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高等教化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全国高等教化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74/74全国高等教化自学考试马哲与经济学总复习资料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4答: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资冲突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客观条件。③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打算了阶级基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P18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统一革命性:①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②它具有显明的政治立场科学性:①它不带任何偏见②它具有深刻性③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动身点和归宿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P40答:含义: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相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为什么说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P54答: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定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立统一规律:5.简述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P58-59答:冲突同一性是指:①冲突双方相互依存。②冲突双方相互贯穿,双方相互渗透,在确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冲突斗争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关系: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的。区分: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冲突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冲突的斗争性是确定的。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6.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P60答:含义:内因:是事物的内部冲突外因:是事物的外部冲突关系: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是第一位的缘由。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缘由。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意义: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7.简述冲突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和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60-62答:冲突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冲突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意义:①分析冲突的特殊性就是坚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②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确相识事物的基础。③分析冲突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冲突的关键。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及特性,一般及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冲突普遍性及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冲突的普遍性及特殊性是相互区分的。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详细。③冲突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意义:冲突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冲突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8.简述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关系(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P63-64答:含义:在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确定作用的冲突,这就是主要冲突,其他处于听从地位的冲突是次要冲突。关系: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冲突规定和影响着次要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确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冲突对主要冲突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地位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9.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冲突发展不平衡性原理)P64答: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相识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冲突,又不忽视冲突的次要;既要看到冲突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冲突的次要方面。忽视了次要冲突和冲突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坚持重点论:就是在相识困难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冲突;着重地把握冲突的主要方面。假如主次不分就会导致“均衡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擅长抓重点。质量互变规律:10.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和驾驭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P65-66答: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②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意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意义:在相识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精确地相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否定之否定规律:11.简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及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P69-70答: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主动因素。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假如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意义: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相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打算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拓前进的道路。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1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P84答:关系:①物质确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坚持物质确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相识的产生及本质13.简述实践对相识具有确定性的作用,为什么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P94-96答:确定作用:①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②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须要,新的探讨课题。②实践为相识不断供应新的阅历和新的视察,探讨的物质手段。③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实力的发展。14.简述相识的本质及驾驭相识本质的理论意义。P97答:相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意义:①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及唯心论的相识论的对立②揭示了可知论及不可知论的对立③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及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相识的辩证运动15.简述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辩证关系。P106-107答:关系: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是相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区分:感性相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详细的,个别特性的反映。理性相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们相互联系:①理性相识依靠于感性相识。②感性相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相识。③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相互渗透。意义: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是不可分割的,假如割裂二者,就会犯阅历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阅历论和唯理论是阅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相识论根源。真理及价值16.简述真理确定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P116-117答:关系:①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确定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确定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③相对真理向确定真理转化。人的相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确定真理转化的过程。意义:把握真理的确定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确定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具有相对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确定性,所以我们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它又有相对性,又必需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1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P118-119答:①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相识及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照,来确定相识及相识对象是否相一样,相符合,从而使相识得到检验。②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行。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比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相识得到检验。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18.马克思主义相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P128-129答: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识论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关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相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相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相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相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识论是完全一样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冲突及其运动规律19.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8-139答: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②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20.简述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P139-140答:①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②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③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④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产品的安排方式。21.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40-143答: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1)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性质确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确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及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意义:生产关系必需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2.社会历史发展的确定性和选择性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50-152答:社会历史发展的确定性是指历史确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确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样的。首先,在历史确定论看来,纯粹的必定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确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再次,每一种可能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详细的模式和途径。意义:主体选择及客体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相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究过程,人们探究的时间越长,探究的范围越广,相识和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选择及客观规律相符合的程度就越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3.两对社会基本冲突之间的关系。P154-155答:关系:①由于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确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起主导作用。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之间冲突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之间冲突的解决。24.结合我国实际论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63-164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①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性质和特点确定的。