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3英国_第1页
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3英国_第2页
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3英国_第3页
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3英国_第4页
第7章:现实主义文学之03英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一)概述:英国——前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另一个中心1、时代背景绘画:工业革命后的纺织厂绘画:宪章运动马尔萨斯边沁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机车工业革命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Ageof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推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另外,在西欧国家和美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英国等国是不会放过这块能掠取财富的土地,这也是诱发鸦片战争的一个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对印度、东南亚的侵略加剧,印度、埃及、缅甸相继落为英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简要介绍

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是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宪章运动的目的是,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英国宪章运动二、历史背景和起因1.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专制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2.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志得意满,进而要求取得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年议会改革,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同时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的生活悲惨。于是工人阶级决定掀起一场争取普选权的运动。

当时英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为英镑,由英格兰银行发行。辅市单位为先令(Shiling)和便士(Penny)。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一个英国资产阶级家庭庆祝生日的情景工人们在铁路隧道口辛勤劳作三、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1)开始:1836年创建“伦敦工人协会”——揭开了宪章运动的序幕。(2)

1837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3)第一次高潮:1839年,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宪章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4)第二次高潮: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300多万。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

1842年人们将宪章请愿书送往国会。(5)第三次高潮:1848年,宪章派恢复了活动,组织了第三次请愿,宪章运动再度高涨起来,约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工人在“没有给面包,就要革命”的口号下举行集会示威,遭到军警的镇压;宪章派领袖也发生动摇,结果使运动中途夭折。5月,政府下令解散宪章派组织。宪章运动逐步瓦解。四、结果: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1.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2.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动摇了英国工人的斗争信心3.经济复苏,工人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降低五、宪章运动影响1.对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2.为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它的高度组织性和觉悟性此后被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第一国际所继承。

“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列宁2、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最早表现“劳资矛盾”;较多地表现“小人物”的苦难和个人奋斗,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和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厚;擅长幽默讽刺。英国风光(二)19世纪英国女作家群现象[学习提要]一、了解英国女作家创作的文学传统二、女作家的文学地位一、英国女小说家创作的传统19世纪的法国文坛,唯一知名的女性作家是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她用这个男性的笔名载入文学史册。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奥斯丁、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1、18世纪后期英国哥特小说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她们主要写作“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和废墟为背景,故称“哥特式”。哥特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充满神秘气氛。哥特小说的著名女作家是拉德克里芙太太(1764-1823),她的代表作是《奥多芙的神秘

》。2、感伤主义小说感伤小说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所描写的女主人公,受到最轻微的刺激就会晕倒。刺激稍大一点,她们就疯狂起来,或衰弱下去。感伤小说最重要的女作家是范尼·伯尼(1752-1840),代表作是《埃维莉娜》(1778)。除了这两名代表女作家外,大部分比较次要的小说家也是女性,她们拥有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整整统治了18世纪最后25年的英国文坛。女小说家产生原因(1)18世纪最后25年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和女读者,与中产阶级妇女的闲逸生活有关。她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少,除了结婚,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挣钱和补充收入。(2)当时小说刚刚兴起,地位不高,小说家们写小说却瞧不起小说,认为小说只适合妇女和小商人阅读。自尊心强的男作家对写作哥特式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屑一顾。(3)通过小说表达妇女权利18世纪后期的中产阶级妇女完全有理由接受并赞美(感情和炽热爱情)这些价值。她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占有和控制的社会里,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见解,没有权势,但是通过灵活运用求婚和结婚,通过阅读和写作小说对这种灵活性加以利用,她们可能得到这些东西,而且几乎可以万无一失地对以求婚和结婚为中心的、使她们感到自己也有了占有权和控制权的唯一价值进行仔细观察、要求承认和表示崇拜……——鲁宾斯坦《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哥特小说的影响18世纪最后25年的英国小说几乎完全为妇女所垄断。英国文学史上的这种现象,为以后英国女小说家的出现打通了道路。19世纪初的女小说家奥斯丁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勃朗特姐妹,都受有哥特小说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她们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气氛的布局上。二、简·奥斯丁1、生平简介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1817)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运动的抒情主义之间的“小幅画家”和“家庭小说”家,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和文学史家们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因此她的小说是最具经典意义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的桥梁。“写散文的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几乎影响了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汀经久不衰。2000年,BBC做过一个“千年作家评选”活动,结果奥斯丁紧随莎士比亚之后,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堪称英国之骄傲。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T.T.Kebble)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ThomasMacauley)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现代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称赞她是“女人中最完美的艺术家”。推荐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版,

安妮·海瑟薇饰简·奥斯汀简·奥斯汀著作哥特小说《诺桑觉寺》1803奥斯丁的创作是从反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开始的。为了嘲讽这类流行小说,她故意摹仿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写作了《诺桑觉寺》。感伤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理智与情感》描写家境拮据的埃丽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对待爱情的两种态度和处理方式,埃丽诺理性,玛丽安感性。在处理金钱和感情时,必须理性和感性糅合在一起。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理智与情感》(1996)获得奥斯卡金像奖。2、思想和艺术特色思想价值: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反映中产阶级的生活。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拥有巨大的道德热情,对妇女地位的关注是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严肃的。艺术价值:观察敏锐,技巧精致,故事优雅,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冲突,语言清丽流畅,机智幽默,格调轻松诙谐。3、《傲慢与偏见》1813《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为《最初的印象》。在首次被拒出版后,奥斯汀重写并改名为《傲慢与偏见》,其后出版。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也有根据书本改编的电影。Itisatruth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inglemaninpossessionofagoodfortunemustbeinwantofawife.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电影《傲慢与偏见》,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等主演。电影于2005年9月16日上映。这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而展开。

