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_第1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_第2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_第3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_第4页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课程沈阳电化教育馆陈莹2010年1月内容提要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使命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三、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五、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发展日趋完善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使命(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了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系统的所有环节。教育信息化的内在结构:

(1)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2)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3)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4)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5)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6)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7)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8)教研科研信息化。以上这8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二)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几个名词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几乎包容一切教育问题,也使得它在教育中的作用显得空泛。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从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信息技术教育: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如何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三)优化教育信息化的举措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着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系统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进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加快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硬软潜件协调发展,优化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也愈加重视,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场变革席卷了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育领域,也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7,美国教育行动纲领:使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开发有效的教育软件和联机学习资源作为学校课程的完整组成部分;为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使用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美国是世界上网络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中心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1999年初,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1.美国在此基础上,全美上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信息技术教育运动。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如下特点: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设备的操作训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教育信息网络等。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教育正式列入英国国家课程课程名是ICT(信息通信技术)主要目的有:通过ICT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共同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模式,在一个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帮助学生在使用ICT时获得信心和能力,并逐步熟悉计算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对瞬息万变的科技信息时代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利用ICT帮助需要特殊教育或残疾的学生获得学习上的相对独立;帮助兴趣极强的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并鼓励他们设计IT系统解决实际问题。2.英国根据《日本2005年信息与交流白皮书》,在2003财政年期间公立学校中每8.8个小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因特网的接通率达到99.8%。据2006年3月通过的“电子日本战略”,日本在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以上。3.日本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10月发表的《2005—200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芬兰连续三年在全球被调查的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一。芬兰2003年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机比为6:1,学校的网络连接达到99%。4.芬兰5.韩国韩国的所有学校在2001年就已经完成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到2000年末,韩国已经完成了对所有中小学计算机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连接等硬件建设。(1)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1998年为学校添置尖端的电脑设备经费超过50亿美元;

英国:2000年投入3.71亿英镑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及相应基础设施。英国政府开展的“全国学习计划”投资12亿美元,国家学习网络基金二期就投入了1.05亿英镑,目标是到2002年使全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联入因特网。6.发达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点(2)加快与基础设施配套的教育资源的建设美国大量出版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几乎囊括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内容;日本建立全国性的教育信息中心;新加坡最大范围开发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自己开发、与出版商联合开发、与企业合作、独立开发等,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教学资源;韩国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更是独树一帜。截至2000年,总共开发了4500多种教学软件及教学数据库,此后每年都有大量新开发的教育软件,2005年,开发出73000多种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这些资源将涵盖中小学的所有课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出口国日本各都道府县要有计划地培训出相应水平的计算机指导人员,然后通过他们培训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再通过这些骨干教师指导所有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韩国教师培训采取“分层次、分类别”模式,对不同层次教育系统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照顾培训对象的年龄差异等,对学生家长也开展相应培训。各国在教师培训数量上不仅相当庞大,而且在培训内容上也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除了培训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教学论、教学设计以及学科整合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由浅人深,很值得借鉴。

(3)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4)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并有相应的目标与教学内容,信息学科在各国课程中的地位已经确立。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将信息技术定为必修课程,教学的最低时数也有所规定。

(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1.试验阶段(程序设计)

1982年开始了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教育部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2次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1984年建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方针,并在五所大学的附中进行试验。此间,计算机教育以兴趣小组、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语言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从娃娃做起。”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3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计算机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七五”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强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1987年我国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988年成立了“全国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委员会”。之后,全国各省、市、地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计算机普及教育活动。

1991年召开了“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了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随后,各省、市相继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此,计算机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上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后,有人称“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是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1994年我国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程序设计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普通模块,软件教学逐渐地时兴起来。1997年~1999年北京市教研部教材编写组,率先研究讨论将高中计算机教材名称由《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此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很快。有人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2.发展阶段(程序设计→软件教学)

3.普及阶段(软件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下发了3个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制定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和课程内容安排等。从此,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次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0年北京市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2000年11月14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必修课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必修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各地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师资设备条件在教学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小学、初中、高中要求各有所不同。具体教学模块主要有信息技术基础(软硬件常识)、操作系统简介(Win95/98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Word、Wps等)、网络基础及其应用(WWW、E-mail)、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PowerPoint)、数据库初步(高中)、程序设计方法(高中)等。按照新的课程指导纲要,全国很多教研单位和个人编写出版了近百套教材,竞争非常激烈。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教学评价: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基础设施: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2001年教育部开始审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下的高中教材。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明确了“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地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审查在《课标》下的高中教材。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顺应时代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彻底转到普及教育上来。同时新课程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造就高素质的新一代社会公民。这些工程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现代化,也离不开教育的信息化。(一)普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1.真实普及信息技术课程

