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汉——元阅读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这项制度是什么?是谁创立的?这一制度结束于何时?

2、根据材料结合课文,“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什么突出特点

?3、后来历朝的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4、这种体制下的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过程中决策的作出往往具有什么特点?皇帝制;秦始皇;1912年,清帝退位;皇权至高无上(核心);皇帝独尊;继承,而且日益加强;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随意性和独断性一、秦始皇创立皇帝制5、官僚体制基本原则及其影响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君臣关系,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思索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一)原因(二)措施汉武帝:隋唐:宋: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对抗外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散相权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丞相位高权重,影响君权性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帝的继承清朝:设军机大臣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九卿

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相权一分为二中朝:皇帝任用身边从事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机构。外朝: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是执行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政事堂草拟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决策过程如何?有何特点?优点在哪?特点: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唐官制的优点:①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决策过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中书门下皇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北宋:二府三司制文武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君权与相权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设监察官员。2.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地方: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唐代: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通判;元朝:御史台积极:局限: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选官制度的演变实行时间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先秦世袭嫡长子继承制汉朝魏晋南北朝举荐评定门第

隋至清考试考试成绩才德四、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历史纵横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4、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5、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6、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天子门生),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7、明朝沿袭科举取士制度,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即八股取士。8、1905年,科举被废除(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科举利弊积极:(2)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3)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消极:(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五、中央集权的发展1、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3、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100多年4、北宋把兵权收归中央,强干弱枝;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府5、元朝行省的设置

①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2)元代的行省制度(4)意义:(3)行省官员的职权:(1)设置的目的对地方进行有效管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两大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度唐:三省六部制宋:设二府、增设参知政事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唐、宋等)元:行省制度(沿用)君权与相权(专制主义)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选官制度西周至春秋:世官制秦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北宋明清:科举制监察制度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