②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③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④我国的改革必需是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5.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P176-178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动身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人民群众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宝的创建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宝的创建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26.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83-185答:商品的二因素:运用价值和价值运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聚,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运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确定的。详细劳动创建出访用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建出商品的价值。27.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P191-194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①价值量的确定: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安排的比例,即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28.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98-199答: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化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确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的运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它不仅能创建出价值,而且能够创建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29.简述资本的本质,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P201-202答: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内容: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供应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30.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的联系及区分。P202-203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确定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确定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确定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确定剩余价值。(2)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剥削的主要方法。31.资本积累的必定性,实质及后果。P205-207答: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定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确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竞争是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个人创建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原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结果: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②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③严峻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2.简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209答: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实行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及国体相适应的,为过体服务的,其构成形式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3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P218-219答: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及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归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安排社会资本的再生产34.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233-234答:简单再生产: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需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用公式表示为:I(v+m)=IIc。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IIcII(c+v+m)=I(v+m)+II(v+m)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如下:I(v+△v+m/x)=II(c+△c)另外两个实现条件: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3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P235答: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根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冲突,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冲突。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36.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其本质及平均利润率水平的确定。P241,243答:平均利润的形成: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一方面,原来利润低的部门,由于生产规模缩小,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价格上涨,利润率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供大于求,引起价格下跌,利润率逐步降低。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的自发调整,使利润率趋于平衡,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本质: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安排,体现着整个资本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平均利润率水平的确定:(两因素)①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凹凸。②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安排的比例。37.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P245答:(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变化。(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来看,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38.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及来源。P248答:(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建的剩余价值。(2)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所创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实现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和利息39.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及本质及其利息的来源及本质,利息率的确定因素P250答:借贷资本:1,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别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1)短暂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短暂闲置的流淌资本;(3)短暂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的本质:为了取得利息而短暂贷给职能资本家运用的货币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息:1,利息的来源:归根究竟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运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率的确定:利息率变动的凹凸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确定时期利息率的凹凸,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凹凸。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及企业利润的比例所确定的。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而在确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确定。40.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P253答:资本主义银行是特地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职能:①汲取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②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整能资本家。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41.简述级差地租和确定地租形成的条件,缘由和源泉。P257-261答:级差地租:①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②缘由: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③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建的超额剩余价值。确定地租:①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②缘由: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③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4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277-281答:基本形式:①国家直接驾驭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及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整。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主要通过:①资本输出②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3.简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缘由及其内容。P291-292答:经济全球化:缘由:①新科学技术,特殊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家经济联系。②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③国际资本流淌的大幅增加。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内容包括: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4.社会主义从一国到数国发展的历史贡献和教训。P315-317答:(1)历史贡献:①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确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气坚决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及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2)历史阅历和教训:①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探究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②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究。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④要擅长汲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45.简述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P318答: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的国家。它是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歼灭剥削,歼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及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是人民当家作主,从政体上说,实行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又是人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奋斗和追求的目的,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46.简述如何相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性和长期性。P326-327答: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任务。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及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阔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相识和利用,须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47.简述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P330-331答: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及完善,要把握如下几点:①要以及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②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及步骤,因地制宜,按部就班。③要妥当处理改革,发展及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4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P336-337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主要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担当。②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需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这些任务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担当和胜任。③组织领导方面。有党的坚毅统一的领导和详细严密的组织,才能成功地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建立起由劳动人民掌权的新型国家。(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须要不断探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详细实践相结合。②政治领导方面。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③组织领导方面。