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初中说明文的教学特征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桦
一、关于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一般地说:
说明文就是关于“说明”的文章(或:说明的文字、说明的片段)。“说明”就是把解说的内容解释清楚,说得让人明白。人教版教科书的解释: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学习阅读说明文》追根溯源:在我国,“说明文”作为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清末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一书中的应用文类,其形式大约与现在的“说明书”相同。“说明文”的名称虽然出现较晚,而与这类文章的近似称谓的,却是自古就有的。古代的有注、解、释、说、疏、谱、记、术、法等,近代以后除说明文之外,还有像解释文、科学的记事文、科学小品等。
我国说明文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尚书•禹贡》。其后有《礼记•月令》《说文解字》等。
相传《禹贡》为大禹所作出自《尚书》,体裁属于地志,此篇迟于《山海经·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
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
——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
193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语文教材,即由叶圣陶、夏丏尊合编的初中教材《国文百八课》。这套教材采取文章学的系统,其主线十分鲜明,即“大纲目仍然是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讲解”。这套教材由双体循环改作三体递进,即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建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三文体依次递进的读写序列。说明文的目的和记述文不同是显然的。记述文在使读者指导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某一件事物,而说明文却在使读者理解作者对于某一类事物的理解。说明文为帮助读者的理解起见,自然须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来作为例证;但最要紧的还是在说明作者所理解的部份。这部份务必明白、准确,才能使读者完全理解,没有含糊、误会的弊病。
——夏丏尊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特点:
说明文在刚出现时,是指事务性的、格式较呆板的且以说明为主的文字。后来用“说明文”取代“解释文”,其含义也与“解释文”相同,即说明文是说明一种道理。道理应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就可以了。建国以后所说的说明文,更多地强调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文章。目的不仅仅在于说明事物,而是通过说明这种方式使读者对所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有一定的了解。如:《中国石拱桥》,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主要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有的说明文阐明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但都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二、课程标准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要求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写作: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课标的基本要求:1.抓住说明文的要点;2.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3.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4.获取基本信息(知识);5.写简单的说明性文字。
三、教科书关于说明文安排的特点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
说明文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八年级上、下两册。上册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下册安排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实施新课程以后,从教科书的内容看,与以往教科书相比,对说明文的要求已大大降低。
人教版:八上结构安排表(部分)
单元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读 战争生活凡人小事建筑园林科学世界古代生活古代生活记叙文记叙文说明文说明文说明为主游记为主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三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第四单元: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单元:阅读说明类文章的方法:注意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第四单元:阅读说明类文章的方法:注意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三单元:阅读这些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文章,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第四单元: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补白:语文知识
1.学习阅读说明文要点:(1)阅读说明文,理清说明顺序。提出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阅读说明文,了解结构特点。提出两种结构: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结构);一种是递进式。
(3)提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类型。
2.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1)何谓科学:说明文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得准确明白,给人以正确无误的认识。(2)对所说明的事物特征或者事理,要准确、可靠。(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要求准确、简明、周密。准确:按照事物的实际,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简明:简洁明晰,不罗嗦,不含糊,用精确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语言要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八上:说明文篇目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人教版:八下结构安排表(部分)单元一 二 三 四 五 六阅读人生轨迹 心灵之声关爱自然民风民俗 古代生活古代生活记叙文 散文诗 科学文艺记叙文 古诗文 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三单元: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注重人文关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三单元: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注意课文中的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科学文艺: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学作品。包括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相声、科学诗等多种体裁。特点:丰富的知识性、浓烈的趣味性和奇特的想象力。
以艺术手腕传播科学知识。
——(前苏联)高尔基
用科学全副武装起来的文学。
——(前苏联)伊林
科学小品:是普及科学的小品文,文笔轻松、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科学小品”一词,是中国独创的,最早见于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9月20日出版)上。该刊首次开辟科学小品专栏。高士其、周建人、董纯才、顾均正、贾祖璋、艾思奇等,是这类作品的早期作者。1980至1981年,科普出版社分别出版了高士其、董纯才、顾均正、贾祖璋的科普创作选集。八下:科学文艺篇目
敬畏自然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文体特点: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四、初中说明文的教学特点1.把握说明文的教学要点(1)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中国石拱桥》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一般规律: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2)要掌握说明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便于把握课文内容。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填写“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示意图,借此他们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就会有所认明确即可。(3)要明确说明方法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不困难,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教学中不必过分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名称,只要就每个类别举一两个典型例子,学生也就懂了。在课堂上就一些比较精彩的实例讨论、交流。《中国石拱桥》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的第3小题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这其实也是让学生注意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4)学习准确、周密的语言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的。《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桥之美》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
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这里的描写较为概括、不够细腻,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恰恰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来把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教学这个单元的各篇课文时,可以各有侧重。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让学生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再次强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方面介绍说明方法;教学《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于介绍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务分工,能够使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把握。
