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升本教辅语文_第1页
2023年专升本教辅语文_第2页
2023年专升本教辅语文_第3页
2023年专升本教辅语文_第4页
2023年专升本教辅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致各位专升本考生:一方面当你翻开这本资料的时候,你就是已经下定决心要考专升本了,想好了要去奋斗,给自己一个目的去实现了,不管你现在离考试尚有多久,都为时不晚,语文是一门比较不好拿分的科目。每年的考试时间大体6月初,考试时长120分钟,总分100分,题型及分值:选择题10个(10分),填空题10个(10分),翻译题10个(10分),简答题2个(20分),问答题2个(20分),作文(30分)。《升本教辅》的内容是大纲上的26篇文章+试卷11套。该资料上有很具体的文言文、古诗词翻译及注释,大纲答案及重点知识点。现在请各位务必看完下面的学习方法,且尽供参考。建议方法:一方面,需准备教材,再结合这份资料,前期需要把课文熟悉,每篇课文都简朴的过一遍,了解就行,然后再背大纲上的知识点,其他的知识点起到辅助你对文章理解的作用,重要是以大纲为主,这段过程是很漫长的,或许你会碰到背了又忘的情况,但没关系,记忆这个东西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就要背一遍再一遍,大体有三遍就可以,考前冲刺阶段最后一遍,天天都要规划好自己当天的学习背诵内容,这样才有效果,不会很迷茫。后期(考前一个月)就可以刷题了,一定不要提前做,提前的话你会发现很多都不会,反而会打击你的自信心,并且做试卷时不能翻看课本资料,就当成是闭卷模拟考试。作文建议考前半个月多刷刷实时政治的素材,多阅读作文。总之,语文就是一个字:背!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可以仔细的阅读这本资料,由于它对你来说,也许就是你驶向成功的帆,努力就是风,两者结合起来,成功路上会留下你的脚印,输不可怕,怕才可怕!在此,预祝各位考生升本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加油!目录HYPERLINK\l_Toc884_WPSOffice_Level1一、《白鹿洞书院揭示》ﻩ3HYPERLINK\l_Toc884_WPSOffice_Level1二、《论书院》 6HYPERLINK\l_Toc14371_WPSOffice_Level1三、《学而.第一》ﻩ8HYPERLINK\l_Toc1894_WPSOffice_Level1四、《老子》 11HYPERLINK\l_Toc23259_WPSOffice_Level1五、《大学之道》ﻩ13HYPERLINK\l_Toc16689_WPSOffice_Level1六、《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14HYPERLINK\l_Toc16064_WPSOffice_Level1七、《饮酒》二首 17HYPERLINK\l_Toc2332_WPSOffice_Level1八、《春江花月夜》ﻩ20HYPERLINK\l_Toc6581_WPSOffice_Level1九、《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ﻩ22HYPERLINK\l_Toc27805_WPSOffice_Level1十、《庐山游记》ﻩ24HYPERLINK\l_Toc10425_WPSOffice_Level1十一、《髻》 25HYPERLINK\l_Toc10425_WPSOffice_Level1十二、《采薇》ﻩ27HYPERLINK\l_Toc19738_WPSOffice_Level1十三、《听听那冷雨》ﻩ29HYPERLINK\l_Toc12363_WPSOffice_Level1十四、《会唱歌的墙》 31HYPERLINK\l_Toc18028_WPSOffice_Level1十五、《当你老了》ﻩ32HYPERLINK\l_Toc29408_WPSOffice_Level1十六、《秦晋殽之战》 34HYPERLINK\l_Toc22317_WPSOffice_Level1十七、《垓下之围》ﻩ39HYPERLINK\l_Toc2747_WPSOffice_Level1十八、《留侯论》ﻩ43HYPERLINK\l_Toc13919_WPSOffice_Level1十九、《长亭送别》ﻩ45HYPERLINK\l_Toc27003_WPSOffice_Level1二十、《谢小娥传》ﻩ48HYPERLINK\l_Toc21313_WPSOffice_Level1二十一、《哈姆莱特》ﻩ51HYPERLINK\l_Toc23827_WPSOffice_Level1二十二、《人间词话》 52HYPERLINK\l_Toc14559_WPSOffice_Level1二十三、《羌村三首》 54HYPERLINK\l_Toc3486_WPSOffice_Level1二十四、《短歌行》 57HYPERLINK\l_Toc6952_WPSOffice_Level1二十五、《定风波》 58HYPERLINK\l_Toc6952_WPSOffice_Level1二十六、《无题》二首 60HYPERLINK\l_Toc6952_WPSOffice_Level1试卷1-试卷11ﻩ63-84《孟子·滕文公《孟子·滕文公上》上》原文及注释:HYPERLINK""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的目的,即一个年轻人做学问之前一方面要学好做人。父子间要有HYPERLINK""\t""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亲:亲情;义:道义、礼义;别:内外之别(别,不是生理上的,应当是社会意义上的);序:尊卑顺序;信:诚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中庸章句·第二十章》这就是“五教”的纲目。圣人尧舜让HYPERLINK""\t""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分别如下:(五教: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目:条目;敬敷:认真传布。)《中庸章句·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它说出了学习的规律过程,表白学习应当要“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出路是为了实践。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地贯彻。(博学:广博地学习;审问:具体地询问;慎思:谨慎地思考;明辨:明确地分辨;笃行:忠实地去贯彻。)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周敦颐《通书》《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就是学习的顺序。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周敦颐《通书》《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HYPERLINK""\t""迁善改过。--修身之要言语忠诚诚实,行为敦厚恭敬;制住怒气,克制欲望;改正错误而不断地向善。《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这是修身的原则.HYPERLINK""\t""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求学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复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都是为了明确真理,而不是为了计较一己的功名。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正其义:匡复正义;明其道:阐明道理。)《孟子·离娄上》《孟子·离娄上》《论语·颜渊第十二》这是处事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HYPERLINK""反求诸己。--接物之要自己所不乐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过来检查自己。右接物之要。这是接物的原则。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别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HYPERLINK""戒谨而恐惊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我HYPERLINK""\t""私下里关注古代圣贤用以教导人学习的这些方法,其意图无非在于要人们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再推及旁人,并不仅仅是要人们强识博览撰写诗文,以钓取声名利禄。现今求学的人们,却都违反了古代圣贤的这一意图。然而,圣贤用以教育人的方法,都涉及在经典之中,有志之士,本就应当熟读深思并加以问辨。