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法制工作课件1_第1页
档案法制工作课件1_第2页
档案法制工作课件1_第3页
档案法制工作课件1_第4页
档案法制工作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档案法制工作

——档案法律法规

档案法制一般知识一、档案法律法规的概念及关系(一)档案法律法规的概念档案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调整档案事务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具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国家或地方管理档案事务的各种档案法规、规章。此外,还包括非专门档案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事务方面的条款。(比如《宪法》、《刑法》等中关于档案事务方面的条款)(二)档案法律规范与党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的关系档案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档案工作方针,是党和国家引导档案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档案工作的政策则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1、档案法律与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的主要区别(1)形成者方面的差异。档案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党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则是由党的各级组织制定的,是政党为实现自身基本路线而制定的开展档案工作的行动准则。2、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档案法律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等法律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党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它包括各级党组织为建立和发展国家档案事业而作出的决议、决定、指示、纲领等。3、执行方式方面的差异。档案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根本意志的体现,其执行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党的方针、政策是政党中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对其组织成员具有约束力,对于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组织成员,都要受到党纪处分。虽然档案法律与党的方针、政策存在着上述种种差别,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党的各项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又是制定有关档案法律的依据和渊源。2、档案法律同党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之间的联系(1)档案法律和党所制定的科学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的特征。在制定和施行档案法律时,必须注意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同样,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出台和推行,也不能同现行的档案法律发生矛盾。(2)档案法律和党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在制定原则方面具有同一性的特征。1)二者的制定,都必须坚持客观原则。就是说二者的制定,不能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要从档案工作及其环境的客观实际出发,以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把握档案事业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和总的发展趋向,实事求是地对新时期我国档案工作的客观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法律、方针、政策。2)二者的制定,均应坚持全面性原则。坚持该原则,就是对档案工作系统及其环境的矛盾总体、矛盾的各方面特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综合。3)二者的制定,必须坚持历史性的原则。档案工作的法律、方针和政策,就其发展过程而言,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的档案工作法律及方针、政策必须适应变化着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同时,我们应当把问题提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去分析、研究。坚持历史性原则,还表现在对历史上的各种成功经验、理论及有关失败教训的汲取等方面。4)二者的制定,还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以档案工作实践为依据,及时地调整法律、方针及政策中不合理、不科学、不切实际的规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坚持实践性原则。(三)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的关系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档案法律是国家意志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集中表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国家的立法程序所拟定的行为规范。档案行政法规,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和发布的档案工作行政法规。我国档案法律建设的实践说明,档案行政法规是制定档案工作法律的“法源”。例如,1987年制定的《档案法》,就是以建国后党和国家制定和发布的各种档案行政法规为基础的。就此而言,二者之间在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我国现行的档案法律“渊源”于档案行政法规,但是,今后对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修改,均应以《档案法》为依据,即“以法律为准绳”。(四)档案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部门现行法律规范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个法律部门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配合、互相照应,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档案法》是档案法规体系的核心,关于《档案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一般认为它是法律体系中的行政法部门中的一个单行法。档案法规只有与国家整个法律体系融合一体,才会真正产生应有的作用。二、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所谓档案法规体系,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以及它们的权力机关和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关颁布实施的,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一切档案法规文件。这个体系是以档案基本法——《档案法》为核心,由一系列档案行政法规和规章组成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的统一体。(一)档案法规体系的形成过程

