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逻辑学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INTRODUCTOR:杨长福Emailycfmx@126.comPhoneueto2015,5考核要求1.考试形式:开卷2.总分:100分3.计算方法:卷面:70%;平时:30%(出勤、作业、讨论)参考教材
《现代逻辑导引》
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Why)二、逻辑学是什么?(What)1、逻辑学的研究对象2、逻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三、怎样学好逻辑学?(How)四、逻辑思想史(中、西)五、意义和方法一、为什么要学习逻辑学?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生活之中处处有逻;生活之中处处要用到逻辑思维。2、学习逻辑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1:歌德是18世纪德国的一位著名的文艺大师。
有一位与其文艺思想相左的文艺批评家,生性古怪,态度傲慢。
—天,歌德与他“狭路相逢”,不期而遇。
这位文艺批评家见歌德迎面走来,不仅没有有礼貌地打招呼,反而目中无人,高傲地往前直走,并卖弄聪明地大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面对这十分尴尬的情景,歌德镇定自若、笑容可掬,谦恭地闪避一旁,并机智而礼貌地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故作聪明的文艺批评家顿时怔然,讨了个没趣,只得默然离去。
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在这故事里,无论是文艺批评家还是歌德,各自都只说了一句,而且话语非常简练,极为深刻,话中有理,语中有刺。
他们的对话,体现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法。文艺批评家推理的是:
大前提
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小前提
(你歌德是傻子——省略)。
结
论
(我不给你让路——行动表明,省略)。
歌德推理的三段论法:
大前提
我可恰恰相反(即我只给傻子让路)。
小前提
(你文艺批评家是傻子——省略)。
结
论
(我给你让路——行动表明,省略)。
虽然歌德和文艺批评家都只讲了大前提,但由于是当面对话,且辅有一定动作,所以小前提和结论都省略了。
但“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谁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对方的意思。
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2、传说古代有位残暴的国王,有一次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一定要将这个人处死。国王虽然心里要将反对者处死,但表面上还装出仁慈的样子:“让上帝来决定这个可怜人的命运吧,我允许他在临刑前说一句话,如果他讲的是真话,那么他将受刀斩;如果他讲的是假话,那么他将被绞死;只有他的话使我缄默不言,那才是上帝的旨意让我赦免他。”请问这个人说一句什么话,才能救自己一命呢?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如果说真话,那么将被刀刑。如果说假话,那么将被绞刑。答案是:“我将被绞死”国王如果判定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按照国王的规定,反对者应当处刀斩。然而,反对者说的是自己“将被绞死”,因而显然不能算为真话。如果国王判为假话,那么按说假话的规定,反对者将被绞死,但反对者恰恰就是说自己“将被绞死”,这表明他的话是真话。因此,也不能将反对者的话定为假话。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3、据说,爱因斯坦提出过一个逻辑推理题,题目是“土耳其商人和帽子”,内容如下:
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找个协助他经商的伙伴。有两个人前来报名。土耳其商人想知道这两个人中谁更聪明,于是想出一个办法来测验他们。他把两人带进一间屋子,这间屋子用照明灯,没有镜子,也没有窗户。商人指着一个盒子说道:“这里面有五顶帽子,两顶红的,三顶黑的。现在我把灯关掉,打开盒子,我们三人每人摸一顶帽子带在自己头上。然后我盖上盒子,打开电灯,你们俩尽快地说出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
当电灯开亮后,那两个人看见商人头上戴一顶红色帽子。两人相互看了看,无法判断。过了一霎那,其中一个喊到:“我的是黑的!”
这个人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于是被选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吗?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帽子只有两种颜色,不是戴红帽子,就是戴黑帽子。答出的人我们称为A,没有答出的是B。假使商人拿的是黑帽子,那就还剩下两顶红的,两顶黑的。AB这两个应考者就无法做出合乎逻辑的回答。现在商人恰好戴的是红帽子,就是说还剩一顶红帽子。假定B看到A戴红帽子,那他立刻就可推断自己是戴黑帽子,但是B看见A头上的帽子后不吱声,于是A马上就悟到自己头上戴
的是黑帽子。
1、学习逻辑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4、
某银行被窃,甲、乙、丙、了四人涉嫌被拘审。侦破结果表明,罪犯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
甲说:“是丙偷的。”
乙说:“我没偷。”
丙说:‘我也没偷。”
丁说;‘如果乙没有偷,那么就是我偷的。”
现已查明,其中只有一个说假话。从上述条件可以确定以下哪项成立?
