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古之圣贤更倾向于认为知识的根源来自于鲜活的事物。事实上事物本身蕴含的“道”是纷繁复杂、深幽无尽的,书本上的“知”都是某些人从某些角度、某些立场去感悟和诠释事物所获得的“知”,而我们读书恰如啜饮经过过滤了的水一般,固然也可以得到一些精华,但事物中的“知”其本身的整体性却早已被破坏了。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也要从多视角多立场去寻找材料,并且永远谦卑地意识到自已现在的“知”距离真正的“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它并非“格物”而来,它没有直接面对那个“物”,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看名著电视剧、名著缩简本,肯定没有读名著本身收获大;所以看哲学译本肯定没有看哲学原典那样气韵通畅;所以从书本上得来的领悟固然可以让你惊喜,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只有经历过之后所得的领悟才能豁然贯通、才能融入你的血液。由上面的阐释即可明白,“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已,它还是一种在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入的推究(“格物”)之后得到的个性化的领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在经过沉淀之后所得到的通透明澈之见识和心得。可“格物”之后得到的“知”一定就会让人“意诚”吗?“所谓意诚者,毋自欺也”,说来十分容易,做来却颇要费些功夫呢。我们犯错误,往往有时候就是一方面很明白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却总抱着侥幸心理,给自己找万般理由来开脱。不自欺,就是不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就是明白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如实地将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贯彻到行为中去。不自欺,即知行合一。当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外在的评价对他而言就无足轻重了,他只会循着心中的“知”去行事,他不需要旁人的监督和评价也能坚持去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格物而后知至”的“知”就足以使我们做到“意诚”了吗?我想,“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至”在意蕴上应该还是有所差别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格物”之后可以得到“知”)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得到的“知”经过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的“知”)。也就是说,“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非得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积累和达到那个水平的“知”之后,方可做到意诚。“知至”即“知”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就会亲近美好而远离丑恶;自然就会明白一些最简单朴素、却在万事万物中都通行无碍的道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判断、荣辱观念;自然就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洞见性和预见性;自然就会明白自欺欺人的愚昧无知和徒劳无功;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很明白为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很明白为何君子能做到“不忧不惧”,故而也就自然更明白“意诚”的意义。关键是,当“知至”的人因为深刻明白“知”的价值而忠实地履践着自己的“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知”融合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自然就会达到“意诚”了。“意诚”者固然可以做到“慎其独也”,但君子光只“慎其独也”还远远不够,因为君子最后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故而君子需要不断修炼,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君子才能朝着那个至高至大的目标不断地上升。故而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揣测,“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比“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意诚”蕴含会不会更丰厚一些?它应该不仅仅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它还可能指向诚实对待自己的局限。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的见识可能存在偏狭,也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由于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正因为对于这种“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这不正是一种“意诚”吗?),君子才会有意识地去规避和克服它们,才会努力不让主观的情绪(愤闷、恐惧、好乐、忧患等)干扰自己的判断,才会不迷信自己的判断,才会尝试着站在更多元的价值立场去进行体会和观望。超越自己的起点,去正视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才能获得更高的胸怀和境界,也才能真正地达到“心正”。另外,“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也应该不仅仅是指“诚实”,还应该包括“诚挚”——对人对己的诚挚,也就是一种“仁”。“知至而后意诚”的君子经过不断地修养,不仅仅会懂得尊重自己,也会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会懂得珍惜自己,也会懂得珍惜他人;不仅仅懂得爱护自己,也会懂得爱护他人。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诚”者经过修炼之所以能达到“心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意诚”者心里不仅仅只装着自己,还装着许许多多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诉求的面目鲜活的他人。故而相对于之前的“格物”和“知至”而言,“意诚”的君子从“心正”开始走出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涵盖着天地众生的更广阔的世界。(选自李兰《格物·知至·意诚·心正》)材料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能获得真“知”,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B.读书如果足够多,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读书少时得到的片面的、零散的“知”,从而也能获得真“知”。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在意蕴上不同,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D.“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在意蕴上相同,都是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有着更高的胸怀和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实”的意思,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也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局限。B.“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挚”的意思,包括对人对己的诚挚,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承认见识偏狭和因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D.“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有对“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因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起点,正视自己。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诚”的理解前后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A.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必慎其独也” B.知至而后意诚“君子坦荡荡”C.