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_第1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_第2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_第3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_第4页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精析整理(附有易错知识点练习)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点8

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

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

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

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

(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易错点11

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

对二者的比较:

(1)

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

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

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

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

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

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易错点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易错点2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1)含义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易错点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1)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易错点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易错点25:重农抑商政策易错点: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易错点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易错点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易错点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表现:(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原因:(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易错点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易错点: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易错点3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特点: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易错点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易错点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易错点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易错点: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易错点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易错点: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英国方式:圈地运动。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方式:颁布《宅地法》。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俄国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易错点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错点: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1)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易错点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易错点: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易错点37:世界工业化进程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2)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20XX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易错点3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易错点:不能全面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1)相同点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2)不同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易错点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易错点40:经济全球化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练习中国古代史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8、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是A、管治区域的大小B、盛行时间的长短C、统治者推行的初衷

D、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9、关于秦朝到西汉中期封建国家对思想界控制力度的变化走势描述最准确的是A、一直比较严厉

B、中间较为宽松,前后都较严厉

C、由严厉到宽松

D、前后都较宽松,中间比较严厉10、对中国古代休养生息政策的有关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农民战争往往是这一政策出台的重要因素

B、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这一政策是封建盛世出现的决定因素11、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正确的说法是A、与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无关系

B、张骞通西域直接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中国商人长途跋涉将丝绸等商品运销欧洲

D、丝绸之路也可通往古印度12、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导致其出现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因素是A、中央集权制不适应东汉时期的社会环境

B、东汉初期大封同姓王所致C、豪强地主经济的发展

D、监察官员增加了地方军事和行政权力13、史学界在如何评价隋炀帝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关于隋炀帝的史料不断有新的发现

B、史学家们所依据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差异C、隋炀帝的政治活动十分神秘,颇费猜测D、隋炀帝的历史功、过均很突出,侧重点不同14、关于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创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发展教育

B、创立时士族势力已经衰落C、科举制的创立标志着士族势力退出了历史舞台

D、隋文帝时正式创立15、唐太宗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完善,其主要依据时A、科举考试中增设了明经科

B、设立了道一级的监察区C、三省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牵制相互

D、“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16、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最主要社会特征是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君臣同心、通力协作C、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D、四夷咸伏,八方来朝17、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将宋太祖赵匡胤视作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并称的风流人物。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评价宋太祖,最有可能是因为他A、结束了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C、确立的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

D、统治时期出现了清明之治和封建盛世18、两宋的基本特征是“积贫积弱”。其含义最准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统治阶级软弱

B、社会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财力困乏、军队缺乏战斗力

D、老百姓十分贫困、身体羸弱19、文天祥和元世祖忽必烈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著名的杰出人物。但文天祥却死在元世祖统治下的元朝首都大都。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天祥的被俘牺牲,是当时蒙古族政权和汉政权之间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的反映B、文天祥宁死不屈,是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熏陶下知识分子的重修养、讲气节的真实写照C、忽必烈攻宋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而文天祥阻碍了统一大业,不值得肯定D、文天祥抗元是为维护江南地区的稳定和保护汉民族人民的利益,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20、宋元文化是隋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下现象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A、印刷技术

B、火药和火药武器

C、诗、词艺术

D、石窟艺术21、明代丞相制度的废除和特务统治的建立,不能反映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D、封建政治制度的日益完善22、在中国历史上,文天祥和岳飞都曾都被视作民族英雄而广为人们敬仰,而现行教材中学历史教材却改变了这一观点。其原因最主要在于A、文天祥和岳飞只忠君、不爱国

B、文天祥、岳飞的思想具有封建纲常色彩C、文天祥和岳飞精神已失去现实意义D、文天祥和岳飞的生平活动反映的是国内民族矛盾2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最具时代特征的现象是A、全国出现了许多以工商业发达著称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出现了富甲一方实力雄厚的商人和商人集团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产生24、黄宗羲等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与汉代董仲舒思想的最大不同点是A、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是当时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C、对后世影响深远

D、为当时的统治者所不容25、元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其原因不含A、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分裂因素逐渐消亡

D、对边疆控制手段的发展26、明清时期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反映的本质是A、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B、中国社会依然充满活力C、中国社会主流阶层的创新意识强烈

D、旧的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7、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最大的不同点是A、考试程序

B、科目种类

C、命题范围和应答文体

D、考试的性质和目的28、与清朝时期的军机处的职能和地位最为相似的是A、唐朝的尚书省

B、宋朝的枢密院C、元朝的中书省

D、明朝的内阁29、清朝的理藩院和明朝的宣政院的性质和职能分别是A、前者是中央机构,后者是地方机构

B、前者是地方机构,后者是中央机构C、前者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后者负责宗教和西藏地方事务D、前者负责宗教和西藏地方事务,后者负责少数民族事务30、闭关政策的准确含义是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B、禁绝一切对外交往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禁绝一切对外贸易中国近代现代史:1、决定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因素是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社会的性质