A.甲偷。
B.乙偷。
C.丙偷。
D.丁偷。
E.推不出何人偷。答案是:D2、逻辑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2、逻辑有助于提高科学素养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公开举起科学(赛先生)和民主(德先生)的旗帜,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更奏响科学与民主的时代强音。2.1问题:近代中国有科学吗?“从文化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来,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中国人就个人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秉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科学毕竟是微渺的。”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出科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卷二章)向世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Galileo),哈维(Harvey),维萨留斯(Vesalius),格斯纳(Genser),牛顿(Newton)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这个问题被国际科技史界称为李约瑟问题(NeedhamThesis)。“如果我们把科学理解为理智为其自身而系统地追求的那种独立的自觉的认识活动,那么就在希腊人中,就在公元前第六世纪的希腊人中,我们第一次找到了这样的科学。”
——文德尔班“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哥拉“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于较大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动以及宇宙之创始作出说明。
——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自天子一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大学》●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古人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孔子《大学》1、地域上的原因:●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由地中海、爱琴海中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内陆多山而土地贫瘠,航海捕捞是希腊人最重要的生产劳动。●中国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稍后亦见于长江流域,很长时期中国人基本生活于以黄河、长江为轴心的广大内陆地区。这个区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总之自然条件比较优越。2、语言上的原因:●中国语言文字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汉字是象形文字,整体结构,属综合型,使得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属分析型,使得欧洲人善于分析型思维,而这正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
3、制度上的原因:●自汉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隋唐实行科举制度后,社会更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方式,以功名利禄为诱饵,把无数最优秀的本可以钻研科学的学者吸附到研究“经世致用”之列。钻研自然,致力于发明创造则被贬为雕虫小技。
4、精神层面上的原因:●理性精神的缺失问题:科学何以能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并发生革命?宗教变革:经院哲学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基督教的信仰,一是人类理性所推出的真理。这两个源头是相容的,神的存在可以用推理来加以证明。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另一个是近代以来建立起来的以系统的实验观察发现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
——爱因斯坦●科学的本质特征:理性(也称为科学理性),科学必须且一定能体现理性。一方面是分析性,即要把自然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一极来研究;另一方面要有系统性,要努力透过现象总结出规律性,尤其是数量上的规律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现象、经验的描述。
逻辑思维的发展成为科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的原因:1逻辑思维作为理性思维的基本内容,它构成科学的理性精神的思维工具和建筑材料。2逻辑思维内在地包含有科学的批判精神。3逻辑思维也内在地包含有科学的宽容精神。总结:逻辑学是“社会理性化的支柱性学科”,逻辑的缺位意味着理性的缺位,这是逻辑学最根本的人文性质。“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要素。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科学理性是科学体系与民主政治的共同基石。逻辑“为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
——严复二逻辑和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具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三重性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把逻辑学确认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以及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并列的基础学科。后来在该组织发布的“科技领域国际标准命名法”中,把逻辑学列为一级学科之首。“逻辑”一词的来源“逻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文Logic的音译,而英文Logic又源于希腊文λσγοs(逻各斯),其原意是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我国近代学者曾将Logic意译为“论理学”、“理则学”、“名学”、“辩学”、“名辩学”等。第一次将“Logic”译为“逻辑”是严复。“逻辑”一词的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捣蛋,失败,再捣蛋,再失败,直至灭亡——这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强盗逻辑”3、指思维的规律、规则。例如:“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合乎逻辑。”4、指逻辑学这门科学。例如:“提高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学习逻辑是十分必要的”二、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学问。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推理形式的科学。(所以逻辑学又称为形式逻辑)。研究目的:将有效推理与无效推理,正确论证与错误论证区分开来。逻辑学是通过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来实现对推理形式的研究,它对形式的认定必须借助于对相关语言形式的分析。什么是一个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活动。一个推理表现为一个陈述句的集合。
陈述句表达命题描述事件例如:“王武当时在案发现场吗?
谁表达的是一个推理?是否正确?(1)“张珊是中国公民;张珊已年满18岁;凡是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都有选举权;所以,张珊有选举权。”(2)“张珊是中国公民;张珊已年满18岁;凡是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张珊有选举权。”什么是推理?推理不仅是由命题构成的,而且在推理中还包含有“所以”、“因为”、“因此”等特殊词语,根据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区分出哪些命题是前提和哪些命题是结论。而(2)中没有这样的语词,它就仅仅是一个陈述句的集合而不是一个推理。什么是推理?一个推理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前提真并且推理有效。一个推理是有效的,必须是前提真结论不可能假。一个论证是正确的,仅当其中的推理是有效的。而一个推理是否有效,只跟推理的形式结构有关。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有关*●[例1]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有橡胶不是金属;所以,所有橡胶不是导电的。所有M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例2]所有贪污都是犯罪行为;所有抢劫不是贪污;所以,所有抢劫不是犯罪行为。所有M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什么是语言的形式结构:[例3]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例4]所有公民都是民事权利的主体。[例5]所有律师都是懂得法律的。它们却有共同的形式结构:所有S都是P推理的形式结构[例6]如果磨擦物体,那么物体会发热。[例7]如果李司年满18岁,那么他有选举权。这二个命题也各有不同的内容,但也有共同的形式结构:如果p,那么q。逻辑真理和逻辑谬误[例8]张珊在案发现场,或者不在案发现场。[例9]张珊在案发现场,并且又不在案发现场。
