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祝勇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17日)19.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20.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1.第③段中的加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9.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20.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菹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21.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19题详解】题干是“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述层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给文中划分层级,然后概括各层层义,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关联词将各层层义连接起来即可。本文,通读后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三自然段,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第三部分,第四至七自然段,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第四部分,第八自然段,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然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关联词将这四个部分的段意连接起来即可。【20题详解】题干是“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主要在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可以从文中筛选出“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的优点和缺点。【21题详解】题干是“第③段中的加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对集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够掌握,论证方法的作用都是为证明论点正确,是论证说理更明白有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本题划线句子“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没有人会在手机上阅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之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在结合本段文字,可知此处列举没有人会在手机上阅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之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点睛】此题考查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一共四种;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议论文考试论证方法是必考的,所以掌握它的答题格式是很重要的。1、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xx比作xx,证明了xx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2、对比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xx观点;3、道理论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xx,使论证更有力,更有权威性;4、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xx例,证明了xx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此句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手机不适合阅读沉静的、意蕴深刻的文字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手机阅读改变了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观点.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19题。国商张謇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涵的内容很多。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张謇曾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18.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6分)

19.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8分)

参考答案:18.(6分)①商人阶层的社会权利少;②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商业发展;③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每点2分)19.(8分)①既从事经商事业,又坚持儒家社会理想;②历经艰苦,给后代很多启发;③有着耀眼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④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每点2分)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记录了不断重演的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于是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意义之一在于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让他们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值学术研究的最佳年龄,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创立新亚书院的另一个意义是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薪火的人,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校歌的目的在于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这也是新亚书院创办的重要意义所在,使之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毫无学术成果,并认为他这样做很不值得。B.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含恨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同时也反映了傅斯年为人心胸狭窄,容不下不同意见的人。D.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E.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1)BD(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和C不给分)(2)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②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能够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归依。②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才能不及中人。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古之学者必有师。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参考答案:13.D

14.D【13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A项,景——影;B项,无——毋;C项,生——性。故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题中A项,中人:今义,中间人;古义,普通人;B项,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C项,学者,今义,有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况伯律,名鐘,号龙安,江西靖安人。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大明宣德五年,皇上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伯律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伯律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伯律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初,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立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伯律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伯律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伯律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伯律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伯律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伯律。伯律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伯律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始伯律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伯律有恩。至是,伯律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伯律尝丁母艰,郡人诣阙乞留。帝特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伯律为政,廉洁刚正,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伯律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伯律矣。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A.伯律乘传至府

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会苏州等九府缺

会其怒,不敢献C.属县逋赋四年

举匏樽以相属D.伯律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

乃为装遣荆轲8.下列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B.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C.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D.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宣德:是皇帝的年号。古代皇帝在位时都会有年号,死后也都会有谥号。B.户部:中国古代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C.丁母艰:在古代,遭父母之丧称为“丁忧”,也称“丁艰”。遭父丧也称“丁外艰”“丁父忧”,遭母丧也称“丁内艰”“丁母忧”。D.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也可指官吏任期届满。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古代官职级别。10.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A.伯律知恩图报,他先后得到过尚书吕克声、吴江平思忠等人的恩惠,得到了升迁。后来他特地让儿子服侍他们以为报答。B.苏州、松江曾经赋税繁重,伯律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伯律都协助大力办成。C.伯律虽然出身于武将,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D.伯律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只是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1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初,伯律以吏事尚书吕克声,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2)伯律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参考答案:7.B

