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第25篇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孟子》(九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③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引出观点:舍生而取义。第①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作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题。第②层:阐述儒家的生死观。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的问题。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第③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之所以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有丢失它们。一箪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②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第①层:举例“平民”“乞丐”,都有羞恶之心,不愿受侮辱去得那点儿饮食来活命。第②层:以“万钟”为引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并道出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结论。【文学常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写作特色】1.类比论证、道理论证的使用。例如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选取“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抽丝剥茧,逐步深化。【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P50“课后习题四”)【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古今异义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eq\b\lc\{(\a\vs4\al\co1(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eq\b\lc\{(\a\vs4\al\co1(古义:益处,今义:增加))3.一词多义①已eq\b\lc\{(\a\vs4\al\co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亦若是则已矣(句末语气词)))②与eq\b\lc\{(\a\vs4\al\co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4.词类活用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而eq\b\lc\{(\a\vs4\al\co1(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就)))②于eq\b\lc\{(\a\vs4\al\co1(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③之eq\b\lc\{(\a\vs4\al\co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指优厚的俸禄)))④则eq\b\lc\{(\a\vs4\al\co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连词,表承接,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转折,却)))⑤为eq\b\lc\{(\a\vs4\al\co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表目的,为了;做,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做)))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①舍生/而取义/者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③此之谓/失其本心2.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即“所恶有于死甚者”)3.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三、内容探究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示例: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又应该用智慧去维护正义。如:①鲁迅先生,用一百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直到女童被成功救下,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④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节选自《说苑·卷四》)【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为动词,穿衣;后一个“衣”为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添置。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参考译文】【乙】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仍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您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儿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曾子还是不肯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曾子衣敝衣以耕朝服衣冠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乞人不屑也故不为苟得也【解析】A.却/如果;B.穿/衣服;C.同“德”,感激/能够;D.陈述语气。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有“亚圣”之称。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记时器物;【乙】文中的“邑”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D.【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乙】文中的“复往,又不受”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解析】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B.【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但又极度迂腐不堪的形象。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的短文,【甲】文“不食嗟来之食”者与【乙】文的曾子都阐明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之义。D.【甲】【乙】两文的语言特色不同,【甲】文语言严密、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则是语言简洁凝练、叙述详略得当。【解析】B.【乙】文曾子“极度迂腐不堪”这一说法是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第26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下2011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的情节作铺垫。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斗争的高潮。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文学常识】唐雎,战国末期人。《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文章主旨】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写作特色】1.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2.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现实意义】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钻牛角尖,应该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2.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eq\b\lc\{(\a\vs4\al\co1(古义:两个词。“虽”,即使。“然”,这样、如此,今义:转折连词,常与“但是”搭配使用))②休祲降于天休eq\b\lc\{(\a\vs4\al\co1(古义:吉祥,今义:休息))③秦王色挠挠eq\b\lc\{(\a\vs4\al\co1(古义:胆怯,今义:轻轻地抓))④以头抢地尔抢eq\b\lc\{(\a\vs4\al\co1(古义:撞,今义:抢夺))⑤彗星袭月袭eq\b\lc\{(\a\vs4\al\co1(古义:扫过,今义:袭击))3.一词多义①使eq\b\lc\{(\a\vs4\al\co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②徒eq\b\lc\{(\a\vs4\al\co1(亦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③怒eq\b\lc\{(\a\vs4\al\co1(怀怒未发(名词,愤怒),天子之怒(动词,发怒)))4.词类活用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④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以eq\b\lc\{(\a\vs4\al\co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与“为”连用,表示“把……当作”),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②之eq\b\lc\{(\a\vs4\al\co1(愿终守之(代词,代指安陵国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天子之怒(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于eq\b\lc\{(\a\vs4\al\co1(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在),受地于先王(介词,从),请广于君(介词,让),因使唐雎使于秦(到)))④而eq\b\lc\{(\a\vs4\al\co1(而君逆寡人者(表转折,但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连词,表顺承),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⑤其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故/不错意也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④徒以/有先生也2.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3)倒装句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即“请于君广”)3.重点句子翻译(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三、内容探究学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在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时候,用了程度不一样的表达感情的词语,请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P52“课后习题一”)示例: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嘲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沮丧),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③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节选自《荆轲刺秦王》)【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次:次序。