达西富有而骄傲,代表傲慢;伊丽莎白聪明而任性,代表偏见。

傲慢的达西对偏见的伊丽莎白一见钟情,由此也注定了这是一段误会重重又不乏幽默气氛的爱情故事。

几经风波,伊丽莎白与达西终于从傲慢与偏见的迷失中走了出来,并喜结良缘。A、简介:B、人物介绍:班内特家的二女儿,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她聪明而深谋远虑,而对于达西的傲慢她似乎有一些武断的偏见。伊丽莎白还是一个气质脱俗,以自己独特的聪慧魅力获得幸福的人。简·奥斯丁在谈到伊丽莎白·班纳特时说:“我必须承认,我认为她是在书里出现的所有人物中最快乐开朗的,我能像她一样容忍压根儿不喜欢她的人吗?我不知道。”伊丽莎白(Elizabeth)“偏见”——出身中产阶级、教养颇好、机智聪明的小姐——伊丽莎白的精神弱点家产丰厚、有贵族头衔的青年男子,故事中男主人公——达西。他外表高贵、头脑灵活,心地善良,即使对他的仇敌威克汉姆,他也十分仁慈。然而,由于他不好结交生人,使大家认为他很傲慢。在虚心接受伊丽莎白的批评后,他赢得了伊丽莎白的爱情。达西两个层面的性格——表面的傲慢无礼与内心的仁爱,知错就改。而且他有主见明事理,并不只注重女子的美色,更看重的是内在的心灵美德,道育修养。所谓的傲慢只是他不想哗众取庞而已,而且达西对妹妹也是特别关心、呵护。能够真心爱护家人,保护家庭且为人正直的绅士,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好男人,达西正是如此。“傲慢”——出身富贵、教养颇高、眼光锐利的青年达西的个性弱点

C、傲慢与偏见的发展过程<一>傲慢与偏见的开始在舞会上,达西先生的一句:“她(伊莉莎白)没有漂亮到可以打动我的地步!”使得伊莉莎白觉得达西先生烂透了。<二>偏见的加深韦克翰暗地里向伊莉莎白说了关于达西先生的莫须有的谣言,毁谤达西先生,使得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厌恶又更深一层。宾利先生突然离开了简,伊莉莎白认为是达西先生造成的,又更是讨厌达西先生了。两人在罗新斯庄园相遇,达西先生決定向伊莉莎白告白.求婚。然而…达西先生告白的态度,依旧不改他的傲慢,伊莉莎白生气的向达西先生说:即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可能跟你结婚!<三>渐淡的偏见隔天早上,达西先生给了伊莉莎白一封信,随即冷冷走掉。信中达西先生为韦克翰所散布的谣言,以及宾利先生突然离开简的原因,做了解释,伊莉莎白也接受了达西的解释,对达西先生的偏见不再那么牢不可破。伊莉莎白和舅父母去达西先生的故居彭伯里参访,意外在散步时遇见了达西先生。这一次,达西先生一改以往的傲慢,取而代之的是慷慨、真诚和亲切,伊莉莎白渐渐的对达西先生有了好感。伊莉莎白的妹妹丽迪亚私奔了。由于伊莉莎白的疏忽,没有揭露韦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年轻幼稚的丽迪亚上了当,和威克汉姆双双逃出军团躲避赌债。达西找到了韦克翰,替他还清了赌债并付了一笔生活费,迫他同丽迪亚结婚。尽管达西要求保密,但丽迪亚还是说漏了嘴,伊莉莎白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后,也彻底扭转了她对达西的情感。<四>偏见的消失达西先生的姨母,知道达西要取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之后,便来到班内特家,要威胁伊莉莎白。这一举动反而让伊莉莎白明白了,原來达西一直爱着他。这时候,伊莉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都放下了,两个人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D、艺术特点:1、对比:奥斯汀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两类四种婚姻,几乎概括了人类婚姻类型的实质。虚荣冲动型——莉迪亚与威客姆的婚姻

盲目地追求激情享乐这段婚姻是最不被看好的。莉迪亚是班纳特家的小女儿,举止放诞。威客姆是达西家老管家的儿子,他外表风流倜傥,实质却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追求伊丽莎白不成,攻击达西,还欠下一堆赌债。因为贪恋美貌和金钱的缘故,莉迪亚与威客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勉强成婚。婚后不久就“情淡爱弛”,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寻求慰藉。两个人之间很难有真正的爱情,即使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奥斯汀对这样的婚姻持批判态度,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婚姻是缺乏基础的,所以失败是注定的。金钱利益型——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柯林斯选择夏洛特为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了她,在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说明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加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在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立即将结婚的对象定为夏洛特。他并不在乎结婚的对象是谁,他的结婚只为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布置的一项任务。柯林斯也不懂得如何去经营爱情和婚姻。他看上去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又自负。聪明的夏洛特当然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但她还是选择嫁给了他,因为这种婚姻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会变心,至于婚姻幸福就要放在次要位置了。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似乎只要他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维系这段婚姻的显然是金钱。这是一段以“牺牲一切高尚感情,来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两人之间没有幸福温暖的感觉,只是平淡而又枯燥地生活着。但以现代的视角来看,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完美的理智与情感型——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情投意合,感情与理智的完美结合伊丽莎白年轻貌美,聪明活泼,是班纳特家最有个性的小姐。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冷遇而对他怀有偏见,加之威客姆对达西的恶意攻击,这种偏见逐渐加深。达西一表人才,出身高贵,门第显赫,加之家财万贯,因而生性傲慢。他发现伊丽莎白与众不同,不久对她产生好感,但见她的母亲和妹妹谈吐粗俗,缺乏教养,亲戚也都门第卑微,就不想俯身屈就。可后来无法抑制对其的爱慕,就大胆求婚。可是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已经不可收回了,断然决绝了求婚。两人几经波折,终于将误会消除,幸福地走到了一起。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成功的。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彼此更注重对方的品质美德,因而婚后尽管还存在门第上的差异,但情感却十分融洽。奥斯汀眼中理想型——吉英与宾莱格的婚姻若说“傲慢”与“偏见”是男女主角爱情的绊脚石,过度谦卑和缺乏勇气则是吉英和宾格莱的爱情的阻碍。在那个时期,女性对于自身地位的改善所能做的选择是非常少的.他们的结合完全符合"仪式",是资产阶级"自由选择",有爱情的婚姻的"典范",故被称为理想型婚姻.但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段婚姻非常真实但并不理想.根据这段婚姻,不难看出,情投意合是幸福婚姻的基本因素.人们因为有了互相了解,帮助,支持,才能共同拥有快乐的生活.他们对于伴侣的不足之处,不会介意,甚至于在彼此眼中是完美的,即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奥斯汀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人们择偶的动机决定择偶的标准,动机不同,标准也就有所侧重。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在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奥斯汀同时透过她的故事告诉读者,理想的婚姻是可能的。奥斯汀心中的理想婚姻的主要条件,除了女方花容月貌天生丽质、男方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之外,就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自由平等,互敬互惠,它将对彼此的炽烈爱情融合在稳定融洽、相互促进的家庭关系之中,所以她小说的所有女主人公都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结婚,而不是为终身有靠而草草苟合。她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班内特小姐的口说:“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批判那种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但她并不把金钱与爱情绝对分开,而且显示金钱在确立稳固的理想婚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反讽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这是奥斯丁笔下喜剧性的精髓。书的开头第一句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奥斯汀将神圣的“真理”与某种俗不可耐的“准则”并置在一起,为的是创造反讽效果,从而定下了全书的调子。E、《傲慢与偏见》中语言与心理的刻画:1、语言语言是《傲慢与偏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英国的批评家曾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叙述,像诗似的对仗工整,富有节奏;她的对话,像剧似的自然流畅,妙趣横生。这部小说之所以浅显而不浅薄,流畅而不流俗,正是由于作家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非仅凭妙手偶得。奥斯汀自己也说,她创作小说,像是用一支又尖又细的画笔,在小小的一块象牙上轻描慢绘。在这部小说中,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通过班内特太太和柯斯林先生两个喜剧人物表现出来,达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在塑造柯斯林先生这一形象上,语言无疑是最重要的,同时,在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方面同样也可以看到语言的力量。2、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心理描写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女主角伊丽莎白与男主角达西先生共同演绎的这一幕傲慢与偏见,大多是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他们两个人之间激烈的心理活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推动了两个人态度的转变。伊丽莎白在读了达西先生的信后,内心波澜起伏,反复思量,从而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而这一重要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完成的。而对于吉英这个外冷内热的小姐,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必不可少,在对彬格莱先生的态度上虽然心里喜欢,但是连细心的达西先生都没看出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她与伊丽莎白的谈话来了解她的感情,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她心里的描写来感知。F、《傲慢与偏见》永恒的价值

