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理论》导言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是中国文学的基本体裁,读者和批评者是文学的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2、联系人的本质力量,理解文学和文学活动。⑴文学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⑵在文学活动中,作家把自身物质的、精神的力量投入其中,创造出让千万人感动、联想、想象、回忆、前瞻、欢笑、流泪、思考的文学作品。⑶文学互动是一种只有人才有的活动,是展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活动。3、文学理论是以作品为中心,联系各个文学活动的要素与环节,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考察文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等。(二)文学理论的性质1、实践性。⑴文学理论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没有具体的文学鉴赏实践,也就没有文学理论。⑵文学理论是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的,是开放创新的。⑶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2、人文性。⑴文学理论在研究文学活动中,总是要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以研究和评价。⑵在阶级社会里,人文性还反映着阶级性,不同阶级判断人文价值的标准是不同的。⑶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人文性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学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学理论研究的全过程。3、科学性。文学理论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⑴文学理论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从既有文学活动的事实出发,通过观察、感悟和研究,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来揭示文学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⑵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和科学总结文学活动的实践,透过复杂繁多的文学现象把握其内在本质,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⑶文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⑷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时俱进,在解释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更新、发展。(三)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1、研究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文学现象,把握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接受的规律。2、研究分支:⑴文学哲学;⑵文学社会学;⑶文学心理学;⑷文学语言学;⑸文学价值学;⑹文学信息学;⑺文学文化学。一、本书的指导思想和逻辑结构(一)本书的指导思想1、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文学现象,揭示文学互动的特征和规律。⑴充分揭示了文学本质: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⑵科学的方法论: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⑶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强调从人类改造自然和求得自身全面解放的社会实践中来认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⑷高度肯定了人民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人民是文学表现的主体,另一方面,人民是文学服务的主体。(二)本书的逻辑结构1、阐明文学理论的学科对象、性质和方法;2、阐述文学理论学科体系的节本构成部分,七论:文学性质论、价值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批评论、发展论。3、问题链:文学是什么、文学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创作过程、作品构成要素、接受问题、评论问题、演变规律等。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2、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以及“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世界的文学。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年5月版3、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的形成,形成了大量反应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但相应来说,那时各种的文学理论却无法从根本上回答文学发展的时代课题。如德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法国的象征主义等。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之间还有席勒)。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进,以抽象的哲学思辩尤其是黑格尔的美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来源。当时德国政经落后,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选自百度百科“象征主义”这一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本意:象征,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重要文艺流派之一。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在诗歌、戏剧领域,象征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是真的、美的、外界的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互相感应,诗歌的任务就是通过象征、暗示来连接两个世界,诱发读者的想象、联想,以领悟作者的思绪。
象征主义在诗歌语言上,通过对词语的特殊排列组合,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马拉梅等,以及比利时德梅特林科、德国的霍普特曼等。后期代表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法国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是保尔·瓦雷里(1871-1945)。他继承了马拉美的纯诗传统,却在诗歌中融入了关于生与死、变化与永恒、行动与冥思等哲学上的思索。奥地利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早年曾担任过雕塑家罗丹的助手,受到罗丹雕塑风格的启发,其诗作风格刻画精细,名作《豹》就是其作品雕塑性的代表。里尔克的作品主要收录在《图像集》(1906)、《新诗集》(1908)等几部作品集中。1922年,里尔克迁居瑞士,并迎来了他一生中创作的高峰。在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也正是这两部作品奠定了里尔克在现代诗坛上大师的地位。其风格晦涩难懂,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其中包含了很多存在主义的观点。象征主义诗歌系统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在里尔克的作品中达到极致。除欧洲大陆外,象征主义的影响也波及了英语世界,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尔兰的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和T·S·艾略特(1888-1965)。叶芝早期诗作中的象征主义是和爱尔兰民族的古老神话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他利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故事和事物来作象征。《奥辛之浪迹》(1889)是叶芝早期的重要作品,以古代英雄奥辛骑着仙马游历世界的故事来比喻人生的各个时期。进入20世纪后,随着大量的参加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叶芝的风格逐渐明朗化,并逐渐抛却了早期的神秘主义倾向。其诗作主题开始与现实紧密结合,语言和更加洗练,是现代英语诗歌中的一座高峰。其后期的代表作品包括《驶向拜占庭》、《丽达与天鹅》、《在学童中间》等等。叶芝是象征主义诗人中第一个建立了自己复杂的象征体系的诗人。其理论著作《灵视》(1937)大量涉及诗人自己的历史观、宇宙观,并包含了广泛的意象。T.S.艾略特是美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荒原》(1922)已经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诗歌之一。《荒原》取材自关于“圣杯”的古老传说,把丧失了信仰的现代世界比作一个荒原。在诗中,艾略特旁征博引,涉及到了大量神话传说和象征意象,并运用了多种古语言和现代语言。尽管诗人自己为之加注了50多条注释,却还是鲜有人能读懂。艾略特的另一篇重要作品是《四个四重奏》,以高度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思索。艾略特的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荒原》还是《四个四重奏》都体现了解救人类最终极的途径就是皈依宗教的观点。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转向宗教剧的创作。——选自百度百科4、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他们强调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性质,主张文学作品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现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斗争、塑造工人阶级的积极形象,展示人民群众追求自由生活和美好理想的精神风貌。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1、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思想来源: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㈠德国古典哲学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㈢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文学理论方面的来源:㈠黑格尔《美学》;㈡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如歌德、狄德罗等㈢广泛阅读的文学作品。