假使能知道明理修身是当为之事,并自我严格规定,那么,哪里还用得着别人创设规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呢?当今,就学有规则,对待求学的人来说,这已属浅薄了,而这些方式又未必合于圣贤之意。所以,不再把这些东西用于这所学堂,而是专门选取圣贤用以教人学习的大原则,条列于此,揭示于门楣。诸君假如能互相讨论共同遵守,身体力行,那么,当思想、言语、行为发生时,能使人小心谨慎并感到畏惧的,必然有更加严厉于所揭示内容的。假如有人不这样做,或者做了出违反的事情,那么这个揭示作为规则,就定能对他发生作用,因而是不能忽略的。诸君还是要认真思考啊!(窃:私下里;义理: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徒:独,仅仅;固:原本,本来;持循:犹遵循;大端:谓事情的重要方面;戒谨:小心谨慎。)(1)掌握朱熹的生平、学术成就。朱熹(1130-112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文学上强调文道统一,重道德修养,以致用为主,反对浮华,在诗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有《朱文公全集》。(2)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李渤、庐山国学、白鹿洞书院、朱熹重修、四大书院之首)。第一个阶段:唐代奠基,李渤养白鹿。第二个阶段:南唐李昇创办“庐山国学”(又称“匡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第三个阶段:北宋占领江州,“庐山国学”被毁,本地人建“白鹿洞书院”。第四个阶段:南宋辉煌,朱熹上奏折复建,兼任洞主、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充实图书、亲临讲课,广邀学者到书院讲学。陆九渊讲“义利之辨”、王阳明讲学白鹿洞。求学真诚、治学氛围宽松自由、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第五个阶段:元、明、清办学不断。第六个阶段:清末取消书院。光绪二年(1876年)改成了“林业高等学堂”。“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之首,今江西九江)、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嵩阳书院(今河南商丘)、应天书院(今河南郑州)九江三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源于周敦颐)、东佳书院(义门陈的家族学堂,在德安)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3)概括并理解本揭示的重要内容。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条博学审问为学之序慎思修身:言忠信,行笃敬明辨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笃行处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教条的进一步阐释(4)熟读本文,并识记本文的前半部分。(5)翻译本文。附:最后一段阐释立“学规”的目的和因素?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素:真正求学的人,是不需要别人创设规矩禁令来严格规定自己的,学习应当是自觉自为的。古代圣贤有很多教育人的经典名言,所以不需要此外找条条框框作为白鹿洞书院的规矩。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1)对宋元明清的教育有着不同限度的影响2)成为当时和后世书院学规的范本3)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学校里,《白鹿洞书院》仍然被奉为校训,称之为“白鹿洞精神”3、说说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一方面,他提出了教育的主线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成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它规定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从学规文本之后的解释可以看出,朱熹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规定了封建社会“大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是讲明道德的所以然,这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把世界观、政治规定、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这对现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书院》黄以周(1828-1899),本名元同,后改以周,以元同为字,号儆季,浙江定海人。生平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辑有《军礼司马法》、《子思子辑解》,后收入《儆季杂著》。原文及翻译:今之书院,在古为天子藏书之所,其士子之所肄业者,在汉谓之讲堂,亦谓之精舍,或谓之精庐。《华阳国志》: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为书院之权輿。而其名实始于唐开元之丽正。丽正本曰修书院,乃乾元之旧殿,后又改为集贤殿书院,其制与汉之东观、兰台等,初非士子肆业之处,此犹今之文渊诸阁也。至宋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府四书院(石鼓建于唐元和间,白鹿建于南唐升元中,其初皆不名书院),又别有嵩阳、茅山书院,其地不在朝省,而有天子之赐书,故额之曰“书院”。其书不能如今文汇、文宗、文澜之富,而谓之院,亦犹今之称阁也。译:现在的书院,在古代是天子藏书的地方,而学子们学习的地方,在汉代是称为讲堂,也称为精舍、精庐。《华阳国志》记载:文翁设立文学精舍讲堂,是书院的开始。而书院之名实际是开始于唐代开元年间的丽正书院。丽正书院本是修书院,是乾元时期的旧殿,后来又改为集贤殿书院,它的规格和汉代东观、兰台等同样,一开始都不是学子们学习的地方,这就相称于现在的文渊阁等地方了。到宋代有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白鹿洞书院建于南唐升元时期,它们一开始都不叫书院),此外又有嵩阳、茅山等书院,这些书院都不在朝廷,但又都有天子颁赐的书,所以匾额上都题名“书院”。这些书院的藏书不如现在的文汇阁、文宗阁和文澜阁丰富,它们称为院,其实相称于现在的阁。(肄业:修习学业;权舆:起始;朝省:朝廷。)沿及南宋,讲学之风聿(yu)盛,奉一人认为师,聚徒数百。其师既没,诸弟子群尻(kao)不散。讨论绪余,习闻白鹿、石鼓诸名,不复加察,遂尊其学馆曰“书院”。其地乃私尻也,其书之有无,不可寻而知也。其师开馆授徒,不啻(chi)汉之立精舍设教也;其学党同伐异,互相标榜,亦不减汉之守家法,而有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之蔽也。于是洪容斋谓学校、书院并立非盛政,明张大岳遂令天下书院一切罢毀。揆其意,在振学校而一风教,而学校卒不振。好古之士无以勤讲贯、资观感,为害滋大。吾谓学校兴,书院自无异教;学校衰,书院所以扶其敝也。洪、张所言,岂通义哉?第自明季以来,制艺日盛,经史日替。所肄之业,“四书”文,八韵诗;所请之长,乡大夫之耄而无学,并经史之名不能悉数。有文教之责者,为之滋惧。又以今之书院,弊已积重,习亦难返。为之经营胜地,构造新馆,选绩学之士,讲论其中,若阮文达之课士,其最著也。然文达于浙曰诂经精舍,于粤曰学海堂,皆不曰书院,非有见其命名不典与?

译:到了南宋,讲学风气盛行,(他们)将一个人奉为老师,聚集学子几百人。当老师去世之后,这些弟子还是群聚不散。(他们)讨论细碎的学问,经常听到白鹿洞和石鼓等书院的名气,不通过任何的辨别,就将他们自己的学馆尊称为“书院”。他们那些地方是私人集会之地,而到底有没有藏书,不需要去看便可想而知了。那些老师开办学馆,专家生员,不异于汉代设立精舍进行教学;他们学问上党同伐异,互相标榜,也和汉代经学家守家法差不多,都有安于自己所常见、诋毁自己所不见的毛病。因此洪迈认为学校、书院并立不是好现象,明代张居正于是下令罢毀天下所有的书院。揣测他这样做的意图,其实是想振兴学校而统—教育,但是学校最终还是没有振兴起来。喜欢读书的人失去可以勤奋讲习和浏览讽咏的地方,这样会导致更大的危害。我认为学校发展起来了,书院自然就没有异教;学校衰落,书院就是用来填补学校教育缺失的。洪、张两人所言,难道可视为普遍的真理吗?只是从明末以来,写八股文日益风行,经史之学日益废弃。弟子学习的功课,无非是些八股文和试帖诗;弟子请教的老师,是乡绅大夫中年纪老迈而没有学问,甚至连经史之书的名称都说不完全的人。凡是可以意识到教育责任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是会产生恐惊心理的。再者由于现在的书院弊端越积越多,习惯也很难转换。(不妨)为他们选择比较好的地方,建造新的馆所,(然后)选择饱学之士,在其中讲学。就像阮文达专家生员,是突出的例子。然而阮文达在浙江的讲学之地称为诂经精舍,在广东称为学海堂,都不称作书院,难道他这样命名就不合规范吗?(聿: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尻:本义指屁股,这里指聚集;绪余: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习闻:常闻;不啻:不异于;蔽:同“弊”,弊病,弊害;揆:揣测;振:同“震”;一:统一;卒:最终;勤:尽力、认真地去做;讲贯:讲习;滋:更加;第:只是;替:同“废”;耄:年老的意思,约70至90岁;悉:所有。)吾友朱肯夫视学湖南,欲迹文达之所为。有人来告以事,余谓之曰:“其名取吾浙之精舍,其规则取学海堂,请以斯语达肯夫。”后肯夫颜之曰“校经堂”,一取诸文达之治粤云。

