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弃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主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C.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5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中心位于黄河流域一带,古称中土、中夏或中华。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旧时也是对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门就尊称孔子为夫子。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弟姊妹为悌。孔子重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善于以退为进,引导话题。他不直接否定齐宣王希望“莅中国而抚四夷”的想法,而是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消解齐宣王称霸之心。B.孟子善用整句,以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C.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D.最后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6.经过孟子的游说,齐宣王表示“请尝试之”,接着孟子提出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其具体举措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4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靡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告诫C.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法:效法D.礼人不答反其敬反:反省4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然后从而刑之貌恭而不心服B.故民之从之也轻规矩,方圆之至也C.勿夺其时其皆出于此乎D.虽董之以严刑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4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B.幽厉,指西周幽王和厉王,合称幽厉。幽王昏庸,身死国亡;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4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5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丑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其中“癸”属于地支,“丑”属于天干。B.《短歌行》是古乐府诗,根据篇幅长短,还有《长歌行》。C.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D.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洛阳就是因为在洛河以北而得名。12.本诗结尾两句用了周公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当年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流芳于后世,曹操对他满怀敬意。B.曹操以周公自励决心借助周公的威望,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C.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曹操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D.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期盼天下贤才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他们像明月一样光照宇内,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不禁产生难以排解的忧愁。B.诗人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既然得到贤才,在宴会上能和他们促膝谈心,感到莫大的快慰。C.大批贤士就像南飞的鸟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终于选定归宿,到诗人这边来了,诗人对此非常欣慰,万分欣喜。D.诗句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京师翠微山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⑴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胶。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⑵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淳其间,其甃⑶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室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偃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取材于龚自珍的同名文章)注释:⑴三山:香山、玉桌山、万寿山。⑵盩zhōu;山的曲折处。⑶甃zhòu:用砖砌。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籍于朝,有闻于朝籍:登记入册B.不敢绝高绝:极,最C.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名:闻名D.其甃之也中矩中:符合2.下列句子括号内补出的内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翠微山)出阜城门三十五里B.(僧寺)不孤巉,近人情也C.山之盩有泉,(泉)曰龙泉D.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邓尉山)有四松焉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山腰、山脚等处有多座寺庙,人在攀登时有台阶可走,疲乏时有地方可憩。B.翠微山不因依附西山而心生怨恨,不愿成为主峰,耻于名列“三山”之外。C.山名“翠微”,既典雅又随俗;寺名“龙泉”与别处同名,没有刻意回避。D.文章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翠微山谦和、淡泊、有独立意识等人格特征。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分别回答作者为什么“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访D.或一见尽怀或:有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是有时而穷焉盘盘焉,囷囷焉B.而权之以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游尘之集高岳不知东方之既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赠医潘况秀才序刘攽始,潘君以术游京师,疾病之至门者日数人。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无病。”“潘君视隐如显,视远如迩。色喻于目,脉喻于指,声喻于耳,三者并用,药至病去,所谓国能也!”他日往,则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数十百人。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守学固而处心平,不以人之向己而喜,不以人之去己而沮,泛然唯吾所以自任而已,所谓有道者也!”他日又往,则疾病之至者无数,举京师之人将迁焉。则又有知潘君者曰:“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治人以疾病轻重为差。其视富贵如贫贱,视布衣如王公,得千金之谢,犹箪食之馈,所谓士君子也!呜呼!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情。若潘君者,自始及终,声誉益隆,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岂非真贤也哉!今夫世之为医者,诵数守法,哜①甘调辛,未有少得也,则嚣嚣然以谓已足,于是以人之生死,侥幸以济其不仁之心。设危辞诡说以恐吓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益投毒药,与病相违,使其不自聊赖,然后徐徐解治,幸而不死者有矣,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厚求拜谢,以复其劳。若其不活,则其所得金帛固多,恬然持去,不自愧耻。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世皆曰医贱,与佣徒鬻卖者钧,岂医之实若是哉?昔岐伯、和、缓之能②,乃通于治国修身之际。呜呼君子,孰能矫正之者?若潘君者,其复何尤!呜呼!世之事多类此者,独医乎哉!仆感潘君守道,出于流俗,故作叙以示知者。(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散文卷》,有删改)(注)①哜(jì):尝(滋味)②岐伯:古代名医,相传是黄帝时人。和:医和。缓:医缓。两人均为春秋时代名医。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色喻于目,脉喻于指知晓,明白B.潘君不为利疚,不为势回回避C.其视贫贱无势者,则傲然不顾形容词活用名词,贫贱的人D.若潘君者,其复何尤过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又有知潘君者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人之从之者,百倍于初哀斯墓之徒有其石C.潘君以术游京师申之以孝悌之义D.则固以为己功,而妄仞其名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潘况不仅医术高超,而且行医有道,在他眼中病患人人平等,没有富贵布衣等级之分,前来求医的病人日益增多。B.文章爱憎分明,主旨明确,提醒从医者发扬古代名医的优良传统,大力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庸医恶劣行径。C.本文写作笔法多样,全文由小而大;叙议结合,叙事部分又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D.作者采用逐层渲染的方法,详细地写潘况受信赖的过程,并且转述他人对他的述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设危辞诡说以恐吓富贵之人捩其手足而邀之财得金玉钱帛满意盈欲乃欲从事。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事,莫难于持久。持久则善恶自效,贤不肖袭情。(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A

