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泸州市州市叙永县两河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本,回答12~15题。蓑衣干亚群①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的,跟普通衣服不同的是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有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代替纽扣。别看外面毛刺刺的,但里面非常平整,即使与皮肤接触也不太觉得刺痒。这件蓑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②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跟村里的娃娃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做蓑衣一般一星期做好了,去取时挑一百斤谷,作为蓑衣的工钱。一百斤谷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随便拿得出,在他那儿赊帐的并不少,他从不让人打欠条什么的,蓑衣拿走,谷子慢慢还。别看他花一个星期可以换成一百斤谷,之前他得准备很长时间,仅剥下来的棕榈皮在缝制前还需要做许多的加工活,如晒干、浸泡等。③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家里人全凑在灯下,各自做事,一起说话。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一些人,与其说取一点光,不如说是沾点光。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④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阵来,一阵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他在缝制蓑衣的时候会想什么,或想到什么,可很多人却有这么一种感觉,他做的蓑衣穿在身上比张裁缝做的衣服更舒服。⑤据说他祖上是我们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大户人家,到了他父辈家道开始中落,到土改时他家的房子与田地差不多都变卖完了,也因这个帮他逃过了一劫。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命还不错,虽然没有享受到祖辈的福,也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家产,但留给他唯一的好处是曾让他念过几年的私塾,还和做过他家长工的一个老人学会了做蓑衣。⑥他常说他记性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他,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不管这个人多年未见,他一见蓑衣,准能直呼其名,一点不会出错。大家认为他肯定在蓑衣上作了记号,但没有人在自己的蓑衣上找到一丁点信息,规规矩矩的针眼,严严密密的缝合,除了大小有些区别外,几乎一模一样。⑦蓑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慢慢有些落寞,雨天干活的情形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紧密,村里人虽然还是靠天吃饭,可很多人已经不在乎雨天那些辰光。蓑衣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雨披和漂亮的花折伞出现在村道上,那样子确实比厚重又毛刺刺的蓑衣来得好看、轻便。⑧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问我父亲有没有蓑衣,他想收购。父亲觉得很奇怪。他说,他受人之托,买几件蓑衣放到农具博物馆。说这话时,眼睛一直望墙壁上瞟,上面挂着一件蓑衣。父亲没有把蓑衣卖给他,不管这个人怎么磨嘴皮。但从他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信息,邻村那位做蓑衣的老人已经作古,做了大半辈子的蓑衣却一件也没有留下。老人的儿子建议这个人去周围的村子打听打听,可能有的家里还有蓑衣。父亲一听,更加坚定要留下这件蓑衣。可惜,这件绝版的蓑衣在打井的时候,垫到了井底。据说,有蓑衣的垫底,井水又清又甜。的确如此。不知道井底的蓑衣还在不在。(选自《散文》2015年第9期,有删改)12.文章第①段具体描写“蓑衣”有何作用?(4分)

13.请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6分)

14.如何理解“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这句话?(4分)

15.作者借“蓑衣”表达了多种情感,请统观全文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12.①具体描写小时候墙上的这件蓑衣,表明这件蓑衣历史悠久、牢固耐用,作者对它印象深刻。②引起下文对蓑衣爷爷的回忆,暗示他技艺高超;③与结尾照应,表明父亲对家传蓑衣的珍惜。(每点2分,答到2点即可)13.第③段具体描写蓑衣爷爷做蓑衣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做蓑衣前的准备;将村里其他人家与蓑衣爷爷晚上用煤油灯的情况对比;视听结合;运用叠词;长短句结合,语言灵动,表达富有韵味。(每点1分)14.①蓑衣爷爷做蓑衣往往在晚上,环境安静才能专心做出精品。②缝制蓑衣也是一次心灵的静修,老人从容地看待生活的得失。(每点2分)15.①对幼时家中蓑衣的怀念。②对蓑衣爷爷做事细致专注的赞美,对其从容淡定人生态度的钦佩。③对蓑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哀伤,对传统农作方式的怀念。④对乡村世界的眷恋和皈依。(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乡村教师(节选)刘慈欣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发射奇点炸弹!”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1号随机点检测。”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开始3C级文明测试。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发射奇点炸弹!”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11号测试题未通过!12号测试题未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大约每秒1至10比特。”“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但,阁下,确实如此。”“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他们叫教师。”“教——师?”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B.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D.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8.文中划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圆心上”有何作用?9.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D