1、文学价值 《傲慢与偏见》是闻名遐迩的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奥斯汀的杰作,描写了她所处的阶层的爱情故事。本文对小说女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此经典之作中的主题思想,布局结构,人物形象,女性意识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的社会状况中妇女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社会事件中女性的脱离程度的剖析,展现出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魅力。

2、阅读价值

奥斯汀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威肯、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3、社会价值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用了四个婚姻来给我们作对比,丽底亚和魏克翰、夏绿蒂和柯林斯的结合缺少爱情,这种是以金钱为前提,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彬格莱和吉英、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则是以爱情为前提的。其实,婚姻实质是男女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爱慕,而不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不少的人把自己的婚姻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样子的婚姻是不幸的,不值得提倡。奇异的经历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三、勃朗特三姐妹1848——1849:死亡年她们的兄弟布兰韦尔于1848年9月24日,因失恋酗酒而死。艾米莉在他的葬礼上受寒,同时发了急性肺结核,她拒绝治疗,于12月9日去世,终年30岁。紧接着,安妮也因染上肺结核,于1849年5月28日去世,终年29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四姐弟中死去三人,只剩下夏洛蒂和老父亲相依为命。1820勃朗特家搬到汉渥斯一陡峭山顶的两层石砌小屋,房屋旁边是教堂的墓地,插满墓碑,目之所及是质朴冷峻的荒原。1、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力量《简·爱》插图(1)主题内容:通过简·爱反抗环境压迫、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成长历程和爱情婚姻故事宣传新型的妇女观和爱情婚姻观。 《简·爱》(1847)评论《简·爱》是一部反响巨大的书。出版商在1847年10月就出版了这部作品。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次年印行第三版时,《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乔治·艾略特则深深地被《简·爱》陶醉了”。(2)艺术特色不漂亮的女主人公简·爱和传统的女主人公不同,作者有意把她写成一个形貌矮小难看的女子。她曾对妹妹说:“我要塑造一个女主人公给你们看,她象我一样矮小难看,可是她会象你们的任何一个女主人公那样令人感兴趣。”——《勃朗特姐妹研究》“壁炉的火”的象征意义简·爱的魅力在于个性的力量,善于思考,始终捍卫人格的独立,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

小说以火代表激情,以水代表节制。开端壁炉的火隐喻黑暗中的激情与光明。妇女解放的发展从妇女解放的角度看,《简.爱》标志着妇女解放的新发展。18世纪末的妇女作家通过写小说来表现妇女的权利,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精神追求。奥斯丁的小说前进了一步,她通过恋爱、婚姻来谋求妇女的自由和追求,她的小说表现的男女平等就是要缔结一门相互尊重的幸福婚姻。夏洛蒂比起前辈女小说家更进了一步,她十分关心妇女问题,但认为妇女的出路不在于结婚。妇女出路:经济独立夏洛蒂认为妇女的出路在于寻求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她在小说和书信里都一再坚持这种观念,即:有自尊心的贫穷而无姿色的妇女,应当面向劳动市场,而不该在拥挤的婚姻市场里降低自己的人格。她在书信中谈道:“没有财产的姑娘,应当养成这样做的习惯”,“如果她们嫁给穷人,那就应该有能够帮助她们的伴侣的可能”,“如果所有的父母亲都这样想,他们就不会以图谋金钱的婚姻打算来教养女儿了,因而妇女们将不会象现代行时的那样可怜地降低自己的身价了”——《勃朗特姐妹研究》家庭女教师当时妇女求职,谋求解放的道路是很狭窄的,夏洛蒂在她的几部小说中所描写到的妇女职业是做家庭女教师。有学者说,《简.爱》就是一部“家庭女教师的大宪章”(《勃朗特姐妹研究》),它是以一种叛逆精神写成的。简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位。当罗切斯特向她求婚时,她对他说,她希望继续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感情(个性)独立简坚持为了双方的利益,他们在感情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是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上的独立,也即个性独立。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的要求。

简谋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强烈的,她说:

“世界上有谁关心你呢?你做的事又会伤害谁呢?”

