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法规基础知识社会保障法规基础知识30/30社会保障法规基础知识社会保障基础知识★养老保险体系
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其中的第二个层次,在众多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由国家包揽的职工养老保险占统治地位,造成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之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高达85%左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引入了个人账户及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财务机制,但是到2000年上半年,我国基本养老基金当期收不抵支数为13.3亿元,全国有19个省当期收不抵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已经特别严峻。
★有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政府文件
针对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国家对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从1991年国发[1991]33号文《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定》开始逐步强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地位,到1999年国发[1999]14号文《国务院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及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的经营范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建立税惠政策,赐予商业寿险公司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
★基本养老保险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以个人纳税工资为基数共同缴费。个人缴费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部分也进入个人账户使个人账户缴费达到个人纳税工资的11%,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政府依据当地实际状况逐步提高缴费比例,但个人缴费比例最高不超过8%。(标准?)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依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一种协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三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担当,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担当,担当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广义的补充养老保险包括职业年金支配,互助基金保险及商业年金支配(商业养老保险)等。
★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养老保险,包括团体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
团体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以专业技能为企业供应员工养老支配,解决企业的养老问题,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一种普遍的选择。个人养老保险则是针对员工的个人需求,为员工个人供应给老保险保障,相当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社保知识问答一,什么是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丢失劳动实力的状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扶植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的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宪法所制定的基本社会政策,社会保险具有法定性,保障性,互济性,福利性,社会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社会保险有哪几个特点?
答:社会保险有五个特点:
(一)保障性。实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在其失去劳动实力之后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二)法定性。就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保险待遇的享受者及其所在单位,双方都必需依据规定参与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基金,不能自愿。法定性,是实现社会保险的组织保证,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因短暂或永久丢失劳动实力以及失业时获得生活保障,安定社会秩序。
(三)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依据社会共担风险原则进行组织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机构要用互助互济的方法统一调剂基金,支付保险金和供应服务,实行收入再安排,使参与社会保险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保障。
(四)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
(五)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全部职工及其供老的直系亲属中实行。
四,社会保险包括哪些内容?
答:社会保险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一)养老保险:即劳动者因年老丢失劳动实力时,在养老期间发给生活费,以及生活方面给以照看。
(二)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生产自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三)工伤保险:即劳动者因工负伤,短暂或永久丢失劳动实力后的工资收入补偿,也是对因工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看措施。
(四)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入补助和在医疗护理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生育保险:即女职工在生育期间的收入补助和保障措施。
(六)死亡遗属保险:即劳动者死亡后的丧葬费和遗属抚恤费,供给直系亲属定期生活费的给付。
五,社会保险有哪些功能?
答: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爱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便利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安排,适当调整劳动安排,爱护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社会保险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答:社会保险机构是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
(一)在本辖区内实行政府制定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政策。
(二)受政府托付负责筹集和管理社会保障基金。
(三)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会计,统计和内部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四)制定社会保险费用的收缴给付业务规程,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培训和考核社会保险业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
(六)负责搞好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
七,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原则是什么?
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坚持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依据“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筹集。
八,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哪几个层次?
答:目前,我国养老保险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三)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九,什么是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
答: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是指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受政府托付,依据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和“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向企业和职工个人征集养老保险基金;依据列入统筹项目的离退休费用总额,向拨付或直接向离退休职工发入,以解决这间,地区之间离退休和负担畸重的问题,从而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促进社会的安定。
十,当前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没有打算,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及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做到对各类企业和劳动者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运用基金。
十一,为什么说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不是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
答: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看,必需承认,今日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老为国家创建财宝,积累资金的结果,凝合着老企业职工的辛勤劳动。则,老企业目前退休职工多,负担重,新企业就有义务从本企业职工劳动积累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于补充老企业的退休费用,作为对老企业职工过去劳动积累的偿还,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从发展的角度看,新老是不断转化的,现在的新企业,今后会老化,现在的老企业,今后会更新,相应的退休费用负担的轻重也会发生转化。企业要在同一起路线上竞争,须要实行社会统筹,均衡企业之间退休费用的负担。又因为统筹基金是各企业在税前的管理费用中列支,国家担当了大部分,所以,养老企业基金社会统筹不存在新企业“吃亏”,老企业“沾光”的问题。
十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什么?
