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7分)想起了老子苗体君①当前中国的学术界谈论最多的便是学术的“大跃进”,只要你走进这个圈子,不少学人彼此之间的介绍是以发表了多少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多少本著作为中心话题。在介绍庞大的数字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一种自豪、满足,是一种“王者”的风范,他们在数字面前达到了一种忘乎所以的境界。然而,为了在论文、专著的数量走在别人前面,剽窃抄袭在学界其实早已成了平常之事,不少学人早巳不懂得什么是礼、义、廉、耻。②今天的这些所谓“成果”真正能保留下来的又能有多少呢?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子。③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毕其一生也只撰写了一部区区五千言的《老子》,这仅有的五千言可谓是宇字珠玑,是对中国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的一次精炼的总结。五千言造就了一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因为老子在学术上重的是质量,而今天的不少书生重的是数量。④关于《老子》的成书情形也有文字记载。历史文献中说老子要西渡流沙到西域去,在他离开中国时却没有领到关牒。据《神仙传》载,当时镇守函谷关的关吏尹喜,有一天早晨起来,看到从东方飘来了一股紫色的云气,他就断定,这天一定有圣人过关,于是他就下了狠心一定要向来者学道。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向函谷关踱来,想过关,却又拿不出过关牒文。尹喜就对老子说:只要你传道给我就可以过关。于是,诞生了《老子》这本书。⑤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即《老子》书中的“言者不如知者默”,但老子也因写作了五千言的《老子》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批判,白居易写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但白居易却忽视了老子当时是被逼迫着写出来的这一事实,他留下的《老子》仅凭五千言便被历代中国的学者乃至世界的学者们研究传唱,足见五千言的文化分量。⑥老子之后的学者中,还有一个人需要认真说明一下,此人便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纪晓岚。他一生的著述并不多,最大的成就是主编了《四库全书》。他曾说:“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句绝唱式的名言,但今天的不少学者却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许多学者年纪轻轻却已经出版了多本专著,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实质上就是在不厌其烦地抄袭古人、前人或他人。纪晓岚一生中只专注于编书,认真整理前人的典籍,个人著述也仅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但后人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位为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大才的名字。⑦老子之所以能写出《老子》这样的书,与他的人生观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可以说笼罩了中国古代全部的文化思想,信奉儒家的主张“入世”,视天下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信奉释家的主张“出世”,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难、不幸、烦恼,主张人们远离尘世;而信奉道家的则主张“或出或入”。但有一个准则就是当社会处于危难之时,一定要勇于“入世”,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当社会大同、稳定发展时,一定不能为金钱、权力所动,要永远地“出世”,远离尘世。这种处世哲学使得老子活得十分逍遥。如果今天的学者们能像他那样,远离金钱、权力、地位的诱惑,能够耐得寂寞去坐学术的冷板凳,那么中国学术界的面貌就会有一个大改观。学术本身就与清贫有联系,挣大钱多是商人的追求。如果你想拥有金钱、权力,那你就应该远离学术。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A.一部区区五千言的《老子》,是对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的一次精炼的总结。B.中国当代的学人只要在学术上重质量,就可以象老子一样成为伟大的思想家。C.老子认为,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但他自己又为何有五千字的著作问世呢?显然自相矛盾。D.流传千古的文字数量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和一种为中华文化而不惜献身的精神。E.做学问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远离金钱、权力、地位的诱惑,尤其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A.老子和纪晓岚的著作都是数量少而质量高,这说明只要是高质量的作品就可以流传后世。B.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其思想价值取向,一个迷恋财富与权力的人是永远做不成学术的。C.当代许多学者年纪轻轻却就已出版了多本专著,发表了几百篇文章。这些人都是有思想的人,其成果也大多会保留下来。D.如果今天的学者们能够耐得寂寞去坐学术的冷板凳,那么其作品的质量就会有一个大改观。14.作者认为,一个想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精神素养?(4分)15.前不久媒体报道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的一位教授,13个月内出版了11本专著。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12.(5分)DE(A项不符合文意。是“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而不是“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见原文第③段。B项不符合文意。文中无此意。C项不符合文意。“自相矛盾”说仅是白居易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认为。原文见第⑤段。D项符合文意。文中老子和著名学者纪晓岚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道理。E项符合文意。见文章最后一段。)13.B(A.推断不合理。根据文意,在学术上重视质量是作品流传后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B.推断合理。见文章第⑦段。C.推断不合理。这些人虽然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文章多,但如果大都是抄袭之作,就不能说有思想,其作品当然也不能流传下来。D.推断不合理。大改观的是学术界虚假浮躁的风气,并非作品的质量。)