译:我的朋友朱肯夫督学湖南,想模仿阮文达的所作所为。有人来告诉我这件事,我对来人说:“学馆之名可以仿效我们浙江的精舍,学馆的规则就仿效学海堂,请将这话转达给肯夫。”后来肯夫将他的学馆命名为“校经堂”,这完全是仿效阮文达在广东的事迹。(绩学:饱学;不典:不合规则;视学:督学;迹:追寻、学习;颜:题名、命名。)(1)从本文理解古代书院的发展历史(讲堂、精舍、丽正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书院的衰落与罢毁)。汉代:谓之讲堂、精舍、精庐。《华阳国志》: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为书院之权舆。唐代:丽正书院(其名实始于唐开元之丽正)宋代(繁荣时期):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南宋:书院的衰落与罢毁明代:张居正罢毁书院书院的两大职能:藏书、教育(2)理解作者认为的宋代书院的“敝习”。徒有书院之表,而无书院之实。后来书院成为纯粹聚会之地做学问党同伐异,互相标榜,境界狭隘。(3)理解作者认为的书院的出路,并能阐发自己的观点。选择饱学之士作为老师讲学风气开放,不固步自封,不党同伐异,不互相标榜。讲会,会讲制度(4)熟读并翻译本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涵义。《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不久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时:名词作副词,准时、时常;习:温习、练习;说:通“悦”,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恼怒、怨恨。)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做人的主线,主线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主线啊!”(犯:冒犯;鲜:少;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倒装句;务:专心、致力于;本:主线。)(有子在此言及的是做人的规律问题,强调做人的主线是仁德,孝悌又是仁德的主线。)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巧、令: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省:察看、检查;忠:尽心竭力;信:诚信;习:温习。)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开支而又爱惜官吏臣僚,役使农民要不误农时。”(道:通“导”,治理;乘:辆;敬事:谨慎行事;时:农时。)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尚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谨:寡言少语;汎:通“泛”,广泛的意思。)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可以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可以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说没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第一个贤:形容词作动词用,尊重;第二个贤:指有德的人;致其身:献出自己的生命。)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牢固。君子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重:庄重;无:通“毋”,不要的意思;过:过错、过失;惮:胆怯、畏惧。)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长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日趋忠厚诚实了。”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积极求得的,还是人家国君积极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凭借温顺、善良、恭敬、节俭、忍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抑:还是,表达选择的文言连词;其诸:大约、或者。)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离开人世后,要看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以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孝顺了。”(其:他的,指儿子;行:行为举止。)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可贵。先王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管大小事都由此出发,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由于为了和谐而去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行的。”(节:节制、约束;近:符合,接近;义:合理的,有道理的。)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符合于义的)话才可以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干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复:实践;远:使用用法,使……远,避免;因:依靠,凭借;宗:尊奉,尊崇。)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规定舒适,敏锐灵活的办事而谨慎的说话,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无求:不规定;正:匡正)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但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纵,怎么样?”孔子说:“还行,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有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同样,切磋它,琢磨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你能从我讲过的话中领略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往:已发生的事;来:未发生的事。)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患:忧虑,怕)(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编写、作者、思想及在文化中的意义等)。《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重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思想集前代思想、文化之大成,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可以准确翻译字词句。(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附:重要思想观点:做学问不仅要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且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生活中注意加强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而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核心,在于履行孝悌忠信等礼的准则,只有这样,才可以立足于社会。