答: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意义是:
(一)体现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基本养老保险金增加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
(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
(三)吸引广阔职工关切社会保险事业,主动参及社会保险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促使企业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基金。
(四)建立统一的缴费制度,有利于打破企业全部制界限,便于劳动力的合理流淌,从加速经济发展。
十三,什么是个人帐户?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如何记录?
答:个人帐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一个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建立,记录单位按规定划转的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作为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退休时计发个人帐户养老金的依据。
由社会保险机构为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职工个人帐户按职工缴费工资的11%记入,包括两部分: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
十四,如何办理社会养老保险手续?
答:市属及以上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办理;区县属企业,城镇小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临时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手续由所在区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负责办理。
十五,什么是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职工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改善和提高职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是职工依据个人的经济实力,为提高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而自愿实行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十六,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人储蓄性养老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意义是:
(一)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补充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企业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改革。同时还能够适当改善和提高职工退休后水平。
(二)有利于限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增长。
(三)协调养老保险水平及企业生产民展的关系,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吸引力和凝合力,调动职工的生产主动性,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四)抑制超前消费。
十七,什么是医疗保险制度?
答: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供给直系亲属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供应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的制度。职工的病伤,生育,养老等都会遇到医疗问题,因此,它是疾病,伤残,生育,养老社会保险中一项重要内容。医疗社会保险是健康的保障。实行医疗保险对病伤职工供应医疗服务,在经济上赐予物质扶植,使其尽快复原健康和工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主动作用。
十八,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行主动稳妥的步骤,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各方筹集,统分结合,随着医疗需求相应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有效限制基本医疗不合理增长的管理运行机制。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
(1)建立医疗费用三方共同负担,既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医疗须要,又有效限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机制;
(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个人适当负担医疗费,实行合同管理,限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3)推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帐户制度。
十九,什么是工伤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什么?
答:工伤保险制度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负伤,致残,致死,使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发生困难,和社会赐予物质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现被世界很多国家所普遍采纳。职工因工负伤,造成生理器官和功能的损伤,以致死亡,为国家和企业负出很大的代价,给本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国家和赐予物质扶植和精神上照看是完全必要的。
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1)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2)一般以“无责任赔偿“为原则;(3)工伤保险的经费由企业负担,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保险费;(4)工伤保险的项目较完备,享受条件较宽,保险待遇比其他项目高。
二十,为什么要进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
答:这要从两方面去相识,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随时蕴含着大量的职业损害风险,客观上要求有一套健全和有效的工伤保险制度;另一方面是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须要。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于建国初期,在支配经济条件下,由于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工伤以“企业自保”。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保”功能是脆弱的,它既不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也不利于转换经营机制,是现行工伤保险制度最大的弊端。同时,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实施范围狭窄,待遇结构不合理,缺乏一次性补偿待遇,待遇标准偏低,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劳动实力鉴定制度,缺乏促进平安生产的机制,上述问题都须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十一,什么是生育社会保险?
答:生育社会保险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建立基金,对女职工因妊娠,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资收入短暂中断时,国家和社会赐予必要物质扶植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十二,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什么?
