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秦汉雕塑-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1页
3.秦汉雕塑-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2页
3.秦汉雕塑-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3页
3.秦汉雕塑-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4页
3.秦汉雕塑-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秦汉雕塑秦汉时期:一统山河秦汉时期,上起秦始皇灭六国(BC221),下至曹丕代汉(220),一共440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张衡发明地动仪司马迁和《史记》秦陵与秦兵马俑白马寺、佛教传入中国

概述从BC221年秦始皇正式建秦至BC206年秦子婴投降刘邦,秦政权只维持厂十几年。但开创封建制度,以及为封建文化奠基之功,永昭史册。汉承秦制,两汉400多年的统一局面,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兴地上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山朝气蓬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封建经济、文化以奴隶制无法比拟的速度飞速发展。美术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筑、雕刻、工艺、绘画、书法等等,全面繁荣。秦汉建筑实物虽多已不存,但通过文献记载及少量遗迹,可约略知规模。概述“非壮丽无以重威”: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提出,成为汉代以后2000多年来中国皇家建筑的最高美学准则。秦汉雕刻尤其是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霍去病基石刻群,成为秦汉纪念性雕刻的杰出代表,它们为后世中国的雕刻艺术树立了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的典范。秦汉工艺美术也鲜明地反映出华贵、粗犷、质朴的时代精种风貌,其中尤以漆器、纠绣工艺最为突出秦汉绘画也迈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流传下来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真实性、广泛性是空前的。汉墓帛画更显示出汉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秦篆、汉隶继商周金文之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秦汉雕塑的整体艺术特征秦汉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秦汉雕塑秦陵兵马俑(秦)霍去病墓石雕(汉)马踏飞燕(汉)击鼓说唱俑(汉)跪坐俑马踏飞燕秦始皇陵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

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BC208年完工,历时39年。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陵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后经国家有组织的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一号坑一号坑为东西向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二号坑二号坑二号兵马俑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主厅东端北侧。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二号俑坑遗址大厅的外观呈覆斗形,类似秦汉陵墓封土的形状。内部为钢网架式结构。四周的参观廊分为上下两层,可以近视和俯视二号俑坑的全貌。二号俑坑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车兵、骑兵和步兵构成曲尺形军阵。三号坑三号坑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的地方。面积520平方米,呈“凸”字形。出土战车一乘,马俑4件,武士俑68件。据推测,可能是全军的总指挥部。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东端全景秦兵马俑雕塑的艺术风格

1、强调写实手法2、注重视觉效果强调写实手法:

1.整体把握写实是兵马俑群塑的基本格调,兵马俑的形象大小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马相似。陶俑装束如铠甲、战袍等是当时军队服饰的模拟,为兵马俑所配备的战车、兵器则是真正的实物。强调写实手法:

1.整体把握从陶俑的造型来看,不但再现了各个兵种的实际阵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秦军将卒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秦军将卒不同生命体的再现,真实地反映了秦军的实际状况,因而更具写实主义的艺术特点。这是雕塑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运用写实手法所获得的成功典范。体型强调写实手法:2.细部体现

细部方面体现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如秦俑的发型、陶俑的服饰衣纹随体曲折,刻画得惟妙惟肖。连跪射俑右脚鞋底两端密中间稀的排列,也是基于人脚着地后部位摩擦轻重不同的考虑。像手指上的骨节和指甲等也刻画得十分逼真。面型一强调写实手法:2.细部体现就连陶马口中的牙齿这一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也是颇具匠心,塑出六颗牙齿,以表示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注重视觉效果兵马俑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基本格调是写实的,但又已突破了“写实”的局限。即写实手法中并不排除雕塑家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运用传神、夸张、概括、寓意、象征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对于人体的某些局部特征,并非一味地追求细微末节的真实,而力求抓住关键部位进行适当的夸张。这种夸张并不让人感到虚假,反而给人一种明晰、洗练之感,使得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面型二注重视觉效果人的眉毛和眉骨本来是没有什么厚度的,但秦俑“眉毛加上了厚度,把眉骨塑得有角有棱。”从视觉上,远看形象明快、清晰,近看并不觉得失实。胡须发型体型注重视觉效果秦俑个个挺胸鼓腹,秦军战士个个都是大腹便便。这样塑出来,从视觉上人们也不会觉得不合实际,反而会认为秦军本来就应该是这种精神饱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飒爽英姿。注重视觉效果陶马马头方正,棱角显露,两耳短促,双目大而有神,鼻广口阔,马身浑圆,腿部筋腱突出,造型生动逼真,显得异常神骏。秦陵兵马俑制作手法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铜等作的象人的物件。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压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霍去病墓石雕艺术

1、概况:

霍去病墓石雕群

2、作品:

