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节公司股东权一、股东权与股东权保护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确认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四、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
第6节股东权论之一
股东权与股权保护
(一)含义股东享有从公司中获得经济利益和参与管理的权利。经济学术语: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应的是参与公司利润分配的红利获取权(包括现金红利与股票红利)、股票的优先购买权、公司清算剩余的分配权,这些都是收益性、财产性的权利;剩余控制权是为了使这些权利能够实现的保证。剩余控制权对应的是知情权、投票表决权、股东大会参加权利等。一、股东权(二)股东权类型股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请求权表决权:资本决与人头决知情权:查账权、质询权、建议权股东会召集权:连续90日以上持有10%以上股份退股权: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股东诉权:股东直接诉权;股东代表诉讼权。股东权利的应当平等保护,但实际上大小股东力量失衡,需要法律的倾斜保护,对中小股东而言下列五权至为重要:第一,查账,行使知情权;第二,请求法院强制分红,行使分红权;╳第三,转股权,请求大股东购买自己的股份;╳第四,退股权,请求公司购买自己的股份;第五,解散公司的诉权。1.知情权:即股东知情(悉)权,指股东了解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并对公司提出建议或者质询的权利查账权:自己查阅;聘请专业人员查阅建议权(临时提案权)(103)质询权(151)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知情权由《公司法》第34条调整,内容包括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查阅公司会计账簿。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知情权由《公司法》第98条、第117条调整,内容包括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定期向股东披露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司获得报酬的情况。上市公司的股东知情权除受《公司法》第98条、第117条调整外,还受《证券法》第63条至72条的调整。与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知情权相比,增加了重大性事项等的知情权,要求上市公司对公司投资变化、经营、资产、所有权和人事变动等与市场股价有关联的、足以引起股价变动的信息的予以披露。《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2.退股权——股份回购请求权股份回购又称股份回赎,指公司依照法律规定从股东手中买回自己股份的行为。公司法第75条对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股东诉权:(1)、股东直接诉权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权;诉请撤销股东会、董事会决议;(22条)回购请求权、查账权、解散公司诉权(183条);(2)、股东代表诉讼权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152条)二、股权保护:股权救济(一)股权救济之诉讼样态1.股东知情权诉讼;2.股东表决权诉讼3.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诉讼;4.公司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诉讼;5.股东要求召开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诉讼;6.股东请求确认公司决议无效的诉讼;7.股东请求撤销公司决议的诉讼;8.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诉讼;与公司设立相关诉讼9.股东请求确认公司设立无效的诉讼;10.股东请求撤销公司设立的诉讼;与公司解散相关的诉讼;11.股东请求强制解散公司的诉讼;12.股东请求法院指令成立清算组的诉讼。(二)实务案例分析张艳娟诉万华工贸发展有限公司、万华股东权纠纷案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概括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2.本案“本院认为”的事实?3.本案的法律适用?4.本案应当如何处理?1.本案的争议焦点问题:(1)被告万华工贸公司于2004年4月6日作出的股东会决议以及涉案股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2)原告张艳娟对上述股东会决议和股权转让协议申请确认无效或者申请撤销。2.法院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议,应当由符合法律规定的召集人依照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召集全体股东出席,并由符合法律规定的主持人主持会议。股东会议需要对相关事项作出决议时,应由股东依照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进行议决,达到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表决权比例时方可形成股东会决议。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股东会对变更公司章程内容、决定股权转让等事项作出决议,其实质是公司股东通过参加股东会议行使股东权利、决定变更其自身与公司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过程,因此公司股东实际参与股东会议并作出真实意思表示,是股东会议及其决议有效的必要条件。