答:实行生育社会保险的意义是:
(一)使《劳动法》,《女职工劳动爱护规定》有关女职工生育的政策规定得到贯彻执行,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能够体现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确定妇女生育的价值,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缓解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冲突,在确定程度上为企业之间的同等竞争创建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在确定程度上解决妇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妇女同等就业,提高妇女就业率。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类型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将近150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有先有后和有长有短。因此,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设计,项目多寡,详细标准及实施方法等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从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在遇到各种不测事故时,能得到救助而不致于陷入贫困。对于已经处于贫逆境遇的人们,则发给社会保障津贴,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征是:1,政府通过相应的立法,作为实施救助的依据。公民申请和享受社会救助是其依法应享受的权利,不附带屈辱条件,不同于慈善机构的“施善”或“赏赐”,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初期的济贫和赈济。2,社会救助的费用列入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个人不交纳保险费。3,救助的对象为因失业或天灾人祸而陷入贫困的公民,弃婴,孤儿,残疾人,老年人。4,救助的标准为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为限。
这种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开始前后所实行的单项或多项救助制度。按社会保障的标准来衡量,只能说它处于起步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初级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形式。这种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发展较为迟缓的非洲国家实行。
(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确定成效,经济有雄厚基础的状况下实行的。其目标是国家为公民供应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的失业,年老,伤残以及由于婚姻关系,生育或死亡而须要特殊支出的状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它起源于德国,随后为西欧,美国,日本所仿效。
这种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2,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及义务的统一。3,保障的覆盖面大,几乎包涵了社会全体成员。4,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确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5,资金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形成保障基金,增加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下实行的一种比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标在于“对于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难,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都给及平安保障”。这项制度来源于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国初创,接着在北欧各国流行。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是:1,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2,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3,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4,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歼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确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平安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开始留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实力者的须要,爱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实力”。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及代表。90年代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劳动保险制度的。
这种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是:1,国家宪法把社会保障确定为发展中的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依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2,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担当,个人不交纳保障费。其传统观念认为国家已经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3,工会组织保障事业的决策及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与实施社会保障。4,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实力的人都必需主动参与社会生产,对无劳动实力的一切社会成员供应物质保障。保障的经济来源靠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供应。
(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保障形式。其特征是政府不供应资助,除公共福利及文化设施外,费用由雇主和雇员负担。这种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等国取得了显著成效。
保障好像有确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明显。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关于社会保障,国际上尚无统确定义。我们通常将社会保障制度理解为:国家通过立法,实行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安排和再安排,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赐予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将社会保障的几个组成部分称为劳动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在第七个五年支配中,开始运用“社会保障”一词。
一般讲,社会保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国家。但是国家和政府不是社会保障唯一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在社会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责任也是很重要的。(2)社会保障是以社会化的保障手段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它通常运用的方法是以再安排方式转移支付,但这不是唯一方法。(3)社会保障作为经济福利制度,其目标是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4)社会保障的动身点和初衷是为了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减弱的家庭保障功能,但非取而代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实行劳动保险制度,其特点是,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残担当无限责任。
第二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实行社会统筹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下而上,由点到面,逐步推行养老,医疗,失业等险种的社会统筹。其特点:一是DB型,即保险待遇接着按国家统一规定不变;二是社会共济,代际转移;三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略有结余”。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进入体制创新阶段。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保体系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下重要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社会保障水平要及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实力相适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与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推动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1998年,我国实施了一个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二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三条社会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支配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的高度概括。
经过十年的探究和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管理服务逐步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险体系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为全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截止1956年底,国家也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做出了相应的保障规定,它同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一起构成了新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从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遭到了严峻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状况下获得扶植和补偿。”据此,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组成的社会保险体系。
