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建设_第1页
两型社会建设_第2页
两型社会建设_第3页
两型社会建设_第4页
两型社会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创新支撑平台与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

株洲两型社会创新平台建设研究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首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和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个新的发展要求,又是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同时是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协作、长期努力的综合性社会工程;两型社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城市群建设上探索新路,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这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取向;既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场新的实践,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努力打造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平台。3湖南工大冶金校区的前身是创办于1960年的株洲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是原国家教委1994年批准的全国十所试办高职教育的学校之一,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校之一,也是原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全国35所高职院校之一。1.株洲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意义4我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源于2003并入我校的原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是原国家教委1996年批准的全国十所试办高职的学校之一。1998年,湖南省首批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是原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全国35所高职院校之一;2003年被列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学校之一。

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环境

有利于两型产业加快发展

有利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具体意义表现5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省经济发展迎来的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也为株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同时对株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地区间的竞争,究其实质就是城市的竞争,株洲市作为我省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提高湖南竞争能力、培育核心增长极、加快富民强省步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国家两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株洲在湖南率先崛起,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对推动城市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试验平台”名义使地方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重庆和成都的发展经验来看,成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户籍和行政区划体制上将有很多优惠。如:在金融政策上,试验区将拥有部分金融制度改革的自主权,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推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在财税政策上,可以设保税区,得到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中央财政给与试验区一定专项补助,如中央财政对滨海新区5年内10亿元/年的专项补助;在土地政策上,地方政府将在实现区域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方面拥有新的政策空间,从而实现发展的“大手笔”;在行政区划体制上,试验区可突破城市发展的局限,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合力。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税费、技术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推进“试验”,采取一些当前体制下无法采取的方法来应对。1.1有利于创新城市发展环境

1.2有利于两型产业加快发展

6建设“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和方向。“两型”产业应该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实事求是的看株洲的产业现状,还是原料加工型多、低端产品多、污染排放仍然较大、技术水平仍然偏低,与“两型”产业还有相当的距离。“两型社会”建设必将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整合淘汰落后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产业转移加速向中国转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加速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中,长株潭城市群必将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速产业发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为我市的电力机车、地铁、电动汽车、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等享有“株洲制造”美誉的产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006年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至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发达城市通过在全球网罗人才、建立研发机构、控制知识产权等方式,不断巩固它们的竞争优势。创新型城市就是依靠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及其它各方面创新要素在城市的有效聚集,相互渗透,传播和扩散,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并推动、促进整个城市对新知识、新制度、新管理的应用,在创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提高自主品牌创新能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使最终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实现两型目标。因此必须以经济利益调整为出发点,设计相关的政策、制度安排与激励机制,平衡政府、企业、公民的作用和力量,在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友好、法治环境友好和政务环境友好等建设问题。株洲要不失时机地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建设创新型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刻内涵正是要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城市道路。

1.3有利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7二、株洲建设“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基础和条件8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具有良好交通和区位优势具有一定的科技人才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9

2007年株洲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高于上年增幅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元。株洲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跃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在长株潭三市中株洲GDP占比为21.0%.

2007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82家,同比增加18家,利润过5000万元的企业14家,同比增加1家。

园区经济良性发展。去年年末园区有工业企业462家,其中规模工业271家,新增企业49家,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56.8亿元,增长92.2%。高新产业加速发展。去年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4.5亿元,增长32.9%,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2.6%。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10高新技术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1.7%,提高6.3个百分点。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区GDP占株洲市GP比重为48.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株洲市GDP总是在省内比较优势也非常明显,“十五”期间,株洲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实现了经济增长既快又好的发展目标,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基石,株洲所肩负的责任重大,株洲经济高速、健康发展是湖南整体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11株洲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和京珠、京九高速公路、106、320国道以及沪昆高速公路交汇于市区;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及沿海港口;黄花机场距市区不到60公里;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重要一隅;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成为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具有一定的科技人才优势

12全市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科研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市有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省级10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省级2家。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各类技术开发机构,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7.3%。全市有各类科技人才21.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7144人,博士、博士后100余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1人,外聘院士5人,本地工程院院士2人,人才总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连续4届被国家评为“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是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级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13三、株洲建设两型社会现状、问题和挑战一二三株洲资源利用现状1、资源依赖性较强2、能源结构不合理株洲环境及生态现状1、经济发展方式现状2、环境瓶颈现状3、生态环境现状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挑战1、资源瓶颈制约2、环境瓶颈制约3、产业内部结构制约4、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及挑战