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档案法》,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档案法实施办法》,至此,我国档案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和形成,保障和促进了我国档案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稳步健康发展。以《档案法》颁布为标志,我国档案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创制了大量档案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档案法》颁布以前,主要制定了一些全国性的档案工作法规性文件和规章,使档案法制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得到了发展,并为《档案法》的制定、颁布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中共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等。同时,国家档案局为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制定了大量的档案工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2、《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制定和修改(1)《档案法》的颁布。1987年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档案法》,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施行。它是我国档案事业建设的根本大法。它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开始走上法制建设的轨道。(2)《档案法》的修改。《档案法》自1987年公布实施以来,对档案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新形势下的需要,在总结《档案法》实施8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档案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1996年7月5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3)《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法实施办法》于1990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11月19日以国家档案局令第1号发布实施。随着《档案法》的修改,1999年5月5日国务院又批准了《档案法实施办法》的修订,修订后的《档案法实施办法》于1999年6月7日由国家档案局以第5号令发布施行。《档案法实施办法》作为配套的行政法规,将《档案法》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明确,为《档案法》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必要保障。(二)档案法规体系结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律体系大致是这样的。1、根本法(《宪法》)2、基本法(《刑法》、《民法》等)3、单行法(《档案法》、《统计法》等)4、行政规章(国务院颁布如《档案法实施办法》等)5、地方法规(省级人大如《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6、地方规章(省级政府如《湖北省档案登记办法》等)按照《立法法》的规定,目前我国档案法规体系框架及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主要有《档案法》以及宪法、刑法等法律中涉及到档案的内容或条款。如《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规定:“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违反档案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档案,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有前两款行为,同时又构成本法规定的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等等。这一层次的法律可视为档案法规的渊源,具有最高法律效力。(2)档案行政法规(包括中央制定发布的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由国务院制定或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起草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例如《档案法实施办法》、《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等。(3)地方性档案法规。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省、自治区所在的市和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如《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等。(4)中央档案行政规章。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或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国务院其他专业主管机关联合制定。如《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5)地方性档案行政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包括以上人民政府批转的地方档案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2000年发布的《湖北省档案登记办法》等。

总之,在我国档案法规体系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档案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任何档案行政法规、规章不得与之相抵触;国务院制订或批准实施的档案行政法规,其他任何档案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档案法规不得与之相抵触;地方档案行政规章不得与中央档案行政规章相抵触。不同级别的机构制订不同层次的法规,任何机构不得越权制订法规。档案法概述一、《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一)基本内容

1996年修改的《档案法》共分六章二十七条,即总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利用和公布、法律责任和附则。1999年修订的《档案法实施办法》共分六章三十一条,即总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利用和公布、罚则和附则。

《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了档案的特有属性和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

《档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可见,《档案法》所称的档案与一般的档案定义所指的档案不同。《档案法》规定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仅限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所谓“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系指具有现实查考使用价值和对历史、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有研究价值的档案。

《档案法》第二条还从本质上对档案加以限定,指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才属于档案的范畴。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限定将档案和图书、文物、情报区分开来。2、确定了我国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

《档案法》第五条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也是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所谓统一领导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规范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的档案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实行统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所谓分级管理是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分层次地进行管理。(2)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是对我国档案管理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湖北省档案局前任局长鲁中才同志讲过这样一句话:“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作为考核档案工作及档案工作者的唯一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避免使应保存的档案残缺不全;另一方面从质量上要维护档案的原貌和历史联系,不能割裂分散、勾画、剪裁。维护档案的安全,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物质上力求档案不遭受损害,尽量延长档案的寿命;另一方面从内容上保证档案机密不被盗窃、不丢失、不泄密。这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它体现在档案工作的各个业务环节中,支配着整个档案工作。实现档案价值、发挥档案作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检验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3、确定了档案机构及其职责。(1)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对全国的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细化为:

1)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

2)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

3)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

4)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

5)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

6)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2)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和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档案法》第七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其主要职责细化为:

1)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2)指导本单位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

3)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4)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3)各级各类档案馆及其职责。

《档案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性质是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承担下列工作任务:

1)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2)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

3)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4)《档案法》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

《档案法》第九条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这一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档案工作是一项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大事业,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热爱档案事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有服务的思想,努力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机要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保密观念和良好的保密习惯,以确保档案在政治上的安全;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胜任档案法对档案人员的要求。第二,作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领导部门,应重视和加强档案干部的培养、建设、组织;人事部门为档案部门配备干部,要注重符合干部的四化要求。

4、确定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要求。

《档案法》第三章(第十至第十八条)规定了国家对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要求。(1)做好档案的收集。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对象和赖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才能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1)做好立卷归档工作。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材料,禁止擅自归档。

2)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室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为全社会提供利用创造条件。所谓定期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指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第二层是指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第三层是指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3)搞好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的协作。对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保存的文物、图书、资料同时又时档案的,可以由上述单位自行管理。可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目录。(2)科学地管理档案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室,要切实加强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应当采取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潮、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