C、中国革命的对象

D、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2、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外交文献上规定:某国商人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该国政府商定。这一条款A、体现了该国对中国主权的尊重

B、符合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C、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该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3、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家,其本来的社会角色主要是①官僚②地主③商人④手工工场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进入近代之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主要标志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国门为西方列强打开

B、五口通商,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C、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主权不再完整

D、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正当贸易出现入超5、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完整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B、承担起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C、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粉碎了其迅速讲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

D、一些领导人提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6、洋务运动正式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是指A、洋务运动中诞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

B、洋务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D、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7、洋务派民用工业的性质是A、为其军事工业配套的企业

B、投*列强的买办企业C、封建国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8、近代以来清政府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其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战和不定,战略混乱、战术指挥拙劣B、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操练不勤,战斗力低下C、列强对战争的准备充分,清政府则常常疏于备战,措手不及D、腐朽的封建主义难以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9、有关甲午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说法正确的是A、俄德法三国的行动是出于主持公道和维护正义

B、其结果是中国收回了辽东半岛主权C、干涉行动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矛盾

D、是19世纪末列强争夺在华主导权的起点10、19世纪末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本质上的不同之处是A、论战的首要问题

B、论战的中心问题

C、论战的双方

D、论战的作用11、史学界对光绪帝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主要是由于他A、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

B、在甲午战争中力主对日采取强硬政策C、基本接受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诏令将戊戌变法推向高潮

D、与慈禧太后的卖国行为进行抗争,维护了民族权益12、中国第一个具备资产阶级政党特征的政治组织是A、兴中会

B、强学会

C、保国会

D、中国同盟会13、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最显著的不同点是A、反对外国侵略

B、以下层民众为主力

C、自发性和分散性

D、斗争结果14、《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最主要的依据是该条约A、索取的赔款最多

B、割占的领土最多C、开放的口岸最多

D、苛刻的政治要求最多15、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现象,其内在因素主要取决于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侵华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C、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推动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6、辛亥革命带来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这主要是指A、推翻了清政府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17、19世纪的晚期,袁世凯出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而20世纪初,袁世凯却通电拥护共和,迫使清帝退位。袁世凯的表现之所以如此不同,主要是由于他A、顺应了历史潮流

B、失去了清朝统治者的宠幸C、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妥协

D、攫取更高权位的贪婪欲望18、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无根本性改变。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如此结局的决定因素是A、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C、袁世凯过于狡猾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未获充分发展19、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曾获得了迅速发展,但1919年之后它又迅速走向萎缩。这从本质上说明了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决策的水平还不稳定,有待进一步提高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变幻莫测,殛需大力改善C、要发展民族工业,必须彻底完成反封建任务D、要发展民族工业,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20、通常情况下,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往往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之前,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却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其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未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批判B、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懂得舆论工作的重要性C、新文化运动运动已不属于资产阶级运动的范畴D、袁世凯仍用封建思想禁锢人民的头脑,为帝制复辟张目21、辛亥革命后的这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之所以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因为它A、有新的思想武器

B、有新的领导阶级

C、有新的斗争方式

D、对斗争对象的撼动达到了新水平22、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彻底性主要是指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等中外反动势力

B、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C、各阶层爱国人士,特别是工人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D、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现实2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其主要依据是A、运动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

B、运动的领导力量发生的显著变化C、运动的根本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

D、运动的主力军发生了显著变化24、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完全是苏俄向中国输出革命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共完全是苏俄在中国硬搞出来的。这个说法A、完全符合史实

B、部分符合史实

C、违背历史事实

D、具有一定道理25、关于中共一大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从出席人员来自的地域范围看,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②中共的主要创始人悉数与会

③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大会完成了所有的建党工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26、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晚年实现了他一生最伟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是指A、革命的指导思想

B、革命斗争的精神

C、革命斗争的方式

D、革命依*的对象27、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针对党内反对国共合作的不和谐的声音,孙中山先生愤然说道:如果你们再反对,我就解散国民党,加入共产党!这主要表明A、孙中山已全面接受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所有内容和目标

B、国民党内反对国共合作的势力非常强大C、孙中山推进国共合作的意志十分坚定D、孙中山已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28、1924-1927年的中国国民党和辛亥革命时的中国同盟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领导的阶级

B、革命的目标

C、革命的理论

D、党员的成分29、1924-1927年的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其主要理由在于A、规模空前巨大

B、成果空前丰硕

C、斗争空前彻底

D、人民的参与空前广泛30、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在革命领导力量一方。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上述两次革命运动的不同则在于中共A、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B、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D、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31、湘赣边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A、由中共独立领导

