还有“神性”:“爱”与“美”=最高的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当他看城市人,便发现了种种不符合人性的现象,这都是商业化的结果,于是他讽刺和鞭挞。《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是这样的作品。第三节《边城》毕竟过去的和现在的人生形式都不尽人意,沈从文只好用理想的方式再造人生形式了,《边城》和《长河》是理想人性的颂歌。《边城》以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般的风景抒写一曲田园牧歌。作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品为“神性”和“人性”作了理想的描绘。贯穿小说的是一条扑朔迷离的爱情线索。作者无意渲染这个凄迷绾绻的爱情故事,而是叙写边城的人性美:老人的古朴厚道,翠翠的天真恬静,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专情爱意,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以及人们的古道热肠,君子风度,个个诚信守约,重义轻利,乐于助人,安分乐生。这一理想的世界,与现代人性相对。第四节沈从文的艺术贡献一、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是原始古朴无法实现的幻想。二、多种小说文体的创立。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把小说文体扩大了。第十四章30年代诗歌
第一节概述30年代的诗歌是多元的。概括起来有两大潮流,一是左翼诗歌,二是现代派诗歌。一、中国诗歌会左联诗歌组发起,1932,9成立于上海,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创办《新诗歌》,故有“新诗歌派”之称。后出版“国防诗歌丛书”,1937年4月中国诗人协会成立,宣告解散。该会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大众化为主旨。代表诗人除发起人外,有王亚平、柳倩等。二、现代派诗歌1、后期新月社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开启了后期新月社。它不再仅坚持新格律而有更宽的道路。一方面开始走向社会,有自由诗表现,另一方面坚守自我,表现出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纯诗”立场。由于开掘内心世界,强调情诗的创造,有别于中国诗歌会注重外部世界的叙事诗创造。三、现代派
1932施蛰存办《现代》而得名。卞之琳编《水星》与《现代》呼应,推动现代诗潮。戴望舒编《新诗》邀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参与,把现代诗推向高潮。与此相呼应的刊物有《现代诗风》《星火》《菜花》《诗志》。“现代派”本无组织,其诗特点是聚焦内心世界,抒发自我情绪与感觉。抗战后,诗人群急剧分化。四、其他诗人1、殷夫1909-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诗集《孩儿塔》《伏尔假的黑浪》。2、艾青1910-1996:《大堰河——我的保姆》传遍大地时,作者身陷囹圄。3、田间1916-1985:《未明集》《中国牧歌》,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节奏短促。4、臧克家1905-2005:《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著名,锤炼字句,凝练含蓄,有古诗美。第二节戴望舒、卞之琳一、戴梦鸥,杭州人。《雨巷》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的过渡,《我的记忆》成为现代诗派的起点。其诗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诗人在抗战中被关在香港监狱,诗作表现为爱国主义。二、《雨巷》《雨巷》成名,诗人获“雨巷诗人”称号。此诗也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作。1、三个形象:“我”、姑娘、雨巷;2、诗意蒙胧与主题多解。三、卞之琳江苏海门人,“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的现代主义诗人。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合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1938年以后的诗较通俗易懂。四、《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中句句有景,句句在动,人和景组成了几重关系,而主体与客体形成相互间的转化。这是表层画境,深层的哲理是宇宙万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依托,人与人、与自然应和谐相融。第十五章30年代的散文30年代的散文作家众多,内容广泛,成就可观。知道鲁迅杂文的集子名及著名作品。知道林语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缪从群、丰子恺、夏丏尊等作家及其代表作。了解报告文学史上的几部重要作品。第十六章3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概说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艺术剧社的活动,“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等组织,“国防戏剧”口号及“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等剧作。主要作家田汉、洪深、曹禺、夏衍、熊佛西、李健吾、袁牧之、宋春舫及其代表作品。第二节曹禺一、生平和创作曹禺1910-1996,万家宝,生于天津,继母养大。