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四川概况_第1页
第一章四川概况_第2页
第一章四川概况_第3页
第一章四川概况_第4页
第一章四川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旅游景点导游》目录第一章四川概况第二章四川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第三章成都旅游景点导游第四章乐山市旅游景点导游第五章阿坝州旅游景点导游第六章甘孜州旅游景点导游第七章宜宾旅游景点导游第八章其他地市州旅游景点导游1第一章四川概况第一节四川基本省情第二节四川自然地理第三节四川历史文化2第一节基本省情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大省,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边与青、甘、陕三省相接。全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和青海,在全国名列第5位。一、四川的地理位置3二、四川行政区划第一、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

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7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4个,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为3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4第二、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

除成都、自贡、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30%的还有遂宁、乐山、内江等市。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特大城市,绵阳、攀枝花、德阳、自贡等大城市,广元、遂宁、达州等中等城市,广汉、江油、阆中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5第三、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在32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也不甚合理,城市布局明显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3.75%,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个城市。

6第四、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十分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6%,而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5.48%和31.64%。成都在四川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部地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7第五、地方城市各具特色除了成都这一综合性特大城市外,其它城市功能各有特点。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不仅是“酒城”,还是水陆交通枢纽。乐山、都江堰、峨眉山、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截至2007年底,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4409个乡镇、248个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4822个,村民委员会50182个8三、四川人口(一)总人口增加幅度较大,年增长率增加四川总人口增加幅度较大,年增长率增加,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27915271户,88151705人。四川总人口仅次于河南、山东,是中国第三人口大省。平均每户3.16人,总人口数比2006年增加926481人,年增长率1.15%,比上年上升0.22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5664212人,占51.80%;女性42487493人,占48.20%。男女性别比为107.5∶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8018603人,占20.44%;18岁~35岁的23883744人,占27.09%;35岁~60岁的33126976人,占37.58%;60岁以上的13122382人,占14.89%。9(二)出生人口增加幅度较大,死亡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下降出生人口增加幅度较大,死亡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下降,如2007年全省出生1003776人,出生率为1.16%,出生人口比2006年增加138033人。出生人口中,男性529113人,女性474663人,出生性别比为111.5∶100。2007年全省死亡516461人,死亡率为0.51%,死亡人口比2006年增加107177人。出生死亡相抵,自然增长487315人,自然增长率为0.49%,自然增长人口比2006年增加30856人,自然增长率较2006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10(三)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较大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较大。2007年全省农业人口66751495人,占总人口的75.72%,比2006年增加234097人;非农业人口21400210人,占总人口的24.28%,比2006年增加692384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2006年增加了0.54个百分点。2007年度全省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共有555911人,比2006年减少30093人。“农转非”中:招生35415人,占6.37%;聘用2077人,占0.37%;征用土地214608人,占38.61%;投靠亲属64945人,占11.68%;落户小城镇29980人,占5.39%;投资购房105196人,占18.92%;其他103690人,占18.66%。11四、四川民族(一)民族构成与分布四川省是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22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14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成都、广元、宜宾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01年底,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80万人,有石棉、汉源、金口河等6个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县(区)和宝兴县的硗碛乡、青川县的大院乡等94个民族乡。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区。12(二)民族地区的区位特殊四川民族地区地位十分重要,对全国、全省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有重大影响。它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带,既是长江、黄河及各大支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全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其中长江流域面积28.57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30%),黄河流域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因此,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对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而且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及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三峡库区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民族地区东通成都平原,北连甘肃、青海,西接西藏,南邻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隅,云贵高原西北缘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往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四川藏区的一部分史称“康区”,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13第二节四川自然地理一、西高东低的地势大观四川地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秦巴山地五大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和多高原为特色。地形大势:西高东低,西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而过,黄河在川西北挂角而去。四川地形以阿坝、甘孜、凉山自治州的东界为界线(大致沿东经103°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14(一)东部是著名的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面积达16.2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国四大盆地中最富饶多姿的一个。其轮廓像菱形,因为地表面沉积层以紫红色的砂岩、页岩为主,通常也称为“红色盆地”。1.盆地西部:是“沃野千里,土壤膏腴”的成都平原,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平原地势平缓,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利于发展自流灌溉,垦殖历史悠久,素有“天府”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和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区。152.四川盆地的边缘

