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蒋凤颖_第1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蒋凤颖_第2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蒋凤颖_第3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蒋凤颖_第4页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蒋凤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作人:蒋凤颖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方式的探讨目录目标定位1234目标定位的传统和创新方法低保制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对策思考2目标定位是指把社会保障资源分配给人口中的一个特定子群体(通常是那些被认为是最贫困的人)的过程,即选择最需要或最贫困人群的过程。它是实现低保制度可及与可得性有效统一的可能途径之一。目标定位的传统方法类别定位

根据年龄、就业状况、家庭类型、子女的年龄、健康或残疾状况等来定义不同的类别。财产定位(常用于各类社会救助的等级划分)

对申请人进行家计调查,获得有关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标准确定其是否有资格享受福利待遇以及相应的待遇水平,通常作为第二道程序与类别定位联合使用,即首先确定申请人属于哪个类别,然后依据其所在类别所适用的规定进行家计调查。需求定位

除了对申请人的收入和财产进行调查之外,还需要对申请人的特定境况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如固定开支的调查,这种定位方法不仅用来确定需要,还用来确定对各种需要的给付标准。目标定位的创新方法行为定位

在行为定位方法中,“个人行为”是确定受益资格的重要依据。道德定位

这种定位模式说明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必须使受益者的权利与贡献之间保持平衡,这不仅有助于塑造穷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还对那些“问题人口”即“不道德公民”或“行为失控者”包括“不称职的父母”和“懒惰的母亲”进行重新塑造。加权人口法(适合于中央对地方目标定位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按人头分配资源的方法,但其参照的不是绝对人口数量,而是加权人口数量。个案管理法

个案管理制是指福利当局给每个福利受益人分别制定个人计划并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其申请、评估、受益、回访、复审等相关资料。低保制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贫困家庭“耻辱感”导致应保未保

对一些贫困家庭进行家计调查时所产生的民主评议以及张榜公示等行为会造成对这类家庭或群体的受辱感。如果有子女在学校上学,其父母在一定程度上要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不希望子女在学校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遭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这类贫困居民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耻辱感。而低保救助的前提是在贫困家庭主动申请的前提下,才进行收入核定,通过这种目标定位方式,确定其受助资格。同时耻辱感也与家庭调查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式有关,这不仅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包括社会外界对该群体的定义与看法。低保制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利益驱使的道德风险

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发生,会导致低保制度所救助的贫困家庭不全是应保家庭。比如,很多低保家庭并未达到低保救助的标准,但出于利益的驱使,比如城市贫困家庭在获取最低生活保障资格以后,就会有一系列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之外的其他补助。附带福利项目涵盖了日常生活、教育、医疗、住房、司法等领域的救助。正是由于这些叠加的救助项目,使最低生活保障的含金量陡然增高,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实际困难。这些附带福利项目本身并不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内容,但是要享受到这些附带福利,首要的前提就是取得最低生活保障资格。最低生活保障资格的“门槛”意义就凸显出来。这些使得他们往往会隐瞒自己的收入或通过一些领导、工作人员的关系而得以不被清退出低保制度救助的范围。这些都是利益下的道德风险。低保制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低保制度对象认定及救助方式的困难性

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情况,如有的是同一户口的家庭成员,但并不共同生活,比如外出打工、上学人员等;有的是非同一户口,但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如未迁户口的夫妻、将孩子户口挂靠在别人家、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居等;还有的是非同一户口、不共同生活,但却属于家庭成员,如外地读书、服兵役、服刑人员等。而且,一些个体户的收入没有明确可确认的机制,无法进行审核,致使这一部分对象的识别显得尤其困难。目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家庭成员的确认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救助对象情况的复杂性,贫困群体救助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救助方式必须由单一化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贫困群体困难程度的差异性,也要求救助工作必须由标准统一向分类分层发展。低保制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管理成本控制度低

作为一种遵循选择性原则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不可能将有限的福利资源用到所有人的身上的前提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选择受助的对象,寻找到那些最为需要救助的人群。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与福利欺诈行为的手段,我们需要进行监督,以及为了满足基于个体的需求定位,我们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数据的计算核实,由此带来的成本往往很高。另外,没有提前的预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导致成本过高。对策思考转变传统观念,变耻辱感为权利

首先,政府加强市民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将低保申请视为享受政府赋予自己的权利;其次,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提现工作人员为民服务的态度;最后,还要改变外界对此群体的定义及看法。这些需要政府起指导作用。对策思考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市民素质

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增强市民的诚信意识,宣传各种正能量,以此提高市民素质。然后完善低保的评定制度来制约不实行为。除了在自身申请、家计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外,还要由第三方对目标中抽查一部分进行一定时间的行为观察,包括平时的消费水平、衣食住行等。对策思考低保制度分类分层发展

对低保对象家庭人口数目从户籍认定转变根据具体实际生活人口数目确定家庭成员的认定方法。并且,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甄别不同的救助对象,采取分类分层施保,即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本人的实际困难情况出发,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困难程度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保障,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施保。需要突破以前单纯的依靠家计调查的财产收入定位方式,转向依靠类别定位、需求定位以及收入定位等多种目标定位方式的相互结合和综合运用。对策思考控制管理成本

提前对全民进行低保制度及低保申请的宣传,开展专门的讲解或培训课程让人民了解具体情况,然后由其自己进行需求分类,并上交相关材料。最后由相关部门审核。低保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审核工作量大,光靠低保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让大家都关心、关注低保工作,对于弄虚作假者勇于检举揭发,对于真正困难者热心帮助,从而减少一本分的人力成本。同时,对于管理成本需要进行预算评估,再由第三方监督,防止费用滥用。参考文献:[1]祝建华.可及与可得: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J].浙江学刊,2008,(3):190-195.[2]林闽钢.城市贫困救助的目标定位问题——以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J].东岳论丛,2011,32(5):13-19.[3]王俊刚,袁高鹏.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