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概说4_第1页
中国通史概说4_第2页
中国通史概说4_第3页
中国通史概说4_第4页
中国通史概说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大一统帝国的规制与运作

绪论

一、大一统帝国的开创1.建立:秦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吞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帝国2.立国规模A.政治上:议定帝号,自称始皇帝,开创了皇帝制度与官僚体系B.地方上:废封建,行郡县,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C.思想上:箝制士人的言论,将道统置於政统之下D.文化上:统一度量衡、钱币、车轨等法度与文字a.战国时代的文字:六国⌒蝌蚪文(古文);秦国⌒大篆b.秦代以李斯的小篆颁行全国,有助於国家的统一二、大一统帝国的规制1.经两汉的变迁发展,奠定了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民族、疆域等各方面立国的基础2.秦汉是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关键,之后各朝代的政治社会结构,大致是维持其基本体制不变第一节封建与郡县制度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代郡县的出现1.西周的封建体制A.根据礼乐、宗法与井田制度,化整为零的分散统治B.王朝由许多大小不一的独立封国所组成,非真正统一的国家2.东周郡县的出现A.定义:郡,指君主的邑;县,象徵君主遥领的土地B.原因:a.封建体制崩解,农民成为直接负担徭役租税的「编户齐民」b.农工商业发达,国君应用谷禄雇聘官僚取代世袭的贵族c.新并土地不再分封,往往设郡县直接统治C.演变a.春秋:晋最早设置,楚、秦等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边疆防务,亦跟进实施b.战国:(1)实施更盛;商鞅变法后,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2)秦於新占地区设郡,长官为「守」,范围较县大,兼有军事守备性质(3)其后郡的权责转以民政为主,下辖若干县,郡县制度乃形成二、秦始皇的废封建行郡县1.封建与郡县的争议A.封建派:王绾倡分封诸子为王,以收威镇之效B.郡县派:李斯认为封建将重蹈周朝诸侯自相攻伐的覆辙C.结果:a.始皇以封建为天下乱源,采行郡县制b.博士淳于越主张恢复封建,李斯奏请「焚书」以禁绝其说,郡县制确立2.分层统治的组织系统A.郡: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郡务B.县:县令(县长)、县尉与县丞C.乡:a.三老⌒宣讲法令并教化民众b.啬夫⌒徵收赋税及审理诉讼c.游徼⌒治安捕盗D.亭:设亭长,掌管治安,类似今之地方派出所E.里:由里正掌理地方行政及户口3.郡县制的作用A.基层百姓尽成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B.地方官僚的「上计」,使天子能直接统治全国,行中央集权4.秦末大乱与封建制的重现A.始皇死,赵高当权,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六国后裔随即响应,自立为王;六国后裔仍眷恋旧制,

以世族为优越B.项羽分封不公,诸王彼此猜忌不安而转相攻伐,终为刘邦安享其成

三、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由来:A.郡县制度有利於君主的集权,但易使皇室孤立无援;封建制度有助於屏障王室,但易生内哄B.诛灭异姓诸侯王,并有白马(刑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但惠帝时,