由东边的巫山,南边的大娄山、大凉山,西边的邛崃山、岷山,北边的大巴山、米仓山等联结而成。境内的河流大都从这些山地中流出汇入长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娄山界内属古代巴国地域,以山地、丘陵为主,而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部分为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从这里经过流入长江,故历史上习惯于把四川的山水简称“巴山蜀水”。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赞誉。16(1)盆地东缘山脉——巫山山脉

属重庆市地域。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壮丽多姿,被称为中国的山水画廊。17(2)盆地南缘山脉

指宜宾到重庆市所辖奉节的长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脉有大娄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内峰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地。区域内有金佛山、四面山、古蔺黄荆景区、蜀南竹海风景区,以及兴文石海洞乡,筠连溶洞和重庆的万盛石林、武隆芙蓉洞等岩溶地貌景观。18(3)盆地西缘山脉——龙门山、邛崃山龙门山是广元到都江堰市之间、岷江以东许多山脉的总称,主要山脉有九顶山、茶坪山和龙门山,属岷山的东南延伸部分,是一条褶皱断块山脉,也是四川各时代地层发育最全的山脉。境区内有九峰山、蓥华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邛崃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县一线岷江以西山地的总称,主要山脉有巴郎山、夹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线和农业界线:东部为农业区,西部为半农牛牧区。这里有冰川分布,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有著名的卧龙、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有青城山、西岭雪山、峨眉山、蒙山、夹金山等风景名胜区和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19(二)西部是高原山地

四川西部被称为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边缘部分,海拔4000へ4900米,由北向南倾斜,大体上分为两部分:川西北高原与川西南山地。漫长的地质演变,凝练出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举世无双的自然美景;社会历史沧桑,造就了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201.大凉山

介于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之间,是大、小凉山的总称,是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气候和西部干湿交替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因而东西的动植物区系截然不同,有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和螺髻山、泸山等风景名胜区。212.沙鲁里山

位于甘孜州和凉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天然分水岭。主要山脉有雀儿山、素龙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绵亘500~600公里,向南伸人云南境内,东西宽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长、最宽的山系。这里是四川冰川、湖群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在境内稻城县。223.大雪山

位于甘孜州东部,是大渡河和雅砻江的分水岭,由北向南有党岭山、折多山、贡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横断山系主要山峰之一。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峰,被称为“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发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贡嘎山风景名胜区的海螺沟冰川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内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西部的地貌、气候、农业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别,四川西部的所谓“关内”和“关外”以此山为界234.岷山

位于四川西北部川甘两省边境,南北长500多公里。四川境内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脉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沟、黄龙、牟尼沟等。另有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江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岷山还是岷江、涪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源)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24二、迥然不同的气候类型及天气景观(一)气候类型

四川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西部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3个自然气候区的交接地带,再加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呈多样化,东西部差异大,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划分为东部盆地丘陵地区、亚热带气候和西部高原冬干夏雨气候等截然不同的类型。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251.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冬季寒潮入侵较少,夏季热浪进入盆地不易散去。四川盆地湿度大,云雾多,日照较少,全年日照约1000~1400小时,平均每天3小时左右,盆地西南部边缘地区全年日照尚不足1000小时,盆地地区八级以上大风很少,春夏和夏秋之交冰雹较多,并伴有短时阵性大风。四川盆地属温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旱、夏热、秋雨的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四川盆地雨量充沛,但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旱涝频繁。盆地雨量充沛,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的7、8、9月间。262.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川西北高原,就纬度而言,应属亚热带,但由于地势高,却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阳光充足;其年日照达2500小时,同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甘孜是四川境内日照最多的地方,有“小太阳城”之称。石渠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12.5℃,极端最低气温—35.0℃,被称为四川的“寒极”。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气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27川西高原由于诲拔高,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低,雨量少,霜雪多,日照长。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高海拔地区如甘孜、阿坝两州北部在6℃以下。由于气温偏低,故该地区夏季不明显,冬季达半年以上,春秋两季不足3个月。无霜期不超过100天,北部还不到50天,河谷地区可达200天左右。5—9月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高原地区日照充足。高原地区风大、冰雹较多,在阿坝州的汶川、茂县等地几乎每天都有大风,故当地民谚有“松潘的葱,茂汶的风”之说。

