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三轮冲刺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_第1页
高三三轮冲刺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_第2页
高三三轮冲刺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_第3页
高三三轮冲刺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_第4页
高三三轮冲刺社会转型的8个热点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2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主题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主题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主题5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主题6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主题7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主题8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主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转型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2)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3.具体表现(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上:(4)阶级上:(5)社会关系上:4.深远影响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5.相关主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建立、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猜想一:透过历史现象探究政治转型的实质1.“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2.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猜想二:运用文明史观辨析诸子百家的主张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央集权制

猜想三:创设情境材料分析经济转型的表现

4.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主题2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1.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2.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3.具体表现(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上: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深远影响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已成定局。5.相关主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小说和文人画,中学西传,西学东渐等。猜想一:深度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随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但明中后期又出现了严嵩、张居正把持朝政的现象。这表明()A.宰相制度一直都存在B.皇权曾一度削弱C.内阁权力失控D.君主集权强化2.乾隆年间,军机处始终未设专官,其职权范围虽广,但仅供“传述缮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乾隆个人能力突出B.军机大臣进取不足C.专制主义体制约束D.封建制度日渐衰退猜想二:引入史学观点审视明清的社会进程3.(2015·成都模拟)1793年跟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发现,“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崇拜真是五体投地,任何些微小事涉及皇帝都要引起大惊小怪”“广大臣民心中,除了皇帝而外,世界上所有其余都无足轻重”。他的发现反映了()A.清朝高度的皇权专制B.清代中国极高的世界声誉C乾隆皇帝非凡的个人魅力D.皇帝是清朝臣民日常生活的中心4.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D.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猜想三:多维视角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5.明朝时期,在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中,商人出现频率很高且多以主角的身份出现,重视商业描写,商人多以拼搏形象示人。这主要反映出()A.社会商品经济的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商人阶层地位变动频繁6.(2015·广州质检)1567年,明穆宗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式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方面,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方面,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方面,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方面,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方面,商业资本积累不足;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主题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1.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2.转型原因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3.具体表现(1)政治上: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2)经济上: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3)思想文化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4)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中华民国建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4.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5.相关主题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社会习俗的巨变等。

猜想一:全面认识甲午战后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1.《危机中的变革》书中说:“中国近代历史巨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面对“基本分界线”理解正确的是()A.突破了封建范畴,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B.中华民族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运动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猜想二:获取关键信息解读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动力4.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5.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渴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B.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C.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严重D.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猜想三:以道路选择为视角分析中国近代化潮流6.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D.利用启蒙思想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7.(2015·唐山模拟)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孙中山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与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主题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1.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2.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3.具体表现(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2)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3)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4)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5)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4.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构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领域的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锁。5.相关主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等。猜想一:从民主化的角度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2015·雅安调研)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毛泽东进行了窑洞对话。黄炎培在谈到历史发展时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建立民主法制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B.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进行三大改造,努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D.抗美援朝,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2.1949年9月,周恩来说,“我们对它不得不更加谨慎。首先要扩大参加政协的成分、单位和名额”,“总之,决定全部代表人选是根据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原则……使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成为集中代表全国人民力量的大会”。该言论的主旨是()A.扩展政协代表的广泛性B.尽可能增加政协的名额C.继续强化政协的革命性D.呼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猜想二:以情境材料为载体认识经济建设的成就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5.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已不符合国情B.“冷战”并不影响不同制度国家间的交往C.外交工作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猜想三: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7.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3)请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概述中国共产党“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3)民族: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权: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颁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民生:进行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实行“一五”计划,大力发展生产力。主题5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1.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2.转型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具体表现(1)政治上: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2)经济上: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3)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4)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5)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6)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4.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开放,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改革开放也影响到人们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5.相关主题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重建与完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结盟政策,祖国统一大业的实施。猜想一:通过选举制度理解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53年“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通过举手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1979年“人大选举法”进行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这一变化()A.有利于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B.保证了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预C.表明我国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D.说明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进程2.“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D.得到进一步普及

猜想二:以图片为载体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如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C.计划经济的盛行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4.(2015·新昌一模)下图是1985年拍摄于云南的照片《集市上的缝纫摊》。对这张照片解读合理的是()A.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人力缝纫机成为家庭最重要财产C.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实行配额供应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兴起

猜想三:把握教材主干考查新时期的祖国统一大业

6.1997年7月1日零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B.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和大陆实行同一社会制度的开始C.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D.香港回归,开创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猜想四:从体制转型的角度审视建国以来的经济模式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也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任答2点即可)材料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胜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2)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政策的调整。材料三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奉行的乌托邦主义,中国的毛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3)表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题6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1.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2.转型原因: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具体表现(1)经济上①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③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在荷、英、法、美等国,新的阶级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当权发展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还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上,就是革命过程的曲折与反复,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较少。但总体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了确立。(3)思想上①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和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挣脱了精神枷锁,形成了思想解放。②17、18世纪,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启蒙思想,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批判专制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一整套的政治设想。(4)科技上: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并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5)外交上①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的西欧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②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了殖民扩张,并开始了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了拓展。5.相关主题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欧崛起、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与拓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等

