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核心知识点集锦_第1页
毛概核心知识点集锦_第2页
毛概核心知识点集锦_第3页
毛概核心知识点集锦_第4页
毛概核心知识点集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24毛概重要知识点集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识过程党的幼年时期遵义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党的七大(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须要;源于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实践阅历的科学总结。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阅历和历史阅历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两次历史性飞跃: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宏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供应了凝合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看法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白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阅历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才智的结晶。(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开拓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打算了思想理论条件。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阅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绽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的接着发展(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宝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宏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第三节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才智的结晶。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一,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主要斗争形式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和平竞争,世界和平力气的增长超过战争力气的增长。第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和重视的大问题。第三,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成为这个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前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二十年的阅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知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动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记,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四大党,第一次运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须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二)主要内容: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政治保证论,战略步骤论,领导依靠论,祖国统一论建设社会主义全局的四大基本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相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需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才智的结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旧存在。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大探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安排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党接着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袤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依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需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需从这个实际动身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须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冲突这一社会主要冲突没有变。”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冲突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袤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最终,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必需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全神贯注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敬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有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需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也称相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相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就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相识路线。“务得事实”指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事实状况;“每求真是”指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点1,中国共产党初期,没有提出思想路线问题2,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3,1937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冲突论》,论证了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4,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5,延安整风中,毛泽东不仅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从思想作风和党性高度,批判了主观主义,特殊是教条主义。6,中共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共党内的指导地位。实事求是的详细内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探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在1958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1958年“大跃进”,新闻报道昏话满篇,对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推波助澜。(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峻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难,广袤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峻,食品紧缺。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马上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以克服困难,度过灾荒。)(华国锋“洋跃进”的是是非非198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到1977年,农业机械作业率不到10%。3年之内,达到70%!1985年,石油产量要达到2.5亿吨。1978年石油产量1·04亿吨,在没有地质勘探资料的状况下,提出“建设十个大庆"的口号。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1978年实际产量只有3178万吨。工业方面,新建成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包括:30个大电站,8个大型煤炭基地,10个大型油气田,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大型有色金属基地,10个大型化纤厂,10个大型石油化工厂,1O个大型化肥厂,6条铁路干线和若干个大型港口.依据规划,1978-85年,8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总和。所需设备都要从国外引进。1978年签定22个大型项目引进合同。所需外汇,远远超过当时的承受实力。所以人们称这次大跃进为“洋跃进”。)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华国锋及其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三条最高指示:照过去方针办,渐渐来,不要焦急,你办事,我放心(1)旗帜显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2)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探讨(3)主动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解放思想:在邓小平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这种僵化或半僵化的思想状态是在肯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表现为以下四点:①是因为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追查,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在这种状况下,一些人就只好不去开动脑筋,不去想问题了。②是因为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很多重大问题往往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别人只能奉命行事。这样,大家就什么问题都用不着思索了。③是因为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的反而受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在这种不成文法底下,人们就不情愿去动脑筋了。④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情愿接受新事物。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思乱想,而必需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把两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实事求是。(4)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从实际动身就是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敬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全面,发展地看问题;从现象入手,揭示出事物的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主观主义:教条主义:从书本动身,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阅历主义:从狭隘阅历动身,轻视科学理论,满意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详细要求:(1)要吃透理论,不仅要相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意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相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3)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坚持敬重实践与敬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标准(1)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须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相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实力的重要内容。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四,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创新的基本特征:1,首创性,2,超越性,3,主体性,4,社会性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独立——主权独立;完整——领土完整;纯粹—生产关系纯粹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同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丢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辛丑条约》标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就主权而言的,是横向的,反映的是中国与外国的主权关系。因为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已经不再具有主权国家应有的特征。(例如势力范围,租界,驻扎军队,限制海关税收等与主权国家不符合)半封建社会——就社会历史进程而言的,是纵向的,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关系。之所以说是半封建社会,是因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一些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这样一个阶段,(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排挤)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确定性力气。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并通过不同等条约限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争做债主开银行:汇丰,德华,横滨正金,东方汇理,华俄道胜,美国花旗等银行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海关大权。争夺路权强掠夺:沙俄——中东铁路,英国——山海关通往东北的铁路,山西,河南,广九铁路,德国——山东胶济铁路,美国——粤汉铁路争相设厂攫利润:至1990年列强在中国办厂矿约1千家。文化: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狼狈为奸,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社会基础。第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力气懦弱。第四,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五,中国广袤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毫无政治自由。第六,由于中国是在很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中国事实上处于长期不统一状态。