[例8]这种由逻辑形式决定其为真的命题叫做逻辑真理。显然,逻辑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真的命题。没有传达任何经验的信息的空洞的真命题,它只是同语反复,因此它被称作“重言式”(tautology)。[例9]这种由逻辑形式决定其为假的命题叫做逻辑谬误。它被称作“矛盾式”。总结
如果说科学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和探索真理,那么逻辑学所关注的真理就是逻辑真理。我们后面的分析将说明,所有有效的推理形式都表现为一个逻辑真理。逻辑学就是系统地研究有效推理形式的学问。三、西方逻辑学的发展简史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初级的演绎推理公理系统。1、研究了关于概念和判断的理论以及直言判断和模态命题;2、提出了逻辑的三大思维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3、主要贡献是对三段论的系统研究;4、总结了很多关于论证、反驳谬误和诡辩的方法。传统逻辑的发展英国哲学家培根系统总结和研究了实验科学方法,奠定了归纳逻辑的基础并使之蓬勃发展。其著作《新工具》主要内容:1、提出了整理、分析、比较等科学归纳的“三表法”;2、提出了确定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归纳推理的理论体系。英国哲学家穆勒提出了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也就是“穆勒五法”。逻辑学的现代发展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把逻辑推理变成数学演算。英国逻辑学家布尔建立了“逻辑代数”,首先实现莱布尼兹的设想。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较严格的构建了一个逻辑演算系统。逻辑学的现代发展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建立了谓词演算系统。罗素和怀特海《数学原理》中总结前人的成果,使数理逻辑成为一个新学科。●逻辑学三项划时代的重大成果1931年德国数学哥德尔提出了不完全定性定理,它证明了包括数论在内的一致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全的,提出了形式系统的局限性。1933年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建立了逻辑语义学,在其理论中,区分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确立了真谓词的逻辑原则。
1937年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建立了“图灵机理论”,第一次为人类提出了计算机应用的理想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哥德尔他的工作否定了他的信仰。-----爱因斯坦他的信仰否定了他的生命。-----吕海林他的工作否定了他的信仰”。开始哥德尔一直坚信“一切数学定理系统都是可证的”,他的工作开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信仰。但是事与愿违:通过缜密的逻辑证明并没有给他的信仰增加证据,相反一步步的发现事实开始与信仰背离。他放弃了证明信仰的企图。于是,一个伟大的定理出现了:《哥德尔定理》。哥德尔定理告诉我们:所谓的理性只不过是建立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假设的基础上的逻辑游戏。很多数学家在哥德尔提出“哥德尔定理”后,都表示惊讶:其实这个定理大家早就隐约看到轮廓。哥德尔
他的信仰否定了他的生命。
天才在常人看来都是有缺陷的,哥德尔更是这样。他把工作中的专业精神带到了生活当中,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在生活中发现“生活不完全定理”。
在生活中他只信赖他的妻子。一次他的妻子出去旅游,留下他一个人在家里。在这期间哥德尔拒绝其他人为他做饭,理由是不能证明这些人是卫生的。可怜的哥德尔只好自己煮鸡蛋吃了。后来他妻子生病住院期间,哥德尔也是同样拒绝他人为他提供生活上的帮助。最后哥德尔在医院里去世后,医生给的诊断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身体机能衰竭。哥德尔过分的强调理性的一面,在生活中除了习惯了的东西,任何例外他总要找到理由。可是,证明生活中一切的存在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类似证明数学定理系统的完全性。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周易》的逻辑思想1.1关于“类”的认识历程《易》的初始符号是“--”和“—”。同西方不同,它们有确定的内容,即“阴”和“阳”。“--”和“—”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的先人关于“类”的自觉认识,就从这里开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在记数上,是以3个或6个一组来进行的。对自然数的刻写是:
—、═、≡、亖、╳、人、⊹、“┚┗”、又、†。当“--”、“—”两个符号出现时,意味着代表两类的符号的出现。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2《周易》的符号集:类比思维初始符号“--”和“—”称为爻(yao)。“爻也者,效此者也。”即具有法的功能。爻又称爻象,“象者,像也。”总之,“--”、“—”以象形符号的形式对事物效法和模拟。由此形成了三爻一组的8种卦体和六爻一组的64种卦体。世间万物由此分为八大类和六十四小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2.1八卦的象形类比八卦也称经卦,它们是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类。具体思维中又可代表具体的物象,如:乾马、坤牛、震龙、巽鸡、坎豕(shi,猪)、离雉、艮狗、兑羊。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或者,乾首、坤腹、震足、巽股、坎耳、离目、艮手、兑口。每卦能代表很多事物,如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中国古人所说的类,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属性相同。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2.2六十四卦的象意类比称为“复卦”、“重卦”。复卦与象意文字相似。由此开始了对一般事物情况的抽象。六爻由下往上分为三部分:初、二爻为“地爻”,三、四爻为“人爻”,五、上爻为“天爻”。复卦的象征意义便通过每一爻在整体中的所处位置得以显示。每爻还通过与相邻或相关的爻之间的关系,体现复卦所蕴含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内容。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2.3符号推类系统中的语法语言类似西方符号系统中的语法语言。有阳爻、阴爻、经卦、复卦、内卦、外卦、上卦、下卦等概念。阳爻为“九”,阴爻为“六”,第一爻为“初”,第六爻为“上”,初、三、五爻位为“阳位”,二、四、上爻位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为“得位”,反之为“失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每一爻画的阴、阳爻之间还存在着“承”、“乘”、“比”、“应”、“据”、“中”等关系。同一卦体中,若阳爻在上,阴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于上位的阳爻称为“承”,上位的阳爻对于下位的阴爻称为“据”。若阴爻在上,阳爻在下,则此阴爻对于下位的阳爻称为“乘”。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同一卦体中,初与二同属“地爻”,三、四同属“人爻”,五、上同属“天爻”。于是,初与二、三与四、五与上之间的关系,称为“比”。由于复卦可分为上下两经卦,所以,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之间有相互呼应的关系,称为“应”。因二为下卦之中爻,五为上卦之中爻,故二、五爻位称“中”,第二、五爻称为“处中“、”居中“、”得中”。数字6称“老阴”,9称“老阳”。凡此则遵循物极则反的原理,发生爻变: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由此一次占筮过程结束便有两卦:爻变之前为“本卦”,之后为“之卦”。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3《周易》“推类”的方法1.3.1据象推理《周易》的推理,以占筮为前提,因为首先获得的是卦象,所以称“占卦”。据象推理,就是通过占卦取象,决断事情的吉凶。又分为本卦之象与之卦之象两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决定据象推理正确的因素有二:一是必须选准上、下卦的象征对象,保证它们之间的相宜相称。二是根据卦象选取的象征必须与所询内容之间具有类同关系,保证由卦象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所询内容在某一方面具有可推理性。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3.2据辞推理根据变爻推类规则进行的推理。变爻规则是根据占筮过程中的变爻数量,相应选择卦辞爻辞作为推类依据的规则。一卦既成,有7种情况:1)六卦都未遇老阴或老阳,因而没有爻变。2)有一爻为老阴或老阳,发生爻变,产生一之卦。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有两爻为老阴或老阳,发生两次爻变,产生一之卦。4)有三爻为老阴或老阳,发生三次爻变,产生一之卦。共有20种变化:初爻不变的“前十卦”,初爻变化的“后十卦”。5)有四爻为老阴或老阳,发生四次爻变。6)有五爻为老阴或老阳,发生五次爻变。7)六爻都为老阴或老阳,六爻皆变。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3.3象辞结合推理能弥补前两种易发生歧义之不足。※※※※上述方法,不能保证推理结论的必然正确。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儒家的逻辑思想2.1孔子的“正名”与推知方法2.1.1“正名”的逻辑意义最早提出“正名”主张: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孔子正名本意是“正政”,但在逻辑上也有其地位:说出了“名”与“言”的关系。如果名不正确,言辞就不会通顺、达意。这在逻辑上,是言由名致,语句由语词组成,言的正确性必须依赖于名的正确性。