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zhèn):用刀剑等刺。【参考译文】【乙】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长跪而谢之曰使人称谢B.图穷而匕首见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欲报之于陛下也D.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乐者【解析】A.道歉/致意;B.表承接/表并列;C.殿前的台阶下/对帝王的尊称;D.因为。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东汉刘向编订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东周”“西周”“秦”等十二国的“策”论。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C.【甲】文中的“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在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乙】文中的“北蛮”,又叫北夷、北鞑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区野蛮的北方民族。D.【甲】文中的“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与【乙】文中的“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判断句和省略句。【解析】A.《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中用排比的手法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发怒的例子,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B.【乙】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荆轲有勇有谋、机智果敢的义士形象。C.【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甲】文用“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衬托唐雎的机智勇敢;【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D.【甲】【乙】两文刻画人物的对白很有特色,而且两文中的主人公和秦王都是针锋相对,人物形象鲜明有个性。【解析】D.【乙】文荆轲对秦王是避其锋芒。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2)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第27篇送东阳马生序(课标篇目)[元末明初]宋濂(九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ɡ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与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交往,曾经快步走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第一段:讲述了作者自己“嗜学”的故事。由于家境贫寒,作者成年以前借书而读的困难,道出了“遍观群书”的不易;成年以后外出游学的叩问,道出了问学的甘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过来。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鲜明的样子像神仙;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然年老,没有什么成就,犹且有幸参与到君子行列里(做了官),并且承蒙皇上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大人后面,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第二段:继续写自己以往求学的艰苦,并道出了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而不觉其苦。然后将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自己目前的境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第三段:写如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之前自己求学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就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托出了“劝学”的主旨。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议论辩驳,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是我的本意啊;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理解我吗?第四段:点明作文的本意,即“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并用假想之论强化了文章的主旨。【文学常识】1.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2.序,文体名,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本文是一篇赠序。【文章主旨】本文作者通过写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优越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德业双修,有所成就。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P56“课后习题一”)【人物形象】1.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关心后学,谆谆教诲。2.马生:品德美好;文辞精熟;态度谦和。【写作特色】1.采用赠序的文体来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给人一种鞭策向上的力量。2.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和抒情。例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支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通过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例如“同舍生皆被绮绣”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是为了劝诫马生要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与作者“余幼时即嗜学”不谋而合,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P56“课后习题三”)【成语】援疑质理【现实意义】1.学习要勤奋刻苦。2.对老师要有礼貌,遇到疑难的问题,要虚心求教,要耐心平和。3.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有恒心,有毅力。(P56“课后习题五”)【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辨”同“辩”)2.古今异义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eq\b\lc\{(\a\vs4\al\co1(古义:借,今义:不真实的,与“真”相对))②尝趋百里外趋eq\b\lc\{(\a\vs4\al\co1(古义:跑,疾走,今义:趋势))③穷冬烈风穷eq\b\lc\{(\a\vs4\al\co1(古义:极,今义:贫穷,穷尽))④右备容臭臭eq\b\lc\{(\a\vs4\al\co1(古义:香气,今义:臭味,气味难闻))3.一词多义①至eq\b\lc\{(\a\vs4\al\co1(礼愈至(形容词,周到),至舍(动词,到达)))②患eq\b\lc\{(\a\vs4\al\co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③备eq\b\lc\{(\a\vs4\al\co1(前人之述备矣(详尽),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完备,齐备),左佩刀,右备容臭(挂着),日侍坐备顾问(准备)))④从eq\b\lc\{(\a\vs4\al\co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随),民弗从也(依从,听从)))⑤若eq\b\lc\{(\a\vs4\al\co1(烨然若神人(如同,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假如,如果)))4.词类活用①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亲手;用笔)②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③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以eq\b\lc\{(\a\vs4\al\co1(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计日以还(连词,表修饰,不译),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为连词,因此;第,二个“以”为介词,把),以衾拥覆(介词,用,拿),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②之eq\b\lc\{(\a\vs4\al\co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结构助词,的),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弗之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抄书)))③而eq\b\lc\{(\a\vs4\al\co1(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但,却),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不译)))④则eq\b\lc\{(\a\vs4\al\co1(则又请焉(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连词,表转折,却)))⑤于eq\b\lc\{(\a\vs4\al\co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向),今诸生学于太学(介词,在)))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余/因得/遍观群书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门人弟子/填/其室⑤不敢/出一言/以复2.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省略主语“余”;“与游”中间省略“之”)②寓逆旅(“寓”后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即“每于藏书之家假借”)②弗之怠(宾语前置,即“弗怠之”)3.重点句子翻译(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抄录书。(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三、内容探究作者请教“乡之先达”时毕恭毕敬,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示例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示例二:可取。我认为“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节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参考译文】【乙】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荻草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余因得遍观群书或因而抄录B.手自笔录自幼所作诗赋文字C.