8.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9.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3C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5B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7题详解】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小说没有表现悲剧主题,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从小说的最后一段: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选项中所说的“深深的同情”欠妥当。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先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在文本中进行理解,然后结合句子对中心主题和对情节推动的作用加以分析。考生要注意从句子的本身意思理解出发,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作答。例如本题中句子有三方面的作用:构思巧妙;制造悬念;突出主题。【9题详解】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李老师的坚守的毅力就是考生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例如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概括小说的人文精神:坚守使命;尊重文明;敬仰崇高。【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袋美元[俄罗斯]阿列克谢·利特维诺夫星期五的早晨,莫斯科精神病院。“大夫,我可以进来吗?”一个微微谢顶,略有些驼背的中年人走进心理科门诊部。“当然,请进,你觉得哪不舒服吗?”个子瘦高、戴着咖啡色眼镜的大夫不冷不热地问,但并未放下手中的报纸和笔,他正在玩填字游戏。“不知道。我看人们都来找精神病大夫,所以我也来了。”“嗯,太好了。那你最好立刻承认自己是精神病。现在有许多人都因为钱的缘故而得了这种病。”他边填字边说。“哦,上帝,这太可怕了。我正是为钱的事找您来的,大夫。”“哼,我猜对了吧。你说说看,是怎么回事?”大夫听到“钱”字,立刻放下了笔。“大夫,我希望你能帮帮我。我前两天拾到了很大一笔钱……”“钱?一大笔?拾的?有多少?”大夫的脸凑近中年人,镜片后的目光一下子灼灼闪亮。“一口袋。”“啊?一口袋!你别激动,慢慢说。”“我没激动,大夫。请你轻点抓我的手好吗?”大夫松开了手,扶了扶眼镜。“一大口袋美元,都是一百元一张的。星期二早晨,我起来锻炼身体,刚一出小区门,就看到地上有一个袋子,拾起来,觉得很沉,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美元。”“哦,美元!”“大夫,您把我扣子揪下来了。嗯,是美元,没错,嗯,我就想——”“打住!我是心理学大夫,来猜一下。这么多钱,你打算自己留下来,对不?”“您没猜对。我想,人家会找来的,就在家等了两天,结果没人来。”“等了两天?你大脑没受过碰撞吧?”“没有。”“比如,偶然……”“您是问,我撞没撞到什么东西上?没有,没撞过,也没让人敲打过。”“哦,什么也没有,我随便问问。也就是说,你等了两天也没人来要钱。”“是的。大夫……”“打住!这次你决定把钱留下来了?” “不是,大夫。我去警察局问了一下,可他们说已经好久没人来这交钱、找钱了。接着,我就去银行,让他们检验一下,看这些钱是不是假的。”“太好了。你很聪明,好样的。那么多钱没人要,说不定就是假的。对了,你再想一想,你以前没从高处摔下来过吗?比如马上、房上……”“从来没有。”“那太好了。请问你们家族有癫痫病史吗?”“没有。”“你肯定吗?比如你的爷爷奶奶……”“没有。”“嗯。这就奇怪了。那请你对我说实话,当你用湿手抓电线时有什么感觉?”“我从来没有用手碰过电线。”“太遗憾了!那……到了银行后怎么样了?”“他们说,美元是真的。其中两个工作人员还追出来,问我有多少,愿不愿意和他们兑换——比官方牌价贵50卢布。我说,钱不是我的,不换。他们骂了我句‘神经病’,失望地回去了。我从银行出来,心想算了,现在——”“打住!让我再猜一次。你终于决定自己留下这笔钱了。”“自己留下?可这钱不是我的。”“哎,疯子,现在这些钱在哪?”“我想来想去,决定给你带来……”“谢谢!你这人可真不错,还惦记着我……”“可刚才我走在路上又一想,钱这东西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和不幸呀。我给你不是害了你吗?我想不如干脆扔了算了。”“什么?扔了?你真是个十足的傻瓜、笨蛋、白痴、神经病!快说,扔到哪了?你扔到哪了?”“我站在‘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上,想把这些钱扔到河里去……哎,大夫,你这是去哪儿?哎?这么快就跑了,你还没听我说完呢,怎么就跑了呢?”他站起身,要追出去,想想又坐下了,口中还在自言自语,“我还没说完呢……我站在大桥上刚要扔,突然过来一个警察,拿着警棍朝我头上打来,我一害怕,就醒了……唉,我最近常做这种梦,不知是怎么了……大夫也没说我是什么病,就跑了,白费了半天劲排队挂号。算了,我再看看别的大夫吧……”(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中特别写到“‘十月革命50周年’大桥”,这是作者有意识地在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B.小说中的“病人”和“医生”,都因为钱病得很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需要救治的人。C.小说中的“病人”是一个正常的人,他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的经历,而医生却有拜金的“病”,这样医生和病人比较,文章有讽刺意味。D.小说以“一袋美元”为题目,“一袋美元”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以此了展开故事情节。E.小说中人物只有“病人”和“医生”,作者主要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突出。(2)从情节发展的先后进程中,概括“医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3)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分)