3)对重点和珍贵的档案,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

4)配备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如电子计算机、缩微、照相机、摄影机等。(3)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1)加强档案的收集、移交和保护工作。

2)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3)鉴定、销毁档案,必须遵照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鉴定原则和标准、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进行,禁止擅自销毁档案。

4)切实加强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的管理。

5)禁止倒卖档案和私自携运档案出境。

5、关于档案利用、公布的规定。档案的利用和公布是实现档案价值、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保证机关、组织和个人充分享受利用档案的权利和具体体现。具体有如下规定:(1)档案的利用。《档案法》所称档案的利用,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阅览是利用者到档案馆(室)查阅所需要的档案原件及其缩微品、复制件。

2)复制是根据利用者利用的档案内容,由档案馆(室)通过摄影、复印、打字、拓印等方法复制档案原件,供利用者利用。

3)摘录是利用者在档案馆(室)查阅档案过程中,将其所需要的内容誊抄下来以满足查证。(2)档案的开放。开放档案是指档案馆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利用者提供利用档案的新举措,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民主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1)开放档案的时限规定。《档案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该条把开放档案的主体限定为各级国家档案馆。

2)档案开放的条件。档案馆应当为档案的开放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第一,档案馆对所有到开放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对无需保密或控制使用的及时批准开放。第二,档案馆开放的档案必须经过系统整理,并编有供利用者自行检索的案卷级或文件级开放目录,破损或字迹退变的档案,均应经过修复保护,珍贵的和重要的档案应以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第三,档案馆应设有开放档案阅览室,并配备必要的阅览和复制设备,为利用者提供方便。

3)利用开放档案的手续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利用中国已开放的档案,须经中国有关主管部门介绍以及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同意。(3)档案的公布。档案的公布,指通过一定的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档案的内容。

1)公布档案的形式。第一,通过报纸等出版物发表;第二,通过电台等播放;第三,通过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第四,在公开场合宣读、播放;第五,出版发行档案史料等;第六,公开出售、散发或者张贴复制件;第七,展览、公开陈列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2)公布档案的权限。第一,国家所有的保存在档案馆的档案,由档案馆公布。第二,国家所有的保存在各单位档案机构的档案,由各单位公布。第三,利用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档案馆、档案保存单位同意或者前两项所列主管机关的授权或批准,均无权公布。第四,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档案的所有者有权公布。第五,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6、关于奖励与处罚的规定。

《档案法》对模范遵守档案法律、法规行为作出了奖励的规定,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出了处罚的规定。奖励和处罚是档案执法的两个方面:(1)奖励。《档案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档案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向国家捐赠档案的,档案馆应当予以奖励”。《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六条对奖励又作出了具体规定,1)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做出显著成绩的;2)对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3)对档案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4)将重要的或者珍贵的档案捐赠给国家的;5)同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2)违反《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行为及法律责任。

《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资料据为已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

2)拒不按照国家规定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

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或缩小档案接收范围的

4)不按照国家规定开放档案的;

5)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6)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

《档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档案的;

2)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3)涂改、伪造档案的;

4)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

5)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

6)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期移交档案的;

7)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8)档案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3)责任形式和性质

1)行政责任。针对行政相对人的是指利用者、企业事业组织、个人违反《档案法》规定的给予;警告、罚款。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各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违反《档案法》规定的给予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关于“责令赔偿损失”的性质。《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的“责令赔偿损失”是一种行政裁决行为。行政机关作出责令赔偿损失的决定后,如果违法行为人对赔偿数额无异议,应予以赔偿。违法行为人不愿意赔偿或者对赔偿数额有异议,行政机关可以直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违法行为人如对决定不服,应当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限为60日。

2)刑事责任。对于档案人员和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造成档案损失的,对于玩忽职守,且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携运档案出境,造成严重泄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档案法》的施行

《档案法》的施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进行。

1、《档案法》的施行原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贯彻和执行《档案法》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施行《档案法》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规定为准绳。所谓以事实为依据,是指在贯彻执行《档案法》的过程中,对各种违纪、违法案件的处理,必须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根据,不能主观地进行。所谓以法律为准绳,是指《档案法》的执行者,必须严格按照《档案法》及国家有关处理和解决各种与档案和档案工作相关的案件。(2)实施《档案法》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该原则的含义:任何单位和个人,无论其级别和社会地位高低,在《档案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面前者是一律平等的,这也是“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之一。