8.C

9.C

10.B

11.(1)起初伯律以属吏(的身份)事奉尚书吕克声,吕克声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2)伯律于是除去繁杂苛细的赋税(或?征收?),定立法规,有不便于民(或?对百姓不利)的事情,立即上书朝廷讲明。【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要求选出“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A项,乘:乘坐/乘:四匹马拉的车。B项,两个“会”都是“恰好碰上”之意。C项,属:有管辖关系的,隶属/属:类别,同一类人。D项,为:与后面“所”构成“为……所”,表被动/为:动词,准备。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中使”“花木禽鸟”“郡佐”“卫所将卒”“小民”“伯律”“迹”,虚词“及”“者”“以”“而”,“中使”为专有名词,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作“中使”的后置定语,以上是“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太监”,“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作“踵至”的主语,意思是“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太监接踵而至”,意思独立,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以前,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太监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前/中使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伯律在/敛迹不敢肆。故选C。【9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A项,“古代皇帝在位时都会有年号”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B项,“户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说法错误,户部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D项,“秩满:指官吏的俸禄很多”说法错误,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内容理解与原文一致的一项”,A项,“他先后得到过尚书吕克声、吴江平思忠等人的恩惠,得到了升迁。后来他特地让儿子服侍他们以为报答”说法错误,伯律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让儿子服侍的方式来报答的只有吕克声。C项,“伯律虽然出身于武将”说法错误,原文是说“伯律虽起刀笔”,刀笔吏: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D项,“只是在他之前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说法错误,应该是: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初”,起初,当初;“以”,介词,用,凭;“吏”,属吏;“事”,事奉;“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对……感到惊异;“其”,代词,他,他的;“荐授”,推荐授予;“仪制司主事”,指仪制司主事之官。(2)中“乃”,于是,就;“蠲”,除去;“烦苛”,繁杂苛细(多指法令);“条教”,法规,教令;“事不便民者”,定语后置句,有不便于民(或“对百姓不利”)的事情;“立”,立即;“立上书言之”,立即上书朝廷讲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况伯律,名钟,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伯律以属吏(的身份)事奉尚书吕克声,吕克声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赏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开始处理事务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犊。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伯律于是除去繁杂苛细的赋税(或?征收?),定立法规,有不便于民(或“对百姓不利”)的事情,立即上书朝廷讲明。当初,清军御史李立在征兵时为政暴虐,府同知张徽秉承李立的心思,动辄用酷刑压制平民改配军籍。况钟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只役及本人的一千二百四十人。苏州府属县拖欠的赋税共四年未收齐,总计七百六十余万石。况钟请求适当改为征钞,被户部部议时否决,但从此后颇有所蠲免和减征。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太监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虽然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况钟死后李从智、朱胜相继为苏州知府,也都是奉敕书行事,但是敕书中信用倚靠的程度都赶不上况钟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传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①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②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③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④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注】①从:堂房亲属。②辟(bì):征召。③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市肆。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④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道德一项是A.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B.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C.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D.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B.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扬之意。C.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2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D.孟郊和贾岛并称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B.韩愈说话率直,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没有听从,使得韩愈气的发怒。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2)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参考答案:10.D11.B12.C

13.(1)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洎、故相、延誉、由是)(2)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以、累、自喻、怜)选自《旧唐书·韩愈传》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10.试题分析:“李愬”作后句的主语,“愬妻”另一事件,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要断开,“命翰林学士段文昌”是“诏令”的内容,不要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李愬”作后句的主语,“愬妻”另一事件,断开,“禁中”是“出入”的对象不要断开,“命翰林学士段文昌”是“诏令”的内容,不要断开。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近十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参考答案: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D项,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A.“防止”与“不再”搭配,使要表达的意思表反了,应去掉“不”。B.“不管”这个连词不当,应改为“尽管”。C.“仿造”就改为“制造”。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9.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用对联形式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上下联合计不少于14字)。[法新社雅典8月27日电]在8月27日进行的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中国的刘翔旋风般赢得了胜利,从而重新划定了男子短跑赛场的“势力范围”。刘翔,这个21岁的上海大学生,成为第一个登上奥林匹克男子110米栏领奖台的中国人,并因此被载入史册。决赛中,从始自终一路领先的刘翔将对手拉下了2米多,这种差距在奥运水平的此类比赛中是少见的。历史上,田径赛场上的短跑项目——100米、110米栏和200米——始终是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的势力范围。但在今天的110米栏决赛中,刘翔既战胜了非洲裔选手特拉梅尔(美国籍),又击败了非洲——加勒比裔选手加西亚(古巴籍),从而打破了他们对短跑项目的垄断,让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这一向来被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视为“私有领地”的项目中占得了一席之地。身为所有中国人和亚洲人的骄傲,刘翔目前已把目光投向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想在自己的家门口卫冕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似乎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参考答案:上海刘翔勇“跨”雅典好手;世界体坛劲刮中国旋风。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文言文相比,白话文的劣势是全方位的。一言以蔽之,白话文缺少了“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