14

株洲市是依托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以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火电、陶瓷为主导产业,其中除机械制造业外,均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重化型资源利用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工业结构性污染相当严重,影响了株洲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株洲正处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度阶段,经济总量偏低,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经济外向度偏低,在能源需求日益加大的情况下人均能耗量和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产品结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来越明显。株洲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15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看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资源消耗高。近年来,株洲市以有色、化工、建材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发展迅猛,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份额显著上升。2006年,株洲市单位GDP能耗为1.57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7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37和0.224吨标准煤,在14个市州中仅低于娄底、湘潭和郴州,居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9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0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4和0.19吨标准煤,在14个市州中居第6位;万元GDP电耗为1206.2千瓦时,同比下降4.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4.3千瓦时,在14个市州中居第5位。2006年,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9%,相对于轻工业来说,重工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大,2006年重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1.04吨标准煤,是轻工业的2.31倍。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用于能源消费的成本支出为63.38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12.32%。耗能大户左右全市工业能耗水平。在873户规模工业企业中,用电量超过5000万千瓦时的企业14户,占规模工业电力消费总量的60.6%。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33户,比上年增加2户;33户企业累计消费446.04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8.61%,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的比重达82.27%,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集中度进一步提高,33户企业中综合能源消费量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7户,尽管企业户数只占规模工业的0.79%,但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68.06%,显然株洲资源制约瓶颈突出。3.11、资源依赖性较强16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比关系。株洲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未来对资源需求将急剧增长,但我市资源储量并不丰富,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率低,将影响我市产业发展的能源需求。(见表1)表12007年长株潭单位GDP能耗、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18株洲市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能源消费基本上以煤炭、电力等常规能源为主,而成品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明显偏低,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几乎是空白,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式不仅降低了能源综合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3.1.2、能源结构不合理19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企业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差、技术装备落后,株洲市工业企业中,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平的占了近40%,还有一些50-60年代的设备在超期服役,这种现象在株洲市化工、冶金、建材、陶瓷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致使株洲市的能耗水平高、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节能意识淡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企业过分强调眼前利益,企业节能意识不强。现行污染防治模式忽视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往往侧重末端治理,造成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3.2.1、经济发展方式现状20污染排放量大。全市年排工业废水8233万吨,生活污水10177万吨,分别占长株潭排放总量的40%和24%。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热电厂放量分别占长株潭排放总量的1/3,汞、镉、铅、砷排放量分别占长株潭排放量的65%、56%、84%、89%,说明长株潭废水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株洲。由于煤炭大量直接或间接的燃烧使用,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成为影响株洲市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从环保部门的资料资料获悉,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5.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8.08万吨,全市年排水工业废气593亿立方米,占长株潭排放总量的49%。气型污染中,二气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分别占长株潭排放总量的41%、38%、22%。全市年产生工业固体废物276万吨,占长株潭产生总量的35%。------见表23.2.2环境制约瓶颈突出21表2长株潭“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形势分析

地市05年SO2总量(万吨)05年电力二氧化硫(万吨)05年非电力二氧化硫(万吨)2010年电力二氧化硫(万吨)长沙市6.690.046.655.59)株洲市10.543.766.787.51湘潭市7.972.215.767.49环境质量:湘江在长株潭三市区穿城而过,既同为三市的饮用水源,也同为三市的纳污水体。湘江株洲段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渌江、米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市区饮用水源按单因子评价,水质达标率为71%;市区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水质为劣V类水质。(见表3)22表32007年与2006年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表(吨)年度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汞镉铅砷工业生活工业生活2007191374730776974020257.180.131.594.327.72006180655014576783550377.590.731.9120.9411.39增减率(%)5.93-5.660.2413.24-31.88-82.19-16.75-79.37-32.4023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2.637,属于三级,未达到区划标准,污染较严重。2007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16。(见表4)表4市区空气质量评价全市森林覆盖率59%;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4个,三区合计总面积584.1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18%。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污染综合指数20073162.63720063082.79024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我市工业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产业,重工业型的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火力发电、有色冶炼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的90%,化工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市的70%、90%、汞、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有色冶炼和化工。冶炼、水泥、洗水中小企业工艺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处理成本高,环境监控难度大。(见图1)252、清水塘工业区历史遗留污染问题严重。清水塘工业区的气型、水型等标污染负荷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70%、60%,是市区空气质量、湘江株洲段水环境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尤其是该区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底泥中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沉疴已久,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见表5)表52007年与2006年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万吨)年度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总量工业生活总量工业生活20078.587.561.024.864.260.603.5620069.978.841.135.224.520.704.32削减率(%)13.9414.489.736.895.7514.2817.59年度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总量工业生活总量工业生活20078.587.561.024.864.260.603.5620069.978.841.135.224.520.704.32削减率(%)13.9414.489.736.895.7514.2817.5925---环保投入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有效大距离一是工矿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治污资金筹措十分困难;二是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场等建设滞后;三是环境监管投入不足,未建立健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污染事故预警报系统,仪器设备落后,环境执法仍以传统的现场督查为主。(见图2)图2市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毫克/立方米)一.乱采乱挖矿产资源带来的生态破坏严重;二.乡镇工业污染未有较控制,尤其是落后生产工艺向农村地区转移;三.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问题严重;四.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五.稻水象甲等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四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283.2.3生态环境脆弱湘江的污染、大气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建筑业废弃物的污染、噪音污染等,对城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亦构成了威胁。因此,株洲经济发展应从以粗放为主转向以集约型为主,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株洲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属于景观型城市模式,即城市化过程基本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高度密集的城市景观。环境容量超载严重,为此,必须从景观型发展模式向智能型城市化模式转变。例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正在进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地带内,留有大量的自然景观,人口和建筑密度都比较低,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比城里人高。国内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某些地区也是如此。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株洲实现区域性现代化城市的战略选择。无论是从现在的基础,还是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等方面,长株潭都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特别注重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三市已共同制订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了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作了一些有益的前期探索。29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的挑战