吕后称制,大封诸吕为王,打破此誓言2.推行:A.王国的丞相由朝廷派遣,统御众官B.中央的直辖区域扩大,仍置郡县;王国内亦设郡县,但租税徭役和军事政权均操於诸侯王

3.封建制度衰微A.文帝:a.贾谊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b.以温和手段抑制宗室,如分齐为六、淮南为三B.景帝:a.诸侯王(吴王刘濞)愈骄横乱法,晁错建议以武力削藩b.引发「七国之乱」,为太尉周亚夫平定,诸侯国的实力大为削弱(1)诸侯不得治理国事,仅能衣食租税(2)减缩王国政府编制,重要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完全不具行政权C.武帝:a.主父偃建议「推恩」、「众建」政策b.封建名存实亡,郡县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D.局限:国君英明,自易统制全局,开创盛世;一旦君主幼弱昏暗,因无宗室夹辅,大权易为亲近的外戚或宦官所夺四、封建制度的复活1.西晋:A.原因⌒武帝鉴於曹魏缺乏宗室辅佐,造成王室孤立,而导致灭亡,所以大封宗族为王,并派他们掌握兵权B.结果⌒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更导致五胡乱华2.明代:A.原因⌒太祖为确保帝国长存,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B.结果⌒惠帝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自立为成祖第二节君权与相权的消长一、皇帝制度的成立1.特徵:君主拥有至尊的地位与绝对的权力A.春秋以前:「王」是人间最尊贵的称号,「帝」是天上最高神的尊称B.战国时代:七国相继僭号称王,王的称号已非人间至尊C.秦王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定尊号为「始皇帝」,成为中国传统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尊号,也是国家统一的象徵a.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包括官吏任免、军事、律令等,集天下大权於一身,如虎符调兵制度,正是皇帝独揽军权的标志b.名义上是一切权力的根源,采「五德终始说」以强调政权的合理性和神圣性D.汉高祖:令叔孙通制定朝仪,规定百官的朝贺礼节,以正君臣之位2.维护:控制思想与严刑峻罚A.焚书:a.起因⌒博士淳于越批评始皇废封建行郡县b.结果⌒(1)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民间藏书悉数焚毁,百姓以吏为师学习法令(2)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B.儒:a.起因⌒方士侯生、卢生讥诋始皇不德b.结果⌒本为偶发事件,却殃及四百六十多名儒生惨遭活埋二、秦代丞相的地位与职权1.中央行政官僚体系A.三公:a.丞相⌒掌行政,其下设有九卿,有左右之分以互相牵制,以右为尊b.太尉⌒掌军事c.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监察百官B.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府寺,为处理日常事务之所在2.丞相的地位:百官之长A.起源:封建时代的「相」,是诸侯朝聘宴享时辅导行礼的官;春秋时,由相礼的官变为总理国政的大员B.职权:a.《汉书百官公卿表》:「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选任僚属、执行赏罚、叁与最高决策之权b.相权常视皇帝而定:皇帝精明,相权受限;皇帝庸懦,相权滥用c.除总汇大事外,议事亦采「集议制」,故有限制君权的作用C.作用:a.积极⌒辅助天子,助理万机b.消极⌒牵制君权,匡正君主缺失;宰相制度本身实具有理性成分D.天子有任免丞相之权,未必有知人善任之明,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致命伤三、西汉时代的君相与政局1.高祖~景帝:君权独盛→君相共治A.原因:虽仍采尊君卑臣政策,但丞相大都由功臣列侯出任,备受礼遇B.相权上升:被赋予选任臣僚、执行赏罚、先斩后奏、政策决行等大权C.制衡:御史大夫与博议(廷议)制a.叁与者(1)富行政经验的公卿、列侯、二千石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长官(2)怀藏学识理想的大夫、博士b.目的:平衡理想与现实,藉收集思广益之效,使政策更臻合理可行c.表决:非多数决,而以意见的贤明为依归,决定权在天子2.武帝的改革:「内朝」与「外朝」之分A.形成原因:君权与相权冲突的结果,君权渐趋於专制独断B.擢用人才:a.打破封侯拜相之惯例,宰相不为一阶级所独占,如公孙弘b.汉政府渐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走向文治的士人政府C.内朝(中朝)a.建立:为削弱相权,武帝另建一官僚系统来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b.运作:(1)以大司马为长官,主要任务是与闻朝政,诘难大臣,以侵夺相权(2)特别加重主管文书档案的「尚书」职权,作为审阅公文、谋画政事、起草诏令的机构(3)凡有决策,即交由「外朝」的三公九卿公布执行D.结果a.武帝对外积极征伐四夷,权力亟须高度集中,内朝有助於皇帝的大权独揽b.外朝政府机构被架空,丞相由全体百官之长降为外朝长官,不得过问中朝事务3.昭帝~王莽篡位:相权愈轻,外戚得势A.武帝死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政权遂转归於中朝官的大司马大将军,丞相沦为其僚属B.只要冠以「领尚书事」之衔,其他将军即可叁与辅政;辅政将军均为外戚,丞相只是备员而已C.王莽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终至篡位

四、东汉时代尚书权力的发展1.光武帝的改革A.原因:鉴於西汉外戚僭窃国柄,君权旁落B.方法:a.不设辅政将军,改设司徒、太尉、司空(掌重大水土工程)三公鼎立,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b.三公虽是外朝最高官职,但徒有虚名,实权则归於内朝的尚书2.尚书权力扩张A.原职掌传宣诏令奏议,最初不过预闻国事而已,武帝后成为内朝的核心,取代了部分的相权B.成帝时,正式组成了宫廷内的政治机构,尚书实权已超越宰相C.东汉光武帝益倚重尚书,成为国家权力的中枢,组织渐扩大为尚书台(中台)D.章帝时,「尚书出纳王令,赋政四海」,成为决策及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三公九卿不过奉命行事

