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城市冶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训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参考答案:1.B“补充”属曲解原意。对照第四段末句。2.A“这决定……”的说法属无中生有。3.D

A项“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B项说法属推断错误。C项“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D项,要注意原文中“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的说法。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花痴郑时培相思湾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满山遍野都是各式各样的鲜花,却没有人去弄一两朵来点缀单调的生活。沉默寡言的郑似水没了爹娘以后,更少说话了。每天,他除了去侍弄那点庄稼,不管什么天气,都从野外带回一株株花草,栽得房前屋后院里墙头满是一丛一丛的花。村里人都说,似水成花痴了,一个大男人,种那些东西能当饭吃?都二十好几的人,还这么没有做大人的样子。村里人背后这么说,当着郑似水的面却都客客气气的,逢上没什么事,也都来郑似水的家里看花。村里淘气的小孩,玩得高兴了,偶尔也摘一两朵郑似水栽的花来玩。郑似水看见,抄着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孩子大小一律没轻没重地揍。小孩的家人不依,找上门来论理。郑似水什么也不说,看一眼家长们就把门关严。有的家长脾气不好,猛力地擂门。擂急了,郑似水抄把柴刀拉开门出来,一字一顿地说:“你嚷吧。下次再让我捉住,用这刀劈了他的手。”家长们不服,要去收拾他。郑似水也不躲避,把一把柴刀挥得上下飞舞。相思湾人向来心地善良,不好惹是生非;况且,这事真说起来也是自家管教不严,郑似水光棍一人,穷得要命,弄急了说不定他真会拼命,也就作罢。这以后,没人再去惹他,都管教住自家的孩子不要去弄郑似水的东西,他神经病呢。郑似水不管乡亲们怎样看,依然种着他的花。冬去春来,郑似水那几间茅草屋被鲜花簇拥着,显得十分美丽。郑似水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痴情地望着面前这些花草,脸上时常露出一种很满意的神情。村小学里有一个教师,看着郑似水的花一日日多起来,心里好是羡慕。教师来自城里,喜爱养一些花草,可像郑似水这样的养法,他还是头一次碰到。每逢周末空闲,他也从学校里踱过来看花,一边看一边和郑似水聊些家常话。日子久了,教师和郑似水成了好朋友。成了好朋友的教师和郑似水,谈话的内容就多起来。到了夏天,教师要回城里度假了。临走,郑似水托他在城里帮着看看还有什么花,顺便给带些回来。教师满口应允,走时带了一盆小草花去。相思湾人知道这事,个个都咬牙切齿地骂:这郑似水不是人哩,自家的小孩弄几朵花戴戴就要动刀子,别人家却整盆都肯送,当初他爹娘没了,可是我们帮他送上山的。阳光很暖,郑似水不知道外面已经很冷。他每日里总那么盼着教师回来。他没有去过城里,可从教师嘴里知道城里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鲜花,说不定教师会给他带回很多很多花,就是花种也好。一日,有个一直注意郑似水的姑娘进山去拾猪草,在一片悬崖下面看见郑似水侧躺在肥嫩的青草上,满脸是血,手里还紧紧捏着株被扯断的小花。那姑娘走过去轻轻摇了摇他的身子。郑似水艰难地睁开眼,微微笑了。那姑娘看着他这样子,埋在心里的疑问更深了,终于不解地问:“你这样没命地做,到底是为什么?”郑似水断断续续地说:“我娘说,当百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见到美丽的花仙子了,我已经养了九十九种花,明年春天……”没说完,郑似水就疲惫地合上了眼睛。那姑娘头一个听到了郑似水内心的话,抱着他渐渐凉去的身子,不由得失声痛哭。第二天,那教师听说这事儿,特地赶回城里弄来一株睡莲,把它种在郑似水家的水池里。这以后,不知怎么,相思湾的人渐渐地爱起花来,把各式各样的花种得满村都是。每逢夏天,相思湾莲花盛开,把一个贫瘠的相思湾点缀得如诗如画。16、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花痴郑似水的“痴”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小说开头和结尾都进行了环境描写,请具体分析其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这篇小说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请从意象(包括人象和物象)方面加以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6、①栽花成“痴”,“不管什么天气,都从野外带回一株株花草,栽得房前屋后院里墙头满是一丛一丛的花”;②护花成“痴”,谁要是摘了他的花,“弄急了说不定他真会拼命”;③赏花成“痴”,“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痴情地望着面前这些花草,脸上时常露出一种很满意的神情”;④养花成“痴”,“家里养的花已经有九十多种了,离一百种已经不远”;⑤寻花成“痴”,“在一片悬崖下面看见郑似水侧躺在肥嫩的青草上,满脸是血,手里还紧紧捏着株被扯断的小花”。17、①开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人去弄一两朵来点缀单调的生活”,为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②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篇呼应,突出了相思湾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精神的影响力,深化了主题。18、①从郑似水身上,看到了对精神生活的执著与痴迷,对理想的不懈追求;②从“村里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精神的贫乏以及不觉解,对美的淡漠,需要引领和改变;③从“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世俗之气,需要美来感化和沐浴;④从“花”这个意象中,感受到精神文明之花、理想之花的魅力,结尾得到了彰显。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