283.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

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气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川西南山地有完整的垂直气候分带。如从大渡河畔至贡嘎山顶峰6500米高差的范围内,就生长着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各种代表植物。冰冻带标志的冰川,海拔仅2800米,据说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海拔最低的冰川。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同云南西双版纳的气候相近。干、湿季的变换极为明显,5~9月为雨季,10月——次年4月为旱季。日照充足,冬季温暖,是避寒的天堂。29(二)典型天气景观峨眉山金顶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四大奇观,尤以佛光最为神奇。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类似自然奇观中当属“魁首”,堪称“世界之最”。“佛光”一般出现在下午2:00至5:00间。每当雨过天晴之日,云海较为平稳时,阳光照射在云层中细小的冰晶上产生衍射光,衍射光穿过云层时产生折射,在云层上面形成一个七色光环。它的边缘是红黄色,其次是浅蓝色和紫色,中央镜面为金黄色,阳光照过人头顶,正好把人的头像阴影投在光环中间。古无法解释这—现象。便认为是佛在显灵,在接引“众生”,故称之为“佛光”。在青城山上清宫也可以赏神灯、观日出、看云海瓦屋山光相寺睹光台亦是观日出、佛光、云海的理想场所。峨眉山、海螺沟、西岭雪山、都江堰龙池、瓦屋山等地冬季遍地积雪,是人们玩雪赏冰的好去处。四川的天气景观还有著名的西昌月,每当农历十五之夜,皎洁的一轮圆月像玉盘一般高悬于空中,映照着明镜般的邛海,海因月美,月因海媚,海月交辉,一片静穆空寂,有人赞曰:“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明。”峨眉山洗象池亦是赏月的好地方,有月之夜,月白风清,寒光泄玉,十分优美,人们称乏为“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30三、主要水系及水体自然景观(一)河流四川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号称“千水之省”。四川的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包括黑河、白河,其流域面积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而长江水系的流域面积则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7%,其支流东部的嘉陵江、沱江、岷江、乌江由盆地四周向盆地底部汇入长江。自西向东的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构成平行状水系。长江在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金沙江在宜宾与岷江汇合后始称长江。长江滚滚的江水向东一泻千里,冲破层峦叠嶂,与大海相通相汇。31四川的四大水系32四大水系之一: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在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型河流,水能资源约占整个长江的43%,流域内的森林蓄积量占四川的48%。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砻江,全长1500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攀枝花市境内建成的二滩电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33四大水系之二:岷江水系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35公里,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水力资源丰富,茂县、汶川一带为羌族聚居区;都江堰至乐山为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乐山至宜宾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也是四川漂流旅游的主要河流。34四大水系之三:沱江水系沱江发源于九顶山。沱江进入成都平原后,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条河、青白江于金堂汇入沱江,所以沱江与岷江被称为“双生”河流,金堂以上为上游,资中以下为下游,最后在泸州注入长江,全长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条,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地域之一,主要有广汉三星堆遗迹,成都附近的三国蜀汉遗迹、资中古城、自贡恐龙、盐都遗迹等。35四大水系之四: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因江源位于陕西凤县的嘉陵谷而得名。全长1120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经广元、南充、武胜,到重庆市注入长江。嘉陵江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是涪江和渠江。涪江发源于岷山雪宝顶,流经绵阳、射洪、遂宁等,全长700公里;渠江发源于大巴山,流经巴中、平昌、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并流经广安市全长720公里;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36(二)湖泊景观四川的天然湖泊有近千个,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如九寨沟著名的仙女池、镜海,黄龙的“人间仙境”等。但这些湖的面积都不大,一般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较大的湖泊有泸沽湖、邛海、马湖和叠溪海子。371.