1922进南开中学,参与戏剧活动,得到张彭春的指导。1930考入南开大学旋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到天津任教,1936到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随校迁江安,1942到重庆,1946去美国,1947回国在上海的文华影业公司,建国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艺,继续写作。《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与《日出》一同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后《原野》诞生,《北京人》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曹禺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以上4部剧本被称为曹禺的4大剧作。《家》(改编)成功,一同成为曹禺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蜕变》《艳阳天》《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及改编剧《正在想》《镀金》等。二、四大剧作
曹禺剧作写出了人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人无论如何“挣扎”,都不能摆脱“宇宙”的“残酷”。当曹禺沿着这条路线去写作时,剧作和剧中的人物便“活”了起来;当他头脑清醒,用社会学的眼光去看待人时,作品的成就就受影响。(一)《雷雨》
作品表现周、鲁两家人的纠葛与冲突。周朴园一心要维护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但他不知家里发生了混乱,潜伏着危机,他的儿子和妻子在反抗与不知中破坏着家庭,而这又是他30年前的错误造成的,各种矛盾聚集爆发,轰毁了他的家。剧作在24小时和两个场景进行,有“三一律”的特点。矛盾冲突激烈,语言诗化让人着迷。雷雨(二)《日出》《日出》控诉“损不足而奉有余”的社会现实。“天堂”与“地狱”
形成鲜明对比。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都充满了痛苦、挣扎、血泪。陈白露想过豪华而有尊严的生活,“小东西”想摆脱蹂躏,翠喜想光明的做人,李石清想向上爬,黄省三想养活全家,潘月亭想越做越大……谁的“挣扎”都没逃脱“残酷”的命运。日出(三)《原野》《原野》写复仇者的沉重心理负担,说明冤冤相报永无出路。仇虎为报家仇杀死了大星和小黑子,使焦家断了血脉。自己也没逃脱死亡命运。在这场仇杀中,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感人。(四)《北京人》《北京人》展示家道处于衰落中的人的精神与生存挣扎。曾老太爷要守住他钱袋和棺材,曾思懿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维持家政,曾文清想继续少爷的生活而不得,愫方愿意为人奉献终致失望出走。一家人为了生存勾心斗角,用尽心思,吵嚷嚷,乱哄哄,最后死的死,走的走,留下的则没有生存的能力。剧作和《雷雨》一样,揭示人的生存本能和自私本性及争斗本领。北京人三、曹禺的杰出贡献1、创作了既可演出,又可阅读的剧本,把中国话剧推向了成熟。2、树立了中国话剧的高峰,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3、把人的心灵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睹之惊心动魄。4、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创造了戏剧的艺术典范。第十七章40年代文学运动与思潮第一节文学形势第二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三节文学思潮与论争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灵。第一节文学形势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1941年“孤岛”消失,成为3个大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大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一、“孤岛”文学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处于包围状态,形成“孤岛”,这个时期的文学史称“孤岛”文学。留在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英法租界的特殊环境,展开抗日文艺活动。以上海戏剧社为主的戏剧创作较活跃,其次是杂文创作风行。“孤岛”沦陷后,进步文艺活动渐歇。二、沦陷区文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上海并入沦陷区,统称“沦陷区文学”。沦陷区作家在夹缝中坚守文学阵地。一方面提倡乡土文学,另一方面转向平凡人生的价值肯定。在艺术上出现雅、俗文学接近的趋向。在沦陷区作家中,张爱玲、钱钟书等最值得注意。三、国统区文学国统区占地面积最大,拥有作家最多,作品数量最多,思潮流派最活跃,因此更能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一)抗战初期1937,7-1938,10月武汉失守:救亡压倒一切,各家各派作家在救亡的旗帜下团结统一,文学活动以救亡宣传为主,基调为英雄主义。作品多小型轻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1938,3,27在汉口成立,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的汇合,组成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上选出理事45人,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出版《抗战文艺》。