2、《档案法》的实施方式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客观实践来看,法律的实施主要采取两种基本方式:法律的遵守和法律的适用。(1)档案法律的遵守。这种方式是指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要自觉地用档案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2)档案法律的适用。这种方式是指由国家机关及其组织成员,使用《档案法》来解决各种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法律的适用,通俗地称为“执法”。具体地讲,档案法律的适用就是国家机关、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据档案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及法律程序,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或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而运用档案法律、法规的实践活动。档案法律的“执法主体”是国家机关,它们以国家的名义开展各项有关的工作活动。这类负责执法的国家机关除了国家法定的司法机关、组织外,还应包括负责掌管国家档案事务的县级以上的档案行政机关。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一)《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实施的重大意义

《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8年7月31日公布实施,于2004年3月1日修改颁布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湖北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档案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档案事业建设,推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湖北省档案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条例》的实施,为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保证。3、《条例》的实施,为健全湖北省档案法规体系构建了框架。(二)《条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条例》共分六章三十八条,即总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利用与公布、法律责任、附则等。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是对制定《条例》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国家管理档案的范围、政府责任等作了规定,对其他各章规定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章:档案机构及其职责一章,主要对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职责,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职责及其设置,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从事中介服务的资格认定和在档案事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等作了规定,使整个档案机构网络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依据规定,各司其责,密切配合,为依法行政提供了依据。第三章:档案的管理一章,主要对档案的形成、归属、监控、管理、移交、出售、出境、交换、争议裁定等作了规定。第四章:档案的利用与公布一章,对档案的开放利用和提供有关服务作了规定。第五章:法律责任一章,对违法行为、执法机关、处罚方式、罚款幅度、处罚程序以及对处罚不服的复议、诉讼等作出具体规定,便于操作。第六章:附则部分对本《条例》的解释权和《条例》的生效时间进行了规定。(三)《条例》的地方特色

1、《条例》的基本特点(1)坚持了法制的统一性。做到了与国家档案法律、法规有机衔接,体现了对《档案法》的合理延伸。(2)突出了地方的针对性。依照《档案法》的规定,结合湖北执法实际,针对性地对13种违法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3)把握了科学的超前性。如《条例》把国家所有的档案列为国有资产。《条例》还对可能出现的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格认定进行了规定,具有超前性。(4)体现了操作的可行性。《条例》把《档案法》有关条款细化、具体化,如对违法行为、处罚机关、处罚种类、罚款幅度等均作了具体规定,便于操作。

2、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1)《条例》适用范围。《条例》第三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均应遵守《档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依法行使与档案事务有关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2)《条例》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责任。江泽民同志指出,档案工作是各项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要负历史责任的。我省档案工作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档案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3)《条例》强化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事业的主管地位是《档案法》规定的。《条例》第六条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明确了各自主管的职责。(4)《条例》对档案登记工作提出了要求。《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新设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自成立或注册之日起30日内,到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档案登记手续”,“举办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体育、外事、宗教等活动,由组织单位在活动结束后60日内在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档案登记”,“因破产、兼并、被撤销等原因终止活动或改变活动范围的单位,由其主管部门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或变更登记”。(5)《条例》将国家所有的档案列入了国有资产管理范围。《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国有机构的档案属国家所有,应列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6)《条例》对基本建设工程和科技研究等项目的档案验收作了规定。关于对基本建设工程和科技研究等项目形成的档案组织验收问题,《条例》从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出发,作了明确规定。特别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条例》规定,要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对该项目的档案进行验收,档案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项目竣工验收。(7)《条例》对《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细化。一是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行为作了细化;二是对给予行政处罚的范围作出延伸;三是处罚对象更为明确;四是规定了罚款额度,幅度适中,便于操作。档案行政执法一、档案行政执法概述(一)档案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点所谓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执法是法律执行的简称,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国家授权的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法律付诸实施的活动,包括行政执法和司法执法;狭义上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或称行政执法。档案行政执法,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权和程序,直接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和特定的档案事务采取措施并影响其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档案行政执法具有以下特点:1、执法主体的确定性依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2、执法行为的强制性档案行政执法是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为。实施行政行为无需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征得相对人的同意。3、执法对象的广泛性档案行政相对人既包括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公民。(二)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及依据档案行政执法主体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档案行政管理职权,并对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档案行政执法主体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是组织而不是自然人。(2)档案行政执法主体的成立必须有合法的依据。(3)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具有明确的职责范围。(4)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必须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并对该具体行政行为产生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才能成为合法的档案行政执法主体。根据《档案法》