四、《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著作。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原文及翻译:水的“七德”水的“七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最善的人仿佛水同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解决,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可以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由于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上善:不是一般的善,最佳的善;恶:讨厌、不喜欢;几:接近;正:同“政”;尤:过失,差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认为是,反能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干长期。正由于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式:模式,法则;矜:矜持;长:领导者;唯:由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认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作:开始。)ﻫ含义: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由于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准备,并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哲学方面:遵道有无,师法自然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揉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此章通过讲述曲与全、枉与直、漥与盈、敝与新、少与得、多与惑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4)背诵或熟读本文。五、《大学之道》(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大学》录存于西汉成书的《小戴礼记》,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曾参,又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年鲁国人。封为“邸国宗圣公”,尊为“宗圣”。宋程颢、程颐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重新编定章次。朱熹在二程基础上再次编排整理,分《大学》为《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基本观点,“传”是对于“经”的解释、阐述。朱熹后又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2)可以准确翻译字词句。原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成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成的境界才可以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可以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可以心里安定;心里安定才可以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可以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主线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明明德:第一个“明”,使…明,即彰显;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成最佳的境界;至:最;得:获得;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主线。)(解析:徳这个汉字,古代写作“悳”,直心即是德也。德的本意,指的是一颗天真率直的心。真心谓之德,真情谓之亲,草木萌芽者皆谓之民。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大学之道,在于你能否明白你那颗晶莹透明的真心,在于你能否用那颗真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在于你能否到达本性纯洁的至善境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结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结识、研究后才干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干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干端正;心思端正后才干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干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干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主线。若这个主线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也许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也许的。这就是智慧的主线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齐:治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壹是:一切,一律。)(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三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目是目的,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大纲的具体途径,其中“修身”是主线,也是关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成完善的境界。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修心炼己、实践道德的目的,是为了以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归于道德社会的状态。

六、《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识记陈寅恪的基本知识;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江西九江修水)人,著名历史学家。1925年被清华大学聘任,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元白诗证稿》、《柳如是别传》。(2)识记王国维的基本知识;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伯隅、静安,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国学大师。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生平著作60余种,研究领域涉及文学、美学、甲骨文、金文等。著作有《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3)可以准确翻译字词句;原文及翻译:海宁王先生自沈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译:海宁县王国维先生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两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同事都对他怀念不已。他的弟子受到王国维先生的教导熏陶有些年头了,特别想要做点什么以永远纪念先生。大家一致赞成:适宜在美石上刻文,用以展示给后世的人看。所以,大家推荐陈寅恪撰写碑铭文章,寅恪推辞了几次也不能罢休,所以恭谨地承继先生的遗志,将这个志向告知天下人和后世人。