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_第1页
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_第2页
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_第3页
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_第4页
地震和地球内部圈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地震和地球内部层圈地震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地球内部层圈的运动第一节地震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监测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地震波地震带地震预报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地球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世界上的大部分地震是由于断层活动引发的构造地震。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断裂震中地震波震源地震的破坏作用地震造成的地裂地震监测是通过设置在各地的地震台站中的地震仪对全球地震进行监测。地震的震级和烈度震级和烈度是表示地震强度的两种方法。地震的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的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同一次地震,视距震中的距离不同存在不同的烈度。分为12级。地震仪地震波地震波由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L波)组成。纵波(P):一种疏密波,速度最快,称为首波,8-9公里/秒,可以在任意介质中传播。横波(S):一种摆动波,速度其次,称为次波,4-5公里/秒,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面波(L):沿地表面传播的一重摆动波,类似波浪,速度最慢,也称长波,破坏性最大。纵波横波地震震中位置的确定

0204060弧度(距离)地震时间/距离曲线图:通过P波与S波传导时间差计算震中距离地震波的性质:地震波与光波类似,遇到不同介质界面发生折射和反射。目前为止:地球内部层圈结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了解到的。称为地震成析成像技术。

全球地震的分布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和大洋中脊三个带上。

板块边界是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第二节地球内部层圈的特征

地球内部的研究手段:地震波(最主要手段)岩石高温高压实验陨石研究地球内部层圈(壳、幔、核)的密度、压力、温度特征。地球内部结构与波速的变化Km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莫霍面(M面):全球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7.0km/s(玄武岩的波速)突然增大到8.1km/s(橄榄岩的波速),平均深度33km,被视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面(G面):2900km深度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P波由13.6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消失,被视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证实外核为液态。岩石圈与软流圈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坚硬的岩石组成,平均厚度75km,是固体地球的真正外壳,组成岩石圈板块。

软流圈:岩石圈下部上地幔中的软层,地震波低速带,在1400度高温下(接近岩石熔点),岩石塑性增大,深度延伸到300km,

最软的部分位200km处。软流圈驮载着岩石圈板块发生运动。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密度(克/立方厘米):地球平均5.5,花岗岩2.6,玄武岩3.0,铁8。根据陨石(铁、铁石、石)实测和深部地震波速增加的事实,推断(计算):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增高。压力(围压):随深度逐渐增大。地心是地表的350万倍。根据实验推断。温度:随深度逐渐增大。地核达4000摄氏度以上。由地热增温率实测、高温高压实验和地震波测量结果推断。地球内部压力变化地球内部温度变化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摺皱)。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地幔的特征

厚度: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2.3%,质量是地球的67.8%。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400km橄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度层400—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地核的特征

厚度:3471km,体积是地球16.2%,质量是地球的31.3%。

组成:铁、镍,少量氢、硫化物或硅酸盐。(根据陨石、地震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