(一)养老保险
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已统一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动发展补充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还未出台统一的方法。农村养老保险还在进一步探究。
1,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上是依据城乡有别,企业先行的原则分层次绽开的。
(1)基本制度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起步的。90年代,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定》(1991),《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5)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定》(1997)。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一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企业自保”逐步转向社会共济,为企业公允竞争创建条件;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模式从现收现付,代际转移向预筹积累,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供应了物质保障;三是企业职工退休费用从国家和企业包揽转向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并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简称“统账结合”)的原则;四是在“统账结合”的前提下,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企业缴费比例,不能超过工资总额的20%;统一个人缴费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统一个人账户规模,依据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个人缴费比例从1997年始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转,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削减1%,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企业划转部分相应削减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3%;统一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
1998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把实行行业统筹的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属地管理的实施,标记着养老保险制度在统一规范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主要实行部分积累模式,这主要是考虑了中国老龄化的影响以及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模式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人口抚养比快速提高,是影响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最关键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来的早,速度快。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已突破10%,开始进入老龄化时期。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经过了80-100年的时间,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到来的,而中国完成这个进程仅用了34年,并且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状况下提前到来的;二是数量大。到2025年,当全世界老年人口达到11.21亿时,中国老年人口占1/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越来越高,职工负担系数急剧提高。据有关测算,抚养率将从1990年的14.8%增加到2010年的27%,2020年的37%,2030年的47.3%。因此,若沿用现收现付制,到退休高峰期,巨额的养老保险费负担将全部压在下一代在职职工身上,企业和职工都将难以承受,严峻制约经济的发展,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但若转到完全积累模式,一旦政治上出现动乱,经济上出现通胀等整体风险,在职人员不但要担当自己积累资金的风险损失,还要担当已退休人员积累资金的风险。而且据测算,假如按完全积累式筹资,养老保险负担率一开始就要达到工资总额的34%以上,2021年达到最高值37%,这样的负担将使企业难以承受。因此,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采纳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一方面对已经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接着实行现收现付筹资,另一方面对在职职工建立确定比例的积累基金,这正是基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龄化进程快等基本国情做出的选择。
200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主要是调整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筹资规模,并且实行严格的分账管理。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及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实账运营,以实现养老基金从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
(2)管理和运营
养老保险缴费是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实行集中,统一征收。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管理职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托付详细负责基金的管理业务,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基金监督职责。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专款专用。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
社会保险资金不足,是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进一步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金实行社会化发放和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社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的基本形式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国有商业银行或邮局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建立基本养老金账户,按月将规定项目内的应付养老金划入账户,这样就减轻了企业的事务性负担。
(3)基本状况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2002年末全国11128万人和3608万离退休人员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6.71%。其中,企业参保职工9090万人,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3333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17%和增长5.31%。绝大多数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171.5亿元(其中当年征缴收入2551.4亿元,比上年增加459.6亿元,增长22.0%;当年中央财政补助408.2亿元),支出2842.9亿元,2002年末基金滚存结余1608.0亿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目标基本实现,年末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率为99.4%,比上年底提高1.6个百分点。目前,部分地区开始进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试点。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调剂功能进一步增加。到2001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均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或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在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定》中,第一次提出“国家提倡,激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规定:“国家激励用人单位依据本单位实际状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1995年劳动部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管理方法,待遇给付,经办机构,投资运营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确立了基本的政策框架。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明确规定: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纳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须要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已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费,具备确定的经济承受实力,做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企业内部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或集体谈判制度比较健全等。国家对企业年金的发展一般实行税收优惠,法律政策规范和必要的监管等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激励和监管下,我国企业年金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部门或单位开展了企业年金工作。目前经办企业年金的形式,主要是由地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企业和行业经办。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16247家,参与职工有560.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历年基金积累191.9亿元,人均3425元。