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1.2“思”(思维)的推知作用孔子一方面要求学生“博学”、“多闻”、“多见”,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这里的“知”即“推知”。这样,孔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思”(思维)的“推知”作用。此外,他还提出了“温故而知新”、“闻一以知十”,这些都揭示了思维从已知推未知的作用。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1.3推论的方法1)“能近取譬”的推类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里相比的是“人”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举一反三”推类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则不复也。(《述而》)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2孟子的“辩”2.2.1“好辩”、“知言”的逻辑意义“知言”是孟子自己说过的;“好辩”是别人对他的看法。“知言”与“好辩”主要是为他的性善说和仁政的政治观服务,但在逻辑上也有意义。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好辩”是为了“距杨墨”、“非墨子”而不得已为之,因墨子太善辩。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bi)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论辩的目的在于端正人的思想,消灭邪说,反对偏激行为,驳斥荒谬言论。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孙丑上》)“知言”便是批判各种错误言论,指出它们犯了什么错误,如何导致错误的,以及如何造成政治上的危害。诐、淫、邪、遁四辞,是孟子对“诡辞”的初步概括。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2.2“知类”与“求故”什么是“类”?
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行之于丘垤(die),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公孙丑上》)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所不为蒉(kui)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告子上》)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凡是有共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就构成一类。足之为足,正是有其相似之处,履为适足,也有其相似处,便成为履类。麒麟、走兽;凤凰、飞鸟;太行、丘垤;河海、行潦,各为一类。圣人与民,是一类。“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羽、雪、玉三者不同,但都具有白的性质,因而都属于白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此外,一个类可以有不同的小类。如:人类可分出“出类拔萃”的圣人、庸人、“穿逾之类”的坏人。“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是圣人,圣人亦人,尧舜也是人。这里涉及到了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关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孟子不仅考察了类同,也考察了类之间的差别性,即即类异。“圣人”与“穿逾之类”虽同属人类,但却有根本不同。由此,孟子揭示了类的共同性、普遍性和差别性,并涉及到了类的属种关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孟子接着提出了要“知类”。即要把握住类概念的内容,并将其作为辩说中的有力的逻辑工具。如,关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梁惠王上》)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再如: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有疾痛实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指思想、品德不如人),则不知恶,此人之谓不知类也。(《告子上》)在“不若人”上,“指不若人”与“心不若人”属同类,但若对“指不若人”知道厌恶,而对“心不若人”反而不知道厌恶,就是不知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孟子对“故”也有论述,要“求其故”(推求所以然):
天下之言信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离娄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2.3“充类”其一,“夫谓非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万章下》)凡不是自己所有的而去取得它,就是强盗行为,就是充类,即举相似而推广到全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其二,“陈仲子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于於陵。”(《滕文公下》)这种行为不能算廉洁。若算,“充其类”。但是,孟子在这里失于异类相比,违背了异类不比原则,推比失当。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3荀子的“正名”思想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辩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que,诚实)。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荀子·正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荀子的正名思想是以名为核心,名、辞、辩说为主要内容的一个整体。他说道:
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通“辩”)。故期命辨说者也,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情)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正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3.1论“名”要正名,必须考察三个问题:
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正名》)
名的性质和作用要正名,就要弄清楚“所为有名”,这便是名的作用和“制名”的必要性。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期,会也。”“会者,合也。期者,要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累,增也。”“增者,益也。凡增益谓之积累。”名是经由约定而增加于实上的东西。相对于事物而言,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相对于语言而言,是语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名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而是事物之外的、经由约定人为而成并附加于事物之上的东西。“制名”:制名以指实;“作名”:有作于新名;“命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成名”:后王之成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名的作用: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即:一是听到名称就可以明了它所指称的事物是什么;二是用名组合成表达思想的文辞。荀子正名思想的重心是政治和伦理方面。逻辑和认识论方面的意义是附带的。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制名”的认识论基础通过认识事物的同异而形成不同的名。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漏”,马臭)、酸(牛臭)、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皲”)、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制名有二:“循于旧名”;“作于新名”,但都必须懂得“制名之枢要”,即掌握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它们有:1)“同则同之,异则异之”与“单”、“兼”之用“同实同名,异实异名”的制名原则: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正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正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正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3.2论“辞”与“辩说”
辞的一般性质和作用“辞也者,兼异实名以论一意也。”“辞足以见极。”(“极”,本)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辩说的一般性质“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辩说的构成与要求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故期命辩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要求:“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情)而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辩说的原则1)“辩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2)“听则合文,辩则尽故”