跃马、卧马、卧虎、卧牛、卧猪、

野人吞小熊、怪兽食羊、马踏匈奴

3、艺术特征:象征因势象形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BC140-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霍去病墓石雕群霍去病墓: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跃马《跃马》(高150cm)的后腿蜷曲而卧,弓起的前腿和昂仰的头却昭示出战马蓄势待发,欲凌空腾跃,全身显露出豪迈昂扬、雄气勃发的赳赳气势。很显然,作者非常熟悉马的造型。跃马善于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筹划马的图形于开动刀斧之先,并能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浮雕及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石马腿下部并不凿,客观上强化了跃马的雄浑与厚重。卧马人与熊卧虎(《伏虎》)利用石材的圆形,稍加雕刻,塑造出一只威猛的伏虎。身体上的斑纹用寥寥几笔阴刻,简洁明快,不损伤大块面的整体感。卧虎(《伏虎》)《伏虎》(长200cm)伏卧休憩、不怒自威、凶猛机警。它那强劲有力的前爪支撑着硕大的头,长尾卷搭在背上,看似懒洋洋地在休息,但绷起的肌肉、健硕的体姿告诉我们它是威风凛凛的兽中之王。虎的身躯基本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琢,有浑似天成的意趣。虎身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料天然的纹理,佐以线刻的斑纹加以表现,丰富而简洁。整体造型富大气磅礴之感,堪称霍墓石刻群中的佳作。

卧象卧牛利用岩石的原型稍加雕凿而成,头、眼、颈、腿都表现出牛的特征。马踏匈奴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m,高1.68m,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霍去病墓石雕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卧猪风格粗犷,不拘泥细节,连石材表面也不事修饰,除了头部突出嘴、眼、耳的特征以外,四肢用阴线刻出,可以看出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卧猪石蟾利用了一块向上翘起的石头,作为产的头部,粗略的雕出嘴和眼,西直至使用阴刻勾勒出轮廓线,好像正要起跳的姿态。野人吞小熊怪兽食羊跪坐俑跪坐俑,灰陶,高34cm,西汉初期雕塑品。现藏陕西省博物馆。196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姜村白鹿原汉墓,出自西汉孝文帝窦皇后陵从葬坑,俑头发中分,至颈后收束为长垂髻;发稍自然下垂,梳理明晰。身穿三层衣,内衣皆为白色红领,中衣袖口多褶。两俑面庞丰满,姿态恬静端庄,衣著丰丽,是典型的宫廷侍女形象。

跪坐俑这尊女俑采取跪坐形式,上身挺直,这种坐法在楚地极为流行,又称“跽坐”。她头发理于脑后,不束高髻不饰冠钗,面部表情平和微笑,双手拢入袖口。身上彩绘剥落严重,隐约可见领袖口绘有红、褐纹饰。估计塑俑为窦后侍从像,姿态柔美疏朗,气态逼真,是西汉陶俑中伟作。击鼓说唱俑击鼓说唱俑击鼓说唱俑名称:击鼓说唱俑制造年代:东汉材料:陶规格:高55cm击鼓说唱俑击鼓说唱俑是陪葬俑中少有的传神佳作。出土于四川成都市东汉墓,它代表了东汉陶俑的平实感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风格。西汉晚期起,楚地木偶人呆滞的神态在汉陶俑中渐渐褪去,继之而起的是一种崭新的写意化的生动造型风格。它以市井人物及社会生活为聚焦,反映生机盎然的世间生活,而不再低徊于森冷黯淡的阴间趣味。这种新艺术风格在东汉时期更为流行和显著。击鼓说唱俑上身赤裸,下穿长裤。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扬起,脚掌向上,张口、露齿,额前有皱纹数道,着幞头,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执鼓槌欲击,两臂戴有璎珞珠饰,似作说唱状,面部表情幽默。俑表面彩绘已脱落,残存白粉及褐色土痕,是极珍贵的汉代珍品。舞俑舞俑石兽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奔马身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马踏飞燕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铜走马铜舞伎中西雕塑艺术

比较秦汉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上起秦始皇灭六国(BC221),下至曹丕代汉(220),一共4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和繁荣。在雕塑领域出现了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汉陶俑。体型四跪射俑立射俑跪射俑头像立射俑头像跪射俑正视后视侧视秦陵一号铜车马骑兵马俑骑兵马俑雅典娜头像大理石复制品,高41厘米,原作创作于约BC490-BC430年。古希腊时代,雅典人修建了许多雅典娜的神像来赞美这位古希腊的庇护神,其中以菲狄亚斯的作品最为著名。雅典娜头像菲狄亚斯曾应利姆诺斯岛上的雅典移民的请求,创作了一尊向雅典娜谢恩的纪念雕像,称为《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后来安放在雅典卫城。这尊雕像不像以前雅典娜的雕像一样宣扬战斗和激情,而是充满了和平和宁静。所以雅典娜的形象不再是持长矛和盾牌,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形象,而完全是一位端庄、优美的少女形象。雅典娜头像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雅典娜是以温柔少女形象出现的,面部表情的刻划十分细致,女神似乎在低头沉思,优美中含有男性的刚强,既有纯洁少女的美,又在思考中显现出智慧,同时,眉眼之间仿佛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艺术家把这种复杂的表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不得不慨叹于古希腊雕塑的精巧绝伦。《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断臂的维纳斯》(亚力山德罗斯)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拉奥孔》大理石群雕,高约184cm,创作于约BC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拉奥孔》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和预言家,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咬死。

《拉奥孔》雕像中,拉奥孔位于中间,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但同时臀部被咬住了;他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父亲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高高举起他的右臂。那是三个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和极度的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

《拉奥孔》雕刻家在作品的构图上有着精心的安排,作品呈金字塔型,稳定而富于变化,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和表情相互呼应,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扭曲和美的协调。作品中人物刻划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