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泉州市玲苏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敢怒敢言的马寅初叶永烈

未名湖的湖水是平静的,北京大学却从来不平静。每当我回忆起母校,脑海中常浮现三位命运坎坷的老校长的形象,而北京大学的历史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

记得,那是1981年。我步入北京医院高干病房,看望作家高士其。病房里是那样的安谧,使高士其那嗯嗯喔喔的“高语”显得格外清晰。突然,从敞开的窗口,传来一阵尖厉的痛叫声,我为之一惊。“是谁?”我问高士其夫人金爱娣。“是马寅初,得了直肠癌,住在隔壁。”金爱娣答道。虽然我知道高干病房是不许随便串门的,但是我在看望了高士其之后,还是向值班护士提出:“我要去看看303房的马寅初先生。”“你是他的什么人?”值班护士问道。“我是他的学生。”我一边说,一边掏出我的工作证。“他正病重。你看一下就走。”值班护士终于同意了。白被单拥簇着一张圆脸,光秃的头颅上只有几根稀疏的白发,虽然20多年没有见过他,我还是一眼就认出这位年已99岁的老校长。病魔正折磨着他,他的脸还显得往日那般和善。可惜,他已耳聋目眩,无法交谈。我大声地在他耳边喊道:“马老,我是您的学生!”他,微微一笑,颔之而已。我向老校长深深一鞠躬,轻轻退出病房,默默祝愿他早日康复……1957年,我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时,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校长马寅初写的《热烈欢迎新同学》。在开学典礼上,我见到了他,矮矮胖胖的个子,身体非常结实。他用一口“绍兴官话”向同学们讲话,他的脸像弥来佛似的,总是笑嘻嘻的。宿舍31斋的的走廊里挂着《光明日报》。1959年,我吃惊地在《光明日报》上,看到连篇累牍的“批判”马寅初人口论的文章。不久,就连大饭厅的墙上,也贴出“批判”大字报。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大字标题:“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尔萨斯?”也就在这时,我读到马老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反驳文章,他“明知寡不敌众”,却“单身匹马,出来应战”。最使我感动不已的是,他身陷重围之际,依然念念不忘北大的学生:“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此后,虽然马老被撤掉北大校长之职,但是他的“不屈不淫”,他的“敢言敢怒”,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真理是时间的儿子。只有发现真理而又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选自2007.12《名人传记》,有删改)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看望作家高士其时偶尔知道了自己的老师马寅初,于是怀着敬佩之情,又看望了他,这说明马老在学生心中有地位。B.文章特别提到,入学“领到《迎新手册》,首页便是马寅初校长写的《热烈欢迎新同学》”,这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种自豪感。C.在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中有一个标题,“马老,你是哪个‘马’家——马克思还是马尔萨斯?”写大字报的人是指马克思的“马”。D.从马老反驳的文章和他的战斗经历可以看出,马寅初不但是一个知识渊博、负责任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个不向无理者屈服的人。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人物传记主要表现的是马寅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至于他的为人和善,文章只是一笔带过。B.马寅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看清楚我国发展慢是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C.由学术讨论升级为政治围攻,强加“中国的马尔萨斯”等罪名,出现此种现象,既是马老个人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D.整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敢怒敢言反对专制、不屈不淫的知识分子形象。14.“马寅初先生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发现了真理,而且在于勇敢地坚持真理。”他发现了什么“真理”?他又是怎样“坚持真理”的?(6分)答:

15.文末写道,“真理是时间的儿子。”如何理解这句话?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12.C(从全文看,马克思是被肯定的,马尔萨斯是被否定的,因而标题中的“马”应该是指“马尔萨斯”)13.D(文章在塑造马寅初这个人物形象时,只用了语言描写,没有行动描写)14.发现“真理”是指: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我国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必然增加太快,发展就会缓慢,也就很难迅速强大。

“坚持真理”指:勇于“单枪匹马,出来应战”,不屈不淫,敢怒敢言,决不向压力及困难低头,坚决与专制独裁以及批判真理的人斗争;处境特别艰难时,仍奋战不息,坚持真理而不惧牺牲生命。(6分,两问各3分,大意符合即可)15.“真理是时间的儿子”是指:真理需要时间及实践的检验;是否是真理,时间及实践可以证明。

马寅初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新人口论”,这个真理却荒谬得遭到了批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人们终于认识到,“新人口论”无比正确,对中国及世界贡献都很大。(6分,“理解”2分,“简析”4分)2.论述类文本说笑钱钟书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17.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幽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1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参考答案:17.真正的幽默是灵动的,不矫揉造作的;真正的幽默是别有会心的、发自内心真诚的笑;真正的幽默具有感染力,能让别人跟着笑;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6分)

18.首先以东西方文献资料为例,阐释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是不可人为的;接着提出了“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的观点;与小花脸式的假幽默相对比,最后指出真幽默的内涵与境界。