意诚而后心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意诚而后心正“毋自欺也”4.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解释材料二中“身修”的内涵。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D2.C3.D4.“身修”首要的是“格物”,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即“知至”;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即“意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即“心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即“身修”;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进而治理好国家,然后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5.材料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按照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行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首先说明“格物”的重要性,即“格物而后知至”,意即“格物”才能致知,要亲临现场了解鲜活生动真实的材料,才能获得真知。其次第二层分析获得真知后如何才能实现意诚,即“知至而后意诚”,以及“意诚”的重要性。然后第三层论证“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两个“意诚”的不同,最后总结修养身心到“心正”的重要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雁过长空,影沉寒水生命只是一种偶然,万千景象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苏轼二十岁那年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陪同下赴京城汴梁应举,经过渑池(今属河南)时,曾寄宿在一座寺庙中,老僧奉闲殷勤招待,兄弟俩在寺壁上题了诗。过了三年,苏轼去陕西任地方官,重又路过渑池,他和苏辙为此作诗唱和,苏轼的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成为诗史上的名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一种很深的感慨首先是触景而生的:不过几年时间,殷勤好客的老和尚已经死了,埋在了一座塔下。他的笑颜、他的声音好像还在眼前吧,可眼前只有一堆埋骨的土。寺庙也已经破败,看不到兄弟俩当年题在墙壁上的诗。那些诗句还记得很清晰吧,可眼前只有颓败的土墙。人的一生很难说有什么既定目标,因为外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人生到处会留下一些痕迹,但那些痕迹很快都会消失掉。那么,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差不多和苏轼同时代,有一位天衣义怀禅师说过一段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意思大致是:大雁从天上飞过,影子投在清澄的水池上。但大雁并不是有意要留下自己的踪迹,水池也无意留住它的影子。雁飞影过,如此而已。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这样去做事,才能行走于万类纷繁的人间。苏轼诗与天衣义怀的禅语有非常相近之处,但两者的视角,也还是有些差异。天衣义怀的话,根源是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未出家时于市中贩柴为生,偶然经过一家客舍,听人诵读《金刚经》,听到这一句忽然醒悟,顿萌出家之志。怎么叫“无所住”呢?简单说就是不执著,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你在“异类”(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中行,有人夸你,你就兴高采烈;有人骂你,你就怒气冲冲;今天流行黄色你就一身黄,明天流行黑色你就一身黑……很快你就神魂颠倒、莫名其妙了。如何又要“生其心”呢?就是讲万事无常,本心清净,但并不赞成执著于空无——执著于空无也是有所“住”。清净的本心不仅对于外界仍然有恰当的反应,有自然的喜怒哀乐,这种反应甚至是更为自如而美妙的。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情与之谐,心与之舞,飘逸之中,欣喜自生。更有“利乐众生,慈悲为怀”,也是一种“生其心”。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人生修炼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破执,而破执首先是破“我执”。人心里梗着一个粗重无比的“我”,贪婪、自大、自卑,永远放不下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聪明,也免不了一叶障目。而一旦破除我执,潜在的真如智慧就得以显现,万象纷呈,因缘分明,心境自如,不受迷惑。(节选自《诗里特别有禅》,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是介绍《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下文准确解读此诗和深入了解苏轼作了具体的交代。B.“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用一段生活经历,形象又含蓄地表明,生活会有疲惫、厌倦,但不管怎样,人都应努力走下去。C.文章引用天衣义怀禅师的一段话是因为他的话与苏轼的诗有相近之处,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这首诗。D.作者解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是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飞鸿踏雪泥留下的爪印、新塔、坏壁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苏轼的人生感慨。B.文章用“天衣义怀禅师的禅语”作为例子,来解释诗歌里含的禅意,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作者认为“诗里特别有禅”的写作意图。C.文章用六祖慧能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萌生出家之志的事例,形象了写出了这句话蕴含的禅意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量。D.文章最显著的语言特点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深人浅出地介绍了抽象难懂的诗意、禅意,达到了既清晰明白,又内涵丰富的表达效果。8.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9.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简要解析苏轼是如何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答案】6.D7.A8.“飞鸿雪爪”比喻人世无常。人生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9.苏轼不执着于个人得失,不受外界变化的支配,面对调徙能保持平常心,做到了“应无所住”。作为一个官员,他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对于外界有恰当的反应。面对问题,能领民抗洪,能筑成苏堤。从而生发了清净的本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中,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选自《史记·贾生传》,有删改)[注]①受釐(xǐ):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B.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C.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D.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秀才是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用来称呼府、州、县学的生员。B.博士是古代学官名称,开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袭,西汉时为太常属官。C.太傅是我国古代职官,多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和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D.九卿是指古代中央政府中九个高级官职,西汉时期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年少有才,精通诸子百家。他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诗书会著文而在当地闻名,因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经推荐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B.贾谊才干卓异,深受皇帝器重。他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其他博士都认为他才能杰出;他也很受汉文帝赏识,一年之内就升任为太中大夫。C.贾谊才高被妒,受到权臣嫉恨。