“我关心我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越尊重我自己。”坚持男女平等简把妇女的独立解放放在第一位,坚持男女平等。她对罗切斯特说: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象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以圣经为武器简捍卫自己人格独立尊严的武器是《圣经》。小说引用《圣经》的词语有60多处。表现了《圣经》的积极作用,指导人的精神追求。“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第一人称:有限制的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受限于“我”的经历,“我”的所知,“我”的在场与不在场。“只要能常常和你见面,我就觉得快活;只要依偎着你娇小的身躯,我就不会寂寞。”“我心里有个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让风悄悄告诉你,我喜欢你,真的好喜欢。”“你有权拒绝我的爱,但你不能蔑视我的爱,因为那是一颗真诚地为你跳动的心。”“你这个美丽可爱的小鸟,你要把我的心衔到什么地方去呢?”《简·爱》是第一人称叙事,简·爱讲述她和男主人公罗彻斯特的故事。她不在场发生的事件,通过其他人告诉简·爱,读者才知道罗彻斯特的故事。阁楼上的疯女人1961年,多米尼加女作家简·里斯写了《简·爱》前传《藻海无边》从后殖民的角度讲述了罗切斯特先生和前妻伯莎的故事,为在《简·爱》中的疯女人辩护。1979年,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吉尔伯特·古芭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引发现代读者对《简·爱》的进一步讨论。(3)文学史上的地位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2、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

——激情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的著名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LifeofCharlotteBronte”)里,有一段关于艾米莉·勃朗特弥留之际的描写:“十二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夏洛蒂和安,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她的心灵中的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是自从拜伦死后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马修·阿诺德夜晚在我周围暗下来(杨苡译)夜晚在我周围暗下来狂风冷冷地怒吼,但有一个蛮横的符咒锁住我,我不能,不能走。巨大的树在弯身,雪压满了它们的枝头;暴风雪正在迅速降临,然而我不能走。我头上乌云密布,我下面狂洋奔流;任什么阴郁也不能使我移动,我不要,也不能走。(1)主题内容:

《呼啸山庄》1847《呼啸山庄》(WutheringHeights1847)艾米莉的代表作,也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被称为罕见的“奇书”,人们为它出现在19世纪出自一个在荒原上土生土长的乡村姑娘之手而惊异,并感到神秘莫测。20世纪,艾米莉的声望高过夏洛蒂,西方世界一度出现了“艾米莉热”和“《呼啸山庄》学”。爱米莉·勃朗特画像“呼啸山庄”原型《呼啸山庄》插图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也有专文为《呼啸山庄》作了较长的评论,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WilliamSomerEsetMaugham,1874—1965),在一九四八年应美国“大西洋”杂志请求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学十部最佳小说时,他选了英国小说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啸山庄》,他在长文中最后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代表作:《呼啸山庄》描述畸形环境造成的人的悲剧*小说情节结构复杂而独特,风格怪诞、神秘、恐怖,自然与人物的个性形成了惊人的和谐。(2)艺术特色狂放的激情《呼啸山庄》充满狂放激越之情,暴烈强劲之气。艾米莉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都是某种有生命的精神元素的表现。一方面是风暴的元素——严峻、无情、狂暴和充满活力的元素;另一方面是宁静的元素——温柔、仁慈、消极和顺从的元素。艾米莉把这种信念纳入小说创作中,描绘了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建立了两个对立的山庄——代表风暴的呼啸山庄和代表宁静的画眉山庄。风暴的孩子小说主人公希刺克历夫和凯瑟琳都是风暴的孩子,有着同样的生命本质,以致凯瑟琳喊出:“我就是希刺克历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里;不是作为一种乐趣——就像我对我自己并不总是一个乐趣,而是如同我本人的存在一样。”灵与肉的对立他们又代表了灵与肉的对立。凯瑟琳贪恋物欲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背叛了自己和希刺克历夫的灵魂。希刺克历夫为凯瑟琳的背叛而陷入残忍的报复中,两颗被扭曲的灵魂为了渴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而形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和狂飚般的激情。“你爱我——那么有什么理由要离开我?什么理由——回答我——是因为你对林顿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怜爱吗?因为苦难,屈辱,死亡,以及上帝魔鬼所能降罪于我们的一切都休想使我们分开,而你,出于你的一厢情愿,却这么做了。不是我伤透你的心——是你使自己心碎。你使自己心碎,也使我心碎,这样对我打击更重,因为我很坚强。我想活下去吗?那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呀。如果你——啊,上帝!如果你芳魂已经埋入坟墓,你还想活吗?”“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怎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多美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象一个孤魂野鬼。”——希斯克利夫追求自然人性希刺克历夫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粗野、固执、残忍、暴烈、冲动的品质;凯瑟琳则表现出野蛮、任性、说谎、愤慨、疯狂的特殊个性。最后的死亡,使两人狂放的激情得到平静,灵魂在自然的天堂里得到永生。这是艾米莉富有生气的想象世界,是她对自然人性的最终的追求。“在那温和的天空下面,在这三块墓碑前留连!望着飞蛾在石楠丛和铃兰花中扑飞,听着柔风在草间吹动,我纳闷有谁能想象得出那平静的土地下面的长眠者竟会有并不平静的睡眠。”双重人格凯瑟琳是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她的性格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我”——物欲的“我”和精神的“我”。她贪图物质享受,爱林顿的漂亮、有钱,精神上却与希刺克历夫一致。因而她嫁给林顿,以获得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希望和希刺克历夫保持友情。这种折中的办法注定是要失败的。她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而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顿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艾伦,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而这样她竟背叛了她最爱的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去以前,希斯克利夫悲愤地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现实人性的悖论可以设想,如果当初凯瑟琳选择的是希刺克历夫,而不是林顿,她会幸福吗?同样不会。她会因物质上的贫穷匮乏而感到沮丧,从而放弃精神的追求,陷入对希刺克历夫无休无止的抱怨中。这仅是一个设想。这种分裂的人格使她的悲剧意义特别深刻从而具有现代性。爱情悲剧从妇女问题角度看,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是她一手造成的,并且导致了希刺克历夫的悲剧。在当时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和经济权利的情况下,凯瑟琳选择的不是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的精神自由,她选择的道路正是夏洛蒂在《简.爱》中所反对的道路,即把自己的出路放在结婚嫁人上。企图通过婚姻来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并帮助提高希刺克历夫的地位。因此,她从决定与林顿结婚起,悲剧的可能性就出现了。第三人称:有限制的叙事《呼啸山庄》的叙事采用第三人称,与全知叙事不同,它是有限制的叙事。叙事者是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有目击者房客、女管家等。超过目击范围和自述范围,人物就不能讲述。比如开端房客和女管家共同讲述希斯克利夫的故事。3、安妮·勃朗特(1820-1849)

