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一轮复习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概览备考指南(1)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2)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3)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4)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三个代表”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1)思想传承和创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因此高考的命题重点集中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理论成果等内容(2)命题角度侧重于人物思想的内涵和社会作用等方面,通过原著、图表等考查阅读史料、辨析观点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3)复习时可分类归纳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和作用,从文明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考纲展示:(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考纲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清单1西学东渐1.开眼看世界(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扩大。(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3)概况:①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易误指正]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林则徐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他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思维升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特点(1)林则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开眼看世界”。(2)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之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3)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2.体用之争(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在解决内忧外患的争论中出现了“体用之争”。(2)表现:①洋务派的主张: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实现“自强”“求富”。②顽固派的主张: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概念阐释]“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指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以求富国强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辨析比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与“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异同(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活动。3.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评价: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业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没有形式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易误指正]“中体西用”并不是洋务派的“专用”思想,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倡“中体西用”的不仅仅是洋务派,早期维新派也提倡这一主张。早期维新派大多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与洋务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维新思想(1)背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西学知识的增长;民族危机的加深。(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②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谭嗣同: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④严复: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3)影响:它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思维升华]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类别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区别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二者的主张相同,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轻巧识记]西学东渐史论术语(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了人民觉醒。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知识清单2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3)活动基地: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主要阵地:《新青年》。3.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2)打倒“孔家店”,批判旧礼教。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提出文化平民化。[思维升华]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4.发展俄国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5.意义(1)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3)成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辨析比较]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1)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加以利用和发展,使其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工具,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两种极端的态度。史论术语(1)《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料探究——通过原始材料认知历史主题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①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它们②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用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史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③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当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梁启超《变法通议》根据史料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教你读史]史料一中信息①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来源之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信息②说明其思想来源之二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用西方政治学说解释中国传统儒学。因此维新思想具有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史料二中③的信息表明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借助儒家学说来宣传变法,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史论形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主题二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特色史料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①中国之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②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史料二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都踏倒他。——鲁迅《华盖集》根据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特色。[教你读史]史料一中信息①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儒家文化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危亡;信息②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彻底摧毁儒家伦理道德,建立资产阶级新道德。史料二中的“这前途”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的弘扬,“全部都踏倒他”体现了鲁迅要彻底打倒封建思想的革命姿态。[史论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题源探究——通过鲜活题源感悟历史探究一“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题源材料]摘自2023年江苏高考T22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提示: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体现:坚持纲常政教。[拓展升华]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1)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2)从现代化史范式看,它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和外交的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探究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题源材料]摘自2023年天津高考T13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庶民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拓展升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马克思主义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2)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②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创新拓展——通过学科素养品鉴历史教材拾遗系列·“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近年来高考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主要包括:通过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考查近代中国人观念的变化;通过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活动,考查对西方器物层次的学习;通过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考查对西方制度层次的学习;通过新文化运动,考查对西方思想层次的学习。补遗“西学东渐”下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解“西学东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突出特点,可高屋建瓴地应对高考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知识通览]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抵抗派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阶级属性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活动时间鸦片战争前后19世纪60~90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思想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设议会、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变法救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活动未真正实践开展洋务运动未实践 开展“百日维新”目的富国强兵;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富国强兵;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主要作用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揭开了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序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西学特点 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 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全面学习西方,但主要是政治制度“器物”层面“制度”层面 2、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潮流宣传手段 特点 内容维新变法思潮创办报刊,成立学会,同顽固派展开论战将维新变法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主张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思潮创办报刊,发表文章,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批判封建思想,宣传革命主张,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提倡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创办报刊,发表文章 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与旧伦理道德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纲展示:(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毛泽东思想。(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考纲解读:(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4)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5)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知识清单1孙中山的民主追求1.三民主义(1)背景:①客观上,《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其实践均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主观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孙中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走上了暴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2)提出: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3)内容:①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②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③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4)评价:①积极方面: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易误指正]“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思维升华]三民主义的内在关系(1)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2)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3)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2.新三民主义(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帮助。②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相继失败。(2)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内容: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②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4)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5)评价:①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②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③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这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轻巧识记]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史论术语(1)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它的指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知识清单2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1918年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2)表现:①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②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并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3)意义: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2)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性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3)成熟:①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②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4)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①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②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主要任务。③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5)实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评价:①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②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③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轻巧识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维升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2)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它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史论术语(1)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成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3)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4)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思想得到新的发展。