目前,企业年金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行业发展快于地方,水平高于地方。行业人员为395.7万人,占70.6%;地方参保人数为164.6万,占29.4%。行业积累基金149.3亿元,人均3773元;地方积累42.6亿元,人均2588元。二是经济水平确定年金发展水平。从区域分布看,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北京等地区基金积累较多,超过亿元,仅上海就积累基金22.2亿元。临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内地省份。从行业分布看,电力,石油,民航,电信,铁道等行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中电力行业积累达到58.7亿元,占全国积累基金的31%。三是国企参保主动性高。行业参保企业中参保国企占到93%,地方参保企业中,国企占55%。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比,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还处在初期探究阶段。目前,全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在改革试点中,大都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逐步实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二是基金筹集以支定收,略有结余,逐步积累。三是为职工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或手册,探究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养老金由离退休人员所在单位支付逐步改为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或托付银行代为发放。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作法:一是确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二是确定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在20%左右。少数实行个人缴费的地区,缴纳比例起步一般为1%或3%,最高限定在8%。三是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同试点记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不尽相同。四是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由于国家尚未出台总体改革方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还不够规范。
4,农村养老保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主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加上有限的集体(人民公社制度)保障。80年代以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的乡村及乡镇企业,仿照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的做法,探究建立了农民的养老保险方法。随后,依据国家“七五”支配关于“抓紧探讨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依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要求和国务院的确定。1991年,依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确定》,开展了建立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2年,民政部发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体现了自我保障为主,互助互济为辅的原则。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强调,“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转发《保险业整顿及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行清理整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有条件的地方主动探究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
至2002年末,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55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462万人,有124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农村养老保险累积余额为233亿元。
(二)医疗保险
1,城镇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劳动者因疾病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按补偿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补偿方式:一是将医疗费用支付给医疗机构,二是对参保人员赐予全部或部分的医疗费用补偿。
建国初期,我国曾于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逐步建立了劳保医疗制度,适用范围是全民全部制企业,城镇集体全部制企业参照执行。依据1952年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从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改革传统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1992年,广东省深圳市领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制定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选择江西省九江市和江苏省镇江市(简称“两江”)进行试点。1996年,又扩大了试点范围。及此同时,海南,深圳,上海等地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疗改革探究。
在仔细总结各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阅历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确定》,确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新的筹资机制,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用的筹资限制标准:用人单位缴费率限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详细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可适当调整;二是建立统筹基金及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单位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另一部分即缴费的30%左右划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三是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法。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和住院医疗费用,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和门诊费用;四是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实现社会化;五是健全基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六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主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七是妥当解决有关人员医疗待遇,尤其是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城镇医疗保险改革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福利型保障变为社会保险,从财政和企业大包大揽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责,从单位自我保障和自我管理变为社会互济和社会化管理;二是明确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观念,其特征是公正性,有效性和可承受性;三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同步改革,充分体现了互济原则;四是实行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到2002年年末,全国绝大部分地级以上统筹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14万人,增长29.0%。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07.8亿元,支出409.4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450.7亿元。
当前,以基本医疗保险为核心和基础,我国还在主动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主要还有: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及社会医疗救助等。
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是各地在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探究出的一种解决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医疗补助方法。保险费一般按每个职工一年缴纳确定额度费用的方法筹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大额医疗费用补助金,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开管理,分别核算。参保职工发生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由大额医疗费用补助金按确定比例支出。
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是保持国家公务员队伍稳定,廉洁,保持政府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明确了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在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赐予政策激励,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与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