47.D

48.A

49.B

50.C

51.(1)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2)不用尧用来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解析】4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侈,肆意,过度。句意: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故选A。4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句意: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外表恭顺内心却不服从。B.第一个“之”是取独,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C.第一个“其”是代词“它们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句意: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大概都出在这里吧。D.两个“以”都是介词,用。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故选D。48.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错误。文中的“士”泛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故选A。4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曰”后为“曰”的内容,应在“曰”后停顿,排除C;“仁与不仁而已矣”中,“与”连词,连接“仁”和“不仁”,与上文“道二”相呼应,故“仁与不仁”不能断开,排除A;“则身弑国亡”与“则身危国削”结构一致,互相呼应,应分别在其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5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错误,孟子列举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臣应如何对待君的问题。故选C。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救死”,使自己摆脱死亡;“赡”,足;“奚”,何,怎么,哪里;“治”,讲求。(2)“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贼”,动词,残害,“贼其民者也”,判断句。参考译文:甲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肆意为非作歹,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这样之后再去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蓄养一些鸡、猪、狗,不要失去它们的(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它们的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乙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属,就应尽臣属之道,这两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做法来侍奉君主,就是对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做法来统治百姓,就是残害百姓。孔子说:‘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两个: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残害自己的百姓过于厉害的,就会自己被杀、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自己遭遇危险、国家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是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桀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他们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国家的兴起和衰败,生存和灭亡也是如此。天子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国家;卿大夫如果不仁,便不能保有他的祖庙;士和百姓如果不仁,便不能保全他们的身体。现在有的人怕死却乐于不仁,就好比怕醉却勉为其难喝酒一样。”孟子说:“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便反省自己仁爱是否足够;我治理别人,却没治理好,便反省自己知识智慧是否足够;我礼貌待人,可人家却不怎么搭理,便反省自己恭敬是否到了家。任何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躬自问。自己确实端正了,天下的人都会归附于他。《诗经》说得好:‘万岁呀,与天意相配的周朝!幸福都得自己寻找。’”2、战国左传40.筋骨相接的地方擦拭增加延伸、扩张41.D