(4)本文安排“自言自语”这一情节作为结尾,结合全文,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8分)参考答案:(1)BD。(2)对待病人“不冷不热”(2分),对待工作敷衍塞责(2分),对待金钱充满热情、渴望占有,是个典型的拜金主义者(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顺序颠倒不扣分)(共6分)(3)作用:1.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2分)2.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分)3.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说明“拜金主义”在当时的社会已成为普遍现象。(2分)(4)(答对一个角度4分,答对两个角度8分)示例:①使情节更加曲折。最后才点明上文中一直在谈论昀美元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耐人寻味。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医生为了这“一袋美元”,没有听完病人的话,就跑出了医院,这一安排让读者对医生的拜金主义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③使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小说中的“大夫”本是给人诊治精神病的医生,但是在金钱面前,他丧失了理智,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病态的人。作者用这一夸张的情节强烈地讽刺了他,进而批判了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促使读者深入思考。④使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医生利欲熏心,忘记了面对的是一个病人,急着要去找那一袋美元,而病人讲述的过程恰恰是病人的病情,而且常做这样的梦,这就在情理之中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诔,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徽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注]①生口:指俘虏。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安“守正”的一项是(

)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②显宗怒甚,吏按之急③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⑤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⑥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A①②⑤

B①④⑤

C

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鼍,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译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文:

⑶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3分)

参考答案:

略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屈突通,雍州长安人。通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开皇中,为亲卫大都督,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文帝嗔目叱之,通又顿首曰:“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感卿此意,良用恻然。今从所请,以旌谏诤。”悉达等竟以减死论。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永丰仓又为义师所克。又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来击其背,三栅之兵复大呼而出,表里齐奋,显和军溃,仅以身免。悉虏其众,通势弥蹙。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劳勉将士,未尝不流涕,人亦以此怀之。高祖遣其家僮召之,通遽命斩之。窦琮纵通子寿令往谕之。通大呼曰:“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命左右射之。通知不免,乃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遂擒通送于长安。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代王。”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复从太宗讨王世充。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武略,善骑射。

善:擅长

B、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

覆:审察

C、今从所请,以旌谏诤

旌:表示

D、吾蒙国重恩、

蒙:承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今从所请,以旌谏诤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隋室忠臣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由是渐见委信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表明屈突通“尽忠于隋”而又“功立于唐”的一组是(

)①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

②高祖遣其家僮召之,通遽命斩之③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

④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⑤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

⑥世充平,通功为第一A、②⑥

B、①④

C、③⑤

D、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被李唐义兵打败后,忠于隋朝,义不降李唐,将前来劝降的家童杀死,并用箭射前来劝说的儿子。