由于两型社会建设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加上我们当前与两型社会的要求还距离比较大。所以,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这同样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0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比关系。株洲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未来对资源需求将急剧增长,但我市资源储量并不丰富,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率低,将影响我市产业发展的能源需求。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看,压力超过长潭两市。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如单位GDP能耗,以2006年数据来看,我市是1.576,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长沙、湘潭的水平。再从两高一低产业所占的比重来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我市两高一低产业的比重高于长沙、湘潭。所以说,在这方面即使只达到长株潭平均水平,对株洲来说,要做的“减法”非常艰难,压力明显超过长沙、湘潭。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表明,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比关系。株洲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未来对资源需求将急剧增长,但我市资源储量并不丰富,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率低,将影响我市产业发展的能源需求。此外土地制约瓶颈尤其突出,就土地和水资源来说,株洲的现有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而辖区市人口已达75万,还不计数十万流动人口,人均活动面积不到100平方米。株洲及周边地区年降水量也只有1456毫米左右,而且时空不均,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株洲非农业人口将会大幅度的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面积、交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生产与生活用水将会大幅度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急剧膨胀,去年我市农用地转用计划缺口650公顷以上;面临国家土地政策紧缩,我市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用地紧缺将是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3.1株洲发展资源瓶颈制约

31

图32007年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示意图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看,株洲环境治理压力超过长潭两市,株洲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原料等传统重污染、高能耗产业占据较大比重,历史形成的工业“三废”排放还比较严重,因而改造传统工业区,改造重度污染区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而必须花很大的工作精力和投入巨额的资金。比如,镉污染问题。同时,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治理,环境状况有很大改善,但工业“三废”排放绝对量仍然巨大,仍然潜伏着一些有可能诱发为严重社会问题的环境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株洲建设“两型社会”的压力超过长、潭两市。(见图3、4)3.3.2环境制约瓶颈突出

323.3.3产业内部结构瓶颈制约

长株潭三市两型产业发展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制约突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帽子”是戴在长株潭城市群上面的,而三市是三个平等的行政主体和相邻的经济区域。客观地分析,三市在近期内,产业发展的竞争要大于产业发展的协调。特别是长沙,作为省会城市有着独特的优势外,它的经济总量几乎可与株洲、湘潭之和相当。如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的CDP总量分别为2190.25亿元、748.7亿元、533.1亿元,增幅分别为16%、14.9%、15.4%。由于长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扩张阶段,加上与株洲在产业上有很多相似和雷同的地方,地理上基本是交通优势共享,所以,它对株洲的吸纳大于辐射,加之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产业内部结构制约十分突出。33来自中部地区的挑战非常明显,自从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中部江西、安徽、山西等其他省份相继出台了重大措施,促进加快发展。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株洲综合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99位下跌至117位,从中部非省会城市排名来看,落后于中部非省会城市芜湖(31)、马鞍山(52)、洛阳(72)、衡阳(80)、安阳(82)、新乡(84)、湘潭(86)、九江(94)、岳阳(103),排名位列第10名,这可以看出,我市不但在中部非省会城市缺乏竞争力,在省内也可感受到衡阳、湘潭和岳阳等三个兄弟市的发展压力。3.3.4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及挑战