2.深入理解课程的新目标、新理念

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三、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人具有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信息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②社会责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③独立学习,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应发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积极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使用结果,有没有对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迫切愿望和进取精神是态度积极不积极的表现。所以专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可以使学生把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②不断追求自我发展要不断地要求学生向前发展,去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地学习新工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纲要中关于小学、初中教学内容的模块设置上略见一斑。虽然整体的模块设置大体相同,但是学习的要求和内容的难度及深度方面都是逐步加深的。③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除了要求每个学生具有守法意识以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外,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劳动成果的纯洁性和科学性以及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和劳动。

①信息理解能力:能遵照信息生成者的意图理解他人传递出来的信息。

②信息选择能力:能从预先准备好得若干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得信息。

③信息判断能力:通过客观的了解信息生成过程,探讨其效度与信度。④信息收集能力:根据自身的目的收集必要的信息。包括采访、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图书馆的利用等。⑤信息处理能力:利用现代的处理方法加工作为素材的信息。(3)知识与技能目标国家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小学、初中各学段的具体知识目标。

200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虽然是指向高中阶段,但是它所折射出的理念是涵盖整个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结构、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和管理、课程的评价和课程的管理这六个方面对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总的方向。《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内涵更加丰富,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普遍提倡的素养培养协调起来。《课标》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5条基本理念:①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③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④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⑤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于2003年4月正式颁发。这一“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个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将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现在,全国大部分师范院校都设立了以培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为目标的相应专业或系科,在几乎所有师范专业系科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1.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国家及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比较重视,教育部在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各历史时期,在其发布的指导文件中都对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指示和安排。辽宁省结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的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培训。“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标准、新理念、新教材的培训具有大学本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历。具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在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的能力。业务上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标准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师的路更加宽广了。学校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打造;学校校园网和计算机的维护;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开展(NOI、NOIP、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机器人竞赛等)2.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等就解决其工作量、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进修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建议。要单独设立计算机学科的职称评审系列,解决好计算机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在制订工作量和其他标准时,要与其他学科(如数理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若参与教学软件的开发、机房管理与维护工作,应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工作量等。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通过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有5种,每套教材6本,包括必修1本,选修5本。每套教材都配有光盘、教师教学用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站,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五套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共性特点都是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具体直接指导。每套教材基本都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并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教材编制原则(1)体现了信息素养培养(2)体现了各地的差异(3)体现了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4)体现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5)体现了特色和创新(6)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

2.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

3.“校校通”工程的建设,掀起了建网、建库、建队伍的热潮

4.教育城域网的建设5.资源库的建设(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大支柱,是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成果的热门课题。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对中小学整体的教学结构改革和素质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1.小学阶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蓬勃发展——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多样:

开课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开始从小学1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课程内容:2000年《纲要》内容;兼容多种语言(LOGO,BASIC,VB,VC,Pro)的机器人;其他。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教育方式:课内与课外结合2.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前后衔接、螺旋上升2003年4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伴随着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而研制的,并未相应研制初中和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针对“功能衰竭的纲要”和“空中楼阁式的高中课标”——亟待修订“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纲要”(3-6年级;7-9年级)随着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渐普遍地开设,以学生信息技术教育“零起点”水平为前提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难以指导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以活动为主线,以信息技术软件为辅线的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主题活动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画图主题活动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画图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数学语言与

文学人文与

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

健康综合实践

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1)高中阶段课程结构信息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2学分选修2+(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学分。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关注所有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充分考虑了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和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4.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生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有能力承担起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普遍吗?整合方式成熟地让我们放心了吗?现阶段,我国社区和家庭有足够地设备供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吗?广大家长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吗?

“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1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53%。”(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我国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社区和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学科整合只能剥离信息技术课程中面向大众的应用性课程价值及其内容,不能替代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独特的课程价值及内容。

我国未来5~10年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讨论是否取消信息技术必修课,而应关注如何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并在处理好与信息技术整合关系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信息技术必修课。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承担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常用软件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可在学科和生活中培养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难以承载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必修课技术层面的内容;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一般信息素养“8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路向自在: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挑战的个体存在与国家存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国际竞争中的国家自强数字化生存;数字化国家(beingdigital)自信:自信地应用信息技术生活、学习、工作;自信应对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e-confidence)自如: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fluently)自主:熟悉并自主选择工具、信息和问题解决方式,自主判断;自主知识产权

(self-directed)自然:基于需求地;内生地;无缝地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习惯

(naturally)自律(self-disciplined)

自省(self-reflection)

自新(self-development)

5.课程目标上从注重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转为重视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提高学生总体的信息素养。过去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的是知识和操作的训练,很少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文化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强调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6.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五、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发展日趋完善

当目标和内容确定后,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一)信息技术教学法的现状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而且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法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像数学、语文等传统学科那样完善的教学法流程。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侧重教师教学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侧重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有操作练习、任务驱动学习法、协作学习法等。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教学抛锚式学习师徒认知式教学任务驱动式学习如何拨开纷乱的教学方式的表象,从实用的视角透视教学与学习的本质……(二)新课程理念呼唤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变革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的束缚,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这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三)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教学法改革的实践看,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重心转移由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由传授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适应社会为重心。