本案中,虽然被告万华享有被告万华工贸公司的绝对多数的表决权,但并不意味着万华个人利用控制公司的便利作出的个人决策过程就等同于召开了公司股东会议,也不意味着万华个人的意志即可代替股东会决议的效力。因此,不能认定2004年4月6日万华工贸公司实际召开了股东会,更不能认定就该次会议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股东会决议。万华工贸公司据以决定办理公司变更登记、股权转让等事项的所谓“股东会决议”,是当时该公司的控制人万华所虚构,实际上并不存在,因而当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3.法律适用法院认为,本案发生于公司法修订前,应当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鉴于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股东可以对股东会决议提起确认无效之诉或者申请撤销之诉,而修订前的公司法未对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二条的规定,本案可以参照适用修订后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关于“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的规定,是针对实际召开的公司股东会议及其作出的会议决议作出的规定。本案中,2004年4月6日的万华工贸公司股东会及其决议实际上并不存在,只要原告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股东权利被侵犯后,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即应依法受理,不受修订后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关于股东申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的60日期限的规定限制。
股东向其他股东或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转让其股权,系股东与股权受让方协商一致的民事合同行为。本案中,不能认定原告张艳娟与被告毛建伟之间实际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亦不能认定被告万华有权代理张艳娟转让股权,毛建伟既未实际支付受让张艳娟股权的对价,也没有受让张艳娟股权的意愿,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受让了张艳娟等人的股权,诉讼中也明确表示对此事实不予追认,因此该股权转让协议依法不能成立。张艳娟仍然是万华工贸公司股东,有权提起诉讼。法院还认为:根据修订前《公司法》及万华工贸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本案中,万华向吴亮亮转让股权既未通知其他股东,更未经过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因此该股权转让行为无效。评论:是效力待定还是确定无效?4.判决某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七条,修订前《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一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2004年4月6日的被告万华工贸公司股东会决议不成立。
二、2004年4月6日原告张艳娟与被告毛建伟的股权转让协议不成立。
三、2004年4月6日被告万华与被告吴亮亮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第6节股东权论之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身份)的确认
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一)股东资格(身份)的概念
1.股东身份又称股东资格,是对对公司投资者身份之法律地位的一种称谓。
2.股东是指向公司出资或取得公司股份,并以其出资或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享受权利的人。(二)股东身份的取得1.原始取得基于公司的设立而取得因增资或者发行新股而取得
2.继受取得受让受赠继承合并强制分割二、为什么要确认股东身份
1.公司纠纷解决之需要确认股东身份是公司诉讼中当事人资格审查的必备环节;股东权纠纷以股东身份的确认为前提;股权转让纠纷的核心是确认股东身份;
2.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含糊《公司法》第32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应当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出资证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公司名称;
(二)公司成立日期;
(三)公司注册资本;
(四)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缴纳的出资额和出资日期;
(五)出资证明书的编号和核发日期。
出资证明书由公司盖章。
第33条: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
(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
(二)股东的出资额;
(三)出资证明书编号。
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
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对我国《公司法》第32条、33条的解读有人解读为:出资证明书记载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因而,出资证明书是股东身份的证明。甚至有人认为,出资证明书是根本(实质)标准。有人解读为: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都是判断和证明依据,出资证明书与股东名册具有实质意义的判断标准,工商登记仅是公示意义之外在形式意义的标准。有人解读为: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章程与公司登记记载都是依据,而且,实际出资及实际参与公司的活动为依据。3.公司设立与运作不够规范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但公司往往没有股东名册有某股东而公司登记却无该股东匿名“股东”出资,且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股权转让往往不进行变更登记发起人协议、章程的记载与签署、股东名册记载、出资证明书以及工商登记记载等影响股东身份的要素,存在缺漏、不一致甚至于矛盾的现象。