四、株洲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平台对策探析

4.1创新两型社会发展领域

4.2创新两型产业发展模式

4.3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

4.4创新两型社会建设人才资源开发

4.5两型社会创新平台建设

株洲两型社会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重大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集聚发展,优势优生,创新发展的原则,创新发展平台。为此株洲要根据“两型”社会的深刻内涵、发展规律及株洲的实际情况,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在建设

“两型社会”过程中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两型社会发展的需要。4.1创新两型社会发展领域

创新两型发展定位: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七大基地”,即高效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主要要培养四大产业集群:一、交通制造业。如:(1)轨道交通制造,有电力机车、时代等核心企业构成,发展到400亿。(2)汽车产业。北汽控股如果到2012年实现20万辆总产能力,达到200亿的产值。(3)航空动力和轻型飞机。331与美国合作制造轻型飞机,产值可达上千亿。二、服饰加工与贸易。先期500亿,期待果千亿。三、千金、唐人神等生物医药及健康食品产业。产值将过500亿。四、有色金属也冶练及深加工。产值将过500亿。

农业方面致力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产业集聚、互补发展”的原则,突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一区三圈,一廊九园”的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三次产业中,逐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到2012年基本形成9:53:36的格局。产业定位: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服务业方面致力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站在新的高度审视株洲产业发展,我们初步设想将株洲的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为打造“五大基地”。即:优势产业基地、能源供应基地、现代物流基地、职业教育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产业发展目标:株洲是全省唯一享有六大国家级政策的城市,应当在“两型社会”中发展得更好更快。3-5年内经济总量力保全省第二,以特殊政策、特殊服务和特殊奖励,力争用3-5年时间培育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实现即GDP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目标,打造交通装备制造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株冶集团循环经济建设和高性能镀锌板、株硬集团硬质合金、航空城、多晶硅产业化、陶瓷产业、电动汽车、电力机车、电厂“上大压小”、风力发电、长株潭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投资过10亿、过100亿元的大项目.4.1.2创新两型城市定位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之所以这样定位,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株洲是一个工业城市;二是生态宜居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元素,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把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市化。城市建设创新方面要打好旧城改造战役、城市拓展战役和卫星城镇战役三大战役,结合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和“两型”试验区以及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结合株洲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城市发展规划,提“环内抓提质,一环带四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一带”,把株洲的湘江风光带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风光带,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打造两个“示范区”,把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打造成资源节约型建设示范区,把云龙新城打造成环境友好型建设示范区。办好三件大事,即建设第二水源,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城改造。改造“四港”,下决心用市场的理念把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这四港改造成清水港,保持两边的生态环境,真正建设成为城市风景港、休闲港。培育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旗舰”企业,带动全市工业大投入、大发展。4.1.3发展战略性产业。战略性发展产业是指有希望成为支柱产业,当前须加以特别关注支持的产业。一是依托北汽控股、潍柴动力、株洲齿轮、电动汽车集团,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建设汽车城,重点布局在天元区;二是依托风电设备制造和攸县煤电一体化、核电及株洲电厂搬迁等项目,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优质陶瓷)产业,建设生态能源城,重点布局在石峰区、醴陵、攸县、株洲县;三是依托芦淞服饰品牌,大力培育服饰产业,建设现代服饰名城,重点布局在芦淞区、荷塘区;四是依托产业、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长株潭物流中心,重点布局在石峰区、荷塘区;五是依托职业教育资源,打造在中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职业教育城,重点布局在荷塘区;六是随着长株高速的建成,我市与长沙共有了空港优势,可在云龙新城布局临空产业。攻坚两型产业发展重点行业。据资料显示,火电、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占到6到了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的近70%。这6大行业也是我市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4.2.2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以核心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依托电力机车、时代集团、田心高科园,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这几家重点企业为核心,石峰区建设中国机车城;依托株冶、株硬,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及深加工产业,打出“中国锌”和“中国钨谷”的品牌,在荷塘区建设“中国钨都”;依托南方公司和608所,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和航机陆用,在芦淞区建设“航空城”;面向欧洲发达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精密仪器加工等项目,集中布点在欧洲工业园,并配套建设生活、娱乐相关设施,在天元区建设“中国内陆欧洲城”;建设沿106国道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做好炎帝陵、神农谷、南宋城墙、酒埠江、红官窑的旅游文章,把106建设成为休闲旅游的黄金线路,推进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城市与县区、县区之间的产业协作,把106建设成为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的合作链条;4.2.3坚持优势优先发展模式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立足我市产业配套的特色和优势,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编制“两型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个大目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在做强做大轨道交通装备、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的同时,要加快发展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效率效益同步提升。株洲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必须大力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带动株洲制造业新一轮发展;以泥釉标准化、天然气烧结等技术推动陶瓷工业的发展,力争陶瓷业进入全国三强行列;以烟花鞭炮代钾代硫产品的研制为契机;大力发展烟花鞭炮行业,争取成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单位,在新一轮烟花鞭炮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先地位。依托长株潭地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传感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等“金字招牌”,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区三园),使之成为“投资环境的示范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科技创新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我们还可通过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即金融及其衍生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以及为满足生活者和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不断完善新区金融服务体系。株洲地处京广铁路、湘、浙赣线交汇处,是华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京珠高速公路通过本市,陆路交通发达,湘江横贯而过,大型船只可以直达长江。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随着社会的进步,仓储业将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建议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株洲交通枢纽优势,依托“泛长株潭”,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以仓储分拨、零担快运服务、特定客户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和快速运输服务等为主的大型物流龙头企业,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打造株洲全国一流的现代物流中心。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市场体制是工业化的制度基础,深化市场化制度创新是推进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因此,加快两型社会发展就必须进行以下管理体制创新。4.3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管理体制