42.C

43.没有这个人的助力,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44.(1)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技能,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2)应该学会享受工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言之成理即可)45.①以“利”巧攻心理。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益来引诱秦穆公,让他动心。②以“害”巧析形势。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进一步指出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感到危险的存在,切中要害。③以“史”巧施离间。拿出史实“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言而无信,忘恩负义,不可共事。④这样烛之武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分析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甲文是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所以第一空填:战国。乙文是《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所以第二空填:左传。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郤”,筋骨相接的地方。(2)句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善”,擦拭。(3)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陪”,增加。(4)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4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B.句意:使秦国土地削弱来使晋国得利。“阙”,使动用法,使……削弱;“利”,使动用法,使……得利。C.句意:假如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亡”,使动用法,使……灭亡。D.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只有D项是意动用法,其他都是使动用法。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于硎发”,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B.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假如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C.正常句式,句意: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故选C。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个人;“因”,依靠;“弊”,损害;“知”同“智”,明智;“以”,用;“武”,符合武德;“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可知,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超凡的技能,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道理。根据“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可知,人们应该学会享受工作,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做成自己的爱好,把工作的过程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4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从秦国的利益出发,以秦国保留郑国后郑国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其次,依据原文“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形势,告诉秦穆公,如果攻打下郑国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增强晋国的势力而秦国并不能得到好处,以此来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最后,依据原文“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从过去秦穆公曾经帮助过晋文公,晋文公曾答应过给秦国焦瑕,但晋文公言而无信,且对秦穆公提防有加,以此来劝说秦穆公这样忘恩负义的晋文公不可共事,从而使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参考译文:甲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乙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3、A

12.B

13.C

14.(1)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2)(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癸’属于地支,‘丑’属于天干”错,“癸”是天干的第十位,“丑”是地支的第二位。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手法之用典作用的能力。B.“借助周公的威望”错,无稽之谈。尾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而不是借助周公的威望。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终于选定归宿,到诗人这边来了,诗人对此非常欣慰,万分欣喜”错,“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诗人这里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1)“所以……”,用来……;“游、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极”,穷尽;“信”,实在。(2)“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参考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短歌行》4、1.C2.B3.B4.(1)龙泉既有藏经,又所处曲折隐秘,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又与清朝一类士大夫与人不触不背、处世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2)翠微山的松庄重正直,与隐于朝、居远山的士大夫形象相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名”,动词,表明,说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B.“不孤巉,近人情也”意思是“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这是说“翠微山”,所以此处应补充“翠微山”。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耻于名列‘三山’之外”错误,文中说“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意思是“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可见是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不是“耻于名列‘三山’之外”。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要想回答“极不忘龙泉”“尤不忘松”的原因,需要到文中找出“龙泉”“松”的特点。如倒数第二段“寺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迟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这里既提到龙泉的功能,“有藏经一份”“礼经以礼文佛”,同时又提到其地理特征,与其他地方“显露”的特点相比,“龙泉迟焉”,这是说龙泉地处曲折隐秘之地,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同时龙泉的这一特点和清朝那些处事圆通、既仕又隐的特点相合。如最后一段“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由此可知,翠微之松“肃”“古”“直”,这与当时的一部分士大夫形象相合。参考译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5、1.C2.D3.B4.B5.A6.(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7.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②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句意: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造:到达、占领。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根据;连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两个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②是说曹操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属于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③是说曹操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犯了兵家大忌,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⑥是说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曹操却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这是错误做法,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三个选项。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错。结合原文“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可见作者并不认为仅仅明辨利害就是“智者”。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败,错误;是以,因此;成,成就。(2)题得分点有:不亦……欤,不也就是……吗;料,揣度。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作者思想观点的能力。苏轼对曹操的评价,结合“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可知,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结合“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可知,朱敬则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业,认为曹操有谋略,善决断,意志坚定,以至吸引贤才归附,成就霸业。参考译文: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的过失吗?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看曹公聪明睿智擅长权力谋略,神机妙算变化无穷,虽然打了败仗,意气却丝毫不衰微,处在危险的境地可是视听一点都不受蒙蔽,面对大事决定战机,只要行动就没有遗漏和后悔的,近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才。虽然名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