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1页
第一章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2页
第一章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3页
第一章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4页
第一章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时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基础梳理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P波)传播速度①

,通过②

、③

、④

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⑤

,只能通过⑥

传播分类快固体液体气体较慢固体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不连续面分类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⑦

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地下⑧

千米处圈层划分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圈层332900深化探究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差异(1)地壳在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部分,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结构特征之一。(2)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一般只在大陆地壳部分存在,是一个不连续圈层;下层为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因此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也是地壳的特征之一。(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强化专练1.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D考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基础梳理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⑨

、⑩

、⑪

。2.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⑫

和⑬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氧氮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⑭

但⑮

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4.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⑯

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⑰

、水圈的⑱

和岩石圈的⑲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连续不规则生存环境底部全部上部学法指导

列表说明外部圈层的含义、分布、特征含义分布组成其他特征大气圈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地球大气上界至地表气体和悬浮物,主要由氮和氧组成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地下、大气和生物体中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强化专练2.有关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B.生物圈是和地壳完全平行的、包围在地壳外围的一个圈层C.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D.岩石中生物没办法生存,因此生物圈与岩石圈没有联系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并且和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答案C考向调研考向一地震波特点及应用【例1】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解析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通过软流层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速度都小于纵波。答案

A(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

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两个界面分别是地壳和地幔、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D反思归纳地球的圈层结构所涉及知识较多,记忆量大,且这些知识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如纵波与横波、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等,因此在学习时应多通过对比、列举比较等方法进行,这样既有助于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助于加深知识的记忆,避免出现知识间的相互混淆。【预测1】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能照射和地心热产生的大地热流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于地壳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恒温层中的土壤、砂岩和地下水里的低温地热能。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3)题。(1)浅层地热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2)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3)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浅层地热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B.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可循环开发利用C.浅层地热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D.浅层地热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解析

本题通过浅层地热能开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内部结构及能源开发利用。第(1)题,浅层地热能主要存在于地表数百米内,在陆地地壳平均深度范围内。第(2)题,浅层地热能埋藏浅,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第(3)题,浅层地热能属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某些地区已得以开发利用。答案(1)A(2)A(3)B考向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例2】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解析在不同物质组成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同理可知,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地震波经过该处时,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答案(1)D(2)B【预测2】新华网2009年4月22日消息:今年4月22日是世界第40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而直接观察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是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灾害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大陆科学钻探最深的科学井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井深为5158米。据此回答(1)~(2)题。(1)我国科学钻井的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2)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探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解析本题组以第40个地球日主题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及意义。第(1)题,该科研钻深5000多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第(2)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探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也可监测地震活动。答案(1)B(2)B对点训练题组一:地震波特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据此回答1~2题。1.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可推测地球内部圈层当中为液体的是 ()A.软流层 B.上地幔C.下地幔 D.外核2.地震发生时,附近轮船上的人的感觉是()A.左右摇晃B.上下颠簸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能使人左右摇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能使人上下颠簸,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结合题目条件可得出结论。答案1.D2.B题组二:地壳的厚度特点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3~4题。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4.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解析第3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第4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答案3.C4.D题组三:地球圈层结构与特点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世人永远铭记的时刻,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瞬间袭来,山崩地裂、江河寸断,数万人被夺去生命,几百万同胞失去家园。2009年5月12日14点20分,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在映秀镇举行。材料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结合材料二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_。(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第(1)题,地震发生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由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第(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4)题,设计好图例后,根据岩石圈范围画出。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答案(1)A(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画图略。(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定时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下图表示全球处在同一日期时,曲线ABC上的太阳高度为0°。读图完成1~2题。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A.(10°N,0°) B.(20°N,0°)C.(20°N,180°) D.(10°N,180°)2.B点正北333千米处的某点,该日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是 ()A.3°~37° B.3°~30°C.16°~37° D.16°~42°解析第1题,曲线ABC上的太阳高度为0°,说明ABC曲线为晨昏线,由图中所示纬度判断极点为北极点;从图中分析可知,70°N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可以判断太阳直射20°N;由全球处在同一日期可知,180°经线为0时经线,说明太阳直射0°经线,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0°N,0°)。第2题,B点纬度为70°N,B点正北333千米处的某点纬度为73°N(由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得出),那么该日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为37°,排除BD项。由70°N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可知,B点最小太阳高度为0°,则其正北333千米处的某点的最小太阳高度为3°。答案1.B2.A