4.3.1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中心,突出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完善和创新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法治型、透明型政府。第一,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层次管理,完善机构设置,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责权。抓好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增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第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经济工作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上来。强化政府公共职能,将财力、物力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第三,加强体制改革。深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产业发展、自主创新、金融服务、对外开放、财税体制、社会保障、户籍制度及行政管理体制等12个方面的改革,重点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投融资、资源环境、城市管理等领域积极探索、率先突破;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权利,进一步深化改革,出台推动“两型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人才,环境等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软件、新能源材料、环保工程、基因药物、食品与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发展,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第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具有行政性职能的事业单位,按政事分开原则,将一部分行政职能划归政府部门,难以划归的与政府部门脱钩。公益性突出的事业单位,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搞活内部运行机制。准公益事业单位,完善政府补贴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竞争机制,保证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4.3.2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第一,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加快推进部分未改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继续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城市公用行业改革,健全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用事业体系。第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留地安置、土地入股等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办法。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第三,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加快土地、矿业权有形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运行机制。培育壮大产权市场,提高产权交易市场化、规范化程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第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加强财政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继续深化以消赤减债等为重点的农村税费体制配套改革,基本完成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推进税收制度改革。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4.3.3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第一,完善企业主导、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营造机制,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要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的有关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和激励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精良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导,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规划合理、计划可行、项目任务清晰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稳步、持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的新动力着力培育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切实提高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力。技术交易已日益成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平台,是新形势下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涵。要适应新的形势,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技术交易制度,促进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成为创新项目与中小企业的对接地、风险资本的聚集地,成为科技资源得以高效配置的主渠道。4.4创新两型社会建设人才资源开发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高端研发人才、高层创新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把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两型产业”作为人才培养、引进、充分发挥作用的基准,做好人才发展规划。4.4.1“两型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开发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与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建设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要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提升企业家素质,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现代化、国际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二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要按照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加大对职业经理人的开发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培养造就一支懂外语、熟规则、精专业、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要切实加强企业其它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4.4.2“两型产业”高层创新人才开发在重点科技领域和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拔培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高级科技人才后备队伍。解决专家的后顾之忧,鼓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以提高创新能力与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支爱市敬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要充分依托株洲大专院校相对集中的教育优势,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株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要在大力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同时,立足于株洲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充分开发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原创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株洲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原创人才。四是要继续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提升各种服务功能,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园区、科研站、大型名牌企业的“梧桐树”效应,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载体与平台。五是要积极转变人才引进的传统思维,树立大人才观,将引才与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中央与省属驻株洲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势,通过聘用、借用、共用、兼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引进、技术咨询、技术入股、项目承包、合同分包等多种方式,为株洲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4.4.3“两型产业”实用技能人才开发。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为株洲人才工作的一大着力点。一是要转变旧观念,营造新环境。要加强舆论宣传与政策引导,革除各种歧视、贬低技能人才的错误旧观念,努力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爱护技能人才,支持技能人才的新环境。二是株洲要继续推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技术等级资格的评定行为,促进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健全现有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技能定薪,高技能高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