词如下:君子读书、治学,都是为了让心智和志向摆脱俗世(陋见)的枷锁,也只有这样,真理才干得以发扬传播。思想假如不能自由还不如死了算了。古往今来的仁人、圣贤一同为之死身(守护)的精微义理,又岂是那些庸俗、僻陋之人敢于仰望的。王国维先生用他的死来展现自己独立、自由的意志,他的死并不是人们议论的是为了一人的恩怨,或者一个姓氏的天下的兴亡呜呼!在讲堂旁边树立这块石头,是为了寄托对先生的哀思,表达我们永不忘怀,也为了记述这位哲人难能可贵的气节,彰显茫茫无边的天地大道。我们不可以知道后世怎么评价先生的著述,也许在某些时候并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许有些时候人们发现他的学说有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唯有他这种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可以经历千万年,与天地同样长远,与日月星辰一起永远闪耀着光芒。(煦育:养育;有以:通过某种方式;永:延续;佥:全,皆;HYPERLINK""\t"_blank"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无竟:永远;俗谛:世俗的道理;殉:为某种目地而牺牲生命;章:同“彰”,彰显;三光:日、月、星。)(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性;铭的功能在于警戒褒赞;铭的选材要仔细斟酌,具有典型性;铭的文辞要简洁有力,意韵深厚。(5)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文章共写了两部分:1)写碑铭文的缘由2)写碑铭文的内容铭中内容重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集中阐释了王国维自沉的深刻意义,昭示于世,破除世俗庸鄙猜测集中赞扬了王国维崇高的学术品格,并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预言了王国维的学术品格可以与日月星辰一同到达永恒。附:1、王国维自杀的四种说法?殉清说个人恩怨说悲观厌世说殉大伦、殉文化说(以陈寅恪为主)2、碑文一般是歌功颂德的,并且讲宄“为尊者讳”、“为逝者讳”,本文却有“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的说法,你认为这样写有没有违反了碑铭文的一般写作规则?答:合乎情理,由于弘扬王国维之学术精神,与实事求是的评价及成就,并不矛盾,对王国维精神人格的尊崇,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学术成果都绝对对的,不容置疑,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崇尚真理、弘扬独立认知的原则。3、你如何评价王国维的自杀,如何看待自杀这一社会现象?答:王国维的自杀是痛感传统文化衰亡,回天无力,绝望而死,乃是一种为了更高、更伟大的文化精神目的而自杀,不可容易否认,以身殉抱负,令人肃然起敬。为生活细节而自行了断,则实局限性取。4、这篇文章的当代意义何在?ﻫ答:启发我们重新结识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声明、确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现代社会和学术研宄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5、你是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的?答:这句话是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文中,对王国维崇高的学术品格的高度赞扬。其实也是陈寅恪先生自己一生的学术及人生追求+自己的见解及重要性。(如: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必须做到:不为政治所左右。不为名利所左右。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权威所左右。/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要有生命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要树立对的的义利观,要有知行合一的道德认知。)《饮酒》二首(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宋初著名诗人。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分为三类:饮酒诗、怀咏诗、田园诗;有《陶渊明集》(谢灵运,南北朝,开创我国山水诗)原文及注释: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ﻫ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ﻫ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ﻫ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如何表达。ﻫ(《饮酒》组诗共20首。结庐:构筑房屋,这里指居住。人境:人们居住的地方。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真意:从大自然里领略到的人生真谛。)ﻫ(2)概括诗歌主题,能结合现实思考陶渊明的精神在现代的意义。1)表达作者对黑暗统治社会的憎恨与厌恶2)抒发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3)描写农村风光和农民的劳动生活4)抒发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3)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1)清新的笔法2)质朴的语言忘的是污浊黑暗的官场,不忘的是自由的田园。3)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忘的是污浊黑暗的官场,不忘的是自由的田园。=1\*GB3①平淡与纯美的统一忘的是做官的“我”,不忘的是恬淡自然的“我忘的是做官的“我”,不忘的是恬淡自然的“我”。=2\*GB3②情景理的统一忘我: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写诗人悠然间完全沉浸到自然韵致的“物性即我”的忘我心态。忘却的是叙说的语言,不忘的是心灵感受到的生命的真谛。ﻫ忘却的是叙说的语言,不忘的是心灵感受到的生命的真谛。忘言: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写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4)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由于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昂首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故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假如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故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5)背诵本诗。附:陶渊明《饮酒》(其五)以“心远”二字总领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请简述之。答:《饮酒》(其五)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重要描绘诗人归隐后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现陶渊明抛弃世俗功名,返璞归真,融入自然,乃至“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全诗以“心远”二字总领全文,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三层意蕴层层推动,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其田园诗歌恬静率真风格的充足体现。第一层“忘世”。开篇四句描绘超脱世俗功名后精神世界的虚静心态,颇有深致的“大隐隐于市”的忘世情怀。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写诗人悠然间完全沉浸到自然韵致的“物性即我”的忘我心态。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写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假如将“见”改成“望”,行不行?答:不行,“见”是无意识地看,比“望”更符合诗的意境。本自采菊,无意望山。王国维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你是如何理解?ﻫ1.无我之境:可以从多方面去看:

一是取物成象自然质朴;

二是心物交融天然契合;

三是内在情志平淡幽隐;

四是观物心态虚静物化。2.无我之境:“惟于静中得之”。4、主题思想:诗人通过三忘三不忘的人生选择,最终摒弃世俗功名,返璞归真,悠然自得地融入自然,达成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其九译: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ﻫ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携酒远道来问候,怪我与世相离分。ﻫ“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ﻫ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举世同流认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仕途做官诚可学,违反初衷是迷心。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倒裳:因急忙迎客,穿颠倒了衣裳。子:指田父。欤:疑问词。田父:老农。好怀:好的情意。疑:责怪。乖:不合,违反。褴缕:衣服破烂,形容贫穷。

尚同:崇尚与世俗同流。汩(gǔ):同“淈”,搅混。禀气:禀性、天性。

纡辔(pèi):回车转道的意思。纡:绕弯。辔:马缰绳。违己:违反自己的本性。讵(jù):岂。迷:糊涂。)附:1、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当然,陶渊明的安分守己,乐天安命的思想也给后世文人以悲观影响。陶诗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更为积极和广泛。八、《春江花月夜》(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张若虚,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扬州人。张若虚、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为“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汉书.苏武传》《春江花月夜》享有“以孤篇压倒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之誉。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汉书.苏武传》原文及注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干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译: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仿佛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仿佛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拜别,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哀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断移动的月光,应当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断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春江花月夜》创自南朝陈后主叔宝。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霰:细密的雪珠。汀:水中的空地。纤尘:微细的灰尘。无穷已:没有穷尽。已:止息。但见:只见、仅见。白云:此喻指游子。去悠悠:形容白云缓缓飘逝。不胜:经不起,受不了。扁舟:小船。逐:追逐。月华:月光。度:同“渡”。可怜:可惜)春江花月图--画面美,意象:春、江、花、月、夜景物美意境:优美邈远,清幽静谧(1-8)情感:美好兴奋快乐春手法:景中含情江花哲理美--人生哲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月(9-16)夜“白云”与“扁舟子”共同特点:漂浮不定“不胜”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成难以忍受的限度情感美“徘徊”: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17-36)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不忍拜别与后文“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鱼龙”“潜跃”用了用典的手法,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2)通过反复朗诵,体会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3)分析本诗是如何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的?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如同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全诗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4)体会本诗初步具有的大唐气象。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紧扣春、江、花、月、夜五景结构全篇,构建了一个晶莹澄澈的审美意境。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5)背诵本诗。附:1、“月”是全诗的灵魂:•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ﻫ•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础是“哀而不伤”清谈谈你的感受和认知?答: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九、《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了解李白的生平、创作风格、代表作及与庐山的关系。李白(701-762),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李白的生平:蜀中求学,崭露头角(701-725)出蜀远游,求道访友(725-735)移家东鲁,供奉翰林(736-744)离开长安,漫游南北(758-762)巫山遇赦,病逝当涂(758-762)五老峰背的青莲谷及青莲寺,就是因李白而得名。日照庵、黄云观,则是分别取自他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黄云万里动风色”的诗意。用典,李白以楚狂自比,表达了对政治前程的失望,暗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创作风格:李白的诗歌充满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表现出李白豪迈、正直、傲岸的性格。用典,李白以楚狂自比,表达了对政治前程的失望,暗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原文及注释: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ﻫ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夸张、比方、渲染庐山顶上观长江的壮美景色。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夸张、比方、渲染庐山顶上观长江的壮美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用典,追怀谢公,隐逸之志。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用典,追怀谢公,隐逸之志。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ﻫ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互相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耸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ﻫ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茸云霄莽莽苍苍。