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A.18世纪9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19世纪90年代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ABCD)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尖锐化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2.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ABD)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及创新1.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A.唯物论B.辩证法C.历史观D.自然观2.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D)A.费尔巴哈B.谢林C.培根D.黑格尔3.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相识论4.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A.费希特B.洛克C.费尔巴哈D.谢林5.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行了正确的科学的看法。这种看法是(D)A.全盘否定和抛弃B.全盘确定和继承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6.上海(0910)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BCD)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D)A.康德B.谢林C.黑格尔D.费尔巴哈8.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英国古典经济学(ABD)A.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B.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经济理论C.创始人是大卫·李嘉图,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威廉·配第结束D.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9.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ABC)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A.傅立叶B.圣西门C.欧文D.洛克10.上海(090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亲密相关。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巨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成果有(BCD)A.地理学的重大发觉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C)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C.马克思和恩格斯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BC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标记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著作有(BD)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B.《哲学的贫困》C.《德意志意识形态》D.《共产党宣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将来社会详细设想的学说2.全国(1004)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CD)A.自然科学的详细知识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推断,正确的有(ABCD)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志向是实现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及时俱进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C)A.革命性及稳定性的统一B.批判性及变动性的统一C.科学性及革命性的统一D.逻辑性及历史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及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D)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质来说是(B)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4.上海(100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不仅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显明的(B)A.时代性B.阶级性C.超阶级性D.科学性5.上海(0810)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动身点和归宿的基本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冲突的观点D.辩证的否定观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A.自我批判B.及时俱进C.不迷信权威D.批判及继承的统一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志向1.全国(0910)(0904)上海(0904)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志向是(D)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2.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志向是(D)A.提倡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B.高扬社会主义的同等思想C.提倡诚恳守信的伦理道德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上海(1004)就志向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志向,职业志向,道德志向,社会志向等。其中全部志向的核心是(A)A.社会志向B.道德志向C.职业志向D.生活志向4.志向就是人的(C)A.生活目标B.职业憧憬C.奋斗目标D.社会期望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A.驾驭详细的自然科学知识B.驾驭详细的社会科学知识C.学会相识和改造世界的详细方法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全国(0810)上海(09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A.仔细阅读经典原著B.深化进行调查探讨C.理论联系实际D.擅长独立思索3.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的有(ABC)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驾驭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宏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养D.驾驭各种详细的知识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需回答的重大问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D)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唯物主义的世界观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上海(1004)世界观是(A)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B.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C.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D.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3.全国(090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4.全国(1004)上海(09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C)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C.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5.上海(1004)确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D)A,辩证法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可知论6.全国(0810)上海(0904)(08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7.全国(1004)上海(0810)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的问题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否有规律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相识的问题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全国(091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世界是统一的D.世界是发展的2.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D)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D.世界的统一性3.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阅历主义和教条主义B.神奇主义和虚无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4.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B)A.自然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D.物理学的唯物主义,化学的唯物主义,生物学的唯物主义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细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A.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D)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9.哲学家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C)A.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C.都是主观唯心主义D.都是客观唯心主义10.“未有天地之先,终归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A.朴实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1.古代朴实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A.确定观念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D.“原初”物质12.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13.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A.“确定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C.物是感觉的复合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14.全国(090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CD)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C.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5.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AD)A.客观唯心主义B.近代的唯心主义C.现代的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16.全国(0910)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BD)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局部性D.不彻底性17.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验了(ACD)A.古代的朴实唯物主义B.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白世界的本质问题1.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广延性 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2.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B.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气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ABC)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D.认为世界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秩序,变化不停的(二)物质是不依靠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全国(0910)上海(08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C.可知性D.广延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A)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朴实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全国(1004)上海(0910)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确定性B.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A.主见没有物质的运动B.否认确定运动的存在C.主见没有运动的物质D.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4.上海(0904)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确定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详细的关系5.下列选项中,没有正确说明物质及运动关系的是(D)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及物质不可分D.运动是对物质的反映6.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B)A.变化B.运动C.发展D.前进7.把静止确定化的观点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C)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BCD)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1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BCD)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相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目对静止,才能理解确定运动(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A)A.持续性和依次性B.广延性和伸张性C.确定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C)A.无限性和确定性B.有限性和特殊性C.广延性和伸张性D.持续性和依次性3.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BCD)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BC)A.时间和空间及人的主观感觉亲密相关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别的D.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A.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B.主观的精神活动C.人为应付环境所实行的生物性活动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B)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C.科学试验活动D.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3.全国(0810)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C)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意识创建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究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D.实践是主体适应环境的活动4.