三、股东身份的认定(一)认定股东身份的考量因素
1.原始取得设立公司的协议、公司章程记载、签署章程、出资证明(股金证)、股东名册以及公司登记记载,是认定股东身份的考量因素。
2.继受取得股东会决议、转让协议、继承、支付对价、公司股东变更登记,或者,虽未变更登记,但受让人以新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实际行使股东权利和履行股东义务。
一般情况下,下列要素应当齐备:成为股东的内心意思:签署协议、章程;出资:向公司出资或认购新增股份、支付继受公司股份的对价款;股东姓名或者名称被记载于股东名册;股东姓名或者名称被记载于公司登记文件。(二)认定路径及证据要素间的关系
1.从证据之角度来看:股东名册有股东身份的推定效力。没有股东名册,公司登记具有股东身份推定效力。形式证据优于实质证据。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公司章程及公司登记记载是形式证据。形式证据可以被实质证据推翻。但实际履行出资(出资证明书)、实际行使权利等实质性证据任何单一证据均不足以推翻形式证据,需要综合具体情况考虑。2.从主体之角度看,坚持内外有别原则。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发生股东身份纠纷,原则上以股东名册为准,但公司章程、股东与出资人协议以及出资购买股份等实质证据有综合证明效力。股东、公司与第三人就股东资格发生纠纷,应以工商登记为准。(三)股东身份确认的几种具体情形
1.股东已经履行了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股权,但公司却没有签发出资证明书股东有权请求公司签发出资证明书,公司有义务满足股东的请求。如果公司不交付出资证明书,则不得以没有出资证明书为由否认股东身份。缴纳股款的财务凭证可发挥出资证明书的作用。
2.股东履行了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股权,但股东名册却没有记载或者没有变更记载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予以记载或者变更记载。公司有义务应股东请求予以记载或者变更记载。如果因为上述原因而引起股东身份纠纷,只要股东能够证明其已经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股权,应当确认其股东身份。3.股东名册对股东进行了记载,但股东的出资或者继受行为有瑕疵如果股东出资有瑕疵,应当承认其股东身份。相关人应当承担出资瑕疵责任。如果股东的继受行为有瑕疵,股东能否继续保有其股东身份,则取决于其继受行为是否被撤销。
4.已经履行了出资义务或者依法继受股权,但公司却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登记或者变更登记股东有权请求公司进行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公司有义务满足股东的请求。公司不得以没有进行登记或者变更登记而否认其股东身份。未进行工商登记,对出资人或者受让人产生不利后果,因其股权不能对抗第三人。在股权转让案件中,工商登记不是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要件,不应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股权转让应自合同成立时生效。——债权意思注意。5.“隐名股东”之股东身份的认定法理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学说实质说:应当将实际出资人或者股份认购人视为股东,无论名义上的股东是谁。形式说:法律上应当将名义上的股东视为股东。
比较而言,形式说更为可取。但是,如果公司明知实际出资人或者认购股份的人的身份,并且已经认可其以股东身份行使股东权利的,或者实际出资人、名义股东与公司有明确约定,则可以认定实际出资人或者股份认购人为股东。隐名股东、名义股东之间及其与公司、债权人间关系的处理坚持内外有别的区分原则。隐名出资人与显明股东的关系,根据他们之间的协议,适用民法与合同法解决其纠纷。隐名出资人、显明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原则上由显明股东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隐名出资人不得要求公司对其负责。但在隐名出资人被公司确认为股东后,则可行使股东权利。之前显明股东实施的行为效力,不受影响。隐名出资人、显明股东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坚持外观主义,以登记为准。无论是显明股东还是隐名股东都不能以登记不实为由主张免责。名义股东将记载、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不得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请求处分股权行为无效。实际出资人可以依照合同主张名义股东对其损害赔偿。瑕疵出资责任应由名义股东承担,股东不得以其仅为名义出资人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但名义股东承担责任后可向实际出资人追偿。公司、债权人如知道实际出资人的存在,可以要求实际出资人承担连带责任。
6.关于“冒名股东”的问题冒名股东,是指实际出资人或者认购股份的人以虚拟人的名义或者盗用他人名义履行出资义务或者认购股份。在以虚拟人名义出资或者认购股份的情况下,由于虚拟人是不存在的,应当认定实际出资人或者股份认购人为股东。在盗用他人名义的情况下,同样应认定实际出资人或者股份认购人为股东,因为被盗用名义的人本人并不知情,不能享有权利或者承担义务。问题:如果被盗用者知道后,愿意作为股东,该如何处理?盗用他人名义,所发生的一切股东责任亦应由实际出资人承担,如瑕疵出资责任、抽逃出资责任、公司人格否认后责任等。第6节股东权论之三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