ﻫ翠云红霞与朝阳互相辉映,鸟儿也飞但是吴天广又长。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ﻫ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ﻫ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ﻫ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飞向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并愿接待卢敖共游太清。)注: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明湖:鄱阳湖。二峰:香炉峰和双剑锋。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大江:长江。黄云:灰暗的云色。雪山:白色的浪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谢公:谢灵运。琴:和的意思。叠:积的意思。服:服食。先期:预先约好。九垓:九天之外。太清:太空。(2)通过本诗体会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风格。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方。想象丰富,善于借助神话传说。感情豪迈开放,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跌宕多姿,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本色天成,洋溢着乐府民歌的味道。(3)理解本诗的感情基调。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诗歌不仅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抱负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缥缈虚幻的境界,一方面又留念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景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李白豪迈与忧愤交织的感情。1)豪迈:面对庐山的壮丽景色,作者胸中充满豪迈之情。2)忧愤:壮志未酬的苦闷,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4)背诵这首诗。附:李白诗歌的重要思想: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真挚动人。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如何的心态?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对庐山的雄伟、秀丽的景致作了形象的描绘,既反映了李白身上那种独特的豪迈不羁的个性。(4分)由于安史之乱中无辜下狱,又遭流放,诗中又表现了作者内心有着无限幽愤之情,希望在山水中超越黑暗的现实,进入到自由由在的神仙世界。(4分)所以,诗中反映出作者比较复杂的心态,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2分)《庐山游记》(1)了解胡适的生平、治学特点及与庐山的关系。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五四”时期,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治学上提倡:怀疑主义,毕生唱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2)体会本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的写作特点。庐山游记与一般游记的不同在于,他不循古人登览寄慨的旧格,指陈故史,也不深藏什么典据,只是随记着山行的零扎,似无专心而游山之乐却久含在字句里。重要以考证为主,体现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言必有证(实证)的学术态度。(3)理解胡适所说的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人中国的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是胡适先生在《庐山游记》中对庐山文化做出的著名论断。(2分)可依据方方的《一个人改变一座山的历史》及自己对牯岭的理解,说说西方文化在牯岭的侵入。(8分)牯岭开发始于十九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开始,成立以李德立为主席的大英牯岭执事会,将所设地皮,编号出售,于是500多幢不同国别不同风格别墅相继建成,分别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居民好几千,使得这里就像一个微缩了的世界,成为中国近代最美丽的花园山城。

那里的建筑被称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世界近代博物馆,那个年代的牯岭的政治风云,扑朔迷离,显示出无穷变幻的魅力。《髻》琦君,原名潘希贞,著名散文家,浙江省永嘉县人。作品有《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头》、《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以及《琦君自选集》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母亲年轻,“我”年幼,依恋着母亲。第二部分(第3段):母亲的秀发、螺丝髻与姨娘更乌亮的秀发,大大的横爱司髻对比。第三部分(第4-8段):母亲一式不变的鲍鱼头与姨娘各式各样的发髻对比。(发结纠缠心结)第四部分(第9-10段):母亲稀稀疏疏的短发与姨娘简简朴单的香蕉卷。(发结与心结初解)第五部分(第11-12段):姨娘来台后的丝丝白发与当年美丽的横爱司髻作对照。(发结与心结全解)第六部分(第13段):抒发人生的感悟。

艺术特性:以“髻”为中心线索凄迷而幽怨,笔法细腻。琦君散文的创作特点:特点之一:忆旧怀人,笔墨细腻特点之二:见微知著,感悟人生特点之三:描绘习俗,点染风光特点之四:淡雅素朴,温柔敦厚人物性格特点:母亲:古董,自甘淡泊,受到父亲冷落。姨娘:爱打扮,颇俏丽,讨得了男人的欢心。父亲:对发妻与小妾的思想偏向常聚于眉头溢于眼神。本文行文特色:叙述简洁,描写精微,文字清丽典雅。(1)概括本文的主题情感。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怀;俯视历史,超越人生的领悟。真实的写出了在旧式婚姻下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宽容平和的态度来展现她们身上的美好。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放在“永久”的时空去思考。(2)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生万象的复杂性和人间爱的广博与宽容。文章开篇点题。由回忆母亲年轻时的发髻写起,打开记忆的闸门,一幅幅承载女性人生情感的多彩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我们分明感受到人生历程中的两种境遇冲撞心扉:1)爱情与美丽带来的欢悦与明朗2)衰老与孤独带来的凄凉与伤感。(3)体会《髻》中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的意味,作者是如何将它与“发髻”这个核心意象建立联系的。“这个世界,宄竞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表现出作者对岁月的流逝、青春的难驻和人生的苍凉感慨。(3分)对于这种感概,作者以女性的独特视觉和细腻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象征女子青春美丽的富于特性性的核心意象展开叙事。(3分)回忆“我”的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袞老,终而相继去世的人生历程,从而倾注了各种复杂的情感。(2分)这种感慨深沉委婉、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环环递进,步步进一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特有的宽厚和温柔爱意。(2分)(4)仿照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特点写一篇散文。附:1、简析《髻》中“我”对姨娘的情感变化。