——平静《艾格丽丝·格雷》(1847)半自传体

安妮·勃朗特的小说风格与她的两位姐姐不同,文风与奥斯丁颇为相似。她笔下的小说就如同她本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安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而不像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风格。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一段关于安妮珍贵的描述:“她是个温柔文静,相当克己的人,长得一点也不漂亮,可是模样很讨人喜欢,她的态度奇特地表现出一种求人保护和支持的愿望,经常保持着一种恳切的神色,这是能博得别人同情的。”在她的几部著作问世不久,于一八四九年五月就病逝于远离故乡的海滨疗养胜地斯卡波罗。她临终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勇敢一些夏洛蒂,勇敢一些!”总结:挖掘人性的艺术美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结构都具有哥特小说的特点,然而她们对妇女问题的严肃思考,对人类激情的强烈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她们的小说完全有别于哥特小说,屹立于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四、盖斯凯尔夫人盖斯凯尔夫人(MrsGaskell,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以性情温柔著称。22岁时与曼彻斯特的牧师盖斯凯尔结婚。她的小说都是在丈夫鼓励下写成的。曼彻斯特是英国大工业中心,盖斯凯尔夫人多年住在这里。作为下级牧师之妻,她经常配合丈夫做些慈善工作,有机会接触产业工人。她把他们的生活写进了小说。《玛丽·巴顿》1848盖斯凯尔夫人共创作6部长篇,《玛丽·巴顿》(MaryBarton,1848)是她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她在小说中描写了19世纪40年代曼彻斯特无产阶级的生活。她不仅描写了产业工人苦难的生活情况,而且也描写了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宪章运动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反映了宪章运动时期的劳资斗争。盖斯凯尔夫人社会政治小说盖斯凯尔的小说属于社会政治小说。她已经跳出妇女题材的小圈子,而是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把眼光转向工人。她描写的社会上的累累罪恶使得30至40年代的英国成了永远的耻辱。她对于“英国社会政治问题”讨论的突出贡献是,她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工人形象再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家。五、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1819-1880)乔治·艾略特出身在一个乡村中产阶级家庭,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会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多种外语。她从1844年开始翻译学术著作,1850年担任《威斯明斯特评论》副编辑。同时与当时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来往密切。艾略特的个人生活通过哲学家斯宾赛,艾略特认识了思想家、评论家、作家刘易斯。刘易斯有三个儿子和一个神经失常的妻子,她被送进精神病院,刘易斯不可能和她离婚。艾略特与刘易斯志趣相投,她不顾社会礼俗,与他公开同居,帮助抚养他的三个儿子和病妻。1880年5月,她和比她小十多岁的旧友克罗斯正式结婚,同年底去世。终年61年。道德的真诚她共创作7部长篇小说,作品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亚当·比德》(AdamBede,1859)、《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millonthefloss,1860)、《织工马南传》(SilasMarner,1861)、《米德尔马奇》(1872)等。艾略特在小说中探讨伦理道德问题,然而她的强烈的道德观并不使人生厌,道德的真诚洋溢全书。这是现代小说罕见的,是富于思想的人类精神的表现。

艾略特的创作以男性笔名发表。心理分析的影响艾略特对现代小说的最大影响是她的心理分析。她以崭新的手法描绘人类的内在生活,特别是道德层面的紧张与苦恼。劳伦斯曾说:“事实上,近代小说之祖是乔治·爱略特,她首先把行为内在化”(《一生的读书计划》第112页)。她的细腻的心理分析影响了许多作家,如哈代、亨利·詹姆斯、康拉德、劳伦斯、普鲁斯特等。女作家简表内容发表署名作家时间恋爱婚姻匿名简·奥斯丁19世纪初女性独立中性笔名夏洛特·勃郎特19世纪中期爱情复仇中性笔名艾米丽·勃郎特19世纪中期劳资斗争真名盖斯凯尔夫人19世纪中期乡村生活男性笔名乔治·艾略特19世纪后期总结:对女作家的评价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创作题材主要是日常家居生活、个人情感、乡村生活,较少社会大题材。然而,女作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进小说,这本身是一种争取妇女的话语权利行为,她们的个人体验成为一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记忆。(三)狄更斯——伦敦的守灵人[学习提要]了解狄更斯与伦敦的关系掌握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良知模式特点狄更斯温和的幽默狄更斯描写城市贫困,以及城市的象征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特点一、生平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是十九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女王统治时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1、出身下层的绅士狄更斯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的海港波特西镇,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关系。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关入债务人监狱。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生产鞋油的作坊去当童工。

狄更斯到晚年还对自己做童工耿耿于怀。他说:“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我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了那一段岁月里去了。”