猜想一: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B.“全球化”市场初露端倪C.工业革命兴起D.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猜想二: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认识英、美代议制度的特点3.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巨大的贡献。”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某国”应该是指()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4.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们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放弃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早期实践,加强行政、司法权力,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这一变化说明美国()A.政权建设注重制度创新B.三权分立学说深得民心C.两党之间斗争异常激烈D.深受英国政治体制影响猜想:运用联系观点理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内在关系5.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6.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7.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时间大学增设的教授席位1546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1619年牛津大学萨维里几何学1621年牛津大学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1663年剑桥大学卢卡西数学1669年牛津大学植物学1702年剑桥大学化学1704年剑桥大学天文学答案:(1)趋势:从以人文科学为主到自然科学为主。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材料二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革命的“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人文主义演变的轨迹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马克垚关于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关系的观点。(2)提炼观点:马克垚认为西方人文主义与科技是“交叉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阐明理由:包括思想推动科学与科学推动思想两方面,史实全面准确,至少三个史实。思想推动科学: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启蒙运动倡导科学精神有利于科学的进步。(言之成理均可)科学推动思想:印刷术的传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从而促进启蒙运动兴起发展;生物进化论冲击了教会的神创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言之成理即可)结论:马克垚的观点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史实,因此是正确的。主题7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1.总体特征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2.转型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3.具体表现(1)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进而出现了垄断组织,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政治上: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通过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3)思想上: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4)社会关系上: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被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日趋衰落;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工人阶级日益贫困,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5)国际格局上:欧美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除日本外,大部分亚洲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4.深远影响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国家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人类社会不仅迈入了工业化的大门,而且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扩展,科学技术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等不利影响。5.相关主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议会改革、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猜想一:从政治的角度理解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

1.“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猜想二:运用多种史料关注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2015·资阳质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官员财产申报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英国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A.《权利法案》颁布实施B.责任内阁制的完善和议会改革C.工农阶级的武装斗争D.权力制约与平衡思想的影响3.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实行联邦制C.设立责任内阁D.议会拥有立法权猜想三:运用社会史观解读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迁4.“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B.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C.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D.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5.(2015·常山模拟)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是谁()A.法拉第B.瓦特C.阿克莱特D.哈格里夫斯6.19世纪末期,英国的家庭人数开始减少。这种趋势先在上层社会和自由职业中开始,不久影响到其他中产阶级,最后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中也一度出现了节育。这反映了()A.大机器时代工人的生育观念得以修正B.工人主观上更愿意少生孩子尽快脱贫C.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内竞争日趋激烈D.智能型职员群体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7.群众性休闲文化的兴起是西方工业化对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影响,由此也带来新的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集体体育项目恰好表现出了群众性休闲文化的复杂性。美式足球和垒球在业余和专业的范围都成了新的兴趣中心。这些运动虽然是以传统游戏为基础,但却是靠规则和仲裁组织起来。他们教导合作与纪律的美德,有为将来的工作和军队生涯做出准备的意义。这也是很好的商业领域,大批以橡胶材料球类为基础的体育器械、专业运动队以及运动场馆,很快成了主要的事业项目。但是运动也是冲动和暴力的表现方式,他们表达非理性忠诚,在1896年开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后,甚至成了民族主义情感的一种方式。新的闲暇兴趣反映着西方社会中普通民众的一种复杂态度。他们显示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世俗主义倾向,宗教行为的重要性下降了。

——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群众性休闲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说明普及美式足球和垒球运动的社会影响。

(3)材料论述了美式足球和垒球运动的“复杂性”,展示了一种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谈谈你对这一方法的理解。答案:(1)背景: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自由民主意识,有利于人们变革消费观念;19世纪末主要西方国家民主政治日益完善,社会相对稳定。(2)影响:培养了人们的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更好的适应工作和军事的需要;建立了体育相关产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世俗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减少宗教的影响;容易产生冲动,导致暴力性群体事件发生;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宣泄民族情感,酿成民族主义。(3)理解:材料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辩证的方法),是分析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19世纪末大型体育比赛在表现群众性休闲文化繁荣的同时,也隐藏着冲动、暴力、民族主义的危险,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正是使用了辩证分析法。历史现象大多具有复杂性,应当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历史现象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不利影响。主题8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1.总体特征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借鉴。2.转型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格局变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