B、屈突通被任命为将军,虽大权在握,但执法如山,即使亲戚犯法也绝不放纵、姑息迁就,必按法律制裁。

C、屈突通查出了陇西隐藏两万多匹马不报的案子,皇帝因此要斩杀一千五百人,他不惜以死劝谏,终于使一千五百人免于死罪。

D、屈突通是隋朝忠臣,但降李唐后,同样清正奉国,跟随唐高宗征讨打败薛举,对缴获的财物秋毫无犯,深得唐高宗赞赏。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4题。游

都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凡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徒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独莲花与抗耳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则雾出于左

得复见将军于此

13、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1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空间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

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①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4分)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分)

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A.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B.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C.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D.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参考答案:B【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解答】本语段的关键词是“茶艺与茶道精神”。语境中“艺”在“道”前,所以,先强调“艺”的重要性,再强调“道”的重要性,排除A、D;根据“艺”“道”的含义,排除C;故选:B.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选项的具体内容分析判断,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都适合搭配,而A项的飘来与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修辞中“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所以选A。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9.以“梅雨天”为对象为下面句子补写一段描写语句,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语意连贯,合乎情理,不超过100字。五月是所谓黄梅时节。南方的梅雨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空气又湿又闷,遍处湿漉漉潮腻腻霉薰薰。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从题干要求来看,扩展的对象是“梅雨天”,表达方式要使用“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至少要使用到两种。从所给的开头材料来看,“糟糕得可以”确定了所写内容的感情基调,也就是说考生所描写的梅雨天应体现沉闷的、阴冷的、潮湿的特点。考生写作中选择梅雨天的典型意象,突出梅雨天的特点,写出梅雨天的“糟糕”之处即可。另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讨论深入展开,组织者或主持人可在讨论前搜集、整理一些相关材料,供讨论时拓宽思路。B.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彩,名目繁杂,有谦称、敬称、雅称、俗称、绰号等等,可谓洋洋大观。C.“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或者同一读者在不同的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一样。D.当我们读到这些琐碎但经过加工的细节时,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人生真谛的阅读快感便油然而生。参考答案:C根据前面的“各以其情而自得”,后面的“都可能不一样”可以判断句意表达的是递进关系,“或者”应该改为“甚至”。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结合材料和你的思考进行权衡、选择,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专注梦想,成就未来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亦是如此。但我们应像鲁迅说的那样“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用向上的车轮来推动我们前进的脚步,执着梦想,成就未来。因此苏珊、荆青和王杰这三人中,我更欣赏能追逐最初梦想,懂得选择并敢于放弃的荆青。但我们的生活中,也绝不能缺少像苏珊和王杰那样的人。苏珊,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纵然出身于音乐世家的她,也没有抱怨,而是脚踏实地如她自己所说的“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而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珍惜每一份工作,享受每一天快乐人生。他虽然不能够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有时候梦想对于他甚至遥不可及。但他从未抱怨,而是感恩每一天。由此可见,生活中绝不能缺少这两类人,他们都珍惜当下。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像荆青那样敢于追求梦想,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那样“中国梦,人人梦。”每个都执着于梦想,有一颗敢于追梦的心。事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大的激励,敢于执着于梦想的荆青,在他放弃不喜欢的公务员工作后,迎接他的不是无尽的黑暗,而是获得成功的无限光明。如今,敢于倡导我们拥有梦想的习近平总书记正帯领我们走向伟大强国复兴之路。基于这三人对工作心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未来成为评判标准的话,那么他们都做到了。苏珊,一位成功的证券界风云人物;王杰,一个乐于感恩的阳光青年;荆青,一名敢于追梦的成功者。但在细思量中,前两者不免有些单调,前两者缺少的共性就是一种闯劲,不敢于冲击,怎能实现自我梦想?我们要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记得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要敢于攀登山峰,一旦成功后,我们便也赢来了人生的巅峰,获得无限的眼界和广阔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