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_第1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_第2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_第3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_第4页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六下第一单元任务群备课设计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语言习得的“风俗之旅”。从题目当中,大家应该会感受到,这一单元的学习核心是“语言习得”,只不过把语言习得放在“民风民俗”这个载体里边,所以我称它为语言习得的风俗之旅。我想和大家主要探讨是三个方面的话题,如下图:第一块: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下面的内容,一共有四篇,其中现代文章有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还有马成林老师的《藏戏》。其中第三课安排的是韩翃、王健的《古诗三首》,还有《古诗十九首》,因为它的作者是佚名的。习作安排了《家乡的风俗》,口语交际安排了《即兴发言》,这是内容上的安排。我们继续看,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语文要素一共有两个方面,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是整个教材的内容上的部署,我们会发现这一单元,它是以民风民俗为载体。这个单元设计到哪些节日呢?春节;腊八节;古诗三首当中的“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藏戏》这篇课文代表的是地方戏曲,实际上是民族的一种文化。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各位老师,叶老先生的这句话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以及重要的目标导航作用。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发现:①教材是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②用这个教材来教什么呢?叶老讲的非常清晰,阅读和作文,就是阅读的能力和作文的水平两方面的技能的提升。这是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根据这句话的提醒以及这个单元内容的构造,我个人认为这个单元我们应该用“民风民俗”作为一条主线,实施整个教学计划,我设定为以下六块内容。《北京的春节》,我把它定位为民风民俗的精彩记录。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就像聊天一样,跟我们聊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老舍先生用极其朴素的、通俗易懂的非常具有京腔京韵京味的俏皮感的语言,精彩记录了老北京的春节。

第二篇文章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沈先生的文字精彩的不得了。我在读了《腊八粥》这篇文章之后,把它定位为《腊八粥》,是民风民俗的幽默讲述。他非常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叫八儿

的小孩子,巧妙地运用了一种童眼看民俗的视角。《腊八粥》还是一篇

小说呢,这篇小说非常幽默,这叫幽默的讲述。

《古诗三首》当然是民风民俗的古典记忆。在著名诗人的文字中,寻找人们对古老的民风民俗的记忆。第四篇《藏戏》我觉得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所以我把它定位为民风民俗的民族特色。

4篇文章学了之后,安排了习作《家乡的民风民俗》,目的是什么?用儿童的口吻来表达家乡的民风民俗。最后一块是《口语交际:即兴表达》,如果单单看,我们可能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讲,但是我还是觉得,如果在讲即兴表达的时候,老师们设置的是跟家乡的风俗有关的主题,这样就把单元民风民俗这条人文主线串起来了。第二块:目标预设这一单元的目标预设,也就是到底单元要教什么?我还是想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叶老先生说: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意思是教育意义不是语文学科的专任。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习得语言文字才是语文学科要承担的任务。吴忠豪先生反复在强调,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来教语文。我觉得这个理念老师们必须牢牢地树立起来。吴教授一再提醒我们语文老师,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学科。今天这个单元,哪怕是这么多的风俗民俗,实际上其核心还是要借助课文,来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的课程总目标第2点也反复强调,①要学习语言文字。②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认识中华文化。我们这个单元应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我们的民俗文化,建立自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还有课程总目标的第3块告诉我们语文课程要达到什么?让我们的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认识文化,汲取文化智慧,弘扬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我认为我们教这一单元的时候,至少要建立以下三块基于语言习得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我把它称之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语言习得可以分为三个小目标:1.感受或者赏析作家语言的个性风采。老舍的,沈从文的,马晨明老师的以及韩翃、王健的,及《古诗

十九首》,文体不一,时空不一样,区域不一样。更重要是作家自己的言语个性,生命历程,风格表述不一样,一定要感受或者赏析。2.习得语言之后,我们学习这一单元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积累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达经验。这也是吴忠豪教授反复提醒我们语文老师的,我们教学生学语文课程其中一个重要指向是不断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达经验,不断汲取作家智慧的言语表达经验,将作家的言语表达经验和学生的言语表达经验进行比较,发现不同。3.习得语言最终的目的是要内化。我们说学以致用,不管是哪一篇文章,