社会医疗救助是在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力气建立的,主要面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医疗救助的对象是无固定收入,无生活依靠,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失业者,残疾人,以及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者。
商业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或职工自愿参与。目前的主要险种有一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伤残保险等。
2,农村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创建出来的适合我国农村的医疗保健制度,它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挡疾病的风险。5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在集体的扶持下,自愿组织实行集体医疗保健制度,被称为“合作医疗”。1959年召开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此后,这一制度在广阔农村逐步推广。到1965年,全国已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掀起了合作医疗的高潮,但由于受到了“左”的影响,出现了平均主义,一刀切,超越客观可能性等弊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地区开始探究农村合作医疗的新形式。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及发展的确定》要求,主动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等五部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见》。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要坚持民办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供应确定时期物质扶植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不同之处在于失业保险具有保障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双重职能。
建国初期,我国曾于1950年发布《救济失业工人暂行方法》,实行过短暂的失业救济制度,但在支配经济时期,由于实行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失业救济制度逐步被取消。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须要,我国于1986年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对原有的失业保险制度作了部分调整。一是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对象从原有的四种人扩大到七类九种人;二是将基金省级统筹调整为市,县统筹,并在省和自治区建立调剂金;三是明确失业保险应当及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四是将缴费基数由企业标准工资总额改为工资总额;五是制定了罚则,加大了执行力度。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第一次明确将过去的“待业保险”正名为“失业保险”,并把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全部企业,失业单位及其职工。主要内容,一是提高了失业保险的缴费率和统筹层次,城镇企业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每位职工依据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们政府视定;二是允许省,自治区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三是调整了保险待遇。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依据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在国有企业脱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98年6月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切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自下而上地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体系,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是“三三制”,即原则上由国家财政预算支配1/3,企业负担1/3,社会筹集(包括从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1/3。
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建立了20多万个再就业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确定选择辽宁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从2001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原则上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企业新的减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各地用三年左右时间有步骤地完成向失业保险并轨。辽宁省经过两年的试点,到2002年底,全省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由2000年底的4801个削减到371个,在中心的下岗职工由44万人削减到3.9万人,享受失业保险的人数由18万人增加到82万人。累计有124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达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支配人数的95%。
近年来,失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对象不断增加。2002年底,全国参与失业保险的人数1.02亿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8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15.6亿元,支出1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8.9%。
(四)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也称职业损害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前,我国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1951)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方法》(1978)对工伤保险待遇作了明确规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1996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方法》,这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它标记着我国旨在建立覆盖全部企业,各类职业的工伤补偿,工伤预防,职业病康复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伤保险制度初步形成。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一是建立工伤保险基金,企业依据职工工资总额的确定比例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各地依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基金,实行地市级统筹,集中调剂和运用;二是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各种全部制的各类企业和劳动者都要参与;三是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伤残等级评定制定。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主要包括:工伤医疗期发生的医疗费用;工伤医疗期结束后依据劳动实力丢失程度确定的伤残补助金,抚恤金,伤残护理费等。2002年末全国参与工伤保险的职工44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万人。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2.0亿元,支出19.9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81.1亿元。没有参与工伤保险的单位,仍由该单位支付工伤待遇的责任。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短暂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赐予物质扶植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服务。1994年,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方法》,把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管理,生育保险费用按“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依据其工资总额的确定比例(不超过1%)缴费,职工个人不缴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2002年末,全国参与生育保险职工34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1.8亿元,支出12.8亿元,年末基金滚存结余29.7亿元。
二,社会救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终一道平安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我国传统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及原有的社会制度相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扩大了保障范围;二是保障资金来源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过渡到财政负担方式;三是提高了社会救济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四是保障标准有了提高。