计日以还太夫人以荻画地D.弗之怠神弗福也【解析】A.于是/凭借;B.亲自/从;C.来/用;D.不。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C.【甲】文中“砚”,即砚台,一种石刻的写字文具,供研墨、调墨之用,未列入“文房四宝”之中;【乙】文中的“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D.【甲】文中的“弗之怠”与【乙】文中的“惟读书是务”这两个句子均为倒装句。【解析】C.【甲】文中的“砚”是“文房四宝”之一。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开头就用“嗜学”“家贫”来揭开文章的尖锐矛盾,为下文写作者求学的艰难和意志的坚强作铺垫。B.【乙】文写欧阳修少时读书的艰难,他的经历与【甲】文的宋濂一样:家贫、借书抄录。C.【甲】【乙】两文都谈及勤奋读书,但【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揭示:只要不畏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D.【甲】【乙】两文都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取得成功,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解析】D.【甲】文中没有提到家庭的教育。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第28篇曹刿论战(课标篇目)《左传》(九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第一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鲁国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二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曹刿,春秋时鲁国人。【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及弱鲁战胜强齐的结果,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做出准确的判断,及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P126“课后习题二”)【人物形象】1.曹刿: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②深谋远虑,精明干练;③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出谋献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P126“课后习题六”)2.鲁庄公:①政治见识鄙陋,资质平庸无奇;②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③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写作特色】1.精到的取材、对比的手法。例如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曹刿的精明干练;从曹刿与乡人、庄公的对话中,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2.精练的语言。例如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可矣”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状,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成语】小恩小惠、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间eq\b\lc\{(\a\vs4\al\co1(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鄙eq\b\lc\{(\a\vs4\al\co1(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③衣食所安安eq\b\lc\{(\a\vs4\al\co1(古义:安身,今义:安全))④牺牲玉帛牺牲eq\b\lc\{(\a\vs4\al\co1(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⑤弗敢加也加eq\b\lc\{(\a\vs4\al\co1(古义:虚夸,夸大,今义:增加))⑥小大之狱狱eq\b\lc\{(\a\vs4\al\co1(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⑦必以情情eq\b\lc\{(\a\vs4\al\co1(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⑧忠之属也忠eq\b\lc\{(\a\vs4\al\co1(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2.一词多义①故eq\b\lc\{(\a\vs4\al\co1(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所以)))②从eq\b\lc\{(\a\vs4\al\co1(民弗从也(动词,听从),战则请从(动词,跟随)))③信eq\b\lc\{(\a\vs4\al\co1(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3.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②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以eq\b\lc\{(\a\vs4\al\co1(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情(介词,按照、根据)))②之eq\b\lc\{(\a\vs4\al\co1(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公将鼓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可/以一战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特殊句式(1)判断句民弗从也(“……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①乃入见(省略宾语“鲁庄公”)②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即“必以之分人”)③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即“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倒装句①何以战(宾语前置,即“以何战”)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3.重点句子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2)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三、内容探究1.读完全文,你是如何评价鲁庄公的?请简要分析。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君主,但不是昏君。①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②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说明他军事上无知;③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说明他能够知人善任,善于学习。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示例: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势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选自《吕氏春秋·先己》)【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整修;设置。⑥饬:同“饰”,巧饰。【参考译文】【乙】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造成的啊。”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不用两样菜,不弹琴瑟,不整修钟鼓,自己的子女不穿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有贤能的人。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己。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何以战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C.战于甘泽而不胜溪深而鱼肥D.战而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解析】A.凭借;B.安身/怎么;C.表转折,却/表并列;D.取胜/美好。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C.【甲】文中的“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乙】文中的“卿”指古代高级官名。D.【甲】文中的“何以战”与【乙】文中的“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这两个句子分别为倒装句和判断句。【解析】A.【甲】文中的《左传》,它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开头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B.【乙】文写夏后伯启通过“战而不胜”后的反思和行动,最终使有扈氏归顺。C.【甲】【乙】两文都谈及作战,【甲】文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乙】文则揭示: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的道理。D.【甲】【乙】两文都在文后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取胜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解析】D.【甲】文运用的是叙述的表达方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
第29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标篇目)《战国策》(九下2016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邹忌)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第一段:讲述了邹忌分别向妻、妾、客询问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一事,虽然妻、妾、客因身份不同而在表述和语气上有所差别,但都表示邹忌比徐公美。当邹忌亲自见过徐公而得出相反的答案时,他没有沉醉于他人的奉承之中,而是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侍妾、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并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因而劝诫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第三段: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谏言,根据谏言的不同情况设立了上、中、下三种奖赏,在经历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间节点后,这一政令在国内外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诸多谋臣策士精彩的谋略议论,整体行文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善于连类引譬。文题中“讽”指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指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文章主旨】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人物形象】1.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忠君爱国。2.齐威王:贤明善纳、赏罚分明。【写作特色】1.采用类比的方式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邹忌是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的。