泸沽湖泸沽湖是四川和云南的界湖,位于四川盐源县的左所和云南宁蒗县永宁之间,古称勒得海,俗称左所海。“泸沽”是蒙语“鲁枯”的谐音,意为落水。泸沽湖是高山断陷湖盆,湖周群山环抱,海拔2660米,面积51.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73.2米。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澈透亮,水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是国内不多见的未被污染的高原淡水湖,湖区生活着世界珍禽东方白鹳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黑鹤、白尾海雕以及鸳鸯、白天鹅等。湖畔居住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阿注婚”。38

2.邛海

邛海又称邛池,位于西昌,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3米,最深处34米,这里海拔1510米,比成都市高出几乎1000米,是四川有名的天然渔场和旅游胜地。39

3.叠溪海子叠溪海子是岷江上游地震山崩面形成的堰塞瑚,因位于古城叠溪而得名。位于茂县城北50余公里处,上、下两个海子连为一体,面积3.89平方公里,南北长10余公里,深81米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叠溪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陷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11个堰塞湖。伤亡人数近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备的“中国叠溪大地震”。402008年5月12日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41四、动植物景观(一)丰富的植物资源

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地衣植物800余种,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四川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8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桫椤、珙桐、水杉、秃杉5种,属二级保护的有荷叶铁线蕨、伯乐树等36种,属三级保护的有长色冷杉、樟叶槭等41种,分别占全国各级重点保护植物种数的62.5%、23.9%和19%。全省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42(二)多样的动物资源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1238种脊椎动物,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25种,鸟类615种,爬行类77种,两栖类89种,鱼类23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55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黔金丝猴、白唇鹿、华南虎、四川梅花鹿等33种,占全国的34.3%;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熊猫、猕猴、穿山甲、大灵猫等122种,占全国的40.1%。“国宝”大熊猫的数量占全国的85%以上。此外,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有中华鲟、长江鲟、白鲟、胭脂鱼等8种。43

第三节四川历史文化44(一)在远古时代,四川为巴、蜀两个国家统治着1.蜀国的情况关于“蜀”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像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蜀的祖先:据说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们沿岷江流域南迁进入四川盆地,被称为“氐族”,并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传说中最早称王的是蚕丛和柏灌,以后是鱼凫;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国的西周时期;开明王朝则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45蜀国的几位国王蚕丛-教民养蚕。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蚕丛。他曾经教导当地百姓如何养蚕。在蚕丛的带动下,四川的养蚕业逐渐发达起来。蜀字的本义,就是蚕的意思。蚕丛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别,是向上直竖的。他死后,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后人称这种用石棺埋藏的坟,叫丛目人家。柏灌。柏灌的生平,虽然没有记载,其名字却仍然是历代史官争论的焦点。鱼凫-教民捕鱼。鱼凫即鱼老鸹(guā),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神话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图腾,现温江县一带有不少关于鱼凫的故事和遗迹。46杜宇-教民务农。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他带领蜀族的祖先由山林迁移到平原,建都郫县,教民务农,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产的过渡。开明-教民治水。丛帝,名鳖灵,相传原为望帝之相,善于治水,据说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尧舜,禅位于他。鳖灵继位后国号开明,但他像也禹一样,没有禅让,而是传位于子孙,传到第九世时,他的后继者将古蜀国都城从郫迁到了现在的成都。

47郫县望丛祠是纪念古蜀国两位著名蜀王望帝和丛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望帝祠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庙,南北朝才在郫县建望丛祠,在望帝祠遗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482.巴国的情况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徙,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关于“巴”名称的来历:有三种说法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

49(二)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公元前316年,秦国趁蜀国和巴国发生战争之机,派大将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古代蜀国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蜀”就成了四川地区的简称。因此,三国时,刘备占据四川称帝,史称“蜀汉”;五代时,王建和孟知祥先后占据四川称帝,史称“前蜀”和“后蜀”。50(三)汉代为益州部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51(四)唐代“川”字开始在四川区划中出现唐朝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出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52(五)宋朝“四川”开始出现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53(六)元朝“四川省”开始问世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合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明时分全国为十三行省,今四川即为四川省。清初分全国为十八行省,四川行省区域之西北境已至理塘、巴塘等地。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入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54(七)重庆独立升格为中央直辖市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55二、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一)“天府之国”名称的来历“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职,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有《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觳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是富庶之地。56(二)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57(三)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1.优越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先秦时期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2.独特的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战咯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做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一片笙歌宴舞,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58

(四)十大“新天府”的评定与排名2008年历时将近半年的“圈点新天府”评选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先有20位资深专家组成的“新天府候选地推荐委员会”推出31个候选地,后由网络手机评选与全国百名专家学者对候选地进行打分。最后百名专家投票中,支持成都平原为“新天府”之冠的有95位。成都平原众望所归登上“新天府”宝座首位,再次向世人证明成都平原“天府”的美誉不可动摇。《中国国家地理》第二期公布了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59