“真实”

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

“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

“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

“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

“真实”

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

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

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

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

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

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1.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B.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

要想被文学界认可,

首先要解决的是“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C.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

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D.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现实感和迫近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虚拟世界。B.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

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C.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

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D.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

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虚拟性不相符合。B.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C.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D.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

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参考答案:1.C

2.D

3.C1.试题分析:C项原文表述是“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选项表述为“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与原文不符.2.试题分析:D项原文表述是“非虚构文学…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选项表述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作者观点不符;“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后面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3.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非虚构写作只能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实”,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

与:参与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

数:列举C.唯公之所欲为

唯:希望D.后不听信,恶益闻

闻:传布5.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3分)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4分)

(2)是故舍我而从人耶!(3分)

(3)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3分)

参考答案:5.(3分)C(唯:听凭)6.(3分)B(排除①⑤⑥)7.(3分)B(皇上是在孔戡死后追任他为尚书司勋员外郎的)8.(1)(4分)卢从史做不合法度的事,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阴争”“肆(译为“放肆、放纵、任意”,翻译成“当众”不给分)言”“折(责难,指责)”各1分,语意通顺1分)(2)(3分)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是”“故”各1分,语意通顺1分)(3)(3分)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则”“如怯夫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有一位贤明的辅臣孔戡,字君胜。卢从史有不合法度之举,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卢从史感到羞辱,脸红到脖子根,低头屏气,不敢回应一句话,马上更改命令、修改文书词句的情况前后累计有几十次。闲暇时就和卢从史谈论自古以来的君臣父子之道,行六顺就能享大福,行六逆就危险屈辱甚至遭杀戮,说:“您应当那样做,而不能这样做。”卢从史常常听得害怕而喘气流汗。过了五六年,卢从史更加骄横,有不忠之语,孔戡规劝,他没有悔改之色,孔戡就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哭着对那些人说:“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于是,借口生病告辞离开,隐居在洛阳城东面,有酒食歌舞的宴饮也不参加。这时,天下人都认为他贤明,谈到应该被皇帝重用的士人时,都说“孔戡”。恰逢宰相李吉甫镇守扬州,首先奏请起用孔戡,孔戡还是隐居不应诏。卢从史看了诏书说:“这是故意舍弃我而去侍奉别人啊!”就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孔戡在军中有不法之事。皇上说:“我知道了。”卢从史三次向朝廷上奏章,才改任孔戡为卫尉丞,分管东都洛阳。诏书刚下,门下省属官吕元膺把起草好的诏书驳回,皇上让人对吕元膺说:“我难道不了解孔戡吗?将会任用他的。”第二年正月,将到临汝县温泉洗浴,正月十一日,刚到临汝进餐时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七岁。公卿士大夫在朝堂上祭奠,无官职的士人在家中祭奠。孔戡死后九十六天,皇上下诏把卢从史绑送京城,历数他违背朝命的罪行,流放到日南郡。皇上于是下诏追赠孔戡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大概是想用曾经拟任命的职位伸张他的志愿。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名利却畏惧躲避像个懦夫。刚中举时,从金吾卫录事做到大理评事,辅佐昭义节度使李长荣。后李长荣死,卢从史以一般将领代理为节度使,请求孔戡说:“我由一般将士出身,在幕府中只有你没有丝毫私人纠葛。如果你留下来,你想做什么都任随你。”孔戡没办法,留任一年,卢从史两次奏迁其官,从监察御史升至殿中侍御史。卢从史起初听从采用孔戡的话,得以不败;后来不再听从相信他,恶名日益传布。孔戡弃他而去,就彻底失败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不习治生

治:经营B.竟不赴廷试

竟:竟然C.性不耐久客

客:客人D.当俟异日耳

俟:等待5.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3分)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C.吴敬梓乐善好施,喜与文人学士交往,但对善写八股文的读书人深恶痛绝,这体现了他的矛盾性格。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译:

(2)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3分)译:

参考答案:4.(3分)C(应为“做客、客居”)5.(3分)B(③不是直接表现,⑤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6.(3分)C(“矛盾性格”有误)7.(6分)(1)(3分)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恒”译对1分,倒装句译对1分。)(2)(3分)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意思对、语言通顺1分;“倚”译对1分,判断句译对1分。)参考译文: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真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寻帅闽,疏其政以劝列邑。岁饥,处之有法,富者乐分,民无死徙。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皆感泣奉命。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硷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鹿卿曰:“行法必自贵近始。”卒论如法。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则中奸人之计矣。”令临安府根捕,事连势要,狱不及竟。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四》)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无挠我者

挠:扰乱B.国计反屈于初

屈:穷尽C.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

籍:登记D.衢州郑逢辰以缪举

缪:错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徐鹿卿居官廉约清峻的一组是(3分)①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②躬自钩考,尽得其实③富者乐分,民无死徙

④行法必自贵近始⑤至则辨曲直,出淹禁

⑥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参加廷试因文章过于直率遭到详定官贬抑,在担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尊重士人,重视教化,抚恤农民,在盗贼作乱中使学宫幸免。B.徐鹿卿孝敬母亲,忠于职守。他征得母亲同意才答应真德秀请自己去南安任职的要求,使县邑大治,得到已担任福建路长官的真德秀赞许,以其政绩劝勉各县。C.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岳珂驻守当涂时,横征暴敛,陷害平民,商旅不通,徐鹿卿受命核实,官吏闻风逃窜,受害平民感泣涕零,将余财分给他人。D.徐鹿卿性情耿直。他因错误举荐人而遭御史弹劾、罢免,经丞相杜范劝说才出来任职,因皇上的恩遇招致越来越多人的妒忌,请求罢去官职但没有得到理宗的允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2)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参考答案:4.C籍:抄没5.B(①是说明徐鹿卿为政有方,体恤民情;③是徐鹿卿的政绩;⑤是冯惟说之事)6.D鹿卿是因为“委使不当”先自劾,又和诗而遭弹劾的。7.(1)卿大夫之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正值乡人聚集一起提意见,于是嘱请弹劾冯惟说。(“快”“居言路”“属”各1分,句意2分)(2)直道不能被人所容,使人击节叹息。你不出任就职,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容”“击节”“出”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徐鹿卿,字德夫。广泛地通晓经史,以擅长文学名于乡里,后来的学者争以他为宗师。嘉定十六年,参加廷试,考中进士,有关官署按其对策决定他名列第二位,详定官因其文章直露而加以贬低,结果置第十位。徐鹿卿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曾以直言相道被贬谪居,徐鹿卿选择他的言行,刻石树立在学校以此为校训。建立养士的纲常条纪,学田多分布在溪峒,时时征赋没有准则、限度,农民为此感到痛苦不堪,徐鹿卿去抚恤民众,结果没有拖欠租赋的人。后来盗贼作乱,围绕城邑的屋宇皆被毁坏,只有学宫幸免,故徐鹿卿说:“是没有谁来扰乱我们的。”真德秀担任泉州知州,请他在南安任职,徐鹿卿以不便养母为借口推辞。真德秀说:“志同道合,可以拯民,你还担忧什么而不来呢?”徐鹿卿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母亲,她欣然答应了这个要求。到职后,首先就罢免了没有名目的科敛负担,注明版籍,革除预借,疏决壅塞阻滞,通达冤抑,其县邑大治。真德秀不久担任福建路长官,疏列他的政绩,以劝勉各县。逢歉收年,处理得法,富有的愉快地分出财物,民众没有死亡、迁徙的。正当岳珂驻守当涂,制置茶盐,诡称为国谋利,横征暴敛百出,商旅不敢通行于此地,国家收入反不如其初。朝廷命徐鹿卿核实这件事,官吏争相逃窜隐匿。徐鹿卿宽定其期限,亲自审查勾考,全部了解了其实际情况。岳珂辟置贪官酷吏,揭人隐私陷害百姓,没收他们的财产,平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被囚禁了半年。徐鹿卿全部释放而劝他们将余财分给贫民,都感泣涕零,奉命而行。徐鹿卿倡议罢去浮盐经界卤地,先撤相家所筑,被捕者自己说:“我是相府人。”徐鹿卿说“:行法一定得从近依富贵的人开始。”最后还是依法处罚。丞相史弥远的弟弟担任温州通判,用韩世忠家传的珍宝玩物获利,籍没之,徐鹿卿奏请削夺了他的官职。起初,徐鹿卿邀请衢州推官冯惟说来婺州断狱案,冯惟说平素廉洁、直率,到后则辨别曲直,查出湮没已久的禁查之事。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正值乡人聚集一起提意见,于是嘱请弹劾冯惟说。州官索要告发冯惟说的盖有手印的文书,冯惟说笑道:“是不是还可以任官呀?”自己在盖有手印的状纸上题诗后离开了。衢州郑逢辰因错误地举荐了人,徐鹿卿因为委任使者不当,两人相继自己奏请免职,又相互和诗酬唱。御史把他们二人弹劾、罢免。后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辞不就职。丞相杜范送书信给他说:“直道不能被人所容,使人击节叹息。你不出任就职,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冯惟说即将有新的任命了。”徐鹿卿于是才出来任职。皇上对他诚恳地关心,以致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妒忌,有的撰拟假的奏疏托请徐鹿卿给以传递,屡次诋毁宰相以及各种大小官员,徐鹿卿开始不知道,后来就在皇上面前洗刷自己,请求罢去官职,理宗皇上对他说:“你离职而去,正好中了奸人的计谋。”诏令临安府根绝捕拿造假疏的人,因事件与一些有势力的要人有牵连,狱事没有依法追查到底。徐鹿卿居家忠孝友睦,喜怒不表露于形,恩怨都能泯灭不言,宗族亲属,乡里党人,都得欢喜之心。担任官职廉洁、简约、清正、严峻,不随便拿取一点点东西,一栋草庐刚能遮挡风雨。谥号“清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是中国“嫦娥工程”徽标,请说明构图要素极其寓意。参考答案:中国探月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解答徽标类的图文转换题,需要深入分析图像、形状、颜色等各种元素及其组合后的内涵。因为在考题中颜色要素一般不作为重要元素来考虑,所以应重点分析徽标的构成元素分别承载的含意,各元素及其组合后所反映的主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元素承载了多种含意。本题应该把握住构成要素: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还有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寓意: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点睛】徽标,即徽记、标志,它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意蕴丰富。一般是为某一组织、行业、机构、活动而专门设计,通过图像、形状颜色等多种元素的组合,表现该组织、行业、机构、活动的纲领、宗旨、理念、目标等,甚至带有宣传和鼓动性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自从数字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新闻出版传播领域以来,阅读的碎片化以及浅表性问题就不断地招致各种严肃批评。然而,这些批评并未阻拦住碎片化阅读的发展。如今手机出版物可谓___17___,微博、微信铺天盖地。举目望去,忙于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比比皆是。欧洲人惯于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经典著作,这是我们经常拿来教育国人要热爱读书的例证。现在,国人在旅途中捧读大部头者尚属___18___,但阅读状况也有改观。过去我们的同胞在国际航班上往往___19___,如今捧读手机与平板电脑者则渐渐增多。有人说如此还是不行,这还不是正经读书。可是,凡事不妨往好处去想,对于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用这类便捷的方式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对于许多上班的年轻人而言,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

