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类型一鉴赏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知识速记】1.常见描写技巧(1)动静结合表达特点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分析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2)正面描写表达特点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例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分析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3)侧面描写表达特点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例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分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二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4)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析】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5)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析】最后一句是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2.常见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坦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又叫直抒胸臆。【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析】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2)间接抒情诗人借写景或史实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①借景抒情【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析】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析】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③借物咏怀、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例】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析】托物言志,借蝉声远传,不需要凭借某种外物自能声名远播的特点,表达出作者高尚的品格和自信的人生态度。④借典抒情

【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析】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备选要点】常见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析】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如下情境: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例】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典例剖析】【例1】(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诗意助读】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新曲旧曲,无穷情意,都寄托在这四条弦里。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花瓣飘落,天气微暖,坐在水渠边认真地听着乐曲。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思维导图】描写诗句描写内容角度方法上片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乐曲的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听者的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例2】(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诗意助读】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太阳西下,使得整个山头一片昏黑;傍晚的雨滴细细,下得很频繁。怎么能够忍受在两个地方安寝,共同听着同一猿的叫声呢?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生长着茂密深幽的青枫林。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诗歌关键词句抒情手法分析抒情手法的差异李诗昏、繁寓情于景那堪唱叹抒情徐诗注释点明用典借典抒情不自愁,愁落行人心以理写愁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全对得5分。第一个要点要答出每首诗景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第二个要点要写出抒情方式,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技法归纳】【答题模板】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点面结合、工笔、白描)+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1)赏析描写手法怎样描写(叙)+描写(叙)什么+效果(或:抒什么情)。(2)赏析抒情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对点精练】鉴赏表达方式通关突破1.(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告知了诗歌使用的手法——点面结合,要根据内容进行分析。面,是诗歌景物描写的背景内容,即“香红渐渐稀”的春天整体景象的描写。点,即具体部分内容的描写,在诗歌中就是“花褪雨,絮沾泥”,具体展现了春末的景象。点面结合,点与面相互映衬。诗歌写景,以景起情,可以丰富词作的情感内涵。答案:“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面的描写,点的刻画,能够指出来,各1分。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各1分)2.(2015·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答案: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劳劳燕子、雨中梨花,运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3.(2015·龙井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诗人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清”这一环境特点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和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考查类型二鉴赏修辞手法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的表达效果。【知识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五首(其二)》)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断魂。把它们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到极点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用典分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作典,通过引用刘裕当年北伐之事,讽刺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收复中原的决心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词的意境更显丰富幽美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完成了凄凉氛围的营造工作【典例剖析】【例3】(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诗意助读】秋斋独宿山月皎洁一如眼前烛,秋风瑟瑟不时吹动房外竹。栖息的鸟儿半夜惊寒当空叫,窗户下静卧闲思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凄冷的烛火浸没在快要燃尽的蜡烛中,绵绵的秋雨敲打在竹林深处。夜雨阵阵鸟儿难耐不时惨声叫,枝头湿寒身体打战鸟儿难安宿。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韦诗赵诗关键词皎如烛冷晕手法比喻借代效果描绘了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美丽画面突出月夜寒意侵人;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1分)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1分)赵诗:借代,借“晕”代月。(1分)“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1分)【技法归纳】【答题模板】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对点精练】鉴赏修辞手法通关突破4.(2016·兰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春怨李白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本诗的最后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6分)答案:“窥”和“笑”。(1分)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窥”字写出了西落的月亮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即将燃尽的蜡烛的情景;“笑”字写出了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的情景。(2分)一“窥”一“笑”,使上下诗句对仗工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思念丈夫时内心的忧愁苦闷。(2分)5.(2016·定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度浮桥①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5分)答案:特点:雄伟壮观。(1分)作者运用衬托(1分)、夸张手法(1分)写出了浮桥的特点:以“怒涛”衬托其稳固;(1分)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地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1分)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修辞手法进行赏析。(6分)答案:双关、借代、比喻、夸张。(2分)(1)双关:“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2)“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3)“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考查类型三鉴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常考的有衬托、联想、想象、对比、起兴、虚实、象征、渲染、抑扬等。【知识速记】古代诗歌中常见表现手法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虚实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所见之景,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两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正面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概念说明作用示例赏析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典例剖析】【例4】(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诗意助读】茅屋正对着山凹。用山间野竹烧饭,用山中泉水煎茶。山中有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间泉流叮咚作响,好像是冰敲月牙发出的声音。云朵掠过山林而惊散林鸦。山中景色美好,山中景象值得夸赞,山头一道晴色的晚霞,映照着山下的人家。“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起因1分,表达效果2分。只写“反衬”不分析得1分)【例5】(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诗意助读】茂盛桃树嫩枝桠,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桠,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夫家。

茂盛桃树嫩枝桠,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和顺对待您全家。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技法归纳】【答题模板】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欲扬先抑、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对点精练】鉴赏表现手法通关突破6.(2016·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联系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海棠红近绿栏杆”承“花消遣”而来,描写了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画面。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怒放的红海棠,这更增添了其心中的悲愁。通过诗中暗含的凄凉之意,不难分析出此句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答案:以乐景反衬哀情。(2分)作者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作者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不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此,红绿满眼的海棠和栏杆反衬了作者深深的乡愁。(2分)7.(2015·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都门秋思四首(其三)①黄景仁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东北的山名,借指京郊的墓地。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答案: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分)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8.(2015·银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白帝①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②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当时在夔州。②诛求:征求,征收。首联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描写白帝城,请简要说明。(2分)答案:以城门云气翻滚、城下大雨倾盆,(1分)衬托白帝城的高。(1分)考查类型四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照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知识速记】古诗词的结构技巧1.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

【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析】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2.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例】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析】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3.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析】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4.首尾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转承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5.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

【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析】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憾,后面高兴。【典例剖析】【例6】(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诗意助读】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溪北滩放牧。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观点阐释理由不好可从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的角度分析好可从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的角度分析答案:不好。(1分)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2分)好。(1分)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2分)【技法归纳】古代诗歌结构技巧解题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