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BCD)A.仔细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试验活动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实践的特点的有(BCD)A.实践具有思想性,是思维范围内的活动B.实践具有客观性,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6.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ABC)A.自然客体B.社会客体C.精神客体D.物质客体7.上海(100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ABD)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群众性D.社会历史性(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及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建的,这是一种(C)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确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D.劳动实践3.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AB)A.自由自然B.人化自然C.城市自然D.乡村自然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全国(090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A.联系的 B.精神的C.发展的 D.实践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探讨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A.科学家的聪慧才智确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确定的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确定的D.生产实践的须要确定的3.人的存在方式是(A)A.实践B.思想C.精神D.劳动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ABC)A.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确定性环节B.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C.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可以直接产生出科学理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及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全国(0904)(0810)上海(1004)(09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2.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确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遮天蔽日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反了(A)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定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3.某乡村小镇自发觉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取得了确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钒烟,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了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从哲学上看,这一做法违反了(ACD)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永恒运动的原理C.事物联系困难多样的原理D.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BCD)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B.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5.下列各项属于联系的困难多样性的表现的有(ABC)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不同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不同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的不同D.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的不同(二)世界的运动发展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记在于看它们(C)A.是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B.是否具有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C.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定趋势D.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2.上海(09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新社会的产生和旧社会的灭亡C.新阶级的产生和旧阶级的灭亡D.新制度的产生和旧制度的灭亡3.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的集合体。”(C)A.现象B.人类C.过程D.思维4.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BCD)A.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B.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C.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D.承认事物内部冲突和否认事物内部冲突的对立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的缘由的有(ABC)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定趋势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阔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D)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上海(08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及核心是(D)A.缘由和结果相互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3.全国(100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存在范围的扩大4.全国(091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A.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趋向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唯物辩证法规律是(D)A.对立统一规律B.冲突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二,世界联系及发展的基本规律1.全国(08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A.本质确定现象的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全国(1004)上海(0904)就冲突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B)A.确定性和相对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有限性和无限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相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C)A.冲突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冲突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冲突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冲突双方是相互转化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BCD)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B.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冲突分析法是最根本的相识方法4.下列各项属于冲突同一性的含义的有(ABD)A.冲突双方相互依存B.冲突双方相互贯穿C.冲突双方相互排斥D.冲突双方相互转化5.下列各项属于冲突同一性表现的有(ABD)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也没有内容C.没有穷无所谓富,没有弱无所谓强D.因祸得福,转危为安6.下列各项属于冲突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A.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人民内部的各种意见分岐D.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议7.上海(0910)下列各项包含冲突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CD)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8.下列命题中,属于冲突同一性含义的有(BCD)A.冲突双方相互排斥B.冲突双方相互依存C.冲突双方相互贯穿D.冲突双方相互渗透9.下列说法中,属于冲突同一性表现的有(ABCD)A.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离开内容没有形式,离开形式没有内容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D.因祸得福,转危为安2.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D)A.冲突的统一性的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2.全国(1004)上海(09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B.外因对事物的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依据是(C)A.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关系的原理B.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C.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3.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上海(0810)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B)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B.共性和特性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冲突问题的精髓是(C)A.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关系问题C.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动身,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A.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B)A.相对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折衷主义观点5.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D)A.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B.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之间的联系C.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联系D.冲突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留意分析冲突的普遍性D.要留意分析冲突的特殊性7.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动身,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B)A.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8.上海(0810)下列选项中,体现冲突特殊性的有(ABD)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4.冲突发展的不平衡性1.相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果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C)A.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观点B.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2.在一对冲突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A.冲突的同一性B.冲突的斗争性C.冲突的主要方面D.冲突的特殊性3.“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主动进取D.既要坚决信念,又要有克服困难的打算4.冲突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CD)A.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不平衡B.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不平衡C.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不平衡D.冲突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5.下列各项体现了抓住主要冲突的重要性的有(BD)A.实事求是B.提纲挈领C.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牵牛要牵牛鼻子6.在实际工作中搞“一刀切”,不依据实际状况确定工作方针,这种做法违反了(ABCD)A.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B.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原则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D.冲突的特殊性原理(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分在于(A)A.质及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及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C.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债券投资分析与交易方法与案例解析01(论文资料)
- 心灵成长(课件)-生产经营管理-经管营销-专业资料
- 吉林省长春市文曲星名校2025届高三(最后冲刺)英语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一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福建省泉州永春侨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阜阳四中、阜南二中、阜南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2025届云南省文山州广南二中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一机集团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评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淄博一中高考临考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 现代学徒制课题: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金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附:研究思路模板、可修改技术路线图)
- 护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河北省健康体检主检医师题库2024年12月
- 电力行业用水管理制度
-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数学试题01 含解析
- 《论教育》主要篇目课件
- 2022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类-管理学试卷(含解析)
- 静脉输液治疗的风险管理
- 江南大学《高分子化学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18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精神病药物与药物性肝损伤
- 证券投资购买(出售)授权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