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_第1页
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_第2页
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用法的总结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明清时出现大量吴语撰写的方言文学作品,不同作品在记录同一方言词时往往有不同写法,以表示又这一意义的词为例,就有咿吚咦以夷伊亦等写法。华而不实,咿在文献中的用法表现得最为丰富,我们暂且称这类字为咿类字。我们以咿为切入点,比拟其详细使用情况,对明清时吴语文献中咿类字的用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利用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的记载及当代汉语方言材料,总结束语音发展演变规律,讨论咿类字的来源。一、咿的意义和用法咿大量出现于(海上花列传〕①人物对白中,主要有下面五种用法:〔一〕表示重复某一行为或动作〔1〕娘姨转身向文君道:难末好哉!三个局还勿曾去,老旗昌咿来叫哉!〔44回〕〔2〕高亚白要搭赸开去,顾见小赞一傍侍立,就问其菊花诗阿曾做。小赞道:做末咿做仔一首,勿晓得阿对。〔61回〕〔二〕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行为或动作同时存在〔3〕黄翠凤当着王莲生,即向罗子富讲道:我来里楼浪,刚刚听见,咿气末咿好笑。〔48回〕〔三〕表示意思上的递进〔4〕多时,小红始答道:我故歇是勿曾讲耐倽,得罪耐。耐来里讲我勿快活,咿讲是猛扪①闲话。耐末讲仔别人倒勿觉着,别人听仔阿快活得出?〔28回〕〔四〕用在否认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5〕小红才向莲生讲道:时髦倌人生意好,寻开心,要去姘戏子。像我生意阿好嗄?我咿勿是小干仵勿懂事体,姘仔戏子阿好做生意?〔34回〕〔五〕有转折意味,与却意义相近〔6〕痴鸳道:怎晓得俚哚?一句闲话勿对末就打。打个辰光,大家勿让。打过仔,咿要好哉。该号小干仵,阿要讨气!〔36回〕另外,(海上花列传〕人物对白还会使用与咿有部分一样用法的吚,如下:〔一〕表示重复的人或事〔7〕双珠道:吚是阿金哚哉,成日成夜吵勿清爽。阿德保也勿好。〔3回〕〔8〕阿招却低声告诉道:昨日一夜天吚勿曾困。困好仔再要起来,起来一埭末咳嗽一埭,直到天亮仔坎坎困着。〔17回〕〔二〕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行为或动作同时存在〔9〕雪香道:我倪子养到仔实概大,吚会吃花酒,吚会打茶会,我也蛮体面哚,倒讲我覅面孔!〔6回〕〔三〕用在否认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10〕韵叟乃以正言晓之,道:耐覅去搭阿哥讲。照耐年纪是该应订婚个辰光。耐吚无拨爷娘,生来耐阿哥做主。定着仔黎篆鸿个仵,再要好也无拨。〔54回〕这个咿或吚与当代汉语普通话又的用法基本一致。二、明清吴语文献及当代吴方言中咿的写法咿在(海上花列传〕之前或之后的吴语文献中有多种写法,早在明代冯梦龙的(山歌〕中就出现与咿吚音近的咦字,如:〔11〕热天过子不觉咦立秋,姐儿来个红罗帐做风流。〔卷二(私情四句立秋〕〕〔12〕结识子个嫂咦结识子个姑,姑娘能白嫂能乌,深山落叶弗要扫,脚桶宽来只要箍。〔卷四(私情四句姑嫂〔之二〕〕〕〔13〕土地道:咦弗知是文职武职,咦弗知是监生举人,咦弗知是粮长升级,咦弗知是书老人?咦弗来作揖画卯,咦弗来放告投文。〔卷九(杂咏长歌山人〕〕[3]225-226根据文意,例〔11〕的咦有稍微的转折意味,例〔12〕咦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13〕咦用在否认句中,加强语气。这些例句中的咦也与当代汉语普通话又的部分用法一样。在(山歌〕中还有咦介②一语,如:〔14〕丢落子私情咦弗通,弗丢落个私情咦介怕老公。〔卷三(私情四句怕老公〕〕例〔14〕中的咦介意思与咦一样,也是又的意思。华而不实,介无实在意义。除此之外,明清吴语文献中还有用以夷伊亦等字表示又这一意思的,如:〔15〕昨日撞子一个洗马,跪子了杀鸡弗忌,朝庭以弗来钦取,吏部以弗来奖励。〔(六十种曲鸣凤记〕三九出〕①〔16〕哎,生意个月里夷弗济,偏有很多阻隔。