1993年,上海市领先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支配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1999年年底前在全国全部县级以上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建立这项制度,使这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规范管理的新阶段。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记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条例》规定了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和资金来源的渠道,以及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原则和权限。同时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申请,核实,审批,监督等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实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人民政府自行确定。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依据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实力制定,并且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各地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别。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目前,各地已普遍将保障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原来实行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分担的地方也已全部转为由财政统一负担保障资金。
2002年7月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2年底,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819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用低保资金1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2002年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保障水平52元。
(二)农村救灾和扶贫开发
建国以后,我国救灾工作逐步形成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救济”的救灾方针,在时间中积累了发动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的救灾阅历。从1950到1978年,国家共下拨94.5多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了传统的救灾方式,实现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救灾格局,增加了救灾工作的活力和群众的防灾抗灾实力。及此同时,把救灾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
在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支配后,国家又制定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02年9月,全国已经确定了12万个重点贫困村,制定了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规划。及此同时,参及农村扶贫开发的社会力气不断增多,国际性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也主动参及我国的扶贫事业。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政府出资为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供应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也包括传统体制下国家和社会为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而提供的物资扶植和生活保障。为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权益,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和《农村五保供给工作条例》(1994年)等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特别重视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和社区社会福利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
截至2001年底,全国由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327个,收养了19.1万人;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5万个,收养了3.4万人;社会福利企业3.8万家,安置残疾职工69.9万人。此外,我国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筹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2001年,社会福利事业共募集资金42亿元。
(一)城市社会福利
我国的集体福利事业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系统。在城市,集体福利主要由企业,事业以及机关团体举办,内容包括三类:一是为职工供应便利或减轻家务劳动而兴建的集体福利设施;二是为削减职工生活费用开支而实行的福利补贴;三是为活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生活素养而建立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的活动。
城市集体福利是伴随着实行低工资制而产生和发展的。对城市集体福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已经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切实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1995年,有关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若干城市分别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富余人员的意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部分福利通过工资改革逐步实现了货币化。为了协作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加快社区服务业。1993年,民政部等十四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提出社会化,产业化,法制化的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五保”
“五保”制度是农村集体福利的重要形式,只对农村中无劳动实力,无经济收入和无法定或义务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生活无人照看的老复员退伍军人等,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未成年人保教)。依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实行,“五保”制度逐步在农村普遍实行,并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五保”工作出现了新问题,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农村五保供给工作条例》,“五保”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一)优抚和安置
优抚安置制度是指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特殊社会群体赐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制度。优抚是一种具有补偿和褒扬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确定》把优抚安置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之一。
国家对优抚安置工作特别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这些标记着优抚安置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优抚对象是为革命事业和保卫国家平安做出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据优抚对象及其贡献大小,参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优抚保障层次和标准,设立了优抚保障项目。优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抚恤补助,社会优待,医疗减免,孤残养护,扶持生产,褒扬宣教等。
安置保障是以退役军人为对象,包括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复员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退役士兵和退休军官安置的原则,方针和方法,用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进一步完善了安置保障措施。主要措施有保证城镇退伍军人第一次就业(《1994年度退伍安置工作通知》),开展技能培训(1996年的《培育和运用军地两用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加快军队离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住房建设,改进移交安置方法等。
(二)社会互助
1,社会捐助
1999年,我国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对社会捐赠活动的常常化,制度化进行了立法规范和激励。2001年,民政部门接受的社会捐赠折合人民币约15.9亿元。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有组织地扶植和扶持贫困户。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工会组织每年开展对困难职工家庭的送暖和活动。几年来,共筹集慰问款104.4亿元。
2,中国职工互助保险
职工互助保险来源于我国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互助互济活动,是中国职工开展的自愿参与的以职工个人筹集资金为主的群众性互济性保险,是对国家法定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具有自愿参与,自筹资金,自我服务,互助互济的特色。依据1992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关于工会举办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的意见》和1996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中国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试行方法》,我国逐步开展了职工互助保险。目前,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已在全国建立了38个办事处,参与的职工有1000多万人,资金累计规模为近60亿元。
五,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一)个人储蓄积累保险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由职工自愿参与,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详细方法,职工个人依据自己的工资收入状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以提倡和激励职工个人参与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本息一并归职工个人全部。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批准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支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