下图为2010年1月~2月期间,某条经线上16时的昼夜分布状况(粗线部分为夜,细线部分为昼)。A、B、C为经线上的三点,B、C两点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3~4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S段全天为昼B.NA段全天为夜C.BC段都是昼长夜短D.CS段有部分全天为昼4.若图中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B点的纬度为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β,则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90°-α-βB.α+β-90°C.α+90°-βD.β+90°-α解析第3题,AS段上的赤道,有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故A错;NA段A点16时正值日落,可以计算出日出为8时,故B错;BC段一部分在北半球,一部分在南半球,1月~2月,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故C错。第4题,已知B、C两点纬度相同,则C点的纬度为α,A点此刻恰好就是某纬线与晨昏线的切点,说明α>β,所以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α-β),因此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β+90°-α。答案3.D4.D

图1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5.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昆仑站 B.中山站C.长城站 D.南极点6.我国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7.近百年来,南极地区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原因主要是 ()A.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C.风速加大 D.降水变化CDA

下图为“A地地平面观察到的一天的太阳视运动过程图”(图中虚线圈为太阳视运动轨迹,C为太阳视运动某一位置),读图回答8~9题。8.当太阳位于C位置时,∠BAC=43°08′,北京时间为16:00,则A地的经纬度位置为()A.66°34′N,60°EB.46°52′N,90°EC.43°08′N,150°ED.90°N,60°E9.从此时起3个月后,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A.北回归线附近 B.赤道附近C.南回归线附近 D.15°S附近解析第8题,此题可用排除法解析,因为该地区有极昼现象,可排除B、C选项;由于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可排除北极点,因为北极点的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第9题,根据题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3°26′N,所以从此时起3个月后,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赤道附近。答案8.A9.B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双选)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1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12.下列有关各圈层对人类影响的表现,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①层适于高空飞行B.人类开发矿产资源主要集中于②层C.③层是地下水主要贮存区D.人类开发铁矿主要在④层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平流层(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适于高空飞行;地壳是目前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圈层。答案10.AC11.BC12.AB

读下图,图中虚线表示晨昏线,每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差相等,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回答13~14题。13.若图中的日期为6日与7日,则北京时间是()A.6日23时 B.7日23时C.6日11时 D.7日11时14.该季节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北半球昼短夜长C.天山的雪线上升D.地球自转速度最快解析由题干及图示信息可知,北极圈以内有极夜,从而确定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并计算出180°经线为3点钟,由此可以知道120°E为23点,结合日期变更规律可以知道北京时间是6日23时。由于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答案13.A14.B

读“大气年平均臭氧总量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5~16题。15.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分布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C.高层大气层 D.大气上界解析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分布在平流层,这是常识。B16.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赤道上空大气层平均臭氧总量比中纬度地区低B.南半球上空大气臭氧总量春季小于秋季C.北极上空臭氧含量最高值出现在春季D.北半球大气臭氧量极大值高于南半球

解析读图可知,南半球大部分地区9~11月臭氧含量最高,此时是南半球的春季。B二、综合题(共36分)17.下面四幅图,是同一时刻从不同位置上空观察到的昼夜情况(阴影代表黑夜,其他部分代表白昼),此时杭州(30°N,120°E)正值正午时刻。回答下列问题。(17分)(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A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B.B图是从(23°26′N,120°E)上空观测到的C.C图是从(23°26′N,30°E)上空观测到的D.D图是从(0°,120°E)上空观测到的(2)若甲、乙、丙、丁的纬度分别是:56°N、0°、45°N、5°S,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点这一天的昼长________(用“>,<,=”表示);

比较图中甲、乙、丙、丁四点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用“>,<,=”表示)。(3)有一架飞机此刻要从A图中的甲点沿最近距离飞到C图中的丙点,飞机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_____。(4)把此刻的昼夜分布情况画到图上。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运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