2、伦敦游荡当时负债人监狱可以出租房间给犯人家属住,狄更斯全家都搬进负债人监狱,他做童工,独自一人住在外面。当他做完苦工,就像个流浪儿一样,整晚在伦敦城四处游荡。他走遍了大半个伦敦,光怪陆离的街道,五光十色的景象,都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3、描写伦敦狄更斯的创作与伦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最好的小说都与伦敦有关。他在这些书中经常描写大雾、垃圾堆、泰晤士河、监狱、高等法院等,用以象征贫困与罪恶的伦敦。他的创作运用象征手法,特别引人注目地描写了城市的贫穷,大城市所特有的寂寞,城市社会使人的本性异化等,这些都是以伦敦为描写对象的。《董贝父子》描写了伦敦金融商业中心区。《马丁·朱述尔维特》描写了伦敦商业的店铺。《荒凉山庄》描写了伦敦东头富人区幽静的街道,“孤独者汤姆”地区的荒凉,这是新老英国的对比。《奥列佛·退斯特》描写了伦敦的贼窝。《我们共同的朋友》描写了伦敦港口的小酒馆。《匹克威克外传》和《小杜丽》描写了伦敦的债务人监狱。4、婚姻狄更斯在24岁时与《时事晨报》老板的女儿凯瑟琳相爱并结婚,他们性格差距很大。狄更斯爱上了妻子的妹妹玛丽,然而玛丽得怪病死去,仅16岁。玛丽的死使狄更斯几个星期都振作不起来,他常梦见她,直到临死前,他还写道:“她老是这么深刻地留在我的思想中……以致对她的回忆变成了我的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竟如我心脏的跳动跟我的生存不能分离一样。”玛丽对狄更斯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常在他的小说中出现,是一个年轻温柔、尽善尽美的女子。

5、子女与父亲1858年,狄更斯结婚22年后与妻子分居。他们共同生了10个孩子,分居后,长子随母亲同住,其余9个子女与狄更斯一起生活。他们无人管教,缺乏教养,没有一个能继承他的事业。他把自己童年经历和儿女们的生活作为社会问题,写入小说。

同时,他把自己的父亲也写入小说,作为被嘲弄的人物。

6、表演癖狄更斯从小就喜欢讲故事,善于自我表演。50年代初,伦敦的一些慈善团体邀他参加表演,使他的朗诵才能有了表现的机会。他的朗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收到不少捐款。最初他在伦敦朗诵,以后去英格兰、苏格兰各地巡回朗诵,最后还远涉重洋,去美国朗诵。他在美国呆了五个多月,举办了370多场朗诵会,平均每天登台两次。他的执着的自我表演被有的传记作家称为“表演癖”。

二、狄更斯的创作狄更斯从1833年发表特写到1870年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的37年中,共写作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戏剧等。其创作分三个阶段:1、早期,快乐的伦敦:《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2、中期,污染的伦敦:《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3、晚期,罪恶的伦敦:《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代表作《双城记》1859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二十世纪初,佚名的中国翻译家译。)三、人物塑造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都属扁平型。”“他所创造的虽是一群简单易辨的类型及漫画人物,获得的效果却不单调枯燥,他们反而饶富人性深度。不喜欢狄更斯的人实应深思,他的人物刻画得那么差劲,为什么却能跻身于大作家之林?他应用类型人物所获得的成就提示了:扁平人物绝非那些苛刻的批评家所想的那么一无是处。”良知模式狄更斯按照人的天性良知来塑造人物,人物可以分为四类:可教化的孤儿善良的怪人自我牺牲的天使凶狠的恶棍1、可教化的孤儿可教化的孤儿是指狄更斯小说中的一系列迷惘的儿童形象。这些孤儿形象总是与犯罪相连。然而,他们虽然陷入泥淖,但善良的天性未灭,一旦被善人相助,总是被道德感化,成长为受人尊敬的青年。2、善良的怪人狄更斯刻画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心地善良,行为古怪,但在古怪的性情中却包藏着真正的人性,总是乐于助人。怪癖特性这类怪人各具特点,作者着重表现他们滑稽的特性和一些可笑的怪癖,从而引发出读者的笑声,他们具有狄更斯的幽默特点是最突出的“狄更斯人物”。19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斯蒂芬谈道:“任何时候狄更斯先生要写一部小说,他就要创作出两三个滑稽人物”(《狄更斯评论集》)。滑稽幽默狄更斯在刻画他的怪人的癖性时,采用的是滑稽的形式,而不是带有倾向性的讽刺,因而它的刻画是善意的,没有贬责的意味。3、自我牺牲的天使她们是狄更斯笔下的一群理想女性,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作者刻画她们的共同品德是善良、美丽,像天使一样纯洁,指导着人们的心灵向善向美。她们是精神的强者,是人们勇于生活下去的希望,因而是光明的天使。艾妮斯艾妮斯(《大卫·科波菲尔》)深深爱着大卫,但她从不流露自己的真实感情,成全大卫和朵拉的婚姻。小说写道:“她永远怀着她那姊妹一般的热情爱护我,不拘我去什么地方,她的精神永远在我身边。”艾妮斯对大卫真诚的关心,使得大卫从心里把她看作“我生平的吉神”,“我的永远的指导者,最好的扶持者!”缺少生命感这类女性另一个突出的共同点是纯洁。她们没有大起大落的激情,没有本能冲动,即使在恋爱之中也是如此。她们是理性的代表,狄更斯理想的化身。她们缺少生动的生命感,使得很多读者感到不满意。英国现代作家威尔逊谈道:“艾妮斯确实就是他所创造的理想的女人形象中最不令人感到愉快,最守旧,而且沾沾自喜的那种女主人公中的头一位。”4、凶狠的恶棍他们是丧尽天良的流氓、无赖、骗子和各种坏蛋。作者刻画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惟利是图、狠毒、凶残、无恶不作。四、温厚的幽默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幽默作家。他的幽默风趣、俏皮、温厚、平和。狄更斯的幽默充满喜剧性,哀而不伤,戏而不谑。他以温和的幽默冲淡现实中的阴暗和苦恼,抚慰人们心灵上的哀伤和创痛。1、漫画的手法以漫画方式塑造喜剧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幽默感,而不像18世纪小说那样以情节事件的幽默为主。例如,《匹克威克外传》充满传奇式的冒险情节,匹克威克是个不谙世故,善良天真的绅士,他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富于幻想,脱离实际。密考伯等也是如此。都是“伟大的喜剧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英国人妄自尊大的脾性。2、重复描写采用重复描写,让喜剧人物都翻来覆去用同样的方式说同样的话。这种重复把精辟的语句和代表个性特征的话说了又说,直到最漫不经心的读者也听得耳熟,从而抓住幽默的泉眼,获得幽默感。如密考伯太太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她作为“扁平人物”的典型。(《小说面面观》)。密考伯的口头禅:“简而言之”密考伯爱说的口头禅是“简而言之”。“他希望我把我现在未住人的房屋后部——简而言之——租作——简而言之,租作卧室——给我现在有缘结识的青年创业者。”“我的住址是都会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我住在那里。”密考伯重复的“简而言之”表现了一副演说作总结的派头,有一种上流人的神气,使人感到他的浮夸与虚荣,读了哑然失笑。希普的口头语:“卑贱”“我们是那么卑贱,也有过那么多关于我们的卑贱的知识,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当心,不要被那些不卑贱的人推到墙上去。”“我要再为一个人干杯,我卑贱地请把酒杯斟满,……我是一个卑贱的人,没有资格祝她的健康,不过我佩服她——崇拜她。”