实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目的,在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探讨详细方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还未有广泛开展。
(二)商业保险
商业性保险通常是指依据商业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经营保险的形式。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以保障全休居民最至少的生存条件为前提,起着“雪中迭炭”的作用;而商业保险是对有支付实力的投保者,起着一种“锦上添花”的协助作用。近年来,我国商业保险发展快速。2002年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053亿元,比上年增长44.76%。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074亿元。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0年C.1951年
D.2000年
2.依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收入征收同一百分比的保险费是()
A.固定比例制
B.等级比例制C.差别比例制
D.累进费率制
3.大多数国家规定,生育保险的收入补偿为女性劳动者生育前工资的()
A.60%
B.70%C.80%
D.100%
4.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失业保险方面的法规是()
A.《救济失业工人暂行方法》
B.《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C.《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我国失业职工工龄为1年以上不足5年者,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A.12个月
B.16个月C.18个月
D.24个月
6.目前,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
A.有过失补偿原则
B.雇主责任补偿原则C.无责任补偿原则
D.雇主过失补偿原则
7.我国公费医疗保险的经费来源于()
A.职工标准工资的确定比例
B.职工工资总额的确定比例C.财政拨款
D.职工福利经费
8.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水平最高的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9.标记社会保障制度萌芽的法律是()
A.《济贫法》
B.《新济贫法》C.《社会保障法》
D.《医疗保险法》
10.下列不属于福利国家特征的是()
A.福利支出基本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B.保障水平比较高C.保障全体社会成员
D.强制个人缴费21.目前,世界各国退休年龄变动的趋势是()
A.退休年龄不变
B.提高退休年龄C.降低退休年龄
D.自愿选择退休年龄
22.多数国家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是()
A.单一条件
B.复合条件C.无条件
D.确定条件
23.在工业化以前,贫困救助是()
A.制度化的
B.以工代赈的C.非制度化的
D.生产自救的
24.关于现代救助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特地机构
B.时有时无,时多时少
C.对享受对象经过科学的审核和筛选D.管理人员受过专业教化
25.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实行的是()
A.菜篮子工程
B.最低生活收入保障法C.补充收入保障法
D.生活补贴形式
26.最早采纳的社会保障形式是()
A.养老保险
B.社会福利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及安置
27.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享受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的家庭和个人,是指收入相当于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
A.10%
B.15%C.25%
D.30%
28.美国确定“贫困线”的理论依据是()
A.社会总产品安排理论
B.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C.恩格尔定律
D.洛伦茨曲线
29.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至今已有()
A.50多年
B.80多年C.100多年
D.150多年
30.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是()
A.全体农村居民
B.全体城镇居民C.全体劳动者
D.全体社会成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我国失业保险停止给付的条件是()
A.领取失业保险期限届满
B.参军C.出国定居
D.重新就业E.被判刑
32.社会优抚的对象是()
A.现役军人
B.复员退伍军人C.伤残军人
D.为国捐躯军人家属E.现役军人家属
33.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的区分是()
A.保障水平不同
B.保险性质不同C.实施方式不同
D.经营主体不同E.资金来源不同
34.为确定将来养老金的须要总量,须要预料的指标有()
A.死亡率
B.利息率C.缴费率
D.生活消费指数E.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35.现役军官离退休安置工作的详细内容包括()
A.生活待遇保障
B.规定安置去向C.住房保障
D.子女支配E.在民政部设立特地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机构
三,名词说明(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医疗社会保险制度37.失业38.社会救助39.基本退休金40.家庭福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41.简述养老保险的特点。42.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的职责权限。43.简述我国生育保险待遇给付的内容。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4.某企业一位有10年工龄的职工失业,当地社会救济金每月给付额是300元,假如依据社会救济金120%的标准计发失业保险金,请列出算式并计算该职工在失业保险给付期内最多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数额。45.2003年初,某市的社会保险基金额为100
000
000元,基金投资收益率为10%,年托管费用100
000元,年末支付社会养老保险金800
000元,请列出公式并计算2003年末该市社会保险基金的净余额。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46.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社会保障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保障的保障对象是()
A.劳动者
B.公民C.企业职工
D.行政,事业单位职工2.我国社会优抚工作的管理机构是()
A.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B.财政部C.民政部
D.征兵部门3.标记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法律文件是()
A.德国《医疗保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C.英国《济贫法》
D.美国《社会保障法》4.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是()
A.救助型
B.保险型C.福利型
D.国家保障型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国家主要是()
A.印度
B.缅甸C.新加坡
D.斯里兰卡6.制定社会救助标准通常参考()
A.社会保障基金指数
B.股票指数C.基尼系数
D.恩格尔系数7.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的是()
A.瑞典
B.英国C.美国
D.德国8.我国生育保险的对象是()
A.领有计生指标的妇女劳动者
B.妇女劳动者C.已婚妇女
D.已婚妇女劳动者9.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失业保险法》的国家是()
A.德国
B.美国C.英国
D.比利时10.可以接着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是()
A.参军者
B.出国定居者C.患病者
D.被劳教者11.国际劳工组织对康复问题进行详细表述的文件是()
A.《社会保障公约》
B.《工伤保险法》C.《工伤津贴公约》
D.《工人灾难赔偿保险法》12.国际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A.个人不缴费
B.个人缴费C.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缴费
D.企业,个人缴费13.我国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A.代理社会保障基金及时入库
B.制定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C.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滚存结余
D.代理发放各种社会保险金14.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联系是()
A.保障对象相同
B.应付风险的方式相同C.保障水平相同
D.经营目的相同15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01-2024系统级封装(SiP)术语
- 福建省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整式的乘除12.5因式分解第2课时公式法-平方差公式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宣贯会
- 肝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 初中生物教案说课稿
- 猜猜我是谁游戏教案反思
- 班会教案反思
- 智慧门店解决方案
- 骨骼健康的保养方法
- 第1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及生理课件
-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
- 产品介绍VA产品功能介绍
- 浙江省地方执法证考试参考题库大全-4(案例分析题部分)
- 流程图、结构图(优秀) 儿童教育课件 精选
- 小学一年级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
- 政府安置房交房交付仪式活动方案
- 2022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抗生素使用十大误区课件
- 初三【语文(统编)】《范进中举》中人物丑态的表现课件
- 202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福建赛区预赛试卷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