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季应寒而暖等,或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或暴冷暴热等,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六气淫胜,则为六淫之邪。二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是与人体正气的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的。若气候剧变,机体正气强盛者可自我调节而不病,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此外,自然界气候虽然正常变迁,但因个体的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因此对于病人而言,六气即成为致病邪气,所致病证也属六淫致病范畴。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1.外感性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季节性热病。地域性相兼性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风邪一、风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风邪是导致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和肌表,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处。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咽痒咳嗽等症。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风疹(荨麻疹)就表现为皮肤瘙痒时作,疹块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等特征。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斜;小儿风水证,起病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现头面一身俱肿、小便短少等。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三)风性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掣,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临床上因受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因金刃外伤,复受风毒之邪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也属于风性主动的临床表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四)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凡寒、湿、暑、《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说:“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伤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伤及,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湿邪一、湿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重着、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5感受湿邪所致。二、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一)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痰饮等。所以说湿易损伤脾阳。清·叶桂《温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二)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附着。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并且附着难移等。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或屈伸不利等,病位多固定且附着难移,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或滞涩不利、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三)湿性黏滞,易阻气机:“黏”,即黏腻不爽;“滞”,即停滞。湿邪致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如湿温、湿疹、湿痹(着痹)等,皆因其湿邪难除而不易速愈,或反复发作。所以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谓:“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三是易阻气机。因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故湿邪为病,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脚气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故《素问·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寒)湿袭虚,病起于下。”痰饮一、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痰饮的形成,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以及饮食不化等,也可导致痰饮的生成。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机能失调,以及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形成。二、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五脏六腑俱有。”概括而言,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实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若流注经络,则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若结于局部,则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若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失常。如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则见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失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浊痹阻心脉,血气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等;痰与气结于咽喉,则形成“梅核气”,出现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满闷,善太息等。(二)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形成之后,可作为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如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失宣降,可致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致水液停蓄。因此,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三)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则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四)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停滞于体内,可挟风、挟热,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化燥伤阴,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瘀血瘀血是指体内因血行滞缓或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瘀血是能继发新病或加重原有病情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一、瘀血的形成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的机能,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一)血出致瘀各种外伤,如跌打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其它原因,如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热灼脉络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二)血行不畅致瘀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使血液运行不畅的各种因素,均可导致瘀血。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均可使血液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因虚致瘀:气分阴阳,是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运血无力,阳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因此,气与津液的亏损,亦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成瘀血。血寒致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通“冱”,闭塞之义),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热致瘀: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二、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形成之后,停积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可导致新的病变发生。瘀血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易于阻滞气机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可致受伤部位气机郁滞,出现局部青紫、肿胀、疼痛等症。(二)影响血脉运行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瘀血形成之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如瘀血阻滞于心,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可致胸痹心痛;瘀血留滞于肝脏,可致肝脏脉络阻滞,气血运行障碍,故有“恶血归肝”之说;瘀血阻滞于脉道,损伤脉络,血逸脉外,可致出血,血色紫黯有块等;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形体官窍因脉络瘀阻,可见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瘀斑,舌有瘀点、瘀斑,脉涩不畅等。(三)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乃病理性产物,已失去对机体的濡养滋润作用。瘀血阻滞体内,尤其是瘀血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地影响气血的运行,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生机受阻,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因而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说法。故久瘀之人,常可表现出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失于濡养的临床特征。《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说:“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瘀血阻滞与新血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四)病位固定,病证繁多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又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癥积肿块形成而日久不消等。而且,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如瘀阻于心,血行瘀阻于肝,气机郁滞,血海不畅,经脉瘀滞,可见胁痛、癥积肿块;瘀阻胞宫,经行不畅,可见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有块;瘀阻于肢体肌肤,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脑,脑络不通,可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