有关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国法定的档案行政执法主体,依法享有档案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处罚权。(三)档案行政执法的形式与内容1、行政规划行政规划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公共事务及其他活动之前,首先制定出规划作为具体的行政目标,并进一步制定为实现目标所必须的各项实施计划的活动。

2、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执法检查是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所管范围内的行政相对人是否遵守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进行的查证、考核的行政行为。

3、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出的,旨在引导行政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种行为。

4、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一定的书面形式,依法赋予其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根据《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档案行政许可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档案所有者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或者赠送属于非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2)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了收集、交换中国散失在国外的档案、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以及适应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等的需要。向国内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赠送、交换、出卖档案复制件,应经国家档案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权审查批准。(3)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二级档案需要出境的,必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三级档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二、三级档案以外的属于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保密的档案及其复制件,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需要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海关凭批准文件查验放行。(4)对于档案自形成之日起已满30年,但档案馆认为到期仍不宜开放的,应经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5)列入湖北省各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由本省管理的其他单位,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档案移交期限的,应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5、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书面形式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及义务给予的认定、登记、证明的行政行为。它与行政许可的性质和结果不同。从性质而言,行政许可是批准行为,确认是认定行为;行政许可的结果是相对人获得某项原不具有的权利或资格,而确认的结果是已经存在的事实加以认定,相对人并不因此获得新权利。

6、行政征购行政征购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以强制方式有偿取得行政相对人财权的行政行为。在行政征购行为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享有征购权,而行政相对人依法负有履行义务。根据《档案法》的有关规定,行政征购在档案事务中体现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非国有的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在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征购。

7、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档案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8、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应给予奖励。

9、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所给予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公布施行)

10、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应性审查,并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等决定的活动。(我国的《行政复议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公布施行)

11、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管理相对人(即作为被管理方的公民、法人或者他组织)认为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机关、机构或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或不作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救济,人民法院在各方当事人的参与下,在审查被诉行政行为或不作为是否合法的基础上,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全部过程。(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四)档案行政执法一般程序

1、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程序(1)进入现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基于执行公务、掌握行政相对人守法情况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采用现场检查的方式,包括进入相对人所作行为的现场。(2)表明身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检查,首先应当履行表明身份的义务。(3)说明理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表明身份的同时,还应当向被检查者说明检查的原因和根据。(4)提取证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提取相关的证据,并有权要求被检查的行政相对人提供有关的书面材料。(5)保守秘密。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时,可以接触涉及行政相对人的某些技术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情况,但必须承担保守秘密的义务。(6)采取措施。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时,如发现某些违法嫌疑或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可以及时采取强制措施,避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7)告知相对人权利。在实施行政执法检查时,应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关的权利。2、档案行政处罚的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国家档案局《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档案行政处罚的程序包括:(1)立案。立案的条件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经过对立案材料的审查认为有违法行为发生;违法行为是应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属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且归本机关管辖;不属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2)调查取证。调查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档案行政处罚决定前的一项重要活动,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查清案件的事实,获取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证据。(3)说明理由并告知权利。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和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4)听取申辩和举行听证。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后3日内提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听证。当事人不承担听证费用。(5)处理决定。调查终结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行政处罚、不予行政处罚、不得给予行政处罚和移送司法机关的决定。(6)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审查或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作出给予行政处罚的决定的,应拟制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载明法定事实,并加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印章。(7)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档案行政处罚书送达当事人。(8)执行。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应当按照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规定的内容、方式和期限,予以履行。逾期不履行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9)结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案件处理终结,应及时结案:当逾期未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并且处理决定已全部执行的;当事人逾期未对复议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并且复议决定已全部执行的;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并已执行的。