而已E.终东汉之世,太傅或三公均须加「录尚书事」头衔,始得叁预中枢决策3.宰相制度的演变A.三次重大的变迁a.秦汉三公制:为中国官僚制度的起源,也是文官政治的开始b.隋唐三省制(1)三省分权且合议制:三省长官皆是宰相,有事则合议於政事堂,君权虽然高涨但不专制,故隋唐的中央官制最受后世称颂(2)宋代政制采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分削并制衡相权(3)南宋丞相兼掌军事(军政合一,故多奸相),但就制度与地位而言,相权仍旧是渐趋没落c.明清内阁制(1)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亲统六部,建立专制政体;成祖另设内阁为皇帝的顾问,内阁大学士仅有「票拟」之权,无昔日丞相权威(2)清代阁臣权力有限,出现军机处,皇帝大权独揽,君权之高为历代之最,成为真正的君主专制政体B.演变动力:皇帝欲维持其至高无上的君权,当相权发展到某种程度时,皇帝便出来打乱行政系统,以微臣取而代之,使之重回「君尊臣卑」的格局C.结果:a.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b.君主的私臣转化为公职的宰相,内朝压制外朝,丞相职权被侵夺D.意义:显示中国的官制往往由天子的近侍微臣渐攫取大官的权力,成为正式的官员→相权下降,皇权上升第三节道统与政统的关系一、先秦时代的道统与政统1.分立的系统A.周代以礼为主体的封建文化,为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政统与道统是一体的B.分立形成:春秋以后a.道统:诸子百家争鸣,都想以本身所学的「道」来匡时济世(1)士地位介於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激烈的时代中,恰成为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2)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士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以孔子最具代表性,常据此来批评贵族种种僭礼的行为,如针对季孙氏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整理礼、乐、诗、书等经典,促成私学的兴起(3)礼乐流散於士阶层之手后,开始有了精神上的凭藉,可与王侯分庭抗礼,并有了对天下国家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的怀抱与情操b.政统:指时君世主,多愿尊贤重道以增强其政治号召的能力C.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常以道德与知识为凭藉,批导时政2.儒家的道统思想A.诸子百家中,儒家以道自任的精神表现得最为强烈a.孔子:首先提出「士志於道」的原则(1)天下有道时,以「叁政」来实践道的理想;天下无道时,以「论政」来护卫道的尊严→「邦有道,则仕;无道,则卷而怀之」、「道不行,乘桴浮於海」(2)主张士人应该从政以寻求实践道的机会;庶人应该论政,故据鲁史作《春秋》b.孟子:强调政治是士人的专业(1)在政统中,君主(位之主体)与士人是君臣关系;在道统中,师儒(德之主体)与君主是师友之间的关系(2)主张对无道之君加以讨伐c.荀子:论君臣关系,坚持「从道不从君」的原则B.开创了道尊於势(政统)的传统3.道尊於势A.魏文侯尊礼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正是尊贤重道的反映B.齐国的稷下学风:最能表现「道尊於势」的关系a.临淄的稷下先生不任职、不治事,仅以君主的师友身分,各持其道议国事、论治乱b.稷下学官的出现代表先秦士阶层发展的最高峰,也象徵尊贤重道风气的制度化二、秦代大一统与道势的消长1.以势制道A.东周时:本僻处西陲,民性质朴无文,客卿尽属纵横法术之士,对学术思想的独立价值缺乏真正的了解B.统一后:政统上建立了空前的皇帝至尊地位,以道自任的游士遂被指为惑乱黔首的罪魁2.道消势长A.稷下养士遗风随齐国力中衰而式微,蜕变成战国晚期的博士制度,并为秦所承袭B.秦代博士制a.与稷下制之差异(1)齐国筑学官,称之稷下「先生」,即是王者待士以师友之礼(2)稷下先生不仕不宦,是自由身分的士人,所以能持「道」与「势」相抗(3)秦的博士是太常属官,为官僚系统中的成员,故已不能持道与势抗礼b.始皇34年议封建时,博士淳于越即因「以古非今」而引发焚书事件C.秦人施行「以吏为师」的官师政教合一政策,不仅「师」从属於吏,而且「教」也完全由「政」出三、西汉治术与道势的关系1.诸子再兴A.惠帝除挟书律,百家争鸣渐有复兴之势,无不力求干预政治,影响国家大政方针B.在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上占有统治地位者,只有儒、法、道三家,且早已彼此交互影响融合2.枉道以从势A.汉初:道家的黄老学派得势a.非因「清静无为」的主张,而是因其提供新的统治策略,将道统与政统合一掌握在帝王手中b.代表黄老的黄生在与儒家的辕固生争辩汤武是否顺天受命时,否认儒家道统高於政统的观念,也否认臣下可以根据道统推翻代表政统的帝王c.黄老学派认为政治的尊卑秩序是绝对的,且沾染浓厚的法家色彩B.武帝后:尊儒a.董仲舒(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兴太学(2)独尊儒术真正目的在为武帝统一思想以利政治专制,虽有助於儒学的发展,但也使儒家的道统沦於政统权威之下(3)武帝的尊儒与「尚法」同时并行,甚至往往以儒术缘饰法家政策b.公孙弘(1)为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因其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2)建议置博士弟子员,儒学遂成为士人进身之阶c.儒家仅在政治上获得表面的优势,汉家制度是「霸王道杂之」(1)霸道:指法家的政策,用严刑峻罚和权谋威势进行统治(2)王道:指儒家的方法,以仁政德治为施政的原则3.掺杂阴阳五行学说A.推演天变灾异、谶纬符命,高唱王朝德衰的禅国让贤理论,影响西汉晚期的政治B.非「醇儒」,王莽更利用神学化的经学理论作为转移汉祚的工具四、东汉士风与道势的关系1.道统复兴A.光武帝於开国后,偃武修文,尤重视表彰气节,如《后汉书独行传》记载的卓茂、谯玄及《后汉书逸民传》记载的严光、周党等B.士人竞尚名节,社会风气趋於淳美,多义夫节妇、特立独行之士,甚至形成士人激烈的殉道精神→过於强调私人德行2.以道抗势A.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应」,显然有镇压「势」的作用B.东汉宦官骄横贪暴,太学生多以卫道为己任,发出清议a.背景:自和帝后,天子幼年即位,太后临朝,外戚与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