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他,诽谤他年纪轻学识浅,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D.贾谊为人悲观,不愿积极进取。他任长沙王太傅时,自感被贬,内心不快;粱怀王摔死后,他认为自己作太博没有尽到责任,伤心致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4.从贾谊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简要说明。【答案】10.B11.B12.D13.(1)每次皇帝下令让臣子们商议政事,年高望重的大臣都无法应对回答,而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2)贾谊又多次上书,说有的诸侯封地接连数郡,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可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14.趁年轻要努力学习成栋梁;以天下为己任有担当;心胸要宽广,不作茧自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①。惆怅孙吴②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②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③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写景为主,通过“沙漠”“塞垣”这些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的边疆图画。B.颔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诗人登上寒垣所见之景,漫天黄沙令“白日”昏暗,茫茫荒漠显得格外萧条荒凉。C.颈联既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深沉担忧之情,同时也揭示出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之所在。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精炼绮丽,情感极其浓烈。16.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诗歌首联塑造了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颈联和尾联呈现了忧心边事、报国无门、慷慨悲壮的爱国诗人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通过比喻直接描写乐声变幻多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尽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邪曲之害公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昆山玉碎凤凰叫(4).芙蓉泣露香兰笑(5).陈王昔时宴平乐(6).斗酒十千恣欢谑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冬天才开捕。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跳的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这里古朴风貌犹存。店铺里的美食,小笼馒头、青白团子、甘露青鱼、糯米酒酿……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茸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有一个绿荫笼罩、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谧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请代我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的……,它使我十分高兴。B.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C.亲戚说:“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欢天喜地……”D.浮收粮,私派款,强迫民兵捆人……你一宗他一宗,从晌午说到太阳落,一共说了五六十款。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以改写成:“店铺里的美食,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D19.句中把“粉墙黛瓦的街区”比作“两片青色衣襟”,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街区处在河两边,与两片衣襟有相似之处。河两边的街区,由桥连接,整体看去,形状像两片衣襟。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古街区房屋地平、绵密的特点。20.原句用了铺陈手法,把美食一一列出,简洁而又细腻地体现美食的诱人;省略号给人以更多美食的想象,美食的质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表达效果更好,改句语言直白,没有这个效果。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普通一栋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②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③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刺鼻的草屑味,淡淡的。④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真的“老”了。⑤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⑥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⑦我默默走近老屋。⑧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⑨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⑩也许我此刻一如的它们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答案】①“普通一栋”改为“一栋普通”;③“刺鼻的草屑味”改为“亲切的草屑味”;⑥“像在酣睡”,改为“它像在酣睡”;⑩“也许我此刻一如的它们心情”改为“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22.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2023年1月17日,天津港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运营。升级改造一大亮点是拓展应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导引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24小时不间断作业。据介绍,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运用北斗技术实现集装箱码头自动化作业。改造后的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综合运营成本下降10%。【答案】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在天津港全面运营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几千年前,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劝诚人要更了解自己,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绍兴景区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合同6篇
- 酒店安保清洁服务合同样本
- 油气管道维修爆破作业协议
- 一日游活动标准协议2024年版版B版
- 精神科护士录用合同模板
- 研发中心外墙真石漆施工合同
- 食品行业合同执行实习报告
- 物流公司配电房施工合同
- 音乐工作室租赁合同文本
- 《陋室铭》(过关检测)(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附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IT运营管理(ITOM)软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围栏护栏施工合同协议书
- 2021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考核试题及答案
- 第5课《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第1框《理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职专用】《职业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课件
- 2025美国国防部财年美军武器装备采购预算中文版
- 70岁换证三力测试题附答案
- 中华医学会利益冲突声明模板
- 带你玩转VR虚拟现实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DAM10KW中波发射机各单元的检测与调整指导示意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