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第7单元第20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第7单元第20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第7单元第20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第7单元第20课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 第7单元第20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重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影响。2.重点: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3.重点:掌握斯大林经济建设模式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及弊端。4.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材整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流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作用(1)积极作用: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作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5“学思之窗”,思考: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下实施的非常政策。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教材整理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教材整理3“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措施(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①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轻巧识记]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的特殊政策,也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2.新经济政策是运用资本主义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3.“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探究点一新经济政策史料解读史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根据“1921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等信息进行分析。史料二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苏联简史》结合“国有工业、自由贸易、出租”等关键词,来判断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流通等领域的调整。【史料应用】(1)史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实质。这个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影响: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提示】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史论拓展】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适应。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史料解读史料一学会解读图表史料:注意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史料二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米印花布、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关键信息:“义务交售价格”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史料三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关键信息:“越大越公”,充分说明和强调了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史料应用】(1)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史料一中的图表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2)史料三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史论拓展】“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形成原因(1)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4)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及个人迷信的残余。2.特征(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必须结合起来。(2023·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由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易误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验结论根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答案】A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部搞走啦”可知,该士兵说的是余粮收集制。【答案】A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政府实施了()【导学号:14330152】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农业集体化【解析】根据材料“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分析可知,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此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答案】B3.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解析】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并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故C项错误;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与斯大林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导学号:14330153】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主要是指苏联为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A、B、C三项都未体现出对农民索取太多的内容,故选D项。【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还有什么。(3)材料三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结合上述材料,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及材料涉及的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判断。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是对前三问的概括总结,应体现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3)地方: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黄金无法发挥其商品经济中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的含义相符,故选A项。【答案】A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导学号:14330154】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答案】A3.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列宁据此做出的重大举动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推行斯大林模式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采用“战时共产主义”【解析】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实施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答案】C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A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意见,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C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导学号:14330155】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苏俄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B项。【答案】B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故选C项。A、B两项时期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的方法。【答案】C[能力提升]7.“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导学号:14330156】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8.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解析】“理想”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追随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实行工商业国有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依据国情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答案】A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14330157】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