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更是在哲学史占据着枢纽的位置,将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峰的同时,黑格尔又是第一个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哲学家,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选自百度百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Hume)的有关著作(PoliticalDiscourses)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选自互动百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分为两个流派:英国派与法国派,其中对马克思产生重要影响的是李嘉图的学说。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他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体系。他更坚决和一贯地坚持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并从这个原理出发,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之间的关系。他把工资归结为工人维持自身及其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把利润同工资相对比,看作是工人所创造的商品价值在工资以外的部分,把地租看作利润的派生形式,是地主所占有的利润中的一个部分。他揭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与对立。他和斯密一样,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并在斯密自由贸易论、国际贸易论基础上,阐述了比较成本学说。——选自百度百科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socialism)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不过,“空想”这种中文译法,在清末民初报刊上即出现过,是从日本转译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共产主义学说。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但在某些场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将二者加以区别,其原则是:把主张实行公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空想共产主义;如康帕内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欧文、卡贝、魏特林等人的学说。把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学说。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选自百度百科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2、文学理论方面的来源:㈠黑格尔《美学》;㈡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如歌德、狄德罗等㈢广泛阅读的文学作品。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一、关于文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1、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做了如下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⑴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构成;⑵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3、唯物史观的时代意义:⑴对唯心史观的否定:为一切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⑵为文学理论研究找到了方向:可以有效地分辨出文学理论中出现的神秘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等倾向。*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文学理论:古希腊:赫西俄德《神谱》;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贺拉斯、朗吉弩斯(朗加纳斯)、普罗提诺、达·芬奇、布瓦洛、维柯、狄德罗、莱辛、康德、歌德、谢林、黑格尔等二、关于文学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恩格斯:“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⑴反对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强调经济基础之外,也有其他因素对社会历史有积极作用。⑵文学艺术从根本上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反作用。⑶进步的、革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和深刻揭示,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促进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反之亦然。⑷正确认识文学艺术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需要辩证地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思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语,蕴涵丰富的哲理,引起古代先哲的高度重视。儒家经典“四书”中有两书就直接引用了这句话。《大学》还引经据典,进一步指出,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表明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尚书·康浩》篇云:“作新民”,强调要造就一代自新的人。而后,《易传》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哲理概括。《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理论纲要:道是由一阴一阳运动体现的它们相互交合易转,形成生生不已的人化过程,日新月异,气象万千,盛德大业兴焉。——选自百度百科
那么,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阶级。——选自《马恩全集第三卷(第二版)》第213页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中间环节”:例如社会心理等。包括社会情绪、社会情感、社会思潮等。⑵只有把握人们的社会心理等“中介”环节,才能深刻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才能深刻理解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⑴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⑵二者的平衡关系是总体上的,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⑶马克思: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⑷例子: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19世纪后半期的挪威和俄罗斯的戏剧和小说繁荣等。《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他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画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於对于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也就被解释明白了。我们先拿希腊艺术同现代的关系作例子,然后再说莎士比亚同现代的关系。大家知道,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武尔坎”为古代罗马神话中冶炼金属的神,能制造各种精良武器和盾牌,在古希腊神话中为赫谁斯托斯;罗伯茨公司是19世纪英国一家著名的机器制造公司)在避雷针面前,邱必特又在哪里?(丘必特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雷神,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前者是指十九世纪法国一家大股份银行;海尔梅斯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著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麽?(前者是指英国泰晤士报总社的所在地;法玛为古罗马神话善于迅速传播消息的传闻女神.意即有了前者,后者就自然不需要了)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不是随便一种神话,就是说,不是对自然(这里指一切对象,包括社会在内)的随便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埃及神话决不能成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和母胎。但是无论如何总得是一种神话。因此,决不是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这种发展排斥一切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化的态度;并因而要求艺术家具备一种与神话无关的幻想。从另一方面看∶阿基里斯能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阿基里斯为希腊神话中刀枪不入的英雄,也是史诗《伊里亚特》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著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谬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但是,困难不在於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他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著吗?为什麽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於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由于同样的缘故,荷马对外在的事物和情况进行了丰富多采的描绘,他并不在近代小说所喜欢描写的自然风景上浪费工夫,但是对一根手杖,一根王笏,一张床,武器,衣服,门柱之类却描绘得极细致,甚至把户枢也描绘出来。这些东西对于我们近代人好像琐屑不足道,我们受了近代教养的影响,对许多外在事物和表达方式都抱着傲然不屑一看的态度,而把衣服器皿和陈设之类事物的等级却划分得很细密。此外,近代满足需要的手段都是分成许多零件,由许多不同的工艺行业分途制造,这样拼凑起来的成品中每一特殊部分都降到附属品的地位,我们就觉得它们不值得注意和列举。古代英雄生活中的器具及其制造都很原始简朴,他们之所以肯花工夫去描绘它们,是因为人们还不曾把这一切事物分出高低等级,它们都是有使用价值的。人们也还不曾使整个生活脱离有实用的具体事物而转到纯粹理智的领域,所以他们还能从这些原始简朴的器具及其制造中看到自己的熟练手艺,财富和正当的兴趣而感到光荣。屠宰,烹调,斟酒之类工作还要由英雄们自己去干,他们把这类工作当作目的和享受来进行。至于我们近代人哪怕吃一餐午饭,要使它显得不是一件日常琐事,就不仅要有佳肴,还要搞一点有风趣的谈话。荷马对日常事物的详细描绘并不应看作对枯燥事物所附加上的一种诗的装饰,而是符合所写人物和情况本身的精神。这正如我们现代农民不厌其详地谈琐碎事,我们的骑兵们谈到马厩,马,马靴,踢马刺,马裤之类也就津津有味地谈个不休一样。比起较高贵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这类日常事物当然就显得枯燥无味。