(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它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知识清单3邓小平理论1.发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①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②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2.创立(20世纪80年代)(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过程:①在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战略转移的同时,突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③提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的理论。④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3.深化(20世纪90年代)(1)背景: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2)过程:①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③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4.影响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得到极大增强。[轻巧识记]邓小平理论[易误指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而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史论术语(1)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2)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品质。知识清单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2)内容: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础和根本)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灵魂和先导)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质和归宿)(3)确立:2023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4)评价:①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②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③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辨析比较]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1)提出:202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2)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史论术语(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绿色“GDP”的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史料探究——通过原始材料认知历史主题一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史料一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史料二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②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③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孙中山选集》下卷据上述史料分析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教你读史]史料一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成因及其含义。信息①表明孙中山主张采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改变清政府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反动政策,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史料二中信息②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有了新发展,在革命目标上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信息③说明孙中山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这为后来孙中山先生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出新三民主义和改组国民党打下了基础。[史论形成]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项目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增加了反帝和民族平等的新内容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真正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都主张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践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主题二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史料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中国共产党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史料二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据史料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料二认为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史论形成]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题源探究——通过鲜活题源感悟历史探究一全面认识三民主义[题源材料]摘自2023年安徽高考T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据材料,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孙中山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主张:平均地权。目的: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避免下层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拓展升华]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探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意义[题源材料]摘自2023年福建高考T38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据材料,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拓展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其次,这也是我们总结党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必然选择。(2)意义:①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②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创新拓展——通过学科素养品鉴历史史法研究系列·历史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运用感悟]在近年高考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加大了考查比较思维能力的力度,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区别各种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通过历史比较,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乃至研究历史,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史料一1924年8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摘编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史料二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摘编自《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论证]史料一中,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是社会的中心;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因此他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史料二中,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就是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重视民生,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取得很大成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重大改善,基本建成小康社会。[通史线索]历史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发展和深化(1840~1919年)(1)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体现在“器物”的浅层次(2)资产阶级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3)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905年~1927年) (1)1905年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并在此指导下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以民权主义为核心,倡导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19年至今)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继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成为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理论武器(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单元归纳]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没有触及封建制度。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1)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2)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3)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而且他们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社会主义思想。(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链接]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中国维新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思想主张 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反对教权、王权、特权,主张“天赋人权”与“人民主权”,“三权分立”与“理性王国”历史作用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法很快夭折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理论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影响、意义类设问的答题模板[设问呈现]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题目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解题模板]1.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②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③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2.意义类设问(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2)“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3)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单元典型题目1.(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202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4.(202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5.(202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6.(202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7.(2023·海南单科·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8.(2023·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9.(2023·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10.(2023·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11.(2023·海南单科·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12.(2023·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3.(2023·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14.(2023·海南单科·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15.(202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6.(202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7.(2023·福建文综·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18.(202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19.(202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20.(2023·海南单科·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21.(2023·海南单科·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22.(202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23.(2023·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24.(202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5.(2023·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26.(2023·福建文综·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27.(2023·海南单科·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28.(202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29.(2023·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30.(2023·广东文综·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1.(2023·江苏历史·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32.(2023·江苏扬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33.(2023·福建三明一模·16)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34.(2023·山东济南二模·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35.(2023·重庆部分区县高二第一学期期末·5)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史观评价内容全球史观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近代化史观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又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36.(2023·山东青岛二模·20)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A.维新思想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37.(2023·湖南五市十校高三5月仿真模拟·27)“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38.(2023·湖南岳阳二模·30)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39.(2023·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7)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40.(2023·江西赣州高三期末·22)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B.实事求是的原则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
D.全面改革的思想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42.(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43.(202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44.(202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45.(2023·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46.(2023·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分公司合规联系人工作实务讲解
-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2025届高考冲刺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甘肃省嘉峪关市2025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辽宁省清原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四川省仁寿县城北教学点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第一中学高三考前热身英语试卷含解析
- 四川双流棠湖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丹阳市丹阳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RF基础与测量-2007版本-2
- PE管热熔焊接记录
- 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
- 2023年辽宁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三年规划(3篇)
- DB42T1955-2023电动自行车停放充(换)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 哈工大运筹学
- 地下综合管廊规划设计课件
- 持续质量改进提高雾化吸入正确率课件讲义
- DB4403-T 242-2022可移动模块化厨房建设与管理规范
- 主题班会-文明用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