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2、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二)课文整体感知1、解说文题战国末年,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国太子丹派壮士荆轲去刺杀秦王,以图保全燕国。但事与愿违,刺杀行动失败,从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刺”,“刺杀”的意思。2、明了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接着,又派大军准备向燕国进攻,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3、梳理结构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部分:(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4、感悟主旨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反映了燕、秦两国的尖锐矛盾,也反映了燕国反抗暴秦侵略的激烈斗争,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反抗侵伐的精神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三)精彩语段赏析1.秦将
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体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四)重点难点探究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
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
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
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4.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五)基础知识积累作者、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识记字词字音燕(yān)国
樊於(wū)期(jī)
戮(lù)没
骨髓(suǐ)偏袒(tǎn)
濡(rú)缕(lǚ)瞋(chēn)目
夏无且(jū)拊(fǔ)心
忤(wǔ)视多音字辨析冠:①(guān)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兴:①(xīng)兴奋兴隆
②(xìng)兴致兴高采烈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chèng)盛世提:①(dī)提防
提溜
②(tí)提拔
耳提面命形似字A.淬(cuì):淬火。猝(cù):突然,如“仓促”。卒(zú):①兵,小卒;②完毕,如“卒业”。B.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C.陵(líng):欺侮,侵犯,如“陵压”。
凌(líng):侵犯,欺侮,如“欺凌”。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词类活用①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⑥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⑦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⑧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⑩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一词多义请: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动词,请求
②丹请先遣秦武阳
动词,请允许我、请让我愿: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情愿
②愿足下更虑之!
动词,希望③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名词,心愿,愿望顾:①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但,只是,不过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⑤(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
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③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整理
④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⑤(轲)又前而为歌曰
动词,作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⑦愿举国为内臣
动词,做见:①秦王必说见臣
动词,召见,接见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动词,看见,见到③乃遂私见樊於期
动词,会见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表被动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动词,接见引: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开弓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④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⑤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特殊句式(1)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2)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焊锡液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橙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驼绒裤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躺身修车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3年油气钻采服务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模块式镗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总线通讯变送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功能标签印刷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海水鱼缸维护合同》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 江苏省建筑和装饰工程的计价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 余华《活着》读书分享课件ppt
- 2023年国家电投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YY/T 0471.5-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第5部分:阻菌性
- GB/T 5095.7-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7部分:机械操作试验和密封性试验
- GB/T 4354-2008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
- GB/T 37439-2019高速铁路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
- GB/T 18723-2002印刷技术用黏性仪测定浆状油墨和连接料的黏性
- 药品供应目录(人民医院药品名分类汇总表)
- CAK6136V车床面板操作
- 矿井提升机技术参数介绍及设备选型过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