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3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3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3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3课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第3单元第3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2.难点:孝文帝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整理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2)重视兴修水利,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4)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3.商业的活跃(1)洛阳大市场的繁荣。(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教材整理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度点拨]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教材整理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经验的融入。②服饰与风度的融入。2.影响(1)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深度点拨](1)多角度理解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孝文帝改革与各民族融合的关系①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②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它向汉族全面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鲜卑族统治者发挥了主动性。2.民族融合就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两种文明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点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解读史料一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注意史料中第一段的“租调”、第二段的“邻长”“里长”“党长”、第三段的“授田”等信息。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抓住“统一的工具”这一观点。【史料应用】(1)上述史料一提到了哪几种新制度?这体现出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什么特点?【提示】制度:新的租调制,三长制,均田制。特点: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史论拓展】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当。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4)认识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规范解答】第(1)问材料一洛阳“礼仪富盛”的变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汉化、北方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融合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回答改革对于后来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的影响。【答案】(1)孝文帝改革中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洛阳的繁荣,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或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解析】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答案】C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使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题干中的谚语即是这一反映。【答案】C3.北魏孝文帝的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有()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③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程度④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儒学加速了胡汉差别的消失,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北魏统治下的中原成为传统文化的中心。①②③④都属于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教育的意义。【答案】A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则是农业化过程。【答案】B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材料一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作答;“措施”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可先选择观点,然后论述。赵翼认为“(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国势……衰”,这可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军事实力的衰弱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等角度思考论述;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可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等角度思考论述。【答案】(1)原因: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措施:如迁都洛阳。(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学业分层测评(九)(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时人描述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正确,“钱绢”说明③④正确,所以选A项。【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解析】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项。【答案】D3.孝文帝曾说:“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为此他()A.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B.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C.继承鲜卑族的祭祀礼仪D.推广汉族的音乐和礼仪【解析】孝文帝认识到礼乐制度对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另一方面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答案】B4.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①任用汉族地主②推行三长制③胡汉服装融合④接受汉族文化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族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步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B项符合题意。【答案】B6.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答案】A[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