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鼓励作家表现战争与救亡的现实生活。爱国主义成为总主题,报告文学和通讯等纪实性作品倍受重视,诗歌,戏剧走向广场化。(二)抗战中期1938,10-1944,9湘桂战役失败的“相持阶段”:抗战初期的速战论及其兴奋感消歇,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作家的乐观主义转向清醒的现实主义。尤其是1941,1“皖南事变”后,作品加强了现实批判和历史沉思。作家在“苦闷和抑郁”的情调中,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和自己,以寻找新的出路。“民族命运”仍是中心问题,但“社会”和“个人”也被突出的抒写着,文学表现得丰富、复杂和深刻。在爱国主义的总主题下有两类作品:一是在现实和历史的描写中,揭露民族的痼疾和阻碍抗战的原因,如《呼兰河传》《四世同堂》《北京人》《家》;二是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和历史道路,如《财主底儿女们》《困兽记》《引力》《春寒》《法西斯细菌》《火把》等。这时的特点是历史感和史诗性的品格和沉郁、凝重、博大的美学风格。(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7滇缅反攻开始,9月中共提出“废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统区“民主”与“建国”成为思想主题,民主运动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的主题沿着前一时期发展,而又集中于两个领域: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知识分子为建国而做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文学的色彩繁复多样,但讽刺是其主色调,现代文学的讽刺品格得到长足发展。马克思说: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抗战到了最后阶段,中华民国到了最后阶段,文学就以喜剧的形式欢送它们。《围城》《八十一梦》;《三块钱国币》《乱世男女》《升官图》《捉鬼传》;《马凡陀山歌》《宝贝儿》《追物价的人》以及冯雪峰、聂绀弩的杂文都是讽刺暴露性作品。四、解放区文学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后扩大为解放区,实行“红色政权”,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许多作家从上海、北平等地到延安,与群众结合,创作了崭新的文艺。文艺社团众多是其特点。1942年毛泽东《讲话》以后,文艺创作及运动得到蓬勃发展,有别于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五四”传统文学的新文学大量出现,并且成为新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延安及解放区文学的主题是对新制度和现实斗争生活的热情赞美,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农民、士兵、干部是重点描写对象。作品的风格是明朗、朴素。作家对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自觉追求,民间文艺形式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等文体。作家通过与农民的“对话”试图把文学的“根”扎在民族文化土壤中,因此解放区文学有其特殊意义。第二节《讲话》40年代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在运动中,延安文艺界于1942,5,2-23召开了座谈会。会上,毛泽东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论著,是建国后中共制定文艺政策的指导思想,影响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讲话》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如何领导文艺的问题。《讲话》论述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方法、文学批评标准、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队伍的建设、统一战线等问题。而核心问题则是文学“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明确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其次才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服务。这就是常说的“工农兵方向”。《讲话》主要是从政治的层面提出“如何为群众”的,因此把文艺家的思想改造放在第一位,要求文艺家的政治立场移到革命中来,使思想感情朝工农兵靠拢。而不是写作的形式、方法等具体问题。《讲话》的内容多属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对文艺的规律的细节讨论较少。第三节文学思潮与论争由于战争带来的历史大变动、大转折,文学纷繁复杂,论争也更为频繁和激烈。其中主要的有一下一些:一、关于文艺与抗战的关系抗战初期鼓动抗敌情绪的群众性、小型化的作品出现了公式化倾向,梁实秋提出文学“与抗战无关”,并得到沈从文的呼应。罗荪、张天翼、巴人、郭沫若等提出了批评,指出他们是要使文艺脱离政治、脱离现实。文艺界还批驳了施蛰存否定抗战初期文学成绩的观点。二、关于“民族形式”1938年,延安文艺工作者组织学习毛泽东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发表了体会文章。