三、关于文学艺术的特点与艺术生产(一)文学艺术的特点1、文学艺术是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⑴四种方式:理论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的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思维和理论方式进行了批驳,同时也指出,掌握世界除了理论方式,还有其他三种方式。《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因而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举例来说,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如交换价值,是以人口即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人口为前提的;也是以某种形式的家庭,公社或国家等为前提的。它只能做为一个既定的、具体的、生动的整体的单方面的关系而存在。相反,做为范畴,交换价值却有一种洪水期前的存在。因此,在意识看来(而哲学意识就是被这样规定的∶在它看来,正在理解着的思维是现实的人,因而,被理解的世界本身才是现实的世界),范畴的运动表现为现实的生产行为(只可惜它从外界取得一种推动),而世界是这种生产行为的结果;这——不过又是一个同义反复——只有在下面这个限度内才是正确的∶具体总体做为思维总体,做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於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一定要经常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⑵文学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三个主要特点:A.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人类艺术掌握世界的主要能力,也是文学创作和鉴赏必备的前提条件。没有人类伟大的想象力,就没有文学。想象力、记忆、综合能力B.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典型艺术形象常常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思想代表,也反映着作家的思想倾向;但典型形象要符合艺术规律,要“自然而然”。C.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比如韵律、声律、节奏等;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二)艺术生产1、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提法。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⑵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参见前面2.3,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他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画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的关系上有这情形,就不足为奇了。2、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一种,有其特殊性。⑴马克思认为,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就分化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⑵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定的艺术形式只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能产生,乃至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例如:荷马史诗;诗经、楚辞、唐诗、宋词。⑶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是作家自由创作天性的发挥,艺术作品的欣赏也不同于物质产品的消费,物质产品常常因消费而消失,而艺术作品常常因欣赏者的增加而增值。3、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⑴艺术作品沾染上更多的商品色彩。⑵作家身份的二重性:既是非生产劳动者,又是生产劳动者。⑶总体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尽管文学艺术受制于出版商、书商、制片人追求最高利润的意图,但其成败和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由社会实践和广大消费者的审美需要锁决定。正是广大读者、观众的艺术消费需要,构成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生产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四、关于人学思想与文学理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具体的人出发。⑴马克思以前的文学理论,对人的理解都有抽象的性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笛卡尔认为,人实质上“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是一架由上帝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卢梭(18世纪启蒙主义者),以“自然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黑格尔(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用抽象的理念、精神来谈论人。*思维之不同于感性现实⑵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所反映的人,是处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中的人。文学理论也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科学地说明审美意识形态的发生和文学艺术的起源,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规律;引导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事实的搜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像的主体的想像的活动。(指谢林、黑格尔等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⑴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类存在物:普遍性,有意识的,能以自身为对象的(有两种对象:认识的对象和实践的对象);自由:建立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之上的实践原则。⑵自觉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能力。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等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选自《马恩全集·第三卷》(第二版)第273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50页⑵自觉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能力。教材: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交际活动等。文学活动是一种适应人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精神活动,其中也有多种因素、多个环节。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理论,才能深入探究文学活动的复杂性。例如表达人的目的,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超物种的)综合能力、超现实的使用等等。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在这里,我们不谈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现在,工人是作为他自己的劳动力的卖者出现在商品市场上。对于这种状态来说,人类劳动尚未摆脱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状态已经是太古时代的事了。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作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选自《资本论·第五章》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六)》马克思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解释:这是一种动态的、运动发展着的人类观,它并不寻求一种固定的解释或者形而上学的静态本质。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解释:费尔巴哈的“共同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容易接受的,是因为相对于接受运动中的相互联系关系来说,人们的头脑更容易接受固定的对象,将一个变化的环境固定在某一可见或可以想见的结果上,并将后者称之为本质、理式或理念,仿佛有什么神灵在操作一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文学方面的重要意义。⑴科学的社会观和历史观:人的特殊本质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情感乃至审美情趣等。例如贾宝玉⑵人性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时代、民族、阶级、职业的人,必然有不同的人性。⑶有助于作家深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观察、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阶级和群众,研究其思想感情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真实地反映社会关系发展的本质和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⑴人类社会历史是谁创造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的,还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对这个难问题的不同回答,成为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重要标志。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⑶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主义文学表现的主体。作家应歌颂历史的创造者,真实地描绘出工人、农民、革命战士等形象。⑷对于作家成就的大小和作品的好坏优劣,也应以人民的评判为依据。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评判者。”5、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创造、自由活动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⑴《共产党宣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二)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所有制关系;所以,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最坚决地打破过去传下来的各种观念。
……