〔(人碑〕②10出〕〔17〕华生拆信看时,果然是李仲声也抱着病〔华生〕讲道:我勿写信哉,耐转去讲,我昨夜转来仔夷③发寒热,今朝也勿能起来。〔(海天鸿雪记〕6回〕〔18〕秋谷对着宝珠姐等,把舌头一伸,道:阿唷!唔笃格先生凶得来,拿倪横伊勿好竖伊勿好,倒直头利害朶。〔(九尾龟〕20回〕〔19〕黛玉道:自然倪要去格。奴倒是看俚格朋友,面孔亦黄亦瘦,像煞烟量野大笃。〔(九尾狐〕3回〕〔20〕宝玉道:倪亦勿是小宝宝,想吃娘格奶奶佬,一夜天才困勿着。倷格套闲话,奴要相信点来呀。〔(九尾狐〕14回〕例〔15〕以、例〔16〕夷、例〔18〕伊、例〔20〕亦都是用在否认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例〔17〕夷表示重复发生的事;例〔19〕亦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我们发现以夷伊亦等字与咿吚咦读音一样或相近。这样看来,明清吴语白话用咦这一读音或与其相近的语音来表示又这一意义。当代松江、上海等地方言仍用[i]这读音表又意。(松江方言志〕指出少数字文白异读情况特殊,不易归类,举又的例子,又,白读为[i13],又气又好笑。(上海方言词典〕在记录副词,又这一意义时用夷[i13]字,并在又条下注明:老派多用夷,新派多用又。(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也记作夷字,如:伊拉夷孛相去拉哉?(上海话大词典〕则直接记作又字,读[i23]或[i23]音。苏州方言表副词,又这一意义的词读[i33]音,词典记作亦字,如亦要面子,亦要夹里等。亦字右上角有一小等号=,表该字是个同音代替字。可见亦仅仅是个记音字。郑张尚芳记南部吴语温州话表又这一意义的词时用貤亦两字,读为[ji,并指出:〔温州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不少底层遗留。温州又讲ji6,而壮语也讲ji6。据此,明清吴方言中表又意的字读为以夷异这一情况仍保存于如今吴语区的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我们揣测明清吴语文献中咿吚咦以夷伊亦等是又的方言记音字。三、咿字来源探析〔一〕明清及民国文献有关又字读音的记载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一书已有对又的吴音记载,卷九:先儒谓诗传有本韵不必叶而叶者,今细察之,信然。如(吉日〕三章其祁孔有,或群或友,悉率左右皆叶羽已。然有、友、右皆从又,吴人自来呼又为以音,但不通于天下耳,不必叶也。该书记录了明代吴音中呼又为以音的情况。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清代、民国时期的方志中也有关于又字方音的记载,如:乾隆十一年〔1746年〕序刊本(震泽县志〕:又音若异,则宥韵入寘。乾隆十五年〔1750年〕序刊本(宝山县志〕:又,俗呼又与以音同。(诗宾之初筵〕矧敢多又、室人入又并叶於记反。乾隆十五年〔1750年〕序刊本(昆山新阳合志〕:又音同亦。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七(风土下方言〕:又与异同,死与洗同。光绪七年〔1881年〕刊本(崇明县志〕:又为异。以上苏太属所同。光绪八年〔1882年〕刊本(宝山县志〕:又,俗呼如以,音叶於记反。民国八年〔1919年〕排印本(太仓州志〕:又音同异。民国十八年〔1929年〕排印本(崇明县志〕:又,音异。又,音羽意切。民国年间重刊本(乌青①镇志〕:又音若异。这些方志记载了吴语中又俗读为以异亦的读音,乾隆时期的(震泽县志〕(吴江县志〕不仅记录又有近似异的音,还据此以为当时震泽、吴江有宥韵字入寘韵的情况。据此,明清时期吴语中又读为以音或异音,那么(山歌〕中的咦、(海上花列传〕中的咿和吚、其它文献中的以夷伊亦等字应该是又的方言读音写法。〔二〕上古之部字在古书及当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又在上古属匣母之部上声字,与之音韵地位一样的有有友等字,另,否母等也属之部上声字。根据文献记载,这些字或读为以音,或反切注音时反切下字用以。如元代刘玉汝所撰(诗缵绪〕卷一(关雎〕注就记载了友古读羽已反,今吴氏(补韵〕以正音为叶韵,则是以后来之俗音为古人之正音,岂其然哉!今叶音之叶字,窃谓当以古字易之,如友下云古羽已反,谓之古,庶几人知音韵之正,以复先王之旧,以本天地声气之初,以终朱子厘正未尽之讲,而未知然否也。明代陈第直接指出有的古音为以,卷二(怀沙〕材朴委质兮,莫知余之所有句有下注:古音以。