14.(4分)①重礼、义、廉、耻,自觉维护学术的严肃性。②在学术上重质量,每一部著作都是思想文化的一次精炼总结。③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中国文化做出无私贡献。④沉默、有思想、有智慧,其著作要有文化分量。⑤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⑥甘于学术的寂寞,不迷恋金钱、权力。(答出其中四点给满分)15.(5分)我认为此风不可长。①在学术上重的是质量,而不应该是重数量。②短时间内数量过于庞大,就免不了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③重复的抄袭使学术界变得一团糟,不少学人也因此思想素质底下。④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很显然是出于金钱、权力、地位的诱惑。(观点1分;分析4分,一点1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草一木总关情——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钟观光钟观光,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钟观光早年入私塾读书,勤勉刻苦,想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念书不容易,更加珍惜光阴,自缚其足与桌腿,以抑制好动的天性。他的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17岁时已精通诗、词、文、赋,其师欣然说:“此子好学有恒,气度逾常人,前途未可限量。”光绪十三年,钟观光考中了秀才,人们谑称他“缚足秀才”。对此,钟观光并不满足,在求学路上继续奋进。钟观光目睹清朝腐败,外患迭乘,民不聊生,感慨地说:“不能与民偕乐,何能乐也!”甲午风云后,有识之士痛感世变日亟,非变革不足以自强,钟观光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认识到恃旧学不足以御侮,而“科学为强国之根基”,他虽然无力深造,却矢志自学理化等自然科学。在不长的时间里,他读完了由江南制造所翻译的化学、物理等书籍,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他又专程赴沪学习日语,如饥似渴,不到数月,就能通阅日文,由是知识日增,眼界大开。钟观光原本主要研究理化,在杭州疗养时,散步于西子湖畔,青山绿水,草木葱茏,诱发了他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他在病床上坚持自学了李善兰翻译的植物学方面的著作,病情好转后又采集标本,认真制作,很快就掌握了近代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从此,他“拈花惹草”,与植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15年,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派教务长专程至沪礼聘钟观光为博物教授,钟遂讲学于岳麓三年,深受学生爱戴和崇敬。其间他曾返回故乡,筹建了一所“师藏楼”,并铺路修桥。1956年由他的儿子钟补求将“师藏楼”中所藏十几柜蜡叶标本、手稿和书籍全部无偿地献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蔡元培就职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钟观光因偶来北京,被聘为生物系教授,不任课程,筹建标本馆。这给了钟观光考察、采集和研究植物的良机,他感到非常兴奋,虽已年近半百,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出誓言:“欲行万里路,欲登千重山,采集有志,尽善完成君之托也,不负众望。”钟观光三次大规模的采集旅行历时四年之久,北起幽燕,南至滇粤,足迹遍及11个省区。他采集并制成蜡叶标本1.6万多种,共15万号,海产、动物标本共500余种,木材、果实、根茎、竹类标本300余种。1924年,北京大学以他所采标本为基础成立了生物系,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标本室。我国著名蕨类植物学者秦仁昌先生评论说:“北大标本之真正价值,不在于新种之多寡,而在所经地域广大,各类包罗宏富,实为研究生态分布最完善之材料。”1931年,钟观光应南京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任研究教授,并参加中国科学名词审订委员会,进行植物科属名称的订正工作。从此,年逾花甲的钟观光主要投身于我国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钟观光的研究兼及药物学,为了将异物同名、真假之品辨明,年近七旬的老人又风尘仆仆专程赴祁州进行生药考察。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北平,科学研究已无法进行。钟观光先是去门头沟避难,后又被迫携带文献资料以及部分标本南撤。在战乱中,他的许多重要书籍、著作、手稿、日记损失严重,令人痛心疾首。钟观光回到故乡后,继续孜孜不倦地对古籍记载的植物进行考证、疏释和续写《本草疏证》,但苦于资料缺乏,研究工作难有很大进展,许多疑义之处只能“臆为论断”,他不得不叹惜:“非俟难平之后,不能为力也。”然而日本侵略者妄图尽快亡我中华,形势愈趋紧张,南京、杭州失守。钟观光心伤国难,万分痛苦。1940年7月,日寇首次在镇海登陆,同年9月30日,这位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著名科学家,在忧伤中去世,享年73岁。相关链接①钟观光是早期一位致力于普及科学的教育者,他认为“推动革命,非由国民教育入手不为功”,因而回乡后即创办了芦渎公学。他借款筹建校舍,又邀请名人做通俗演讲,倡导劝学、放足运动,使当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摘自陈梅龙《著名教育家钟观光先生传略》)②钟观光先生在晚年曾花费很多精力从事古书中植物学名的考证工作。他反复阅读《毛诗》、《尔雅》、《离骚》等古代名著并详为笺注,写出146个科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他把《诗经》、《易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中的植物,按国外植物学原著进行分种、分属检索,还对文献引证、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等逐一地考证、修改、补充和注释,整理分辑成册,写出约150多万字的毛笔手稿。(中国科学院档案馆李丽云)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钟观光学习刻苦,在私塾读书时,他想到贫困学子读书不易,就把自己的腿与桌腿绑在一起,因苦读,他被人们谑称为“缚足秀才”。B.钟观光是我国近代化学和植物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矢志学习理化,后研究兴趣转移,但“以科学为强国之根基”的理念始终未变。C.钟观光先生乐于奉献,他在岳麓讲学三年并在此筹建了一所师藏楼,之后其子将该楼所藏无偿献给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D.晚年钟观光致力于古籍中植物名实的考订工作,研究中他阅读了大量经典古籍,并借鉴国外植物学原著,战乱回到故乡也未停止。8.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9.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参考答案:7.BD

