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第四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第一节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本质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意识与动物的心理的区别

二、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二)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弗洛伊德的意识结构

意识

下意识

潜(无)意识压抑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在人的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意识由理性和非理性构成。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作用。第四,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只!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9只!一、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一)认识论的出发点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由此区别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由此区别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因此,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出发,就产生我们了认识论的两对认识关系: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和反映论与先验论。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2)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意识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但是,可知论又根据对世界的本质的不同看法而区分为“反映论和先验论”。2、反映论与先验论

(1)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都属于先验论。(2)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墨子:“知,接也。”“虑,求也。”“循所闻而得其意。”问题:为什么都是可知论,但却分为不同的认识路径?(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唯物主义都主张反映论,但是他们又分为“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反映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两种反映论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1、能不能分辨认识的本质与认识的区别。

2、在认识问题上知不知道实践的区别。

3、在认识问题上懂不懂辩证法的区别。因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论形成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论形成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此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直接和间接经验,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于个人来说“好奇心”、“求知欲”、“理论兴趣”对于认识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难设想对事物没有“好奇心”的人会有重大科学发现。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王夫之:“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实践是人们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活动,因此,实践就具有主体、客体和主客体的相互关系。

1、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主体与主观在性质上具有区别和联系。

2、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客体与客观在性质上存在区别和联系。

3、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因此,在主客体的价值选择主导下,其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就具有了能动性,从而既说明了认识的本质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共性),又说明了认识是能动的反映(个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毛泽东:“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两次飞跃”和“一个总过程”。(一)由实践到认识(二)由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一)由实践到认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特征:直接性和形象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特征:间接性和抽象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和方法。反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片面性。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二)由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形成后,认识的过程还没有结束。因为这种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同时,认识的目的还没有实现。要完成认识的任务和实现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实现第二次飞跃。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必要性在于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重要性在于回到实践,为实践服务。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要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毛泽东:“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特点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及其特点(一)真理与谬误(二)真理的特点(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与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标志主客观不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联系与区别:1、真理与谬误都是认识。2、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是认识中的正确认识。谬误也是认识,但却是不正确的认识。区别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其根本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一定时空的存在关系。

(二)真理的特点

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真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基础和检验标准是实践,实践具有客观性,它保证着真理的客观性。因此,真理具有一元性,在真理问题上,就要反对唯心主义的“多元真理观”。如:社会组织经验论;实用主义真理观。2、真理具有具体性。真理都是对事物在一定时空的认识,因此,真理性的认识具有范围性,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就转化为谬误。3、真理具有过程性。真理的具体性决定了真理是发展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看不到真理的过程性,就会把真理当作教条,从而导致谬误。4、真理具有全面性。真理是对存在的理论认识,是一个认识的体系,具有全面性。如果把全面的认识割裂开来就会导致谬误。(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2、相对真理:一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3、辩正关系: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毛泽东曾经形象的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反对绝对主义真理论和相对主义真理论。绝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绝对性,看不到真理的相对性。它在理论上会造成独断论和思想僵化,在政治上往往走向专制主义。相对主义真理论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看不到真理的绝对性,这样会导致主观主义和诡辩论。共同点是割裂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第二,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态度。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心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精神。旧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物质,是客观事实。毛泽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检验真理,既不能是主观,也不能是客观事实本身。而要既能连接主观,也能连接客观的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特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优点。列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不仅在于实践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为什么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性

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此外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和具体实践的局限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人类之所以要认识真理,就在于用真理为人类服务,人类之所以要关注价值,就在于存在的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一)价值及其特性(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三)价值评价和功能(一)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第一,价值具的客观性。客体必须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如果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客体再具有什么属性也是没有价值的。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随实践而变化。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就是价值随主体而表现为多样性特征。(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总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区别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方面,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方面。真理原则要求人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规律;而价值原则要求人的思想和行动保证人的需要和利益。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目的性原则。人只有尊重客观条件按规律办事,目的才能达到。人的活动又是以某种价值为目的的,满足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所以价值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多样化原则。所有的人的活动都要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而不同主体的需要又是五花八门的,是多样的。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第二,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两者互为前提,相互适应,又在发展中相互引导。第三,真理与价值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三)价值评价和功能

1、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真理评价价值评价不好好不好不好好中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人类创造世界的基本活动有两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人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即把尊重客观实际和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结合起来。因为,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由于存在的世界又是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变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又是多样的,因此,在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对待实际,就要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