B、目的在于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挽救革命C、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D、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32、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将革命的退却和进攻有机结合起来的重大决策是A、进攻长沙

B、进军山区

C、三湾改变

D、土地革命3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民军队。她是由下列哪几个部分武装整编而成的?①工农革命军

②南昌起义部分军队

③湘南的工农武装

④广州起义的部分军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4、土地革命战争中,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没收地主土地之后建立起来的只能是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其决定因素是A、农民群众的觉悟

B、中国共产党的性质C、根据地恶劣的军事斗争环境

D、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特征35、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包括①土地革命

②游击战争

③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④革命理论的探索和总结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6、第四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不同结果从本质上说明了A、离开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红军就不可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B、毛泽东军事指挥是战无不胜的C、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发展规律的科学D、博古、李德乳臭未干,难成大事37、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团的核心。其含义是指A、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总负责人

B、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决策者

D、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为中共所接受,并进入中共最高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8、20XX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下关于红军长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一次大转移B、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永远值得汲取的宝贵精神财富C、至今仍健在的所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都对他们的二万五千里行程记忆犹新D、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瓦窑堡会议便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39、华北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主要是由于A、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御外侮

B、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整个中国C、中华民族的觉醒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4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使中国近代两大主要矛盾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对中国国内政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军阀混战

B、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分裂对峙C、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力量的分化组合

D、使中国国内的政治势力结束纷争共御外侮41、国共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合作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A、合作目的

B、合作方式

C、合作的政治基础

D、合作的影响42、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政策右转,特点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其中,“消极抗日”的含义是A、士兵战斗意志的减弱

B、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C、战争的决策者不主动收复失地

D、正面战场屡屡败绩43、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最严重的反共摩擦事件,但事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并没有因此而破裂。其根本原因是A、中共顾全大局、应对得体

B、国内外舆论对国民党的一致谴责C、中共力量的强大,使蒋介石有所顾忌

D、中日民族矛盾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4、抗战结束后,中国国内经历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最终内战却未能幸免。其根本原因是A、国际上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

B、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具有对抗性C、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D、共产党要为中国人民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4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主要是由于A、三座大山已被彻底推翻

B、夺取政权、建立政权这一革命的核心问题已基本解决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已经结束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已彻底完成46、建国初期三大运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巩固人民政权

D、维护世界和平4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主要是因为A、彻底消灭了剥削阶级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8、三大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存在问题是A、时机不成熟,进行得过早

B、后期工作过粗、要求过急C、对一些工商业者处置不当

D、过于追求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49、一五计划的建设重点是重工业,关于其原因和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旧中国的重工业十分落后②重工业相对而言更容易突破

③重工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④重工业投入少、资金周转快,能带来更多的财政税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50、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党的重要会议上,分析当时极其严峻的形势产生的原因时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天灾”不是严峻经济形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B、“人祸”主要是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人祸”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

D、“人祸”的主要责任应由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承担5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说是错误的,最主要是因为A、目的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方式是发动和依*人民群众C、原因是党内存在着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D、途径是自下而上造“走资派”的反

52、毛泽东依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采用造反派夺权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打倒了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走资派”。但是,1971年的9月,他最信任的“亲密战友”林彪却背叛了他,并企图加害于他,这就是“九一三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从本质上表明了

A、林彪反革命野心家、阴谋家的丑恶嘴脸

B、党的各级组织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C、毛泽东也有预料不到的事

D、“文革”的实践和发动“文革”所依据的理论已经破产53、“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地贯彻;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愈地遵循。”这一方针从本质上反映了A、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怀念

B、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坚定信念C、毛主席的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D、文革结束后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错误仍在继续54、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没有完成的是①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平反冤假错案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工作A、①②B、③④C、②④D、④55、邓小平同志说,改革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于改革和革命都是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依*广大人民群众进行C、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

D、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上层建筑,发展了社会生产力56、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因主要在于A、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

B、提出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C、其他三项没有这一项重要D、其他三项的贯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57、20世纪80年代,英国在处理两个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即中英香港问题和英国与阿根廷之间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土争端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香港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马岛争端则诉诸战争。香港问题得到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A、中国政府灵活的外交手段

B、邓小平“一国两制”战略的正确C、英国发展中英友好关系的愿望

D、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58、在统一祖国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对统一后的台湾采取了更为宽松和灵活的政策,如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最主要是因为A、台湾的面积较大、人口更多

B、台湾的经济实力更强大C、统一台湾的阻力更大

D、台湾问题不同与港澳问题,它纯属中国内政5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之所以能打破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的外交僵局,主要是由于A、美国改变了不与中国接触和交往的政策B、这一僵局的形成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视中国所致C、此前的新中国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此前苏联一直阻止中国和美国改善关系60、美国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主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根本说是出于A、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长远考虑