哪一个单元,习得语言之后,最终肯定要走向运用,所以第三块是尝试语言表达的迁移运用。言语习得这个教学目标必须以三个小目标实施分层推进。我们举一个例子,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我们细读了课文中就会发现,老舍的语言极其具有俏皮感、风趣感。我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1)第一个,引用俗语。大家读到“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不是就觉得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笑声,很有趣味。(2)老舍在文章当中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比如他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还有在讲腊八节以后,孩子们准备什么事情,老舍先生课文当中说的是"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实际上,老师的原文多了一个“大”字。我觉得这个“大”字放上去就非常了不起,“大”字一放,就说明他们的第二件事第一件大事。一般来说,大事肯定是轰轰烈烈的,没想到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就产生了强烈的语言落差。这种落差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就形成了一种幽默感。老舍是语言大师,所以我觉得这个“大”字加上去非常了得的。(3)老舍的老北京的儿化语言。(4)老北京的方言。比如”老年间“。再比如“一擦黑”,这种语言就特别亲切。对于南方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5)老舍语言的丰富性。老师们都知道,“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大家看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语言是极其丰富,绝不重复。这也是给我们学生习作表达的最好的案例。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也是非常俏皮感的。我发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反复的手法,这是它的一大语言的特点。第一个处,八儿语言的反复,首先对母亲的称呼,“妈,妈”不停的出现。第二个,我们会发现八儿反复在强调要早点喝到腊八粥。还有八儿的语言是非常的絮絮叨叨的。在分粥的时候,他絮絮叨叨,“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里有两处省略号,省略了八儿很多相同意思的话。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淋淋漓漓地写出了一个急着想喝到腊八粥的小孩子的急切心情。第二处,人物称呼的反复。我们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会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我发现高明的作家,一流的写手、语言大师都特别擅长幽默。幽默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这回沈从文是通用什么来达到幽默的?反复。初学喊爸爸的叫小孩子,出门会叫洋车的那叫大孩子,嘴巴长了许多白胡子的叫老孩子。

第三处,等粥部分中“猜粥”和“看粥”是反复的。这一段红色的文字是八儿在猜粥,他在猜想。后来他叫母亲把他抱起来之后,他真的看到了。作者再次写到了栗子、饭豆、花生仁、锅巴、这也是在反复。他为什么要反复?前面写你先猜,栗子怎么样了,饭豆怎么样,花生仁怎么样了,锅巴怎么样了,枣子怎么样了。最后看到的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就印证了八儿的猜想,八儿特别兴奋,特别喜悦。所以反复也是很有趣味感的。还有一个反复,就是课文当中反复的、多次的、不断地写到粥的叹气声。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粥的叹气声巧妙地达到了一种含蓄的表达,把八儿焦急的、迫不及待的等粥,希望自己快点喝粥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当然这种心情当中有急切,也有失落,有迫不及待,也有惊喜。所以我觉得粥的叹气声的反复写得非常精彩。《藏戏》它最大的一个特别是排比,它不仅仅是排比句,是采用排比段。课文的

123

段是排比段,这是第一次出现排比段。再看看第二次排比段,是写面具的颜色,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它的特色是排比。第三次出现的是排比句,而且是短句,“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读着很有节奏感。虽然我没有听过藏戏,但我估计藏戏的节奏感肯定是非常强烈的。作者不停地采用排比,在这里,“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也是很有节奏感的,而且语言的更加短促,更加活泼,更加欢快。还有“可以任意拖延,可以随意发挥,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在这么一篇文章当中,至少出现了