1940年,国统区则展开了如何对待“民族形式”的论争。向林冰提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形式。葛一虹则全盘肯定新文学,否定民间形式的可继承性。郭沫若、胡风、茅盾等人都发表文章加以讨论。到了《讲话》才给出了正确结论。三、对“战国策”派的批评1940年,陈铨、雷海宗、林同济等在昆明创办综合性杂志《战国策》,1941年底又在重庆《大公报》辟《战国》副刊,提倡尼采哲学,认为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在文学上主张恐怖、狂欢、虔恪“三道母题”,鼓吹“自我”中心,强调“心灵”表现,提倡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作品有《野玫瑰》《蓝蝴蝶》等。《新华日报》《群众》及解放区报刊发起批判。四、关于文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1942延安整风初期开展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讨论。首先是周扬发表文章提倡对延安生活唱赞歌,也可以批评缺陷。随后丁玲、王实味、罗烽、艾青相呼应。丁《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王《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但后来变成政治问题加以批判。1945,11国统区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的上演也展开了讨论。五、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1945,1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文章提出“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观”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舒芜把“主观”提到了决定地位。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发表文章予以批判。1948年胡风作专著《论现实主义的路》反批判。论争直到建国前结束。胡风的理论有其价值,但当时不被人接受。论争的影响深远。第十八章4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钱钟书、张爱玲、张恨水第三节路翎等七月派小说第一节40年代小说概述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内容有:一、直接反映抗战的小说:最先是丘东平报告文学似的《第七连》《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其后是姚雪垠《差半车麦秸》《牛全德与红萝卜》表现战火锻造国人灵魂。此外有陈瘦竹《春雷》,萧乾《刘粹刚之死》,碧野《乌兰不浪的夜祭》,李辉英《北运河上》,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等。这类作品富有战地实感。二、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情世态的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堪察加小景》,艾芜《山野》《石青嫂子》,吴组缃《山洪》。此外有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张恨水《八十一梦》《五子登科》,黄药眠《陈国瑞先生的一天》等。其中一些作品具有讽刺特点。三、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废名《莫须有先生座飞机以后》,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师陀《结婚》,《果园城记》,萧红《呼兰河传》,冯至《伍子胥》等。这类作品从深层挖掘民族灾难的根源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力量。四、表现知识分子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探索: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苏青《结婚十年》,梅娘“水族系列”《蚌》《鱼》《蟹》,李广田《引力》,齐同《新生代》,夏衍《春寒》,王西彦《古屋》,郁如《遥远的爱》,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等。这类作品大多熔铸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较为真切深刻。第二节钱钟书、张爱玲、张恨水一、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无锡人。他作品不多,1941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出短篇集《人·兽·鬼》,1947出《围城》。《人·鬼·兽》的4篇小说《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显示了作者心理讽刺的才能,表现出疏离主流文坛,进行独立创作的意趣。钱钟书《围城》借鉴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写法,叙写法国留学生方鸿渐从海上归来,驻足上海,又流浪内地,混迹三闾大学,又被迫回到上海,最后仍想到重庆去。他漂泊无定,缺少归宿。他的形象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处境。作品采用“反英雄”的模式,写一个胸无大志,学问不精,生存无方,但聪敏过人,正直善良,人性纯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作品涉笔成趣,对所有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加以讽刺。