邹忌讽谏齐王时,先从自家“比美”的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地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2.语言形象,对话生动。通过妻、妾、客的不同回答,来刻画人物的形象。3.文章剪裁巧妙。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作者大篇幅地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的事,用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应及效果,这一详一略,恰到好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偏听偏信,对于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要听得进去;我们在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达到服人的目的,又能让别人愉快地接受。【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同“熟”,仔细)2.古今异义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eq\b\lc\{(\a\vs4\al\co1(古义: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讥讽))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eq\b\lc\{(\a\vs4\al\co1(古义:君主左右近侍之臣,今义:左面和右面;大约))私eq\b\lc\{(\a\vs4\al\co1(古义:偏爱,今义:自私;个人的))3.一词多义①孰eq\b\lc\{(\a\vs4\al\co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孰视之(同“熟”,仔细)))②间eq\b\lc\{(\a\vs4\al\co1(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又何间焉(参与)))③诚eq\b\lc\{(\a\vs4\al\co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帝感其诚(诚心、诚意)))④美eq\b\lc\{(\a\vs4\al\co1(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这里指俊美)))4.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③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①而eq\b\lc\{(\a\vs4\al\co1(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暮寝而思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时时而间进(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②之eq\b\lc\{(\a\vs4\al\co1(齐国之美丽者也(结构助词,的),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词,代指“徐公”),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期年之后(助词,无实义,可不译)))③于eq\b\lc\{(\a\vs4\al\co1(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能谤讥于市朝(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④何徐公何能及君也(疑问词,怎么)⑤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①吾与徐公/孰美②吾妻/之美我者③于是/入朝见威王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宾语,“客从外来,与之坐谈”)②暮寝而思之(省略主语“邹忌”)③皆以美于徐公(“以”后省略了“我”)(3)倒装句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宾语前置,即“我与城北徐公孰美”)②欲有求于我也(状语后置,即“欲于我有求也”)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即“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者”)(4)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表被动)3.重点句子翻译(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三、内容探究1.邹忌是怎么启发诱导齐王纳谏的?邹忌由家事说到国事,由己及人,运用设喻、类比、以小见大的方法指出“王之蔽甚矣”,从而委婉含蓄地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邹忌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示例:①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发现不足;②善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意见,使别人容易接受;③能以小见大,从个人经历中推出治国的道理。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头脑清醒、心系国家、思维敏锐的贤大夫的形象。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选自《新序》)【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④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⑤卒:终于。【参考译文】【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臣之妻私臣不宜偏私B.期年之后度已失期C.内外不闻吾过人恒过,然后能改D.由宋君观之启窗而观【解析】A.偏爱/私心;B.一整年/期限;C.名词,过错/动词,犯错;D.看。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选自历史著作《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史书,共33篇,分国编次。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C.【甲】文中“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乙】文中“社稷”为土神和谷神的总称。D.【甲】文的“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与【乙】文的“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两句分别为省略句和判断句。【解析】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甲】文借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事告诫君主要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以富国强民。B.【乙】文中宋昭公国破逃亡,到达邻国,感慨“谄谀者众也”,他因听谄媚而亡国,从而醒悟,重振国家,正好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这句话的含义。C.【甲】【乙】两文都涉及君王的反思,所不同的是,【甲】文是齐威王在听取了大臣的进谏之后而开展的反思;【乙】文中的宋昭公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对自己亡国的原因开展的自我反思。D.【甲】【乙】两文语言形象,对话描写十分生动;文章剪裁巧妙,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解析】D.【乙】文没有对话描写,是宋昭公自己发出的感慨。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第30篇陈涉世家[西汉]司马迁(九下2017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作,(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惆怅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如果(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一个受雇佣耕作的人,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第一段:写陈胜的穷苦出生和远大抱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陈胜非凡的抱负。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háng),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shuò)谏故,上使外将(jiàng)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临时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期,按秦王朝的律法,就要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走(抓了回来)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应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秦始皇)派(他)在外面带兵。最近有人听说他并无罪名,秦二世就将他杀害了。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哀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作为天下倡导(起义的队伍),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办成,可以建功立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慑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再把丝帛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的丝帛,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私下派遣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神庙中,在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模仿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建变压器夹框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4年租客与房东安全协议
- 电真空器件测试仪器生产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企业自有停车场租赁及设备维护合同3篇
- 年产xx汽车刹车片项目可行性报告
- 幼儿面包烘焙课程设计
- 2024-2030年新版中国塑料件机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员工入职培训课程设计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壁板真空特殊用油压成型机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丙戊酸镁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沙锅餐饮行业管理公司采购管理手册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展报告
- 李阳100句名言攻克语法
- 个体工商户设立(变更)登记审核表
-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计分方式
- (完整版)机加中心绩效考核方案
- 世界旅游夏威夷英文介绍简介English introduction of Hawaii(课堂PPT)
- 个人简历表格标准模板(Word)
- 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
- 日标欧标英标O型圈汇总
- 777F02板型尺寸及ULD组装高教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