辩说的方式1)“以类行杂,以一行万”2)“求其统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3.3论“类”、“故”、“理”1)“类”荀子有关“名”、“辞”、“辩说”的思想都离不开类。荀子的“类”是对墨子“类”的继承和发展。首先,事物有不同的类,同类事物有相同的事理和规律。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劝学》)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其次,把类看做实现言议谈说的基础和规范名、辞、辩说的基础。“言以类使”;“听断以类”“其言有类”是“大儒之稽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故”、“理”类、故、理乃立辞之“三物”。辩说必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类而不悖”。但还必须“辩则尽故”、“言必当理”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3.4对“三惑”的批判“三惑”是“析此善作名以乱正名”的三种情形:“用名以乱名者”、“用实以乱名者”、“用名以乱实者”。1)“用名以乱名”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也。(《正名》)如何避免这种情形?“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用实以乱名”
“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正名》)如何防之?“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即通过感觉器官加以检验,合乎事实者则正确。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用名以乱实”
非而谒(ye)盈,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正名》)如何禁止这种诡辩?“验之名约,以其所援,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4韩非子“矛盾之说”和“刑名”逻辑思想2.4.1“刑名”逻辑思想1)“用一之道,名为首”制定正确的名(名称、法令、条文等),对治国是重要的。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可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韩非子·诡使》)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循名而责实”刑名的“参验”原则是: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参验”即比较、验证。将该原则运用于政治、法治,就是刑名之术: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定法》)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术”,即是根据人们的才能授予合适的官职,然后按照官职的职能要求其实际功效,把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这些是君主所必须亲自掌握的。
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攻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二柄》)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4.2“矛盾之说”韩非子对矛盾思想的论述,相当于论述了传统逻辑中矛盾律的思想。
《难一》《难势》:在讨论贤治与势治时说出了那一段著名的故事:卖矛与卖盾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从“吾楯之坚,物莫能陷”,能推出:
(A)“吾矛不能陷吾楯”。而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则能推出:
(B)“吾矛能陷吾楯”。显然,AB构成矛盾关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4.3二难论式和联珠体1)二难论式的普遍采用《难一》、《难二》、《难三》、《难四》、《问势》、《难势》、《问田》、《问辩》、《定法》、《显学》等中常用此法。如《难一》中讲了齐桓公的故事:
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稽,公三往而弗得见。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王往乃得见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韩非子对此辩难道:
…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改君臣之位者也。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矜桓公,是诬也,宜戳;小臣之行,非刑则戳。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这显然是一个省略了小前提(即:小臣之行,或是隐,或是诬)的二难推理。韩非子常用的二难论式,以完全式和省略式为多。完全式:有完备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如《显学》:
夫无参验而必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省略式:主要指省略了小前提的二难论式。前述辩难齐桓公的便是一例。再如《孤愤》:
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诬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联珠体的创立先列出总纲,即“经”,相当于论证中的论题;再逐条解析、列举例证,即“说”,相当于论据。《内储说上七术》中有关于“七术”的连珠: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召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这是总纲,即“经”。以“一”为例进行分论,即“说”: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诚壅塞。(第一连珠)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哀公之称莫众而迷。故齐人见河伯,与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竖牛之饿叔孙,而江乙之说荆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便有敌。是以,明主推积铁之类,而察一布之患。(第二联珠)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解老》论证“祸兮福之所倚”
人有祸则心畏惧,心畏惧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第一珠)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第二珠)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第三珠)
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引申)
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结论,第四珠)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名家的逻辑思想注重名的分析和名实关系的考察即是名家。3.1邓析的思想郑国大夫,与子产、老子、孔子同时。“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荀子)。辩讼方法和表达技巧,对思维、语言和现实事物的关系进行探讨。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1.1“名”邓析主张“循名责实”、“按时定名”,对“名”做了最初的探索:
循名责实,实之极也;按实定名,名之极也。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转辞》)这里有用名正确地指称实的意思。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邓析还提出了“名不可以外务”的要求,即名与实要保持确定性,不可以任意超越。这是从“治世”的角度提出的:
治世,位不可越,职不可乱,百官有司,各务其刑。(《无厚》)从邓析关于“名”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的关于“类”的思想。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他认为客观事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各类事物有其相应的名:循不同之名,可得不同类之实;按不同类之实,可定不同之名。“动之以其类,安有不应者”,如:
抱薪加火,烁者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必先濡。(《转辞》)邓析也注意到了异类事物之间的区别,从而把“别殊类使不相害”作为“谈辩”的基本原则。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1.2“辩”的初步理论
故谈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谕志通意,非务相乖也。若饰词以相乱,匿词以相移,非古之辩也。(《无厚》)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辩”又分为“大辩”和“小辩”:
所谓大辩者,别天下之行,具天下之物,选善退恶,时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
小辩则不然。别言异道,以言相射,以行相伐,使民不知其要。无他故焉,故浅知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邓析提出了依不同的辩说对象,可采取灵活多变的论辩方法:
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这一方法叫做“依类辩故”。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辩说时应持的态度是:
非所宜言,勿言;非所宜争,勿争。因为:
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故恶言不出口,恶语不留耳,此谓君子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1.3“两可”及其论证何谓“两可”?