ﻫ本文作者以女性的独特视觉和细腻体察力,在短短的篇幅里,借助于发髻这个观测点,倾注了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对姨娘的同情和怜悯,这份感情深沉委婉,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只是它并不粘滞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进一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特有的宽厚和温柔爱意。文章作者因同情母亲而对姨娘产生的恨意,前面一直没有流露出来,直到姨娘来上海这一节才以一句“我已经早已不恨她了”婉转道出。“兴“兴”的写法,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原文:写戍卒归途中悲哀痛苦的心情。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因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直接写战事,写战斗太频繁、生活太艰苦、处境太危险。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ﻫ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ﻫ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ﻫ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ﻫ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ﻫ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ﻫ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写戍卒归途中悲哀痛苦的心情。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因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直接写战事,写战斗太频繁、生活太艰苦、处境太危险。译: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ﻫ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由于猃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由于猃狁故。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哀愁又烦闷。

心中哀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ﻫ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哀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ﻫ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断。

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猃狁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薇:今野豌豆苗。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莫:同“暮”本文指年末。靡:没有。猃狁:指北狄,匈奴。不遑:没有空闲。启:跪,危坐。居:安居。柔:柔嫩。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载饥载渴:又饿又渴。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使:使者。聘:问候。刚:坚硬。阳:十月。靡盬:不断止。启处:指坐下来休息。孔:很,非常。疚:痛苦。尔:花盛开的样子。维何:是什么。常:同“棠”,棠棣花。路:大车。君子:指将帅。业业:壮大的样子。捷:接,指交战,接战。骙骙:马强壮的样子。依:指乘。小人:指士兵。腓:掩护。翼翼:安闲的样子,指马训练有素。戒:戒备。棘:急。依依:茂盛的样子。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很大的样子。迟迟:缓慢的样子。)(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是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所做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直陈其事,大体相称于叙述、描写;比是比方;兴是感物起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久戍不归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悲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对战争的不满,但同时也流露出保家卫国的自豪感。(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采薇》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动,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1)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白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开家乡之长期,寄托着越积越深的思乡念人之情;2)是由“采薇采薇”起兴“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采薇》中情景交融的佳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分)一是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2分)二是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兴奋、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历经战争劫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2分)三是离家出征时快乐,战后回家时悲痛,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也正蕴含在这反常之中;当你为这反常心理找到合理的因素和解释时,诗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2分)四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强烈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导致这变化的因素,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2分)(5)熟读本诗。附:1、本诗前三章写采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以采薇起兴,再现行役之苦。

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2、第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和武器装备时,运用什么手法?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ﻫ对比。这两章写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的同时,表露对自己阵营的一种自豪感,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如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艺术特色?比兴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注重细节:通过对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劳累奔波,饥渴难当的描写表现战争的残酷。情景交融重章复唱: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以“乡愁诗人”著称,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著作有《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ﻫ与谭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文章结构:第一层(1-4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