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毛泽东近代社会主要冲突和中国革命历史任务主要冲突: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冲突(最主要的冲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冲突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发展道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实现国家旺盛富强和人民共同富有(目的)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十月革命开拓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记着人类历史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革命阶段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转变,,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阅历教训: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懦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向了山穷水尽。中国革命必需有一个新的阶级来领导,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二,中国革命阅历的概括和总结工人运动的阅历:这个时期的斗争供应了一些重要的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样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需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不能享受至少的民主权利,几乎全部规模较大的工人斗争都受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为了争取革命的成功,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这个武器,主要进行合法斗争,是不行。(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阅历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阅历教训,订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实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土地革命时期的阅历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学会了开展武装斗争的艺术,而且加深了对武装斗争的相识。他总结十年土地革命斗争的阅历,揭示了武装斗争的实质:在中国,只要一提到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因此,在武装斗争中必需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需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的斗争形式与建立农村依据地的政治斗争,与代表农民经济利益的土地革命斗争,以及与其他很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协作起来。这种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的阅历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阅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依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绽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解放战争时期的阅历抗日战争成功后,中国应向何处去?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国共两党绽开了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阅历,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同时,完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阅历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阅历总结:(1)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理论。(2)建立和巩固农村依据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3)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人民军队理论和军事战略理论。(4)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建设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实践和对这一实践阅历的科学总结,就没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首要对象是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主要对象是封建主义:中国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峻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抢劫中国财物;官僚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宝,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限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对广袤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峻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1)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2)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牢靠的同盟军;(3)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牢靠的同盟军;(4)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在肯定时期和肯定程度上的同盟军.农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牢靠的同盟者的缘由

1)农业大国,主要群体,最大的掠夺对象和剥削对象,具有剧烈的抗拒意识和斗争精神,是革命的主力军。2)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3)革命对象的强大和工人阶级力气的相对弱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需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依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性,懦弱性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要牢牢驾驭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自然结果。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所确定的。斗争性革命性彻底;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自然的联系。(1)无产阶级的领导实质上就是共产党的领导①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部分所组成,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阶段的革命纲领。④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发挥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率领,引导和组织作用。(2)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策略方针①必需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环节。②必需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坚毅支柱。③必需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这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④必需实行独立自主原则,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基本策略。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1)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前途是社会主义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接着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马列主义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与世界革命关系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1)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它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2)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是肯定历史时期的形式,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人民不分男女,信仰,无论财产,教化,一律实行同等的选举制,通过乡,区,县,省直至全国的5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人民政府以行使人民给予的职权,体现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各级政府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经济纲领的提出: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1947年12月,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全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爱护民族工商业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歼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主见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就其形式说是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科学的: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大众的: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阅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革命道路: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究: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势,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依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党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成功,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成功的基本依据。中国革命能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是中国革命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根本缘由。第二,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接着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气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气和它的政策正确,这是保证中国革命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成功道路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阅历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必需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一,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第二,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全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第三,同1927年革命失败后敌我力气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确定的革命的长期性有亲密的关系。统一战线: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第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第二,敌人势力强大,确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确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气,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可能的: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冲突确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袤的同盟军。第二,各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不统一导致了依附于它们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营垒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冲突打开缺口,争取短暂的同盟军结成统一战线,供应了可能。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和主要阅历第一,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二,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需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进步,中间,顽固三种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力”的策略总方针,同时对顽固势力进行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第三,统一战线发展历程。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标记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武装斗争:坚持武装斗争必需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人民军队的建设:坚持中共对军队的肯定领导,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制定了政治工作的方针,内容和方法。党的建设:(1)思想建设——首位。必需普遍深化地学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整风运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化的好形式;(2)组织建设依据民主集中制党的根本组织原则;(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亲密联系群众;指责和自我指责。这是共产党区分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记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①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一切,当然党的建设也无从谈起。②党的建设是在统一战线中发展和熬炼出来的。③党的建设是三者关系的主体。