B、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需要C、发展中美面向21世纪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需要D、与苏联争霸的全球战略的需要世界近现代史1、当今史学界认为,人类历史在1500年前后步入近代阶段。其主要理由是①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②世界开始由分散连成整体③中国明王朝出现统治危机④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整体世界在1500年前后开始形成。其根本动力是A、天主教征服的异教徒的强烈愿望

B、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C、人文主义追求现世生活的诉求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3、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主要原因是A、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灿烂辉煌、光照千秋B、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泽被后世、惠及万代C、反映了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愿望,其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深远D、其核心主张代表了全人类的利益,超越了阶级界限,具有普遍意义4、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天文学革命”,形成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文学革命”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学科基础B、“天文学革命”与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但前者挑战了教会在自然方面的权威,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打开了缺口C、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证明“日心说”方面具有有重大作用D、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和形成本身实际上是一回事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议会的召开,其理由是A、议会召开后即公开宣布讨伐国王

B、议会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展开了斗争C、议会召开后国王专制和议会要求限制王权的斗争公开化D、议会中全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与国王誓不两立6、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它最能体现出的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B、革命主要在城市进行C、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推动革命发展

D、革命以人民自发斗争为主7、法国“热月政变”和英国“光荣革命”的最主要共同点是A、都是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B、事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C、都标志着革命的失败

D、都是资产阶级建立稳定、正常统治秩序的措施8、最能体现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大革命成果得到巩固的是A、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B、多次挫败保王党人的复辟C、保证了农民的土地

D、《法典》堪称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9、最早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的文献是A、法国《人权宣言》B、美国《独立宣言》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国1791年宪法10、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标志是A、《独立宣言》发表

B、约克镇战役的胜利

C、《英美和约》的签订

D、华盛顿就任美国总统11、美国1787年宪法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进步影响,主要是由于A、规定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B、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C、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D、是世界史上最早的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2、关于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既是民族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B、单纯的民族解放运动C、单纯的资产阶级革命

D、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3、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其开端是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纺纱机

D、水力织布机14、19世纪初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取得重大突破,其首先使用的动力是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力

D、核动力15、工业革命后的工人运动中,曾出现工人捣毁机器设备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B、反映了工人阶级对机器大生产的不满情绪C、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落后生产力对机器大生产的本能抵制D、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世界历史的进步潮流16、世界史上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国际工人协会

C、第二国际

D、共产国际17、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和农民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

B、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凡尔赛的资产阶级政府C、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8、美国的种植园主阶级在独立战争中是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到美国内战中却成了革命的对象。其主要原因是A、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

B、两次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C、美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生了变化

D、美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19、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却由原属封建统治阶层的中下级武士来承担领导重任。其根本原因是A、武士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B、日本社会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C、幕府的反动统治和卖国政策不得人心

D、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尚未成为独立政治力量20、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此前相比的最大不同点是A、地域范围更广

B、掠夺性更强

C、具有破坏性

D、具有建设性21、19世纪中期,世界政治斗争的主题是A、反对封建主义

B、反对殖民主义

C、反对资本主义

D、为工业革命开辟道路、扫除障碍22、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将统治印度的权力由东印度公司手中转至英国政府手中,并停止执行掠夺印度封建王公领地的政策。这从本质上说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A、策略改变

B、控制放松

C、放弃掠夺

D、统治加强2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之后,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史实是A、西方列强和日本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自然科学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业革命新阶段的开始已做好准备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为工业革命新阶段的到来准备好了市场条件D、实际可用的大型发电机问世,电力的广泛应用拉开了序幕2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富强的帝国仍是英国,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点的史实是A、英镑仍是世界货币

B、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C、英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强国

D、英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中心25、以下史实表明美国已步入殖民国家行列的是A、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B、充当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C、纵容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D、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等地26、戊戌变法绝对有资格跻身于标志着“亚洲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列。理由主要是A、是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

B、是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C、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D、促进了中国救亡运动的高涨27、第二国际各国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共产国际各国党的主要区别是A、是否以工人阶级为其群众基础

B、是否与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保持密切联系C、是否接受国际决议、文件的指导

D、是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奋斗目标28、以下不能表明法德矛盾是当时欧洲列强间主要矛盾的是A、德奥同盟的建立

B、法俄军事协定的签订

C、三国干涉还辽

D、德奥接受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事主要发生在A、欧洲

B、欧洲西线

C、欧洲东线

D、欧洲南线30、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奠定基础的是①细胞学说②早期进化思想③微生物学④能量守恒学说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俄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之间的矛盾作用导致的事件是A、俄军在前线的战败

B、各地人民的反战斗争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32、苏维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