3、档案行政处分的程序(1)立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主管部门根据检举、控告或自己的发现,一旦认定需要给予某个档案工作人员行政处分,应当先填写立案登记表,经领导审批后实施。(2)调查。在决定实施行政处分之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必须对档案违法行为的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核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3)听取当事人申辩。在作出行政处分决定之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应认真听取拟被处分人的解释和申辩,并仔细分析其解释是否有道理。(4)作出行政处分决定。在调查取证和听取拟被处分人申辩的基础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的主管部门可以作出相应的行政处分决定,需要报上级机关批准的行政处分,应当按程序报批。(5)通知受处分人员。行政处分的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处分人本人,并将有关处分的材料存入本人档案。(6)执行处分决定。行政处分以处分决定文件生效之日为其生效日期。当事人提出申诉不停止行政处分的执行。(7)行政处分的解除。除了开除处分以外,其他行政处分的执行均有一定期限。分别在半年至两年内由原处理机关解除行政处分。二、档案违法行为(一)档案违法行为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档案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违反档案法律、法规,危害档案或档案工作秩序,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的档案权益,造成档案损失或其他危害后果的行为。它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五个要件:(1)档案违法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档案工作秩序受到危害事实,并有相关证据佐证。(2)档案违法行为侵犯的客体是档案或档案工作秩序。(3)档案违法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具有责任能力的组织或个人。(4)档案违法者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即违法行为必须出自其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5)档案违法者主观上的过错与违法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档案违法行为的种类档案违法行为依其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严重档案违法行为和一般档案违法行为两种。(1)严重档案违法行为即犯罪,是指有重大社会危害性且已触犯刑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档案违法行为。我国严惩档案违法行为有两种:一是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行为,二是违反《档案法》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行为。(2)一般档案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档案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尚未构成犯罪的档案违法行为。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般档案违法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未按国家规定归档或者未按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

2)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或缩小档案接收范围;

3)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4)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

5)涂改、伪造档案。

6)擅自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擅自出卖属于集体、个人所有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擅自转让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7)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8)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9)私自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属于集体、个人所有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出境;10)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除上述十种违法行为外,《湖北省档案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了六种档案违法行为:(1)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集中管理档案的:(2)不按规定进行档案登记的;(3)未按规定进行上岗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从事档案工作的;

(4)重点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研究、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等未经档案验收或者档案验收不合格的;

(5)不按规定开放档案或者提供利用的;(6)违反档案出境有关规定的。(三)档案违法案件的管辖根据《档案执法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违反《档案法》案件要按照下列分工进行查处:(1)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违反《档案法》案件,由同级或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必要时会同其上级主管机关进行查处。(2)公民违反《档案法》案件,由发生违法行为所在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3)各级档案馆违反《档案法》案件,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4)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违反《档案法》案件,由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上级主管机关查处。(四)档案违法案件的移送(1)向其他行政机关移送。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受理的违法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及时向有权管辖该案件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移送;若发现管理的违法案件不属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辖,应当及时向有权管辖该案件的其他行政机关移送。(2)向司法机关移送。档案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已构成犯罪的,查处该案件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依照法定程序将案件移送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三、档案行政复议(一)概念及作用1、档案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等决定的活动。档案行政复议制度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档案行政复议的主体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客体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2、档案行政复议的作用档案行政复议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复议程序,由复议机关对某一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或适当作出裁决,其根本任务在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作用在于:(1)可以使争议得到及时解决,减少诉讼到人民法院的行政案件的数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2)有利于促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相对人依法办事。(3)有利于加强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和档案行政执法的程序化、法制化。(二)范围与管辖1、档案行政复议的范围根据现行的档案法律法规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受理;(1)对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赔偿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档案出卖、转让、出境或赠送给外国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拒绝批准或不予答复的。(3)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收购或征购档案分割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当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4)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个人在档案事务中的权利的。(5)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2、档案行政复议的管辖复议管辖是指行政机关受理复议申请的分工和权限。档案行政复议由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辖。(三)档案行政复议机构及复议参加人1、档案行政复议机构复议机构是复议机关内部设置的负责有关复议具体工作的机构,即复议机构是复议机关的办事机构,向复议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即行政首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是:(1)审查复议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2)向复议参加人、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这主要是收集证据,为进入复议审理程序作准备。(3)组织审理复议案件。(4)拟定复议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