8.①钟观光早年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性,这使得他能在科学研究上呕心沥血,持之以恒。②受旧学影响,他17岁即精通诗、词、文、赋,这为他日后研究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早年接受旧学,目睹清朝腐败,深知恃旧学难以御侮,故转变思路,以科学为强国之根本。

9.①热爱祖国,志在报国。钟观光忧国忧民,以科学强国,振兴中华为己任,立志高远。②刻苦勤勉,好学有恒。他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能坚持自学不断钻研。③献身科学自强不息。他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无论花甲古稀,无论教书避难,都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④不畏艰难实地考察。为筹建标本馆,他历时4年,跋山涉水,采集了最完善的标本材料。⑤研究古籍,勤于著述。他功底深厚学通中西,潜心研读古籍,考证植物学名,成果丰硕。【7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将足和桌腿捆绑,他因苦读后考中秀才才被谑称为“缚足秀才”;C项,并未在岳麓筹建而是在故乡筹建“师藏楼”。故选BD。【8题详解】此题考核文章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为什么要写钟观光早年接受旧学教育的经历,注意文本的是人物传记,一般从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答题时注意概括哪些经历,对其品质的形成有何影响:钟观光早年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品性,这使得他能在科学研究上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受旧学影响,为他日后研究古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受旧学,目睹清朝腐败,深知恃旧学难以御侮,故转变思路,以科学为强国之根本。【9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题目要求概括钟观光能成为“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钟观光忧国忧民,以科学强国,振兴中华为己任,立志高远”“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为学功底,能坚持自学不断钻研”“他对植物学有浓厚兴趣,无论花甲古稀,无论教书避难,都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为筹建标本馆,他历时4年,跋山涉水,采集了最完善的标本材料”“他功底深厚学通中西,潜心研读古籍,考证植物学名,成果丰硕”概括“热爱祖国,志在报国”“刻苦勤勉,好学有恒”“献身科学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实地考察”“研究古籍,勤于著述”等原因。【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这便是“清明”。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锦衣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1)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的含义?(6分)(3)从全文看,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4)文中提到了庄子和孔子的生死观,一个强调“归”,一个强调“道”。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说说在当代社会,谁的观点更有意义?(9分)参考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B.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C.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D.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B.“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C.“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授予官职常用的还有“授”“封”“征”“举”等。D.“谥”指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皇帝也认为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有,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后来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等官职。C.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庞籍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非常支持庞籍的做法。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参考答案:11.B