2.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传统教学法单调和枯燥,把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单一模式中,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包括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等,使得教学法不仅从内涵上、而且从使用上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更有利于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多样发展。

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法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新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加之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更加明显,使得教学方法也出现了逐渐融合、优势互补的趋势。像协作学习法、抛锚教学法就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发挥出整体作用,这比各个教学法的简单排列组合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多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资料来源:Donovan,Bransford,&Pellegrino,1999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式学习通过设计的学习基于技能的学习独立的技能训练和练习情景化的实践建模讲授式口头教授书面讲授叙述性录像技术支持的学习交流环境评价机会电子学习工具计算机模拟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交替个人与合作互补合作学习自学学习者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学习群体审视信息技术学习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简化思考——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有的教师仍然习惯于教“新教材”,科学使用教材的问题未引起重视。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

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对教材的再次加工教师不再是教书匠,是课程的开发者,育人的工程师——教师的专业化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在生活中?生活在网络中:被动地适应互联网社会,不然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网络在生活中:生活仍然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只不过在他们生活中出现了互联网这样一种新的探索和娱乐工具教师要树立信息技术的工具意识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与实施三维目标的割裂化: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误区分不清基础知识的主干、核心,缺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建构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忽略双基培养训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美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老师:为什么?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学生:是的!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学生:她自己。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学生:要爱自己!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学生:是的!!!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实施中最薄弱的环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现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境创设将15克盐放在面前:吃不下去放在美味的汤中:享受,盐别有价值情境:汤创设情境:为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学习情境的分类教学中采用的情境可分为“体验型情境”“任务型情景”和“道德两难情景”。“体验型情境”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应用实例以及这些应用产生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任务型情境”是指蕴含着探究性问题或实践要求的、高度真实的任务背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产生探究欲望;“道德两难情景”则是指蕴含着价值观冲突、道德两难选择、观点矛盾等的社会实践情景,这种道德两难情景是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注意事项情境的高度真实性:录像、多媒体(包括虚拟现实技术)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技术奥秘的“间接兴趣”:展示的情境应能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必须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主题有高度的关联,并尽量渗透较高的社会价值,避免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境体验。情境的长短要适度,保证学生“进得去,出得来”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维持学生兴趣:中小学生的兴趣“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情境的选材要注意从身边的事例中、国际国内大事中、从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挖掘可以展示给学生并能让其人心驰神往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境,也可以选择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情境,避免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让成年人都望而生畏的大段文字。什么样的任务是好任务?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各地文化特色介绍;旅游方案;学科学习或研究课题)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避免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反例: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是谁”)与所学知识技能具有内在联系,别“跑题”或“离题太远”范例:让茎山茶走向世界为了保护和宣传地方特产,余杭市委将专门举行一次研讨会。作为地方特产保护办公室的特聘专家,你将就茎山茶的采摘过程、生产工艺以及当前的宣传措施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保护和宣传茎山茶。在研讨会上,你将利用PPT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并设计网站向全市市民进行宣传。任务应该如何提?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强。过大的任务可分解为先后衔接的任务链或问题链;逐步提高难度,“门槛低、坡度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个任务或问题供选择(但技术要求要统一),允许学生自选任务或问题任务或问题的要求要非常明确,以利用后续的评价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要求:(1)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要阐明该名人对社会的核心价值,列出能表明其核心价值的重大事件或作品;(2)分析使其成为名人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包括时代背景、信仰、受教育情况、某些关键事件等。(3)人物传记的字数应不少于500字;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版式要规范,要配有合适的图片、图表等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根据鸟的行为、体形、叫声、毛色、栖息地以及食物来源等研究当地不同鸟类的特征和生活方式,集中全班同学的研究结果,制作关于当地鸟类的网站。要求:(1)网站应详细介绍当地不同鸟类的特征(包括身体特征、体形、叫声、毛色等)和生活方式(包括栖息地、食物来源等),对当地野生鸟类的生存状况和健康情况进行评价。(2)网页的素材至少应包括:标题;鸟的照片(扫描图像或数字照片等)或者录像;鸟的叫声的录音;关于鸟的栖息地、生活范围等的图表、图像;描述所研究的鸟的存活量、生存状况的文字和图表;有关鸟类历史和当前面临问题的表述文字(至少6段以上);与其他至少5个鸟类网站的链接;与其他至少1个同年级班级(最好在外地,甚至国外)主页的链接。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探究学习: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自主学习中的提问通过问题的提出,学习被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被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在问题求解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问题应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自主学习中的分层次提问认知:“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应用:“用惯性来解释为什么汽车开动时,人会往后倒?”自主学习中的分层次提问分析:“为什么说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综合:“如果物体间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怎样?”评价:“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科学价值是什么?”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而且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包括:强化学生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学生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合作学习操作要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的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和角色分配;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课程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