一、《公司法》第72条的理解与适用(一)《公司法》第72条的理解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价值内部转让——自由主义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外部转让——限制主义2.限制方法(1)章程限制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法定限制:双重限制(事先同意+优先购买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二)适用中存在的问题:1.其他股东具有双重“权利”——“同意权”(决定权、处分权)和“优先购买权”,对股东对外转股限制严苛。立法例比较:只规定同意条款而未规定优先购买权(瑞士、法国、日本、韩国)未规定同意条款而只规定优先购买权(澳门)同意条款和优先条款均未规定(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既规定同意条款又规定优先条款(我国台湾)我国设置了双重限制,条件严苛、程序复杂,利益平衡上存在偏颇,逻辑上存在矛盾。可选择的改革方案:
其一,以澳门为师,只规定优先购买权;
其二,以德意俄美为师,法律不予限制,由公司以章程限制。
2.优先购买权的问题(1)优先购买权的期限如何确定?应与股东同意权的期限一致。(2)优先购买权的“同等条件”与部分行使不能简单的将同等条件归结为价格条款,应将转让合同合同作为一个整体,应当是“全盘接受”。(3)优先购买权能否转让?优先购买权不同于优先认购权,他只是赋予公司内部股东的一项特权,该种特权具有较强的身份性。(4)优先购买权能否对抗继承、赠与等无对价行为?本质上,公司法对股权转让限制的规定只是针对有偿转让。因而,优先购买权不能对抗继承、赠与等无对价行为。
3.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或者侵害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行为的效力——受让人能否被确认为股东?受让人能否被确认为股东,取决于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关于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存在四种观点:(1)有效说:法律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为内部规定,违反该种规定不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2)无效说:法律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为强制性规定,违反该种规定的股权转让合同为无效。(3)效力待定说:如果该种合同事后经过其他股东追认为有效。(4)撤消权说:该种合同有效,但其他股东可主张撤销。评论:有效说无视公司法的规定,没有道理;撤销说,没有指出其符合“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元素,仅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实用有余而理由不足;无效说,视《公司法》72条的规定为强制性规范,继而适用《合同法》52条第5款。问题是:其一,《公司法》72条限制股权转让的规范属性是否为强制性?其二,《合同法》52条5款的强制性是否以“应当”“必须”作为标志,而不深究法律规范的目的?首先,公司法第72条第2款“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之规定,虽有“应当二字”,不一定就是强制规范。必须注意的是,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表明,公司法将股权转让时优先选择适用公司章程之权利赋予了公司,同时也间接表明,第2款“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之规定,属于可以选择不适用的“任意性”规定。其次,《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规定的理解与解释——法律规范的目的在于“效力规定”还是“取缔规定”?(效力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民法学者为了确定违反强制性规范的不同后果,将强制性规范划分为效力规范(效力规定)和取缔规范(取缔规定)。“强行法得为效力规定与取缔规定,前者着重违反行为之法律行为价值,以否认其法律效力为目的;后者着重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强行规定,是否为效力规定抑为取缔规定,应探求其目的以定之。”(史尚宽《民法总论》,1980年自版,第296页。)民法的上述经验值得重视。一是以目的的不同区别效力规范与取缔规范;二是并非将违反强制性规范的行为统统认为无效,仅对违反效力规范者视为无效。《公司法》72条的规定,从目的解释,应当是“取缔规定”,引导行为人不去为该行为,或者说禁止行为人为该行为,但并不否认其行为的效力。而由行为人、相对人取决定其行为的效力。再次,《合同法》第52条第5项之无效,属于绝对无效,不存在当事人事后纠正的可能性。但是,对于股权转让而言,即使转让当时未取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在纠纷发生后,仍可补救处分权之不足,取得其他过半数股东的同意。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处分权补足的司法解释,只要在第一审庭审辩论结束前取得皆可。如此,就出现法律判断上的无效与事实判断上的有效共存的悖论。此外,从实际效果来看,无效认定则有失绝对,且不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分析:股权转让行为的性质从处分行为的角度视察,股权转让的限制,是对处分权本身的限制,而不是处分行为受到法律的限制。处分行为本身为法律所禁止——效力规范,因而其行为无效;处分权受到法律的限制,因而,其效力待定。“取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是对处分权的限制,而非对转让行为本身的限制,因而,未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时的向外转让股权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事后补足的,仍为效,不能不足的,则为无效行为。