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终成功。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定。性质:过渡性质的社会基本特征: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冲突成为主要冲突。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提出总路线的初步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歼灭资本主义。(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提前转轨的缘由:客观缘由:第一,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面临困难;第二,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和苏联东欧的影响主观缘由:第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冲突和主要任务的相识存在偏差;第二,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缺乏成熟的相识;第三,新民主主义理论中两个革命相互连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存在冲突;第四,存在急于歼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心理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别,可以比方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动身,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全部制的问题。总路线结构图: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阅历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主动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扶植的原则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主动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按部就班的步骤。依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按部就班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的改造党和政府实行了“主动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到1956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肯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到1956年底,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阅历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实行主动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运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的失误和偏差的缘由: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第二,在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第三,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记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宏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建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袤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宏大成功。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果理论成果之一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理论成果之二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冲突的学说意义:尽管有的观点还不成熟,有的还并没有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二,党对社会主义相识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偏差1,经济上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等不符合当时详细国情的实践偏差,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损失。2,政治上,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旧看作阶级斗争,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体制上的破坏。3,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全面倒退的局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相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和前提;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歼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条件和途径;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白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1)歼灭剥削是指歼灭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2)消退两极分化,是指消退在财宝的占有和运用上的严峻不同等。(3)歼灭剥削和消退两极分化的关系。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是两极分化的温床:而两极分化产生于剥削,必定加深剥削,强化剥削,甚至出现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终极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有不是平均富有,共同富有是个历史发展过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歼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最终达到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相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定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阅历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须要。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确定了必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目前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冲突和实现社会公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上保持应有的地位。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思想科技思想的战略重点中国必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发展的基础不抓教化不行科技发展的关键发觉人才,重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根本目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标记: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50年代开始)标记:原子能,航天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一次:①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近代工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第二次:①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机遇与挑战并存)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1920年,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相识:简单套用马克思理论,忽视了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重大失误,并极大影响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两步走的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56年1月,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尚未建成。1957年2月,区分“建立”“建成”两个概念。1959年2月,搞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等,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阶段,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再相识:建国三十周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十二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十二届六中全会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十三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1992.10,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十五大1997年,第一次系统阐明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2002年11月,党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从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需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需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验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定要经验的特定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第一,总特征: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第二,经济现代化的程度: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经济市场化程度: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科技教化文化发展状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化文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化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有的历史阶段。第六,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体制建设:是通过改革和探究,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溢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精神文明建设:是广袤人民坚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志向,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薄命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发展目标: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观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三)科学相识和精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解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思想武器。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困难性和艰难性有了更加醒悟的相识和思想打算。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依据邓小平的设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须要上百年的时间,到2049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告结束。1,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的水平和标精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须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冲突。“人民”: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须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具有动态性“落后的社会生产”: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肯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冲突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三大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党在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4)1987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食其力,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1.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力气―中国共产党依靠力气―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原则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根本动力根本方针―自食其力,艰苦创业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2,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需:1.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2.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3.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起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邓小平“两手抓”的战略思想和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旺盛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最低纲领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从第3个五年安排(1965年)开始,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这一概念,并正式提出“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安排要使全部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不全面: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不够。

发展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气,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旺盛,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