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的差别已经消灭和全部生产集中在由各个成员组成的一个团体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自己的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团结成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运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末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就消灭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就根本消灭一切阶级,从而也就一并消灭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⑵《资本论》: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他本身的暂时必然性才包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必然性中。但既然这样,他的动机,也就不是使用价值和享受,而是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增殖了。他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包括:人的自由创造、自由活动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它也是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⑷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文学艺术:将是对先前一切文学艺术的超越,打破民族和地方局限,文学艺术将变成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文学艺术也将充分发展艺术家的自由个性,不再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不再是作家谋生的手段。五、关于美的规律与文学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1.“美的规律”:莱辛最早提出2、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⑴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⑵美的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时间、空间和事物性质以及创作主体、评价主体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⑶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是成功进行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要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选自《马恩全集·第三卷》(第二版)第273-274页(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1、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在叙事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解释:现实主义是一种原则,而不仅仅是一种狭隘的创作手法或艺术思潮,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关系。⑵“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解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需要放置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视角来看待。文学艺术的目标是要描绘出个体在历史潮流的走向中的沉浮,而不是局限于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二)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1、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次提出批评标准。⑴1847年《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我们决不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⑵1859年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2、批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1859年就剧本《济金根》分别给拉萨尔的信;恩格斯,1885年给敏·考茨基的信;恩格斯,1888年给玛·哈克奈斯的信。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第三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一、文学发展的方向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⑴1905年,《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提出文学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口号。⑵与蔡特金的谈话: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二、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作自由1、写作事业应当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⑴首先,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必须尊重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⑵其次,要把作家团结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⑶再次,要努力改造旧的文学乃至整个文化出版事业。2、坚持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和文学的党性原则,并不是要贬低或取消文学创作的自由。三、接近工农群众与创造新生活建设者的典型形象1、在创作方法上,要自觉、主动地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去观察、体验他们的生活、情感等。2、作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应当“仔细研究新事物的幼芽,对它们极其关切,千方百计地帮助它们成长和‘护理’这些嫩弱的幼芽”。要关注新生的进步事物,善于捕捉这些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鼓励和帮助它们的成长。四、批判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1、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列宁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割裂历史。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等。2、如何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问题上,列宁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在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反动阶级所代表的腐朽、反动的文化,一种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成分的先进文化。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分析。五、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1、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批评。1908至1911年,列宁写了七篇论文,从不同视角和层次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树立了文学批评的典范。《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尼·托尔斯泰》;《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等。2、首先从世界文学史的角度,从美学上充分肯定了托尔斯泰创作的成就和贡献,称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3、同时,分析了托尔斯泰创作中的矛盾: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之一,即宗教,培养一种最精明因而又特别恶劣的僧侣主义。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两面性的镜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贡献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中。1、首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⑴五四之前: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话语系统、价值观念。⑵五四时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其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晶。⑴毛泽东之前的思考者: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矛盾、鲁迅等。⑵毛泽东。3、再次,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与新文艺经验的科学总结。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对传统文化要分析研究,有批判地继承,反对教条主义、保守主义。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态度和方法,创造新文化。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毛泽东文艺思想建立在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上,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即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回答文艺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同时,⑴坚持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⑵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主义方法,⑷以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革命事业服务为核心价值观等,对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具体的、辩证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一)深刻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确立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2、文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服务:关键在于解决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问题。⑴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无产阶级的立场、世界观。⑵应当深入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要把学习社会与学习理论、研究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社会。