3.违反《公司法》第72条之的处理原则:将违反“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分开处理。(1)违反“同意权”的,应作效力待定。其他股东此时的地位,内在地对股权转让权形成干涉和限制,因而由其进一步决定股权转让的行为效力,由其他股东决定是否追认,追认则有效;不追认则主张无效。(2)违反“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合同在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有效,但欲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可行使撤销权。因为其他股东此时外在于“股权转让行为”,不能对股权转让形成任何权利干预,因而,只能给予一个撤销权——请求法院撤销他人之间的交易。从法律行为效力的角度看,违反优先购买权的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受到优先购买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的影响,是一个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撤销的行使可能发生两种情况:A如果其他股东没有行使撤消权,或者撤销主张没有获得法院支持,转让合同有效,应确定受让人为股东。B如果其他股东行使了撤消权并获得法院的支持,原转让合同无效。因为给受让人造成损失的,原转让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3)同时违反同意条款和优先购买权条款的,后者被前者吸收。4.瑕疵股权转让的问题:瑕疵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1)有效说(2)无效说(3)资本说:若采用实缴制,应足额缴纳才能取得股东地位,否则,转让合同因主体不合格而无效。若采用分期缴纳制,未按期足额缴纳,不影响股东地位,转让合同有效。(4)区分说:若转让人未向受让人告知瑕疵,善意受让人可以行使撤销权;如受让人明知瑕疵存在而受让,则不能因股权瑕疵而撤销。瑕疵股东仍然具备股东资格,可以转让股权。对于严重违反出资义务,经催告在规定期限内仍未出资,在公司履行了法定减资程序或者他人替代出资的情况下,该瑕疵股东可以被除名。瑕疵股权转让不因股权有瑕疵而无效,但由于没有告知而存在欺诈,因而受让方可行使撤销权。在股权转让时,如果转让人将瑕疵告知了受让人,受让人仍然同意受让,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受让人取得股东地位。但受让人所取得的股权会受到瑕疵出让股权的限制,如表决权,利润分配权等,即转让人因为瑕疵股权无法行使的权利受让人同样无法行使。
如果转让人在签订合同时隐瞒了瑕疵出资事实,受让人可基于《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欺诈行使撤销权。转让合同已经被撤销,股权恢复原状,即转让人仍然维持其股东地位。如果受让人在除斥期间内没有主张撤销,或者其撤销请求没有获得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支持,受让人将被确认为股东。转让的股权有瑕疵时的责任承担瑕疵责任,如补交责任、违约责任、连带责任,甚至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四种观点:a.转让股东完全承担;b.受让股东完全承担;c.转让股东与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d.区别承担。受让人明知或者应知而受让,受让人承担瑕疵责任,出让人承担连带责任。受让人承担责任后,其内部责任如何分摊或者是否追偿,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法院根据转让合同内容以及转让对价等因素确定。若受让人为善意,即不知也不应知而受让,受让人可行使撤销权。若撤销,转让合同无效,瑕疵责任由出让人承担。若不行使撤销权,则受让人承担,出让人承担连带责任。追偿问题同上。若转让双方均不知瑕疵存在,双方亦应承担连带责任。善意受让人可援引合同法买卖标的物瑕疵担保责任,寻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
第6节股东权论之四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
一、概念及立法例(一)概念1.股权继承是在公司存续过程中因股东的死亡而发生的一种特定性为。股权继承是出资继受因继承、遗赠等特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无偿承受公司出资或投资份额的行为,是法定继受出资。虽然法定继受出资与转让出资同属于投资份额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的一类法律行为,但由于基础法律事实的不同而导致具体适用规则会有所差异。2.出资继受与资格取得之关系各国的继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身份与财产的混合继承到财产继承的发展过程。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演化也经历了身份权日渐式微与财产权日益扩张的过程。(二)立法例1.我国《公司法》第76条: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2.《法国商事公司法》第223-13条规定:公司股份可以通过继承或者夫妻之间清算共同财产自由转移,并在夫妻之间以及直系尊亲属和直系卑亲属之间自由转让。但公司章程可以规定,配偶、继承人、直系尊亲属、直系卑亲属只有在按章程规定的条件获得许可后,才可成为公司股东。赋予公司对是否同意作出决定的期限不得长于第223一14条规定的期限;要求达到的多数不得高于该条款规定的多数,否则此种条款无效。在不同意的情况下,适用第223一14条第3和第4款的规定。在给予的期限内未采取任何上述两款规定的解决办法的,视为已经获得同意。概括起来,该法规定了三种处理方式:即章程可以规定公司由现存的股东继续经营,从而排除了死亡股东继承人的参与;允许继承人成为公司股东,但需经批准;章程也可允许其他第三人在股东去世后取代其位置,但这得由死亡股东的配偶、继承人及章程或经章程授权的遗嘱来事先指定,因而事后也就无需再经批准。3.《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5条第1款规定:“股份可转让并可继承……”。