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两可。(鲁胜:《墨辩注序》)《吕氏春秋·离谓》记载了邓析化解“尸体买卖”的故事,典型地表现了两可方法的特点: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洧(wei)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至于天于人、君于民、兄于弟等之间的“无厚”,同样是两可方法的运用。邓析说道: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天不能屏勃厉之气,全夭折之人,使为善之民必寿,此于民(人)无厚也;凡民有穿窬(yu)为盗者,有诈伪相违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而君必执法诛之。此于民无厚也。尧、舜位为天子,而丹朱、商均为布衣,此于子无厚也;周公诛管、蔡,此于弟无厚也。推此言之,何厚之有?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邓析在两可中,大量运用了各种逻辑推理方法。如在“无厚”论中,先提出了四个具体的无厚论题,进而展开演绎论证;然后再进行归纳:“推此言之,何厚之有?”再如: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论题,他也采用了归纳方法: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何以知其然?为之斗斛而量之,则并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平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教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邓析还经常将依类相推作为论证两可之说和其他论题的重要方法。他曾以车夫驾车来类比君主的治国:
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民者君之轮。势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民和则轮利。为国失此,必有覆车奔马折轮败载之患,安得不危!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2惠施的“历物十事”与“譬”式推论惠施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位“以善辩为名”且“善譬”的辩者。3.2.1“历物十事”的论辩与研究《庄子·天下》记载了惠施“历物十事”的十个命题,它们是: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十个命题涉及了时间、空间和事物间关系三个方向。1)关于时间:第一,“今日适越而昔来”。“今”“昔”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第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阳刚正中即向西倾斜了。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关于空间:第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第二,“南方无穷而有穷”。第三,“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第四,“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第五,“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第一,“连环可解也”。第二,“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第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2.2“譬”的理论与实践“譬”是依类相推,惠子善譬,《说苑·善说》描述为: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願(yuan)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若何?”应曰:“弹之状若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则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知矣。王曰:善。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战国策·魏策》记载了惠子善譬的故事: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惠子把譬定义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其后的《墨经》则把这种方法定义为“举他物而以明之”;东汉时王符的说法是:“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3辩者及其“二十一事”“辩者”是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学者,邓析是先驱,稍后墨翟。惠子所在时期是辩者最活跃的时期,连同其“历物十事”,共构成了21个命题,称为“二十一事”:
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为羊;马有卵;钉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碾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圆;凿不围枘(rui);飞鸟之景(影),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3.1名的同异该类命题有三个,主要揭示名与名之间在内涵上的同异性:1)“犬为羊”。犬、羊皆为物,且为动物,又有毛、四足、胎生、哺乳等,故此。2)“狗非犬”。一般认为狗与犬异名而同实,故《墨经》有“狗,犬也”,“知狗而自谓不知犬,过也”之说。但《尔雅》:“犬未成豪曰狗”,《说文》:“犬,狗之有县(悬)蹄者也”。认为狗、犬之间有稍许差别。辩者认为,犬与狗各自独立为物,皆有其个性,所以“狗非犬”。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鸡三足”。《公孙龙子·通变论》:“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这里的要点是“谓足”和“数足”的不同:鸡、牛、羊都有“谓足一”的属性,又有“数足二”和“数足四”的不同,故“牛羊足五,鸡足三”,可见鸡不能与牛羊归为一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3.2名的相对性通过对事物属性的“两可”分析,揭示名的相对性。有6个这类命题:1)“火不热”。火的热与不热,是人在一定条件下的感觉。《墨经》:“火热,说在顿。”即当接触到火,并有所停顿,就是“热”的感觉;与火保持距离而不接触,就是“不热”的感觉。若就后一情形作为判断标准,则“火不热”。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目不见”。目之见物,必有光亮度和距离等条件,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如在漆黑的夜晚或距离过远,就会“视而不见”,即“目不见”。3)“龟长于蛇”。有些大龟并不比蛇短。若以部分的大龟与部分的小蛇做比较,便可有“龟长于蛇”的不完全归纳论断。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山出口”。同“山与泽平”相应,”出口“指个别山峰超出了一般山脉的高度。5)“凿不围枘”。“凿”,榫眼;“枘”,榫头。该命题揭示的是凿和枘之间的相合关系具有相对意义。6)“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矩,画方的仪器,曲尺;规,画圆的仪器,圆规。方与圆是相对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3.3名的转化通过对事物转化的分析,揭示名的可变性。该类命题有9个:1)“卵有毛”;2)“马有卵”3)“白狗黑”4)“丁子有尾”.无尾的“丁子”即蛤蟆是从“有尾”的蝌蚪转化而来的。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5)“孤驹未尝有母”:孤驹,失去母马的幼驹6)“飞鸟之影,未尝动也”。7)“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8)“轮不碾地”9)“黄马、骊牛,三”。“黄马”,一类;“骊牛”,一类,两者不同类,但可归入更大的类,而成为三个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3.4有穷、无穷的问题这类命题有3个: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2)“郢有天下”:“郢”,楚国的国都。3)“指不至,至不绝”。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4尹文的“形名”思想尹文,战国齐人。注重形名关系、名实关系和名的分类辩察。前承邓析之脉,后启公孙龙之学。著作有《尹文子》,有《大道》(上下)篇,但其真伪有争议。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4.1形、名关系事物的普遍规律为“道”:“大道无形”;有形的具体事物为“器”、“形”;称谓具体事物的名称为“名”。它们的关系是:先有道,后有器(形),而后“称器有名”:
大道不称,众必有名。(形)生于不称,则群形自得其方圆。名生于方圆,则众名得其所称也。(《大道(上)》)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这表示,“无形”不用名去称谓,有形之物皆有其名。有形之物生于道,各具一定形态;名来自于有形之物,各个都是其相应之物的称谓。名有“正形”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的要求。怎样才能“名不可差”呢?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圆黑白之实;名而无形,不可不寻名以检其差。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备名之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大道(上)》)因此,名与形是不能混淆的。尹文说道: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大道(上)》)尹文的正名是“正形名”,他说道:“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4.2名、实关系尹文从“名不可差”的要求出发,考察了名实关系的复杂性,指出要注意名实之间并不一一相符的诸种情形。这些情形有:1)“悦名而丧实”只满足于虚名而不究其实。说齐宣王只有“三石”之力但因“好射”而被左右虚夸为不下“九石”之力,于是他“终身自以为九石”。其实,“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失其实。”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违名而得实”齐人黄公“好谦卑”,其二女“皆国色”,却“常谦辞毁之以为丑恶”,于是“丑恶之名远布,年过而一国无聘者”,嫁不出去了。卫国一鳏夫因“穷不择妻”而“时冒娶之”,才知其女“果国色”。尹文评论道:“国色,实也;丑恶,名也。此违名而得实者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得名而失实有楚人以“山雉”假冒“凤凰”叫卖,有人愿出“十金”买凤凰,楚人不卖,后以“加倍”之金成交。打算将其作为祥瑞神鸟“献楚王”,不料“经宿而鸟死”,悔恨。不因“惜金”而“惟恨不能得以献楚王”。后楚王感动,“厚赐之”且“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同名不同实故事1:“庄里丈人”的长子名“盗”,次子名“殴”。一次长子出门,其父在后连呼“盗!盗!”被捕快听见而遂将其长子捆绑起来;于是其父又急呼次子之名:“殴!殴!”,不料次子又被捕快所打。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故事2:“康衢长者”之书童名“善搏”,其犬名“善噬”。闻听此名,“宾客不过其门者三年”;后该书童与犬之名,又“宾客往复”。故事3:郑人称“玉未理者”为“璞”,周人则称“鼠未腊者”为“璞”。当周人将其璞卖给郑国玉器商后才知“乃鼠也”,于是原物退还。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4.3名的分类和名、分的察辩在名的分类上,《墨经》分为“达”、“类”、“私”三种;荀子分为“单”、“兼”两种,然后又分为“共”、“别”。尹文则“名有三科”:
一曰命物之名,方圆黑白是也;二曰毁誉之名,善恶贵贱是也;三曰况谓之名,贤愚爱憎是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对于名、分的辩察,尹文提出了“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和“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的要求,对名作了彼我的分析:
今亲贤疏不屑,赏善而罚恶,贤不屑善恶之各宜在彼。亲疏赏罚之称宜在我。我之与彼,又复一名,名之察者也。我爱白而憎黑,韵商而合徵,好膻而恶焦,嗜甘而逆若苦。白黑、商徵、膻焦、甘苦,彼之名也;爱憎、韵合、好恶、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则万事不乱也。(《大道(上)》)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5公孙龙的“正名”理论公孙龙,战国赵国人。集名家之大成,提出了完整的名学理论。3.5.1正名思想的基础公孙龙的哲学思想有:1)“物莫非指”通过对“物”、“指”、“物指”等概念的论述,以及对“物莫非指”的论证,表明了他对事物与人的观念之间关系的看法。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关于“物莫非指”“物”:“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即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种事物。“指”:即“观念”,“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指”与“物”相对,指是以物为对象的观念。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指”的用法有二:一是表示以物为对象的观念,即指物之意;二是表示作为观念对象的物,即意之所指。于是可以理解命题: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关于“非指”和“物指”“非指”的含义有二:非能指和非所指。“非能指”即非观念,不是观念的东西。“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意思是:不存在能指,物也不能叫能指。不能叫能指,就是非能指。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非所指”就是不作为观念对象的东西。“且夫指固自为非指”。意思是能指本身就是非所指,即观念本身就不是观念的对象。“物指”即“指与物”:“指与物,非指也。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指与物”,即与指相合之物,也就是作为某一概念对象之物,就是所指。“物指”主要是区分非能指和非所指。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关于“物莫非指”这里的“指”为所指,即观念的对象。“物莫非指”的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是所指,也即,天下万物在人的头脑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观念。为什么呢?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坚白石二”公孙龙从认识论角度论证了坚与白的“相离”关系,强调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坚白论》采用主客对辩的形式,论客主张“坚白石三”,论主主张“坚白石二”。其中,论主的话语反映了公孙龙的观点。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1)论证“坚白石二”由于“坚”和“白”是彼此分离的,所以对于“坚白石”人们或者只能举出“坚”、“石”这二者,或者只能举出“白”、“石”这二者。这便是“坚白石二”
“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坚白离”是论证“坚白石二”的依据,公孙龙从存在、感觉、思维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从存在的角度: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从感觉的角度: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从思维的角度: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谓之离焉。“神”,即人的心智。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坚白离”是公孙龙正名思想的认识论基础属于朴素的经验论者。“指”,即观念,是联系名与实的中介。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5.2“正名”理论1)名实理论的基本范畴(1)物、实、位、正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正也。“物”即客观事物;“实”乃作为名的称谓对象的物;“位”是说实和被看做实的物应当一致;“位其所位”便是“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名”的定义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正名”说(1)“正名”的定义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2)“正名”的原则
