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_第1页
新型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_第2页
新型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_第3页
新型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_第4页
新型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污水脱氨氮工艺探讨演讲人:杨瑞瑞班级:工环1101班目录氨氮的概念及来源氨氮的危害传统的污水脱氮工艺新型污水脱氮工艺脱氮技术的比较氨氮的概念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氨氮的来源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化工、冶金、石油化工、油漆颜料、煤气、炼焦、鞣革、化肥等

。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生活污水中平均含氮量每人每年可达2.5~4.5公斤此外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氨氮的危害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字内容标题文字内容对人体的影响

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物表现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危害水中的氨氮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亚硝酸胺,长期饮用会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产生致癌的亚硝胺。

传统的污水脱氮工艺

+International+Businesstips有机氮氨氮硝化作用硝态氮废水反硝化作用氮气传统的污水脱氮工艺有机氮NH4+NO2-NO3-N2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有机氮通过酶和微生物作用下释放氨的过程微生物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成氮气微生物细菌、霉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异养微生物:芽孢杆菌、节杆菌、木霉、曲霉、青霉等以HCO3-为碳源,自养;硝化反应消耗碱度,pH下降异养兼性厌氧细菌,缺氧条件下反应

传统的污水脱氮工艺硝化过程:NH4++1.5O2NO2-+2H++2H2ONO2-+0.5O2NO3-反硝化过程:NO3-+4gCOD+H+

0.5N2+1.5g污泥合并:NH4++

4gCOD+2O20.5N2+H2O

+H+1.5g污泥传统脱氮工艺的优缺点工艺流程较长,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由于硝化菌群增殖速度慢且难以维持较高的生物浓度,特别是在低温冬季,造成系统的HRT较长,需要较大的曝气池,增加了投资和运行费用。

在废水脱氮方面,传统生物脱氮工艺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仍存在很多不足以待解决系统为维持较高的生物浓度及获得良好的脱氮效果,必须同时进行污泥和硝化液回流,增加了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系统抗冲击能力较弱,高浓度NH,一和NO2-废水会抑制硝化菌生长。硝化过程中产生的酸度需要投加碱中和,不仅增加了处理费用,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污水脱氮工艺由于传统除氮工艺存在着不足,所以在原有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环境工作者在生物脱氮的理论上有了新的突破,并研发出一些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如:SHARON工艺、SND工艺、ANAMMOX工艺、OLAND工艺等,本节介绍的重点主要为SHARON工艺。污水脱氮工艺SHARON工艺的工作原理: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先在有氧条件下,利用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生成NO2-,然后在缺氧条件下,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将亚硝酸盐反硝化,生成氮气的过程。污水脱氮工艺该工艺实际上是一种短程生物脱氮工艺其反应式如下所示:污水脱氮工艺砂硝化一反硝化系统实现了连续进水,避免了进水控制繁琐,提高了容积利用率;前置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可以利用原废水中的有机物,节约外加碳源,同时由于反硝化是产碱反应,硝化是耗碱反应,可以减少硝化池碱的投加量,甚至无需投加。新型污水脱氮工艺优点污水脱氮工艺优点砂硝化一反硝化系统实现了连续进水,避免了进水控制繁琐,提高了容积利用率;工艺具有流程简单、脱氮速率快、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可节省反硝化过程中所需要外加碳源。可减少25%的左右供气量,降低能耗。生物法脱氮技术总结

从水环境质量角度来看,氨氮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污染问题,氨氮超标严重影响水体质量,而且生物脱氮工艺近十几年来,在氮素转化途径的理论学、微生物学、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短程硝化一反硝化工艺对碳源需求降低,碱度消耗的减少,可以节约药的添加量,简化了处理流程,缩短了反应时间,具有降低系统投资的潜力。基于新的生物脱氮机理提出的生物脱氮概念和技术突破了传统理论,缩短了氮素的转化过程,对能耗和碳的依赖更少,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参考文献(1)氨氮废水的处理技术及发展,刘健、李哲,矿冶工程,2007Vol.27No.04(2)水环境中氨氮危害和分析方法及常用处理工艺,杨玉珍、王婷、马文鹏,山西建筑,2010Vol.36No.20(3)短程硝化过程影响因素与控制条件分析,陈文兵、张云、田猛,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Vol.25No.04(4)脱氮技术研究进展,郑立辉、李磊,燕山大学学报,2007Vol.31No.6(5)氨氮废水生物处理新工艺的研究进展,李宜娟、李彦春,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Vol.22No.2(6)基于厌氧氨氧化和中温亚硝化的可持续生物脱氮工艺,温小鹏、施昌平、谢雄文,环境科技,2009Vol.22No.01参考文献

(7)短程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苏子杰、左椒兰、康建雄,水处理技术,2011Vol.37No.10(8)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李志刚、易红星,甘肃科技,2008Vol.24No.20

(9)废水自养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王舜和、吴伟伟、王建龙、汪群慧,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Vol.26No.05(10)MBBR同步硝化反硝化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