19.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幽默文学’不能提倡”的观点,讽刺了那些把幽默当成主义或衣食饭碗的幽默文学作家。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试题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一般说,比喻论证不宜作为一篇文章论证的主要方法。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具体到个体而言,作文也是认识自我的绝佳方式。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我们称赞一篇作文写得好,其实就是称赞这篇作文中有作者独特的发现和感受。如何发现生活的美,如何正确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问题,这些都有赖于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题目,也要学习找寻属于自己的角度,有不同于别人的表达,这就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其它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寻找公共答案。是印证已有的科学,而作文最需避免的恰恰是雷同,它不是求同,而是求异,是重在表达个体。你所看到的事物、表达的见解越特殊,越有说服力,这篇作文的价值就越大。作文教育为孩子的情感抒发、自我建构保留了一条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作文没有现成的结论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记述,完成对一个问题的思索。那就要开动想象力,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心感受,并善于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里的秘密。这样的思维训练,是精神成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丰富性的具体表现。不少人担忧孩子个性压抑,创造力不足,困于各种考试而不敢有冒险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现实,毕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求稳是多数人的心理选择。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由作文而来的语言训练,也是最好的思维训练。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表达出来,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找寻最佳表达方式,是一个难题。既要遵从文体规范,又要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还要在文采上有风格、有特点,这种语言驾驭能力、文体驾驭能力的培养,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与想象的世界,一个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通过思想来实现一种精神遨游,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摘编自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

释放创造活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是字词教学的延伸,是一种技能,作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B.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C.作文写作不能照搬套用,要开动想象力,要学会用眼用心感知事物,表达真心D.创新作文语言训练难点于既要考虑文体,又要表意准确,文采上还要有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作文放在个人和民族的精神高度进行论述,突出了作文非同寻常的意义。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证了创新写作重在表达个体,重在培养创造精神。C.第三段先论述作文训练有助于思想成熟,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D.文章分别从认识自我、构建自我和训练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B.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C.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D.作文训练可以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纯逻辑与思辨的世界,是一次精神上的遨游。参考答案:1.B

2.C

3.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一般采用直选法或者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B项,“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贴近自我,写作文就是要表达自我”曲解文意,原文说“贴近生活也包括贴近自我”。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再阐明它能彻底改变学生的求稳心理”说法绝对,原文是“要改变这种境况,创新作文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因为作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自我”。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作文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是检验人的方式,因为在古代常常是一篇文章定终身”颠倒因果,根据原文应该为“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B项,“作文最需避免雷同,描写的事物越独特、表达的见解越特殊,作文价值就越大”以偏概全,除了选项所说,还有“越有说服力”这个条件。C项,“很多家长困于各种考试的强大竞争压力,为了求稳而不敢让孩子写作时去冒险”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C.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3分)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4分)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分)

参考答案:9.C

10.D

11.C

12.D13.(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3分,“强”“凡”“更”各1分)(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4分,“王”“所以”“化”“乃”各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略5.文言文阅读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C.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D.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①③④

B.①⑤⑥C.②③⑥

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等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D.魏德深深受百姓的爱戴,为了能拥有魏德深这样的好官,贵乡百姓和馆陶的百姓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终魏德深被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7.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参考答案:4.C

5.D

6.C

7.(1)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2)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人规模达到了几百家。4.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C项,济:完成。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采用排除法,③“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6.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赵君实之流。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于时、群、独全、句子大意;(2)众庶、悲泣、句子大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因为魏德深在贵乡而跟随他来此定居的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荒年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家畜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责怪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

B.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0.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胆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参考答案: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者或人物,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成为我们的精神坐标。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句式一致,②运用—种修辞手法,③体现人物的精神特点。(4分)例句:读海伦·凯勒,我懂得了,人即使折断了翅膀,也能在理想的天空中飞翔。答:

参考答案:注意批分点:①句式,②修辞手法,③人物的精神特点,④前后连贯(4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每天产生的文字产品

,可能花一辈子也读不完。书本知识有限,而现在更多知识涌现活跃在课堂之外。一些年轻人在阅读视野上存在明显的欠缺,“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掠影式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

,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我们或许可以

地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

的读者。感受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觉察文本中细腻逶迤速逵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方可获得。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

),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责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天盖地

息息相关

天资卓越

了如指掌B.不计其数

休戚相关

天赋异禀

了如指掌C.铺天益地

休戚相关

天资卓越

洞若观火D.不计其数

息息相关

天赋异禀

洞若观火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感受文字中复杂含混的美,觉察文本中细腻逶施的意义B.觉察文本中细腻逶迤的意义,感受文字中复杂含混的美C.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施的美D.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也如同训练运动员那样B.就如同训练运动员那样C.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D.也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参考答案:17.D

18.C

19.C【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成语。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强调来势凶。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强调数量多。根据语境说的“可能花一辈子也读不完”,强调的是每天产生的文字产品数量多,所以选用“不计其数”。息息相关: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强调两者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戚:悲伤。强调忧喜、祸福相关联。语境说的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因素的关系密切,所以选用“息息相关”。天资卓越:非常优秀的天资。强调天资优秀。天赋异禀:形容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强调天赋异于别人。此处说“我们”“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这是强调“我们”的天赋异于别人,所以此处选用“天赋异禀”。了如指掌:清楚得好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形容对事物的了解非常透彻。不可以作定语。洞若观火:意思是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可以作定语。此处作定语修饰“读者”,应选用“洞若观火”故选D。【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感受”和“意义”,“觉察”和“美”搭配不当。A项,“复杂含混”与“美”,“细腻逶施”与“意义”搭配不当,且语序“感受文字中复杂含混的美,觉察文本中细腻逶施的意义”颠倒,应该是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