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化_第1页
第二章 社会化_第2页
第二章 社会化_第3页
第二章 社会化_第4页
第二章 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本)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四朗曲珍Tel:50993550Email:quzhenpd@126.com第二章社会化为什么我会成为现在的我?人之为人的秘密——社会化社会是社会化??(1)狼孩与野孩(P28)(2)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3)制度化的儿童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美国宾州阁楼的安娜(Anna):安娜是一个私生女,母亲因此很害羞。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其藏在顶搂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安娜被发现时已经六岁半了.当时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自己的个人卫生,没有任何情感表达,对人十分冷漠.……

为使安娜社会化的努力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她于11岁时去世,在被发现到去世的这段时间里,学会了摆积木,穿袜子,洗手,刷牙等,听从指令爱护洋娃娃,学习走路,但是很笨,去世时达到了2-3岁孩子说话的水平。启示

儿童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成长的例子是极个别的情形,但他们表明,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无助的.要成活下来并完全成长为人类的一员,就必须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为

。制度化的儿童

看孤儿院与福利机构中成长的孩子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还不能算作社会意义上的人。自然人,又称生物人,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动机和需要。此时,任何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等,对他们都没有任何的约束力量。人的自然状态将是孤独的、贫困的、野蛮的和浅薄的。

——霍布斯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的野蛮人来到世间。

——皮亚杰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案例:狼孩的故事)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与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意义和条件1、个人角度——个人生存与发展上的意义2、社会角度——社会延续上的意义三、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机构谁在塑造我——社会化的环境1.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则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教化家庭成员如何做人,使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父母是子女的老师,子女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经过实践研究分析后发现,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管束指父母为孩子立下的规矩,要求孩子遵守规矩,以及孩子违反规矩时的处理方式。冀望亦即成熟要求。因为父母对孩子正确行为的冀望,是以孩子的年龄为参照架构的,故而称为成熟要求。教导亦即亲子沟通。在这方面,经亲子间双向沟通而又充分澄清观念者,是最高境界。关爱也即养育。在养育过程中,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父母借之传达了关爱子女的亲情。专制型父母子女在家庭中的一切活动,悉由父母安排决定,子女只能无条件服从。有关行为标准的是非对错,也全由父母独裁判决,子女只能无条件遵守。子女行为如有偏差,父母给予惩罚,不必向子女解释理由。专制型父母在管束和冀望两个方面,居于高层,而在教导和关爱两个方面,则居低层。管而不教,严而苛刻,是专制型父母管教方式的主要特征。威信型父母父母为子女所订的规矩,非但合情合理,而且以身作则,能够说到做到。对行为规范的要求,对价值标准的解释,前后一致,能使子女易知易行。亲子间遇有争执,父母不以独裁专断方式处理,而以说理方式,让子女表达意见,最后的决定让子女心悦诚服。威信型父母在管束、冀望、教导、关爱四个方面,均居高层。宽容型父母对孩子行为表现,父母不刻意订立规范,对孩子们的欲望与要求,父母也不刻意予以限制,在孩子们的能力培养上,父母也不刻意要求,而改以接纳的态度,让孩子们随其兴趣与个性自由发展。宽容型父母的特征是,关爱有余,教导宽松,而管束与冀望显然不足。研究者认为,在现今的社会里,威信型父母的管教方式,是最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你认为哪种管教方式最好?2.学校在现代社会中,幼儿园和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幼儿园是理想的集体,那里有老师,有小朋友,有活动的场所和有趣的玩具。通过这种环境,小孩养成友爱合作、助人谦让、遵守纪律等良好品质。与幼儿园相比,学校则是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更高一个层次的社会机构。学校的主要作用是把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以及历代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同龄群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

“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龄群体。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

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欲察其人、先观其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尔森的研究发现,除了睡眠,青少年有74%的时间与他人相处,这个比例甚至高于成年人。我国的研究也表明,70%以上的青少年遇到困难和烦恼,不是首先与父母商量,而是与同伴商量,或是闷在自己心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北京13-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被调查者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是同性的同辈群体,而母亲则排在其后。3.同龄群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龄群体又称同辈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

“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伙等都属于典型的同龄群体。尤其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

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欲察其人、先观其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尔森的研究发现,除了睡眠,青少年有74%的时间与他人相处,这个比例甚至高于成年人。我国的研究也表明,70%以上的青少年遇到困难和烦恼,不是首先与父母商量,而是与同伴商量,或是闷在自己心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北京13-15岁的青少年中进行的一项调查也证明了被调查者将心里话告诉他人的首选对象是同性的同辈群体,而母亲则排在其后。同辈群体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都是积极的,它还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这些消极的因素不但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发展,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反社会行为。4.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都是大众传播媒介。在传统社会中,书籍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而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是电视和网络。“近来《新上海滩》热播,自己全家经常是每晚坐在一起看这部片子。6岁的儿子听爸爸讲过老《上海滩》和周润发的故事,开始喜欢片中黄晓明饰演的许文强。这几天,儿子经常嘴叼吸管学黄晓明在片中抽烟的样子。”

——某家长如是说众多的影视剧中,抽雪茄的教父,乱吐烟草末的牛仔,叼烟斗的侦探,还有神经质地吐出烟圈的艺术家,甚至在有的动画片中,由于叼着烟卷而给异性动物留下美好印象的动物…….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吸烟的镜头带给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可怕的,它们不仅让孩子们看到香烟,能够去模仿,甚至会让青少年们认为吸烟是一件好的事情,把吸烟和“英雄”“智慧”“帅气”联系在一起。在很多男孩子心中,吸烟代表着‘很男人’,这种理解对他们的成长势必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有调查表明,我国有1/3的吸烟者是因为受到影视剧中明星吸烟镜头的影响而去抽烟。5.文化文化是指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

的物质表现形式。文化这个社会整体性的产物,潜移默化地熏陶着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每个社会成员,使其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自然而然地符合这一文化模式的准则,以价值观念积淀于民族心理意识之中,并世代相传,这被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二、社会角色的扮演概念:是指具备某种角色条件者去承担这种角色,并按此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的过程。社会角色的失调:角色不清、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四节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及其问题一、青春期之前的社会化(儿童时期是人格成长极其重要的时期)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主我和客我)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自我、本我、超我)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弗洛伊德与“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依德的观点,人格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由它们的交互作用决定的。本我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是个人在出生时以及一生中表现出来的自然驱动力的来源,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其所支配地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遵循“快乐原则”。幼儿的“我”几乎完全是由本我组成的。自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通过与他人的社会相互作用,逐渐知道了本我并不总是能得到满足,而且必须加以限制,于是“自我”就出现了。自我是“我”中自觉的成分,也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超我即对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是对人格的审查和社会监控。即人们常说的“良心”、“理性”。遵循“道德原则”。时期

社会化任务

有重要影响的人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

母亲童年期(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父母学前期(4~6岁),主动性对内疚

家庭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

邻里教师学校青春期(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同伴群体、理想“英雄”成年早期(20~24岁),亲密对孤独

朋友、异性伙伴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

配偶、子女老年期(65岁以后),自我完善对失望

自我与他人的对比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二、青春期及其后的社会化三、生命历程社会化的问题早起社会化的困境:父亲缺位家庭、双新家庭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二元社会中青少年)代沟问题案例讨论材料一: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材料二: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尤其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相约在一起吃毒药!(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佩服的社会权威形象。无效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