(五)成都独占“新天府”鳌头的原因制胜“法宝”地形好少灾害:《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成都的富饶无可争议,而对于这场“生态选美”,成都平原能够取胜,还有一样制胜“法宝”——成都得天独厚的地形。盆地四周是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北有秦岭,南有云贵高原,西有横断山脉,东有巫山等。这些高山高原挡住寒潮入侵,因此四川盆地是个霜雪很少的地方。四川盆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包括长沙、康定、贵阳、西安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寒冻之灾,成都平原却是避风港,成都平原是中国自然灾害最少的地方。”神奇之处气候好少病痛:单之蔷认为这个深处内陆,有“中国腹地”之称的地方,竟是叫人难以置信的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对四川人特别是成都人的健康是积极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会少些,如冷热剧变引起的流行性感冒,还有寒冷地区常见的支气管炎等。受凉和褥热都是疾病之源,甚至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都与气温变化有关。”他认为,四川人很有福气。60三、四川文学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了精美的青铜器文化。汉代文学界的旗手司马相如、扬雄都是四川人。唐代大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其创作的成熟期和丰收期都寓居在四川。宋代有苏氏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就占了3个席位。明代学者杨慎被赞为明代著述第一人。清代有张鹏翮、赵熙等文化名人。近现代文坛上,郭沫若、巴金、李劼人、阳翰笙、沙汀、艾芜等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名人。61(一)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当时有“千金难买相如赋”之称。62

(二)扬雄

扬雄是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前53一公元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被汉成帝召入宫廷,先后任侍诏、黄门侍郎。入朝前,著有《蜀都赋》《逐贫赋》《反离骚》《广骚》《畔牢愁》等。入朝后,他侍从成帝祭祀游猎,作了著名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四赋”,虽明显有模拟,因袭屈原、相如的痕迹,但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能在内容上出新,更以深透的思索见长。扬、马(司马相如)并称,说明了扬雄在辞赋发展中的地位。63(三)陈子昂初唐时期,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仍占统治地位,但初唐四杰已开始对它表示反对,到了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人)更大力扫荡齐梁诗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之中实现革新。在唐诗发展史上,《修竹篇序》是一篇重要的文章,它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陈子昂在其诗歌创作中,鲜明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最为著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总之,陈子昂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64

(四)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五岁时随父入蜀,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境)县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二十岁以后,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游三峡、过白帝城,饱览四川锦绣壮美的山河,从而开阔了胸襟,形成了自然豪放的诗歌风格。李白二十五岁“辞亲远游”,顺长江而下,离开四川,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但是他对四川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蜀道难》《峨眉山月歌》《登锦城散花楼》《上皇西巡南京歌》《朝发白帝城》等等,都是以四川为题材的名篇佳作。李白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生活,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风格,扩大了诗歌的境界,把唐诗推向新的高峰。一千多年以来,李白的诗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诗仙”。65

(五)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创作了大批忧国忧民的文学作品,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二行”(《兵车行》、《丽人行》)、“一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总数达1400多首。因杜诗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美誉,故后人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66

(六)苏氏三父子宋代四川文学界最有成就的当首推四川眉山人苏洵和苏轼、苏辙三父子。当时文人称苏洵为老苏,苏轼、苏辙被称为大苏和小苏,合称“三苏”,他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并称“唐宋八大家”。以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最为出众。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所作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被誉为“文章之宗”,成为后世效法的典范。后人常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与苏轼合称为四大家。苏轼的诗题材广泛,才情横溢,是北宋最有名望的诗人,后人把他和黄庭坚一起并称为“苏黄”,保存到现在的诗作还有4000多首。苏轼的词对后世影响更大,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后人常把他和另一个豪放词人辛弃疾一起并称为“苏辛”。他的词流传到现在的还有300多首。苏轼在赋的创作上也是宋代的佼佼者。他的赋体物写志缥缈多姿,前后《赤壁赋》和《黠xiá鼠赋》《飓风赋》是流传千古的代表作。苏轼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是一位高产作家,保存到现在的作品有《东坡集》40卷、《东坡后集》20卷、《和陶诗》4卷、《易传》9卷、《书传》13卷、《论语说》5卷、《奏议》15卷、《内制》10卷、《外制》3卷。67(七)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朝内阁首辅杨廷和长子。武宗皇帝时举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议大礼”事件顶撞皇帝,被贬云南永昌卫,终不复用。杨慎被贬后,发愤读书写作,作品涉及文学、史学、金石、民俗等,所写诗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明史》称:“明世记涌之博,考据之精,著作之富,推慎第一。”68(八)李调元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号雨村,德阳罗江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早年曾在朝廷为官,后因得罪权贵和坤被充军伊犁。他喜欢购书,家有万卷楼,藏书之多为四川第一家。其著作夸《童山诗集》、《雨村诗话》、《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南越笔记》、《井蛙杂记》等。所著诗才气横溢,不假修饰,为时人所推崇。李调元特别喜欢戏典,他根据秦腔剧本改编的川剧《春秋配》、《花田错》等对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李调元是编撰川剧剧本的第一人,他还亲自在家训练伶童、组织演唱,是川剧创始人之一。69

