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二章两晋诗坛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三章陶渊明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目录参考书目1、中古文学论著三种[专著]
/
刘师培著;
陈辞编录.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2、美的历程[专著]:
修订插图本
/
李泽厚著.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3、中国美学史[专著]:
魏晋南北朝编
/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4、中国哲学发展史[专著]·魏晋南北朝
/
任继愈主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5、美学散步[专著]
/
宗白华著.-
[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6、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
罗宗强著.-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7、三国志[专著]
/
(晋)陈寿撰;
裴松之注.-
2版.-
上海:
中华书局,
19598、晋书[专著]
/
(唐)房玄龄等撰.-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589)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宋书·谢灵运传论》
——南朝·沈约
史臣曰: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夫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六义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讴谣,纷披风什。虽虞夏以前,遗文不睹,禀气怀灵,理或无异。然则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於前,贾谊相如振芳尘於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襃、刘向、杨、班、崔、蔡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然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於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摽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遗风馀烈,事极江右。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于义熙,历载将百,虽比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讬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作业】1、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课外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曹植:从人的自觉到文的自觉一、曹操与人的自觉1曹操的生平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2、曹操的诗歌创作。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评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讨论《短歌行》主题陈沆《诗比兴笺》:“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荀攸传》: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何忧哉!”《张郃传》: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总结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讨论: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曹丕: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刘勰论曹丕才气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曹丕与中国文学的自觉一、充分肯定文学地位:“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华止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二、首次提出涉及审美特征的文学观念:“诗赋欲丽”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斯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三、自觉探索作家风格与文学风格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一、曹植生平。第二节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二、曹植的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写法上: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小结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钟嵘《诗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骨气奇高:建安十六年描写同一对象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垂华彩,五色一何鲜,/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曹丕《芙蓉池作》)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飘飘放志意,千秋长若斯。(曹植《公宴》词采华茂:讲究造词炼字起调多工:“高台多悲风”、“惊风飘白日”对句工整:“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音调谐和:“孤魂翔故宇,灵柩寄京师”结语深远:“去去莫复道,深忧令人老”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三节王粲、刘桢和蔡琰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体,不可力强而致。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补充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建安风骨形成原因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良由世积乱离,风衰谷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建安风骨形成原因1、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2、社会原因:战乱频仍3、时疫不断:瘟疫盛行
建安二十二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符厌之,亦可笑也。(曹植《说疫气》)时疫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曹丕《与吴质书》)时疫帝初在东宫,疾疫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大理王朗数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疾疫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竹林七贤(二)入仕.flv二、“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一):聚会.flv4年11月第1版第05冊卷四六至卷五九傳二.PDF
魏晋文人与酒
1、饮酒与对生命的留恋孔融:每叹曰:“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吾无优矣。”
(《世说新语·豪爽》)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曹植: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魏志·陈思王植传》)2、饮酒与享乐荊州牧劉表,跨有南土,子弟驕貴,並好酒。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又設大鍼於坐端,客有醉酒寢地,輒以劖刺驗其醒醉,是酷於趙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嘗以盛夏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二方化之,故南荊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典论·酒诲》)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曰:“原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吴书》)3、饮酒与形神相亲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庄子·达生篇》)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尔而醒。(刘伶《酒德颂》)4、饮酒与逃避社会政治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大将军王敦命为主簿,甚被知遇。裕以敦有不臣之心,乃终日酣觞,以酒废职。敦谓裕非当世实才,徒有虚誉而已,出为溧阳令,复以公事免官。由是得违敦难,论者以此贵之。(《晋书·阮裕传》)义季素嗜酒,自彭城王义康废后,遂为长夜之饮,略少醒日。……成疾以至于终。(《南史·衡阳文王义季传》)仍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受召便述职。时明帝谋入嗣位,朝之旧臣皆引参谋策。朏内图止足,且实避事。弟綍,时为吏部尚书。朏至郡,致綍数斛酒,遗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梁书·谢朏传》)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叶梦得《石林诗话》)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於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籍飲噉不輟,神色自若。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百斛,阮籍乃求為步兵校尉。阮籍嫂嘗還家,籍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也?”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閒共集,不復用常桮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向秀《思旧赋并序》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悯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蹰。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馀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三、阮籍1、生平、性格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其三:佳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址。一身不自保,何况怜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3、阮籍诗小结:(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3、曲折深隐诗风形成原因(1)政治原因: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侧。(《文选》李善注)(2)美学追求:
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淑清。四、嵇康1、生平、性格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环顾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初康居贫,常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恨)之。(晋书·嵇康传)2、嵇康诗歌创作