5

处的排比,这可能就是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密码。我曾经教过一篇课文,叫《拉萨古城》。《拉萨古城》那篇文章也是大量采用排比的手法。我现发现写西藏的文字,作者用排比段排比句,是非常妥帖的。西藏代表着一种浓郁的民族风情,西藏同有着非常热烈的热情、奔放的个性风格情感。热烈的、热情的,强烈的、浓郁的情感应该用什么来表达?当然应该有排比。第三块:教学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去教?于永征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语文其实是很简单的,现在我们把语文课搞复杂了”。我们当然并不否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用一个博大精深、富有内涵这些词语形容语文学科都不为过。于老师提醒我们,正因为语文课复杂,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它教简单,清楚。究竟应该教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五六年之内以来一直坚持研究简约语文课堂的一个原因。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实是,在语文的课程内容选择上过于多元,也就是我们一篇课文可能承载的教学内容过多,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过杂。老师恨不得将自己解读文本认识到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一股脑儿都教给学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快快地茁壮成长。这只是一厢情愿。语文是讲究科学的。所以我第一个建议是,我们在教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在充分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年段教学的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根据课文的特质,根据老师自己的理解和追求,”约取“课文语言表达上的”这一个“。什么叫”约取“?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约取“在博观的基础上。汪朝先生经常提醒我们,他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语文教学一定要达到什么境界?深入浅出。汪教授说的深入,就是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的细读。即使你理解的越深越高、越宽、越厚越广,并不代表着你把这些都要交给学生。接下去就要浅出。深入是基础,浅出是根本。浅出就是要老师教学生想要的,教学生不懂得,教了他也能懂的,教学生最接近他的最近发展区的。所以,约取就是一种教学的智慧。

约取“这一个”。王龙生教授说,我们拿到一篇课文之后,应该教这篇课文,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这一个”,也就是单单属于这篇课文的,单单属于这个作家来与众不同的。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什么?第二个建议我还是用吴忠豪教授的话,他说,我们的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也不是去分析理解领会的。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会,所以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得语言。我们的课程标准,也在反复强调语文的实践性。所以我在想,我们在教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深入地、实实在在地贯彻下去,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这在一单元学习当中,我们应该有三种语言实践的形式。(1)诵读积累型。诵读积累型,我把它称之为理解加积累。因为我们老师在教的时候,还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领会,读中理解。熟读成诵、背诵积累。(2)赏析阐述型,我觉得还应该加一个关键字“分析评价运用”。我为什么要提出一个关键的赏析阐述型,我是有理由的。第一个理由,课程总目标第5条当中其中提到了要让我们的学生鉴赏介绍文学作品。第二个理由,大家看看课程总目标第5条当中提到,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跟审美鉴赏与创造整合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需要设计、赏析、阐述。第三个理由,课程标准“学段要求”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第2条,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赏析吗?要。第四个理由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六年级课文偏,我们都说长文要短教,特别是《藏戏》,略读课文,一课时结束,这么长的课文,你不短教,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文短交的途径之一,可以借助赏析阐述型得以实现。最后一个理由,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字赏析能力,所以我们老师要放手,要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主动去学。所以我个人觉得要让学,要“还学与生”,也可以通过赏析阐述这篇课文精彩的语言文字,得以实现。这三篇课文,实际上都是有东西可赏析,也包括《古诗三首》,它具有非常精彩的文字。《古诗三首》我建议是让学生去推敲品味语言,哪个字,哪个词用的特别精准。在这基础上还有时间,老师可以在推敲语言的基础上拔高,所谓“向上捅破天,向下深扎根”。“推敲语言”是向下深扎根,“品味意象”是向上捅破天,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去做的。比如《寒食》和《十五夜望月》。东风,它是有内涵的;轻烟,它是有内涵的;月亮,当然是有内涵的。包括乌鸦,包括树,包括露珠,包括桂花,它都是古典文学当中诗人表达情感独有的密码,特殊的符号。

(3)语言实践,最后一步,我觉得应该是迁移运用,要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学以致用,寻求语言的个性化表达、创意表达和个性表达,我们当然可以在随堂练笔、课外练习、作业布置以及专项的写作训练和口语交际当中可以实现。但不管怎么样,迁移运用型应该渗透到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最后,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