这里还有一些要说及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单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之一隅,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但切忌架空,大唱高调。可以在讲清说明文特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得更丰富的知识。2.把握好几种关系的处理
说明文教学应以学生“学明白了”为目的。世界上每一事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将事物特征的说明便是“说明白了”。要把特征“说明白了”,必须选择好顺序,处理好详略,使用好方法。同样,要让学生“明白了”说明文的特点,必须从说明对象入手,引导他们逐步把握说明对象与内容侧重、结构顺序,以及说明方法与语言之间的内在规律,提高阅读效率。
(1)把握说明对象与内容侧重的关系以科学道理为说明对象的,一般是以事理特征的说明为侧重。“事理”即事物或现象所隐含的科学原理及其知识联系和效用等。同是事理说明,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大自然的语言》以物候学的研究为说明对象,虽然也介绍物候学的起源和发展,观察动机;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农业生产,因而文章着重介绍这门学科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以具体实物为说明对象的,一般是以事物特征的说明为侧重。“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它包括形状、性质、构造、演变、成因、功用、关系等。《故宫博物院》一文的说明对象是举世闻名的、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苏州园林》着重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包括园林的市局、假山的堆叠、园林的栽种和树木的修剪等。
(2)把握说明对象与顺序的关系不同的对象决定了不同的说明顺序。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一般采用逻辑顺序(事理的内在联系),这样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生物入侵者》是一篇生态问题为对象的说明文。本文说明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什么是生物入侵者;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危害;探讨应对生物入侵的策略。不难看出,全文的思路是按“现象、原因、后果以及解决办法”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一般采用空间顺序,这样与人们的观察认识的顺序一致。
《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均如此。以自然现象或历史变迁为说明对象,一般采用时间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明书籍演变的几个阶段:殷商时期,仅有书的雏形;春秋末至两汉时期,才有正式的书;东汉至宋朝,先后出现了手抄书、雕版书和印刷的书;近代出现了油印等形形色色的书,
这里还要说及的,同一篇说明文的顺序往往是多样的,这要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介绍我国石拱桥是按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具体介绍桥的结构,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桥的有关发展情况又是以时间为序,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整体上采用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但第三部分却又按照由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讲了四个因素的不同作用。(3)把握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关系以逻辑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上多呈总分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以空间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上多以以横式为主,即以某一点为轴心横向伸展。如《故宫博物院》把握住纵贯整个博物院的中轴心,随着中轴逐步由外向内推移,有条不紊地介绍宫中各主要建筑及其特点,同时结合介绍处于同一点上的横向建筑。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上多以纵式为主。
(4)把握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的关系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的方法,体现说明的科学性、严密性。下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以便读者能直接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会产生误解。如石拱桥,其定义是“用石的拱圈作为桥身主要承掌结构的桥”,这个定义概括了所有石拱桥最本质的东西。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的方法,体现了说明的具体性、明确性。举例子即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以反映一般的情况,具体而真切地说明相关事物。作比较是通过与另一个(或几个)事物比较起来说明彼此的区别。举例与比较常常是连用的。仅举《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一处为例,“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这里有举例也有比较,具体说明了纬度的差异对植物生长影响这一普遍现象。
用打比方、引用等方法,来增强说明语言的文学性。不同的说明方法,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特色。用上述所举的前两类方法去写说明文,语言风格是平实性的;用第三类方法写说明文,语言具有文学趣味。
3.学习优秀的说明文教学设计阜阳市十五中梁陆红《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进而掌握说明事物抓住重点,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情分析:目中有人)关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以及词义。2.掌握说明文相关知识。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情感目标: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过程和方法目标应合为一体,重新确定过程和方法目标)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唐朝诗人骆宾王曾这样描述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一位外国专家参观故宫后,曾意味深长的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见识下那规模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导入环节围绕说明文内容组织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故宫的特征。
(体现教师教学特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出说明文特点)默读课文主体部分,掌握文章说明顺序:1.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教师建议积累下面几句话,往往在写游记交待行踪变化的时候用的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先画下来:“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注: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训练学生以行踪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说明顺序;注重揣摩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2.请学生当导游,演示课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flash演示并介绍。小结: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学生活动方式变化:激发兴趣;多媒体辅助;落实教学重点)3.质疑:课文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介绍,不行吗?作者选择这条路线来介绍故宫博物院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其好处在哪儿?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悟得: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大众的传统习惯,我们拜访一个人要走大门,参观一个地方要走正门;这样的说明顺序,让我们的观察很全面,因为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或两旁,沿着这条线走,其他主要建筑物就容易观察到;这样的说明顺序,强有力地突出了说明的重点(同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规划一样,把重点建筑物放在了前面);这样的说明顺序,有利于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由北向南的顺序写,就不能足够地表现其威严的气势)……请同学们记下一句话:介绍一个建筑群,首先要选择一条有利的路线;观察路线设计得好,说明的顺序就会很清晰。
(质疑:抛出问题,从正反角度强化教学重点;悟得:是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点拨:明确和强化重点)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1.学生精读5~8段,思考:(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问题明确、有层次。)
教师小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对前面所提的问题应该有所回答,小结空泛了)教学总结:建筑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它见证着—个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建筑是一曲凝固的乐章,它弹奏出了—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故宫的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难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这些精美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藏族的布达拉官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因此,我们读这些建筑类的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更要借助语言文字读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阜阳市第十五中学梁陆红《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等。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精读课文,品析语言1.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是一篇地道的事理说明文,又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所以语言上既要准确严密,又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语言谈一谈。(1)通俗性。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