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它的当代价值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当代意义
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等等。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1.1当代生态环境状况
工业革命的开始,打破了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三百年来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维系着几十亿人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工业文明在迅速扩张自己势力范围和人工营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灾难性后果。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就是其直接表现,特别在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2生态自然观的诞生及其定义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生态自然观的诞生根源可以归结为“生态危机”。这种生态危机又集中表现在以上所述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得当代人类不断的对其进行反思,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科学的进步与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灾难,人类呼唤新文明,呼唤一种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因而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是解决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矛盾冲突的基本模式,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哲学依据。有了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便肩负起了这样的伟大使命,那就是不仅要把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付诸实践,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一主旨。1.2.1生态危机的概念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W.Vogt)在《生存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生态失衡”,并由此强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环境阻力①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1.2.2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合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2.1生态科学的概念与发展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主要分科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人生态系统中,研究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这样,生态学就变成了一门关于人类的“生存之科学”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3.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与要求3.1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生态危机日趋严峻,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界的绝对中心,人既是自然之子,又是自然之友,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这种注重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互利性的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类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并维护和促进地球这个生命共同体的长久稳定与繁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3.2生态自然观的要求首先,它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从生态学的意义上看,自然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任何一种微小的局部变化都在整体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可能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在人与环境的这个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性都是对某一特殊环节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竞争和相互利用,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其次,它强调人活动的能动性和人的主导地位。人不是以自然形态,而是以能动的社会主体形态存在的。在人类所涉及的一切自然领域,无不深深地刻有人类活动的印记,以致今天的自然界更主要地人工自然的形态展现在人类面前。人在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因此,人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自然置于自己的的控制之下;人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借助科技成果为自己服务;人并不满足自然界的表面恩赐,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另外,它还强调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人在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的能动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有条件的方面。人的能动性只有当人按照自然界固有规律行动时才能显现出来。否则,人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尽管人类具有主体意识,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决不能违反自然界生态规律,也绝不能超越对生命网络的普遍联系及协同一体的依赖。总之,我们必须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4、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做出了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并就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点达成共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推向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迫于生态环境的威慑而对发展观的一次调整,对发展内涵的重新规范。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活动对大自然干预的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亦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亦愈深,而受到污染破坏的环境又成为社会发展新的制约。尤其是近现代,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各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了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环境科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工艺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人类正是经过不断反思、探究与实践才终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接受。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在于,必须转换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确保我国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性。[3]我国在总结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在党的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走生态化的“农业—知识业—信息业—工业—服务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4、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义生态自然观在为解决全球性的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上指明了方向。生态自然观不仅从认识层面上探讨了自然概念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形态层面上研究这个问题。生态自然观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严峻性,认清它们对推进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困难和风险,以及如何重建我国社会的和谐、公平正义等课题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日益成为发展中的难点。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法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1]黄爱宝.生态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契合方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3,(04)[2]陶柱标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6[3]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09).[4]汪进明.浅谈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J]《理论纵横》.2008第8期[5]刘仁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配电室值班电工岗位职责
- 装饰工程的雨季施工措施
- 3、工地防暑降温措施
- 静脉留置针操作操作流程
- 各类挡土墙常见病害及处理措施
- 安全监控系统安装安全技术措施
- 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 优生培养措施
-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心得体会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汽车音频DSP芯片组市场销售前景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2025礼品定制合同范本
-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范文(2篇)
- 2024年01月11026经济学(本)期末试题答案
- 烘干煤泥合同范例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三基”培训计划
-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 住房公积金稽核审计工作方案例文(4篇)
- Unit 2 My Schoolbag ALets talk(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山东省青岛实验高中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