⑶应当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精神需要出发,正确处理文学艺术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二)全面阐明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革命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指明了道路1、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关于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生活是源,作品是流,包括过去的优秀作品。3、文艺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六个更)毛泽东说:“虽然两者都很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三)深刻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共用,回答了文艺与社会、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1、首先,关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具有社会性;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文艺是不存在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其次,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3、再次,关于文艺与革命事业的关系:“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四)深入阐述了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基本艺术规律,为文艺创作与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1、首先,文艺作品应当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2、其次,文艺批评应坚持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统一的原则。“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一般来说,文艺批评总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把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但不能把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绝对化,更不能对政治标准作狭隘的理解。3、其三,文艺批评应将作家的动机和作品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五)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繁荣文艺创作和促进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要使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⑴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实践证明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⑵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强制的方法去解决。2、“推陈出新”方针:基本精神是要在批判继承文学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新时代的文学艺术。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都要继承。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是这样。只有向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学习,从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才能进行艺术创造。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发展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新时期以来几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以及有关重要文献中。1、新时期文艺思想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2、第二,新时期文艺思想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第三,新时期文艺思想是对新的文艺经验和中外优秀文艺理论成果的科学总结。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一)鲜明提出“二为”方向,并与“双百”方针相结合,构成指导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根本方针1、“二为”方向的发展历史。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离开主义历史主题的文学艺术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毛泽东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这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历史任务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艺的服务方向也要相应地转换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上来。然而,由于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的影响,文艺的服务方向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仍然片面地强调“为政治服务”,违背了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愿望,也违背了文艺事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⑶新时期文艺界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应该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二为”方向)确立为新时期文艺的根本方向。江泽民指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着我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为我国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前景。胡锦涛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文艺形式,努力生产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努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我国文艺创新和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党和人民的期待,也是时代的召唤。2、“二为”方向的意义:⑴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文艺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⑵“二为”方向更加完整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也是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更为科学的定位。⑶“二为”方向既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文艺提出的基本政治要求,又不简单地要求“文艺为政治服务”,更不是为某种具体的政治任务服务。⑷“二为”方向从更广阔、更根本的层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3、“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关系:⑴二者是紧密结合而不能分割的。⑵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统一,既要坚持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充分肯定文艺的特性、属性和发展规律,反对为政治服务的、机械的、纯粹工具论的错误导向,又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鼓舞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发前进,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二)进一步丰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使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更紧密1、毛泽东:最早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2、邓小平:“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3、江泽民:文艺应当“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4、胡锦涛:“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三)倡导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推进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1、主旋律:主旋律并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版工程监理合同条款
- 药用酸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环保型农药研发与生产销售合同
- 纸制餐桌用布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年度洁具行业标准制定合同
- 2024年度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合同
- 车轮毂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牙用植入物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手提箱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研发合作租赁合同
-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井陉秀林110kV变电站电缆沟施工方案
- 《听:娃哈哈》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一年级音乐教案
-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国铁科法(2017)30号
- 三、牙列缺损(固定义齿)
- 实验室消防安全安全管理PPT
-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项目管理人员报审表
-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
- 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最全内容
- 办公用品、耗材采购服务投标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