作品以文化的价值与冲突为核心,写出了多方内容与多个形象。其主题正如书名所示,明指婚姻,实指人生,方鸿渐每次冲出“围城”都落入新的“围城”,所以有肺腑之言:“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作品机智深刻,讽喻成趣;议论精辟,妙语连珠;博喻繁复,警句迭出,令人拍案叫绝!《围城》是语体文写作的奇书。二、张爱玲张爱玲1920-1995,生于天津,长在上海。她从女性的角度,以家庭的为据点展示现代化都市中封建心灵的千疮百孔,体现出对平凡人生的肯定。她的主人公生活在日常物质世界中,她们的喜怒哀乐都以物质利益和个人欲望为转移。虽然多是小市民婚恋的离与合,但她能深入人性的深处揭示出人物的脆弱暗淡。张爱玲成名作《倾城之恋》写富商范柳原与曾在旧家庭为人妻的白流苏的婚姻。代表作《金锁记》是对“女性情欲的研究”。出身低贱的曹七巧被嫁给瘫痪之人,受尽无性生活的煎熬和大家庭各房的欺负,终于熬到“夫死公亡”,分得大笔财产。但这代价是青春和禁欲。她对小叔姜季泽的爱欲破灭后,转而疯狂地报复别人,甚至向求婚者透露自己30岁女儿有大烟瘾!三、张恨水张恨水1895-1967,原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自学成才,创作了100多部中长篇小说,发表文字2000多万,是现代最有成就的通俗小说家。其代表作有:1、《春明外史》,以才子杨杏园的婚恋为主线,串起上至总理大帅,下至嫖客妓女若干人,反映了20年代北京的社会情形。故事缠绵悱恻,凄婉动人。2、《金粉世家》,写一家豪门贵族“由‘大树底下好乘凉’到‘树倒猢狲散’的家庭衰落过程,揭示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严峻法则”。主要人物冷清秋。有人誉之为“民国《红楼梦》”。3、《啼笑因缘》,写樊家树与卖艺女沈凤喜、侠女关秀姑和财政部长独女何丽娜4角关系。作品集社会—言情—武侠于一体,艺术性强。时有“《啼笑因缘》迷”之说。4、《八十一梦》,以梦的形式,自由抒写,社会批判得到加强,因此书稿被“老鼠”蹂躏。学者新近注意到,张恨水不仅是言情小说的大家,也是抗战小说的大家,他创作抗战小说最多,他把“国难小说”提升为“抗日作品”。第十九章解放区小说第一节解放区小说概述第二节赵树理第三节孙犁、丁玲、周立波等第一节解放区小说概述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在《讲话》的指引下,作家们努力实践工农兵方向,创作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体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推进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延安和解放区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与国统区大不相同。这些作品表现工农兵主要是农民的生产劳动,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与封建落后势力的斗争和在新政权下的成长历程,格调明快爽朗。在解放区,农民真正成了作品的主人公,第一次成了歌颂的对象。艺术上吸收传统文学和民间文艺的形式,形成了向传统和民间回归的潮流。但是,解放区文学与外国文学隔绝,与“五四”文学传统背离,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格局。思想上的狭隘保守和艺术上的缺乏创新,尤其是强调服务政治而忽略了文艺特性的缺点被带进新中国,影响不佳。重要作品除赵树理、孙犁、丁玲和周立波的作品外,有写人精神面貌的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种谷记》,康濯《我的两家房东》;采用章回体的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王希坚《地覆天翻记》,柯蓝《洋铁桶的故事》。此外有草明《原动力》,刘白羽《无敌三勇士》,邵子南《地雷阵》,华山《鸡毛信》,马加《开不败的花朵》,管华《雨来没有死》等。第二节赵树理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长治第四师范毕业,当过小学教师、店员,曾参加“左联”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他熟悉农村、农民和民间文艺,立志“摆文摊”,终身为农民写作。
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代表作还有中篇《李有才板话》、长篇《李家庄的变迁》。后有《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是“山药蛋”派的鼻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政府公共安全监控技术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版建设项目招标协调合同
- 三年级教学计划3篇
- 员工工作计划
- 2024-2030年中国羟甲烟胺片行业发展潜力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服装销售工作计划
- 学习部工作计划4篇
- 去超市实习报告范文集合7篇
- 银行员工辞职信
- 关于教师职称述职报告汇编5篇
- 变压器安装施工工艺-课件
- 河道汛期施工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 汉语教程我听过钢琴协奏曲黄河课件
- 二氧化碳充装流程
- 12m跨钢栈桥设计计算
- 电路板类英语词汇
- 沙特的矿产资源开发概况及其商机
- 高一生物必修一期末试题(附答案)
- 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程序流程图(共1页)
- 三年级_上册牛津英语期末试卷
- 损伤容限设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