12.B

13.C

14.(1)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2)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或“治理河东”或“做河东安抚使”),有所上奏请求(或“有上奏请求的事”),大多(或“多次”)被办事官员(或“管理政事的人”)阻拦,吴育选取可行的方面坚决去做(或“办理”)。【11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大臣”“轻法(减轻处罚)”一个词语,不要断开;“减死一等”一种刑罚名,不要断开。故选B。【1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每位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错误,明清时期每个皇帝一个年号,如唐玄宗有开元和天宝等年号。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吴育非常支持庞籍的做法”错误,原文“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可见吴育反对。故选C。【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乃:于是;顾:只是;判断句,第(2)句,既而:不久;任事:办事官员;沮:阻拦;固:坚决。【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不完全对应)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吴育积功升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因为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过了一段时间,吴育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管理延州。夏人向宋称臣之后,并州边境的少数民族和部落多次侵扰宋朝百姓耕种,成为祸患。庞籍守卫并州,想要修筑城堡进行防备。吴育说:“修订的盟约还没明确就急忙筑城,那么羌族人一定会争夺,如果争夺那么遭受祸患的一定是麟、府地区了。”不久夏人果然侵犯河外地区,攻陷了骁将郭恩的军队,导致太原的武将官员都获罪离职。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吴育晚年在西台,和宋庠相互唱和往来,追溯裴度和白居易遗事到几百篇。吴育体质素来羸弱,年轻时发力学习,得了心疾,后来得到古药方,药需要和丹砂一起服用,服用后大醉,一晚上就痊愈了。后来多次发作,每次发作就要几十天。不久后故去,终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4题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坷。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战国策·燕策三》)20.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

请:请求C.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反复

D.人无不立死者

立:立刻21.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例:为之声义A.天下之利匕首

B.以药淬之C.顷之未发

D.乃复请之2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入不测之强秦

B.荆卿岂无意哉

C.其人居远未来

D.复为慷慨羽声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①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3分)

译文: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译文:

24.用“/”为下面句子断句。(3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参考答案:20.C(反通“返”,回来)21.D(代词,他;A的;B代词匕首;C音节助词)22.A23.翻译①现在拿着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外一位朋友同去。②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柯送行。2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6.文言文阅读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②桴:鼓槌。③栖鹘:宿巢的老鹰。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10.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B.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C.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D.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12.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4.根据苏轼的考察,下列与石钟山命名无关的一组是(

)①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②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③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④

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⑤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⑥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1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B.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文中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他还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D.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死生,昼夜死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4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分)

参考答案:10.C(殆:大概)11.C(①⑤结构助词“的”②③④代词)12.B(A省略句C判断句D定于后置句)13.A14.C15.D(A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郦元和李渤的观点都有所怀疑。B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误C“合作考察”有误)16.(1)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3)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僧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一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

。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D.臭氧大口大口地吞噬着短波紫外线来温暖自己,就这样逆温层诞生了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A.B与上文衔接不如C.D项运用顶真手法更加紧密,因而首先排除掉A和B。在C.D两项中,C是说明性语言,而D是文学化的描述性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来看,C项更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重组下面的句子。(4分)我们从那些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仍然新鲜有用的不朽书籍中,接受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那些不朽的书籍参考答案: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兴亡,虽遭时光冲刷,但内容却仍新鲜有用,它们能给我们前人的知识积累和学说成果。此题应重点把握重新陈述后的语句应句意明确,语句通顺。以“那些不朽的书籍”为陈述对象,应该是“给我们……”同时按内在逻辑顺序排列。9.阅读下面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一代人的精神符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应分析题目要求,并根据所给句子分析中心意思、修辞特点和句式要求,并进行仔细分析要求。本题要求散句变整句的句式转换,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一般是先确立其中的一个句子为句式基准句,然后把其它的句子按照此句的句式形式进行改写,最后,有必要的话还要进行合理排序。本题可以选择“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基准句,而把其他的句子按照这个句式的形式改写即可。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传统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材料:平等

诚信

友善遵守社会公约

关怀弱势群体

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信息开明

克勤克俭

嘘寒问暖

打击特权

有始有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克勤克俭,打击特权,维护公共权益,新时代官员应以平等自警。

(2).②信息开明,有始有终,遵守社会公约,新时代商家应以诚信自律。

(3).③嘘寒问暖,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新时代公民应以友善自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干要求“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写三句话”“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然后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有关联的词语分为一组,接着分析例句的句式、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模仿例句的样式,把分为一组的词语按照例句的样式填写进去。由“平等”可以找到“维护公共权益”“克勤克俭”“打击特权”;由“诚信”可以找到“遵守社会公约”“信息开明”“有始有终”;由“友善”可以找到“关怀弱势群体”“尊老爱幼”“嘘寒问暖”;接着分析例句的句式,“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传统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前三句“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学生应该做的,后面“文明”是前三句中彰显出的品质,明确了这个之后再仿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