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语文阅读_第1页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语文阅读_第2页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语文阅读_第3页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语文阅读_第4页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高中语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守正出新,用好教材东莞高级中学

李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特点: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

守正:没有全盘推翻以往的教材体例,也没有轻易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特别注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使整套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和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衔接过渡。

出新:贯彻了教改精神,落实了新课标理念,突出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颖活泼,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模块化”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每册中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与“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四个单元,两个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每个单元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三个板块组成“单元提示”简要说明单元教学要求以及学习重点、难点与学习方法;“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注重经典性,兼顾时代性,古代诗文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4道题,略读课文有2-3道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空间。表达交流:包含写作和口语交际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话题探讨”、“写作借鉴”、“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梳理探究:语文专题活动,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名著导读: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探究三个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选文比较重视经典性和适合教学。做一点比较,南方某种新课标高中5册所选的当代文章数量高达45篇,有许多出自不见经传的作者,甚至出自高中生,这大概体现所谓的时代性,所选文章比较活,好读,学生也可能更有兴趣,但经典性明显不够,有的还不太适合教学。而人教版所选当代作品只有24篇,都是名家之作。人教版是比较看重经典性的。那些沉淀下来的,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才有资格进入教材,因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有些传统的选文,虽然经典,可是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还是落选了。——温儒敏1.注重经典性,培养对文化的尊严感:2.古代诗文比重明显增大古诗文32课42篇,中外现代文一共33课37篇。古诗文所占比重相当大。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文,是历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思想和艺术才华的结晶,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思想、文化、生活信息和语言智慧,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思想和语言的宝库。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韩军文言文中,一体四面,相辅相成。确定什么作为教学重点,如何进行学习测试,体现了对古文教学价值的不同判断。

针对以上特点,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立足教材,思考这些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价值,探究教学方法。是为“守正”。1.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2.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也是优秀散文作品。在其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3.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言文的“言”在当今社会中使用的概率极低,但是文言文最核心的“文学、文化”部分,却显然是哪怕再历经百年依然葆有活力与魅力的部分。“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但它绝不是学习文言文的终点。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文化传承,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有一位外国的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经典常谈》序

我一直主张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经典就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而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们心上扎根,这更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我因此建议在中学选修课程里,应以经典作品的阅读作为一个重点。比如开设《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作品选读。——钱理群

问: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终落点——文化的传承与反思?答:从文本“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

教学这篇课文,在文言文教学必经的解字释句阶段后,或评说历史,或评述故事,或评价人物,很容易走上一条“泛语文”的道路。在这个教学的岔路口,“往哪里去”是一个问题。其实在这个岔路口,还有一条通向“语文”的康庄大道,那就是从文本“炼字炼句处”读出文化意味来。这样,就能平中见奇,常中见险,陈中见新,朴中见色,读出文章的生命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思考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为什么不说“广其西封”?放肆,肆无忌惮。写出晋君之欲。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国”指?为何不言明?3.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指?为何不言明?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上对下)为什么用“赐”5.夫晋,何厌之有?前面有意隐掉,做足铺垫后说出来,意思就放大了,刺耳了。6.将焉取之?能不能用“得”?攫取,夺取。“取”的本意是打仗时把战俘的耳朵割下来,用这个字,让人有“切肤之痛”我们应该努力践行一种由语言到文化的文本解读与文言教学方式。

读出字里行间的文化意味,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往往把背景的历史性叙述当作文化,把主题的扩展性提升当作文化,然而,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真正的文化意味一定是立足文本、立足语文的。着眼字词之间,文本的罅隙之间,进而探寻文化的内蕴,方能够寻得文言文真正的文化意味。

从最低要求来看,如果在一堂课中,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古汉语实词、虚词、句法上有点进步,这已经是有效的教学了;如果在疏通文字障碍的同时,还能在文学修养、传统文化、篇章结构上有一点收获,那就更值得肯定;如果通过一篇诗文的学习,学生对某位作家、某类文章、某种古代文化现象产生兴趣,那就是超额完成任务了。——郑桂华

我们可以尝试以课文为出发点,进行拓展性教学,开展一些专题研究性学习。是为“出新”。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赤壁赋》

“出入”和“生死”问题使中国几千年中无数文人(包括王羲之、苏轼)陷入思考乃至困顿,其核心问题乃是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某类文化现象)

苏轼是我国宋代的著名文人,他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并形成一套独立的人生处世哲学。面对生命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人。(某位文化名人)

专题一:古代文人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佛教有一个大智慧,认为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人有生老病死,时有春夏秋冬。“在中国艺术里,无论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的及时行乐、莫负年华也好,无论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的济世救民、建功立业也好……都由时间的情感化而加重了生死感受和人生自觉的分量。它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生死问题…”

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可见他没有走出困境。李白曾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开出了“秉烛夜游”的药方,“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