其名正,则惟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惟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惟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
故彼彼当乎彼,则惟乎彼,其惟行彼;此此当乎此,则惟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3)“正名”的方法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实”也;“疑”为“定”;“其所正”乃实所确定的物的范围;“其所不正”乃实的范围之外的物。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3.5.3正名理论的展开和说明1)“白马非马”是名与名的关系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白马”之名不是“马”之名。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以“名”论“白马非马”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3)以“实”论“白马非马”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以名实关系论“白马非马”
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未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墨家的逻辑思想4.1墨家辩学与逻辑4.1.1墨家辩学重视和研究“谈辩”。西晋时鲁胜研究了《墨子》中的《经》、《说》四篇(《经(上)》、《经(下)》以及与此对应的《说(上)》、《说(下)》),称其为《墨辩》。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墨辩”之称含义有二:一是《辩经》确为墨子著述篇名之合称;二是鲁胜以“辩”属“经”,称其为四篇,又冠以《墨辩》之名,是要明确和突出四篇所论之主题。墨家顺应“正形名”的需要,对言谈论辩做了集中的研究与阐发,使之成为专门的学问——辩学。“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1.2辩学乃“谈辩”之学先秦时之“辩”既指明辨是非的论辩,也指一般的言议谈说。此时称为“辩者”,“辩学”及“墨家辩学”之名是后人提出的。后人用“辩”统括墨家的“谈辩”,用“辩学”指墨家“谈辩”之学。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对于“谈辩”,墨子是这样说的: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谈辩”、“说书”、“从事”,是实现墨家理想(推行义事)的三项重要工作,也是墨家成员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以及培养自身的三科学问。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谈辩”包括“谈”和“辩”。“谈”乃“言谈”,是口头讲述。所谓“使人之吻(唇),助己言谈”,“言,口之利也”。“辩”指论辩,其本质是“对诤”,是分持“是”、“非”之说的两方之间的对诤。“辩,争彼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1.3辩学与逻辑梁启超:“西语的逻辑,墨家叫做‘辩’。”墨辩与逻辑相等同。郭沫若:二者有别。事实上,二者既有别,也有联系。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2墨辩论“名”言谈论辩的三个相联系的部分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说”由“辞”组成,因为“说”是借助作为“故”(理由)的“辞”去成立另一个“辞”的过程。“说”与“辞”又是由“名”而成。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2.1“名”1)什么是“名”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2)“名”的含义(内涵)与所指(外延)代表事物的符号。其意义有二:所指事物的性状特征等与所指之事物。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4.2.2“名”之种类1)达名、类名、私名这是依据“名”指称对象的范围而划分。
名,达、类、私。(名)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止于是实也。四中国逻辑思想简史2)形貌名、居运名、量数名这是根据“名”所指称事物的性征所做的划分:
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知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惟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诸以居运命者,荀入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诸以形貌命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五人入股成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年南昌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货运
- 2025年吉林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题库
- 2025年郴州货运资格证考试真题
- 2024年版:高清影视制作与后期服务合同
- 2025年江西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一共多少题
- 2025年海西货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4年煤炭货场运营许可合同
- 2024年度互联网+教育平台委托经营授权书3篇
- 2024年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电子书)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预防》课件-婴幼儿湿疹
- 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练习(加答案)
- 2024年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真题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 第3章 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与性质 第2节 第2课时 共价晶体 分子晶体 晶体结构的复杂性教案 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
- 初中主题班会人际交往
-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 第10部分:油田开发工程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说课稿《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第一课时) 》部编版
- 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1
- Unit 6 教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Visio商业图表制作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商学院
- 竞争性谈判工作人员签到表及竞争性谈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