在希普满嘴自以“卑贱”的话里,我们看到了他的伪善、假谦卑,令人感到卑劣和讨厌,一个伪君子形象跃然于纸面。3、寓意命名法狄更斯采用寓意性的名字来强调人物性格特征。这些名字直接或通过暗示说明人物的特性,要么与道德面貌相合,要么与道德面貌相反,借以反衬和暗讽。从而达到幽默讽刺的目的。例如《匹克威克外传》中,昂首阔步的掌礼官安其洛·班顿先生的名字意为“矮脚鸡”,昏庸的麦丹海德爵爷的名字意为“呆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暴发户维尼林夫妇的姓“维尼林”(Veneering)意为“外表光滑”。《奥列佛·退斯特》里的法院刁吏方恩(Fang)意为“毒牙”。犹太老贼费根(Fagin)意为“教唆犯”,《马丁·朱述尔维特》的棺材匠莫尔德(Mould)意为“腐烂”,俾克史涅夫的两个女儿被狄更斯挖苦地叫“慈悲”(Mercy)和“仁慈”(Charity)。五、城市象征狄更斯的的象征是以伦敦为背景的城市氛围象征。在狄更斯小说中,代表城市标志的象征物有伦敦大雾、泰晤士河、垃圾、监狱、高等法院等。1、大雾象征狄更斯对伦敦大雾的描写十分有名。雾本是伦敦的自然景观,但狄更斯却用它来象征乌烟瘴气、窒息人性的城市社会。《荒凉山庄》的开篇就是对伦敦大雾的描写,它覆盖着整个城市,窒息一切。“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雾笼罩着厄色克斯郡的沼泽,雾笼罩着肯德郡的高地。雾爬进煤船的厨房;雾躺在大船的帆桁上,徘徊在巨舫的桅樯绳索之间;雾钻进了格林威治区那些靠养老金过活、呆在收容室火炉边呼哧呼哧喘气的老人的眼睛和喉咙里;雾钻进了在密室里生气的小商船船长下午抽的那一袋的烟管和烟斗里;雾残酷地折磨着他那在甲板上瑟缩发抖的小学徒的手指和脚趾。偶然从桥上头走过的人们,从栏杆上窥视下面的雾天,四周一片迷雾,恍如乘着气球,漂浮在白茫茫的云端。大街上,有些地方的煤气灯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很像庄稼汉站在泥土轻松的田地上看见的那个朦朦胧胧的太阳。大多数的店铺都比平时提前两个钟头掌灯——煤气灯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它们那幅面孔又憔悴又不情愿。”——《荒凉山庄》第一章大雾象征空气污染伦敦大雾象征了英国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空气污染。19世纪英国特别颁布了《消烟法案》,但在当时,工厂主只求多赚利润,对于如何防止空气污染是置之不理的。狄更斯描写11月的伦敦时写道:

无情的11月天气。满街泥泞,好像洪水刚从大地上退出……煤烟从烟囱顶上纷纷飘荡,化作一阵黑色的毛毛雨,其中夹杂着一片片煤屑,像鹅毛大雪似的,人们也许会认为这是为死去的太阳志哀哩。

——《荒凉山庄》第一章这一天,伦敦有雾,这场雾浓重而阴沉。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有生命的伦敦是一个浑身煤炱的幽灵,上帝故意使它拿不定主意,到底是让人看见好,还是不让人看见好,结果是整个儿都模模糊糊,既看得见也看不见。……在伦敦,在城市边沿一带的地方,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在靠里一点儿,棕色在深一些,在靠里,又在深一些,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这儿叫做圣玛丽·爱克斯——雾是赭黑色的。

——《我们共同的朋友》第三部,第一章大雾与儿童犯罪在狄更斯描写的犯罪活动中,他特别关注儿童与罪犯的联系。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坏人的教唆下,沦为小窃贼,他们在大雾中行窃,犹如迷途的羔羊,既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奥列弗·退斯特》中的一帮小窃贼就是这样的命运。奥列弗第一次被迫参与盗窃活动就是在阴森的夜雾里:这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雾比上半夜浓多了,空气潮得厉害,虽然不下雨,可是从屋里出来才几分钟,奥列弗的头发和眉毛却已被充斥四周的近乎霜冻的水气所沾湿。

——第22章邪恶包围的引申大雾包围着奥列弗,正是邪恶包围着奥列弗的引申。书中写道:“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孩子,从来没有领略过亲人的爱抚,如果能企望得到援助的话,最好的援助即刻来到,因为他正孤苦无依地处在奸邪与罪恶的包围之中。”然而,没有谁来援助他,奥列弗恐惧得在大雾中向贼帮头跪下,哀求放他离去。他说:“哦!看在上帝份上,放我走吧!让我跑开去死在野地里。我永远不到伦敦附近来,永远不来!哦!请饶恕了我吧,不要逼我做贼。看在天国里所有光明的天使份上,饶了我吧!”奥列弗的哀告,表示永不到伦敦来,说明他是把伦敦看作一个贼窝,它是腐蚀人的大染缸。人性的迷失深陷贼窝的青年女子南茜是千百个迷失在罪恶世界中的一个代表,她无力冲破迷雾,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惨死在贼帮手里。作者以极大的义愤和满腔的同情写道:“偌大一个伦敦城内,自从夜幕降落以来,在黑暗的掩盖下所做的一切坏事中间,这是最坏的。在清晨的空气里散发腥臭的一切惨象中间,这是最臭和最惨的。”(第48章)