嵇康的“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3、嵇康的散文创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元261年,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了分化。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这封信在中国书信史上是继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信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体现在两点:1、故意以言过其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自己。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衬出自己的清白、山涛的堕落;二是他丑化自己——那“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让明眼人一看就是虚假的,自己并非没当官的素质,而是官场太腐败,太黑暗,这才是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理由,即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2、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在文中指桑骂槐,出语鄙俗,毫无礼节,表示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敬。有时用比喻愤怒的责骂对方(如“自以嗜腐臭,养鸳雏以死鼠也”)。其实,骂山涛变节只是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和官场的腐败黑暗。3、一般书信皆以言事为主,以简要为重。而此信却有多种文体风格:其犀利透辟的辨析,近似政论文;其引经据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而富有哲理,又像诸子散文;而其嬉笑怒骂,幽默讽刺,又类小品杂文。鲁迅的杂文受魏晋散文影响很大,我们从他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思考与作业】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翻译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返回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主要体现在:(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左思的诗歌创作。左思博学多才,其文学成就是赋和诗歌。其赋名作《三都赋》(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曾名震京师,一时引起“洛阳纸贵”(见注释8)。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则是他的《咏史》诗8首。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小结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第二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王羲之和朋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2、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3、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返回第三章陶渊明陶渊明
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
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幸福。陶渊明成就的秘密在于,他在诗中能开其心扉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中晚年的隐居时期。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出身望族,少有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爱丘山与游好六经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辗转出仕时期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晋书·陶潜传》“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王维论陶渊明之弃官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与魏居士书》,见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八躬耕田园的隐者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终老时期陶渊明逸致图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自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陶渊明的田园诗CrystalGraphicsPowerPlugsTransitionsI饮酒其二多组诗,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等。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陶诗的另一面咏怀与咏史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陶渊明的行役诗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是陶渊明行役诗共有的主题。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朱熹论陶诗“自豪放”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真相者,是《詠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钟嵘评陶诗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丽,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诗品》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陶渊明的影响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苏轼谈陶诗萧统评陶渊明诗文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陶渊明集序》《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一节南朝民歌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三、南朝民歌的特点: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2、语言清新自然。3、大量运用双关语。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作业】
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返回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一、山水诗(也包括田园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大致是: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3、玄学的影响。二、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四、其他山水诗诗人: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第二节鲍照及其创新一、鲍照的生平。(见文学史教材118页注释18)二、鲍照的诗歌创作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三、鲍照诗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与曹丕的《燕歌行》作比较)【思考与作业】1、背诵并赏析谢诗中写景的名句;2、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陶诗与谢诗作比较。返回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一、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永明体的兴起与声律的追求有关。齐、梁、陈三代是永明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诗逐渐摆脱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已成为必然的追求。随着音韵学的发展,四声的提出,在沈约等人的探索、创作中,诗歌声律的规范要求逐渐完美起来。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沈约是著名的永明体诗人,锺嵘在《诗品》中将其诗歌风格概括为“长于清怨”,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①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②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二、齐梁诗人集团: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多是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视野大多停留在宫廷,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衍喜好文学,倡导并鼓励文学创作。萧统受父亲影响和自己爱好,也召集文士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篡了《文选》。3、萧纲文学集团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三、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宫体诗: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形成“宫体诗”。返回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南北文风的交融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但南北朝政权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朝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南北之间,通过使臣往来,导致人才、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第二节庾信文章老更成一、庾信生平二、庾信前期诗文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三、庾信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返回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承包酒席网红合同范例
- 投标工程居间合同范例
- 安装工程中标合同范例
- 汽修店合作合同范例
- 活动类承办合同范例
- 度开口合同范例
- 拆迁顾问协议合同范例
- 工程居间合同范例6
- 陕西省安康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混合练习题
-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 【工程法规】王欣 冲刺串讲班课件 11-第5章-知识点1-合同的订立-知识点2-合同的效力
- 矿山安全生产培训
- 2024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大疆在线测评题答案
- 承包酒店鲜榨果汁合同范本
- 牙体牙髓病学实践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 TCECA-G 0307-2024 数字化碳管理平台 建设评价指南
- 医疗行业智能化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方案
- 预制菜战略合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