20

)更是相得益彰的事情。目前,移动互联网阅读在中国___21___,也许这就是最适宜的中国式阅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五花八门

吉光片羽

侃侃而谈

蔚然成风B.五花八门

凤毛麟角

高谈阔论

方兴未艾C.琳琅满目

凤毛麟角

侃侃而谈

方兴未艾D.琳琅满目

吉光片羽

高谈阔论

蔚然成风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国民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用这类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使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B.对于国民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来说,用这类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这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C.对于国民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用这类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使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这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D.对于国民阅读率历来就比较低的中国来说,用这类便捷的阅读终端去读一些内容基本良好的文字,使得大众从不读到读,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也许并不失为一种相宜的阅读方式。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倘若有些人发现了一本好书,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引起了兴趣,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B.倘若有些人发现了一本好书,引起了兴趣,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C.倘若有些人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发现了一本好书,引起了兴趣,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D.倘若有些人引起了兴趣,读了一些短小碎片后,发现了一本好书,闲暇下来再去深读整本书。参考答案:17.B

18.D

19.C【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五花八门: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琳琅满目:意思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第一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手机出版物很多,并非指其珍贵。故“五花八门”最恰当。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第二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旅途中捧着大部头书目的游客很少。故“凤毛麟角”最恰当。侃侃而谈:意思是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第三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对过去人们喜欢大发议论现象的一种否定。故“高谈阔论”最恰当。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第四个横线处,此句想表达中国的移动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在发展。故“方兴未艾”最恰当。本题应依次填入“五花八门”“凤毛麟角”“高谈阔论”“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