大雾中发生的种种罪恶,象征了城市的污秽和人性的迷失。大雾象征英国司法机构在《荒凉山庄》中,大法官庭是一切不正义、不合理事物的化身,它坐落在伦敦雾的中心,雾最浓的地方。“就在那浓雾的中心,坐着那位大法官庭的大法官。哪怕雾再浓,泥泞再浑,也还是比不上大法官庭——在这些白发罪人当中,大法官庭是罪大恶极的一个——当天在天地鬼神眼中的那种摸索和愈陷愈深的情景。”“浓雾笼罩在庭内……那些戴着假发出庭的法官们也是在这个高坛上,他们的假发在浓雾中全连成了一片!”2、泰晤士河象征水历来就是一种象征原型,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反复描写泰晤士河,把它作为伦敦的水的象征。《我们共同的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水的描写。小说以从河中打捞尸体开始,并以这具尸体展开故事情节。生与死的场所在河里被淹死的人有赫克森老头、无赖赖德胡德、教师海德斯东、轮船三副拉德福特。在水中获救的有哈蒙和尤金。这表明泰晤士河既是罪恶的深渊,被生命污染的河,又是洗涤罪过,教人新生的河。

谋财害命的拉德福特和善良的哈蒙两人都是“在河水流得正急正深的时候,从那同一个黑暗的地方被扔进同一处黑暗的潮水里的。”这说明泰晤士河是死亡与新生的场所。涤罪最能表明河水是涤罪场所的描写,是律师尤金被丽齐从水里救出的章节描写:他像一个失足落水的人,一再从河底深处浮起,又重新沉没,使在场的人感到可怕。然而,逐渐逐渐,他自己也变得对这种反复感到可怕了,这种变化不知不觉在他身上显出来。正像一个从河底浮起的人因为跟河水挣扎而重新沉没得更快一样。他在他绝望的挣扎中也这样重新昏迷过去。——第四部,第10章3、垃圾象征垃圾也是工业化带给城市的一个后果。伦敦垃圾堆积如山,不仅陆地有,水上也有。《我们共同的朋友》中通篇都贯穿了垃圾的描写,它成为狄更斯的又一象征物。水垃圾泰晤士河滨一带的下层人有专靠捡河上漂浮的垃圾为生的。船家女丽齐吃奶的时候,烤的火是从运煤船旁边拣来的煤,睡觉的篮子是潮水中冲上岸的,做摇篮的摇椅是用船上漂下来的一块木头削成的。她吃的喝的,都靠泰晤士河上漂来的垃圾。由此可见水上垃圾的杂多与丰富。金垃圾陆上垃圾更是遍地都是。捡垃圾的老哈蒙浑名叫“金垃圾”,他是靠“煤垃圾、菜垃圾、粗垃圾——各种各样的垃圾”发的财。他死后,遗留给同伴鲍芬的遗产就是一座垃圾山,它是一堆代表财富的金垃圾。鲍芬的绰号叫“拾垃圾的金人儿”,他靠拾垃圾为生,并以此致富。

①垃圾代表工业化背景首先,它代表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形成一种环境氛围,这是工业化带给城市的产物,是过去的乡村环境所没有。②垃圾代表贫富悬殊垃圾表明城市巨大的浪费,贫富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方面,靠剥削农村和殖民地国家,输入生产原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上层社会又以巨大的浪费显示着富人的财富与富豪,下层贫民靠拾垃圾为生,说明了城市的贫困。③垃圾表明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大雾表明工业化对空气的污染,垃圾则表明对水资源和城市街道环境的污染。工业化对“海”(水)陆空的污染,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都得到反映。④垃圾具有反讽意味“金垃圾”和“拾垃圾的金人儿”,都是把金钱、黄金、财富与垃圾相联,这说明,金钱如垃圾,垃圾是金钱。他们拿出了各式各样的金玉其外的垃圾,企图换取这位拾垃圾的金人儿的黄金呢!有五十七家教堂是靠半个半个克朗造起来的,四十二所教区房舍是靠一个一个先令维修的,二十七家机构是靠半个半个便士建立的,一千二百个儿童是靠一张张邮票养大成人的……——《我们共同的朋友》第17章4、监狱象征债务人监狱是贫穷的堡垒,象征大城市的小市民和底层人物的贫困,是城市贫困的标志。狄更斯在描写伦敦小人物时,常常描写债务人监狱。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一家,《小杜丽》中的杜丽全家,都在债务人监狱中被关押过。5、法院象征法院象征资本主义法律的不公道不合理,具有神秘的、邪恶的性质。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对英国各种法律进行了抨击。《奥列弗·退斯特》和《我们共同的朋友》揭露了济贫法的虚伪,残忍。《远大前程》暴露了刑法对贫富的两副面孔。《小杜丽》控诉了法律对负债人的残酷迫害,在有钱人看来,贫穷负债就是犯罪。《艰难时世》揭露了婚姻法为工人设置的障碍,只有钱才能帮助工人摆脱不和谐的婚姻。大法官庭的腐败《荒凉山庄》对英国法律的揭露和批判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大法官庭又称正义法庭,它是英国法律的象征,代表腐朽、寄生的法律。

大法官庭主要承办有关遗产、契约方面纠纷,办案可以拖几十年不结案,几十年诉讼费比有关遗产还要多,全被用于中饱司法人员私囊。法的异己力量值得注意的事,法本是人所制造,代表资本主义文明与法制观念,却反过来控制人,迫害者,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使人充满无法摆脱,无从理解的无名恐惧。异化的象征综观狄更斯的各种象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象征物都具有矛盾的二重性,它们既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又是城市异己力量的标志,表现出悖论的关系,可以说是19世纪城市异化的描写。这种异化的象征描写已经具有现代化的象征主义技巧,使狄更斯与现代作家联系,表明文学象征描写的承传性。六、温和的人道主义狄更斯是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不像雨果那样充满勃发的激情,他的人道主义是温和的,温情的。1、温情《圣诞欢歌》中充满的欢乐、友情、爱,是这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以至有现代作家把这种温情称为“圣诞节精神”。(《狄更斯评传》)《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辟果提一家和《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