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_第1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_第2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_第3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_第4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解读: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调整________以适应______的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第一部分:整体把握生产关系: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标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机械化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关系生产资料归属产品分配人与人的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奴隶主按资分配上缴/剩余全部归奴隶主地主资产阶级完全归属人身依附雇佣谁更进步/自由?原因?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方式还有?革命比较?现代中国有两项改革措施明显违背这一原则的,它们分别是?改革是否一定成功?1.前提——2.关键——3.其他因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力)掌握政权/人民支持肯定/否定一次改革/革命的标准是?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改革也在不断前进……改革什么时候才算结束?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学习改革史目的①改革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②改革在社会面临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非常重要,正确有力的\顺应潮流的\符合本国国情和当时实际的改革措施,可以塑造一个崭新国家,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稳定和繁荣.③历史上许多重大改革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对于我们加深认识改革开放巨大意义、深入思考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及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形成都有现实意义。④有利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⑤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学习历史上改革家们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两袖清风、坚持原则的人生态度,学习他们公而忘私和坚忍不拔的崇高品德。历史上重大改革一般要研究:1、改革的背景或原因:方法指导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直接原因3、改革的内容或措施4、改革的影响(积极影响和局限),即评价2、改革的时间、人物或机构(代表阶级、性质)方法指导对改革的评价标准方法指导分析导致改革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等等。春秋时期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请列举春秋战国以来主要的改革变法。试一试变法纷起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春秋时期的改革名称内容含义本质成效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不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鲁国初税亩不论公田和私田,都征收实物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认识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国家名称内容含义成效魏国李悝“选贤任能”,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政治)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特权“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经济)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加强法治,制定《法经》(法律)我国第一部法典;维护秩序稳定政局楚国吴起创建强大军队“卒”使“秦兵不敢东向”秦国商鞅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最为彻底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程标准: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背景)2、了解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与作用,认识其特点(措施)探究:商鞅生活的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特征?①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一、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背景1、背景

政治:经济:阶级:军事:思想: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土地私有逐步得到认可

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

“百家争鸣”

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需要富国强兵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1、背景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经济上政治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私田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阶级关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产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权争霸战争的需要: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上上层建筑分封制、宗法制度崩溃军事上: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法家思想——思想基础根本原因:内在动因:经验教训:思想基础:生产力发展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各国改革法家思想由公田到私田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角色转换平民和逃亡奴隶自耕农贵族、商人地主井田制的瓦解井田私田国有奴隶主私人占有产品要向周王进贡不用进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私田越来越多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大变革时代

1)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2)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3)改革变法的目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称霸天下的欲望。

——富国强兵。

理清基本史实: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初投魏国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得到公孙痤的赏识没有被魏惠王重用弃魏从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秦国的重用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商鞅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商鞅(约前390~338),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商鞅尊崇_____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尤喜______之学。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_____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离魏奔秦李悝“刑名”秦孝公探究: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的《求贤令》

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又为什么能变法?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商鞅投秦,主张变法。游说秦孝公,舌战群臣,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获得赏识;南门徙木,取信于民。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小背景讨论: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旧贵族反对老百姓不信任舌战群臣取信于民南门徙木2、商鞅到秦后

主张变法得到赏识,受封,开始变法商鞅舌战图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宫廷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与他们展开了论战。经过对保守派的批判,商鞅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反映的问题:①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②商鞅变法的坚定信心③商鞅重视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变革现实。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与保守势力展开论战,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商鞅舌战图展开论战徙木立信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朝廷诚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探究: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客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主观:权力集中法家学说民风质朴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迫切性(必要条件)

落后邻国削弱士人游说有利条件历史机遇秦孝公招揽人才主观原因

指导思想:性质: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三、强国之术——变法1、变法的目的和中心(1)目的(2)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1)废除井田开阡陌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经济方面:以农求富

2)奖励耕织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重点优化】1、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活动。1)对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导致经济结构单一;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2、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发展农业生产,可以保证国家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发展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4)商品经济本身发展不充分,不如经营土地(农业)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军事方面:提高战斗力

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2)什伍连坐制度政治方面:加强集权

3)制定秦律,轻罪重刑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分封制国君诸侯诸侯国官吏国君地方县吏县制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思想方面:控制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二男分户“分异”令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收税、征兵、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增加财政收入防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澄清吏治,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

习俗加强集权强兵求富积极作用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了小家庭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富国?体现以农求富的思想习俗加强集权强兵求富积极作用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瓦解了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了战斗力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强兵?满足了应对战争的需要习俗加强集权强兵求富积极作用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普遍推行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否定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利益,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潮流?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废井田,开阡陌指导思想宗旨性质范围商鞅变法法家理论;富国强兵;地主阶级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中心发展农业和厉行“法治”

【重点优化】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变法的核心农战法治1)地位:措施最全面,最彻

底,对旧贵族的打击最严重;历时最久,推行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影响最深远;(

2)变法的手段:在法律上确定封建制度,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3)变法的实质: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4)影响: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考:“轻罪重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轻罪重刑,确实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能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但是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为什么?“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四、变法的结果成功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成功:(1)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2)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的局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原因:成败依据和成败因素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成败因素: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认识和启示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启示:①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②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③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④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⑤改革要讲究策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战国时期几位改革家的人生结局李悝(约前455-前395年)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开创者。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时,招揽了李悝、吴起、西门豹、卜子夏(孔丘弟子)等大批人材。而李悝以“魏文侯相”和“魏文侯师”的身份,主持变法。其最终结局历史上少有记载。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杀。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如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