清代顾炎武在(诗本音〕中注友有的古音为以,否音房以反,母②音满以反,如卷一(国风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句友下注:古音以。(国风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宁父母下注:考否字(诗〕凡六见,(易〕三见,(楚辞〕一见,并房以反。母下注:古音满以反。(国风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句有下注:古音以。这些之部字的韵都读为[i]。另据艾约瑟所记,19世纪中叶上海方言又读[i],主要用法有:第一,比拟级的一种表示出方式方法,相当于again,如第个人又i好〔这个人又好〕,还可与加组成又加,相当于英语stillmore,前面常用上比pi,如比我又i加明白;第二,相当于otherdifferent,表两样〔不一样〕,如又i是一个;第三,作时间副词,如又i③来者〔又来了〕;第四,连续地表示出两个并列的意思,相当于bothand〔既又〕,如又i是长又是阔。除又有友否母等上古之部字的韵读为[i]外,上古平声之部字来也保存读厘音的现象,如(宋刻集韵〕之韵收有来厘二字,且这两字属同一小韵,反切为陵之切。除此之外,宋人笔记中也有记载,如(野客丛书〕卷六来南协声条:今吴人呼来为厘,犹有此音。(中吴纪闻〕卷四俗语条:吴人呼来为厘,始于陆德明。诒我来牟弃甲复来皆音厘,盖德明吴人也。都明确指出在吴音中来读为厘。林季仲〔今温州人〕(袁居士来自桐庐索诗赠二绝句〕之一:霜髯垂臆杖过眉,得得桐庐江上来。对我休谈钓台好,姓名方挂北山移。作者在来下自注力之反,且与移押韵。明清方志材料也记载了吴人读来为厘的现象,如洪武十二年〔1379年〕序刊本(苏州府志〕:风土不同,语言亦异。吴人以来为厘,盖有所本。范蠡曰: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吴氏(补韵〕云:怠读作怡,来读作厘。又本于陆德明贻我来牟弃甲复来皆音厘。德明,吴人,岂遂以乡音释注,或自古本有厘音邪?民国时期来字在吴语某些地区仍读为厘,民国七年〔1918年〕重修本(新昌县志〕:今俗人以来为厘。又民国四年〔1915年〕排印本(金华县志〕:来,里之切,音厘。乡人谓来曰厘,仍遵古音,城中则如今音,落哀切。在当代吴语区的一些地区,仍将来读为[li]音,如常山、广丰、云和等地读为[li,平阳白话音读[li,苍南钱库话白读音为[li,苍南龙港话音梨[li,与厘同音。又如平阳瓯语在读[z,常山话杯读[pi。上海方言友辈读为[iF13-11pe31-55],意思是旧时对小辈的客气讲法。这讲明上古之部某些字在当代吴语区仍保存韵母读[i]音或类似[i]音的现象。四、结语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字,有以夷伊亦咿吚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当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一样,我们称这类字为咿类字。联络现现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我们揣测咿类字是又的方言记音字。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又字韵读为[i]外,有友否母等字或读为以音,或反切下字为以。来、杯等一些上古之部字在当代吴语区仍保存有韵母读[i]音或类似[i]音的现象。这讲明上古之部某些字在吴语某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又就是一个代表,咦咿吚以夷伊亦等字是又的方言记音字。以下为参考文献[1]花也怜侬.海上花列传:下[C]//古本小讲集成编辑委员会.古本小讲集成.第2辑.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花也怜侬.海上花列传:上[C]//古本小讲集成编辑委员会.古本小讲集成.第2辑.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冯梦龙.挂枝儿山歌[M].魏同贤.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邱园.人碑[M].张树英,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