四、四川史学

(一)谯周

谯周(201~270),四川西充县人,三国时蜀国名士。蜀亡后,司马昭封谯周为阳城亭侯。谯周熟悉古代文献,毕生从事史笈研究与著述工作,著有《古史考》《法训》《蜀本记》《益州记》《三边记》等书,其中以《古史考》最有名。这本书引证旧典对《史记》中的一些谬误作了纠正,为当时学者所推崇。70(二)陈寿

陈寿(233-297),四川南充人,西晋著名史学家。幼年师从谯周,后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西晋任著作郎。著有《益部耆旧传》及《蜀相诸葛亮传》等书。太康年间,他收集三国时官、私著作,撰《三国志》65卷,被誉为“良史”。该书行文简洁,议论持平,但文采不如《史记》、《汉书》。不过以它为蓝本创作的《三国演义》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71

(三)常璩

常璩字道将,四川崇州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曾在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中任过散骑常侍。所著《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名的地方性通史著作,所记地区为今四川、云南、贵州及陕西汉中地区,因在华山之阳,故名。该书记载了古代巴蜀及西南少数民族,公孙述及刘焉父子据蜀,以及蜀汉、成汉的历史,内容翔实,有许多史实是其他正史未能涉及的,特别是蜀史部分较《三国志》更为详尽。72(四)范祖禹

范祖禹(1041~1098),四川华阳人,北宋著名史学家,是《资治通鉴》的主要修撰人之一,具体负责《唐记》部分。还著有《唐鉴》和《范太史集》。其父范镇亦是北宋著名学者,平生与司马光相好,曾参加修撰《新唐书》,著述有《柬斋记事》和《范蜀公集》等。73(五)李焘

李焘(1115~1184),四川丹棱人,南宋史学家。他花40年时间写成《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该书沿袭《通鉴》体例,按年月顺序编撰北宋一代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并对史实加以注释改定,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参考书。74五、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一)川菜川菜是四川菜肴的总称,川菜吸收南北名家烹饪之长,逐渐形成一套成熟而独特的烹饪艺术,与京菜、苏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影响遍及海内外,有“味在四川”、“吃在四川”之美誉。川菜,历经两千多年的凝练,已有4000多个品种,常用于筵席、菜馆的1000余种,名贵菜肴300余种。751.川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认真。川菜在选料上很注意蔬菜的时令季节,根据老嫩程度及颜色深浅的不同选择适当部位。切配精细。注意掌握好刀法,切配原料成什么形状根据菜的装盘效果来决定;在刀法上对整齐划一的形成、式样新颖的图案都有严格的要求。烹制讲究。在烹调方法上,川菜有炒、煎、炸、爆、烤、烩、蒸、拌、焖、贴、干烧、炸熏、泡、炖等38种之多,变化精妙。味别多样。川菜的基本味型为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调合成20多种复合味型,如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鱼香味型、姜汁味型等。762.川菜的菜式高级筵席:用料高档,多为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蔬菜,味重清鲜,组合考究,辣味较少,占总数的1/10左右,代表菜有一品熊掌、干烧鱼翅、樟茶鸭子、“开水”白菜、熊猫戏竹、孔雀开屏、清蒸江团等。普通筵席:又称“九大碗”或“三蒸九扣”,就地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