第17条第1款、第2款规定:如果公司章程中没有对股份分割进行规定,那么继承股份时对股份的分割必须获得其他股东的同意。第17条第6款还规定:在公司章程中也可以禁止对公司股份进行分割。4.《意大利民法典》5章“公司法”部分,第2469条规定:“(参股的转让)除非设立文件另有规定,参股可以在生者之间自由转让,也可以因死亡而继承。”二、关于股东资格继承的观点介评理论界对出资的可继承性并无多大异议,但对于因继承行为而继受死亡股东投资份额的法律性质却有争议,焦点:继承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是否就意味着其当然继承了死亡股东的股东资格(身份)?肯定说认为,由于公司法禁止投资股东在公司登记后抽回出资,因此,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和继承人的利益,法律也应允许继承人取得股东身份。否定说则强调,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较强的人合性质,继承人要成为股东,须经其他股东同意,否则,继承人不能取得被继承人生前所享有的股东地位。(一)肯定说如果公司在章程对股权(股东资格)的继承作出禁止性、限制性规定,由于法律允许公司在此问题上意思自治,则从其规定。
1.直接继承说。继承人继承取得被继承人名下股份(股权)的同时,取得股东资格。公司应当协助变更登记股东,未完成变更登记,所继承取得的股东资格不能对抗第三人。2.新合意说。如果公司的其他股东同意继承人代替被继承人成为公司股东,是股东与继承人之间达成的一个新的合意。问题: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呢?岂不是在法定的章程约束之外,又加上了其他股东的“事后”阻拦?3.股东变更取得说。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是因资格的变更与取得——死亡股东退出公司,继承人由于继承了死亡股东在公司中的权利和义务,基于公司章程或其他股东的同意而成为股东。评论:“股东变更说”是一模糊的表述,股权转让、继承、赠与等继受取得股东资格,哪个不属于股东变更?这种说法无非在继承的事实理由之外,再加上了章程允许、其他股东同意的理由。其他股东同意之观点,和前一种“新合意说”一样于法无据。4.股权转让说。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其实质是无需支付对价的股权转让。但有别于普通转让基于双方协议的法律事实,其是基于被继承人死亡之法律事实,基于公司其他股东同意这份“股权”更换主人的事实。评论:如果以其他股东同意为前提,其在本质上类似于“合意说”。况且,从观念上将其视为股权转让(尽管不需要支付对价),当然就得受《公司法》第72条的制约,那么“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就是逻辑必然,这样,显然与《公司法》的规定相悖。5.股权转化说。“股权——股权遗产化——新股权”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名下股份代表的股权丧失行使主体,因而该股权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而被遗产化,体现为一定份额的遗产。当继承发生后,继承人先继承“遗产化的股权”,随着这部分“遗产化的股权”归属于特定的继承人(主体),“遗产化的股权”再次脱胎转化为“股权”,只不过是被一个新的“主人”拥有。实现了股权从一个自然人向另一个自然人的转化。评论:如果这一“转化”过程,不需要考虑其他股东是否同意的意思,而将其视为一个自然过程,是一个“无需支付对价的且无须考察主体意思的股权主体更替”,那么,继承取得股东资格就是基于法律规定即可成就的、当然的和不受任何意思干扰的单方法律行为。那么,这种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直接继承说”。(4)不能当然继承取得股东资格,应尊重“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后,再继承取得。继承取得股东资格,是外部人取得公司股权的一种,应当坚持股权流动中的内外有别原则。应对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股权转让中的“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规则作广义或扩大化理解——凡外部人继受取得股份时都应遵循的规则,即对购买、继承和赠与取得股份都应当适用。那么,继承人作为相对于其他股东的“外部人”,即使其可基于法定事由而继承取得该股份(因而无需征得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但也应当尊重对外转让股权时的“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二)否定说:不能继承股东资格,只可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病因介绍
- 2023工作内容保密协议书七篇
- 韦尼克脑病病因介绍
- 面部神经炎病因介绍
- 路易体痴呆病因介绍
- 蠓性皮炎病因介绍
- 3篇 2024小学校长年度述职报告
- 中考历史复习教材知识梳理模块七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 (2024)河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2024年全球及中国智能交通行业概述分析及应用领域调研报告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
-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备考实践经验分享 课件
- 肛周脓肿 课件
- 【论电子商务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论文)3300字】
- 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突破(江苏专用)(解析版)
- 《保险科技》课件-第一章 保险科技应用导论
- 光伏发电工程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2025年中考英语热点时文阅读-发明创造附解析
- 2024版简单搬运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