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3年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1页
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3年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2页
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3年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3页
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3年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4页
高中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3年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A组2023—2023年高考坊√庾é1.(2023课标Ⅱ,29,4分)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2.(2023天津文综,8,4分)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2023四川文综,5,4分)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2023山东文综,13,4分)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5.(2023福建文综,17,4分)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6.(2023课标全国,31,4分)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7.(2023山东文综,13,4分)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8.(2023广东文综,15,4分)右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B组2023—2023年高考诽嵘庾é1.(2023四川文综,6,4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2023海南单科,18,2分)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3.(2023天津文综,7,4分)《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4.(2023课标Ⅰ,30,4分)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5.(2023广东文综,16,4分)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6.(2023北京文综,18,4分)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7.(2023大纲全国,18,4分)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8.(2023江苏单科,9,3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9.(2023四川文综,19,4分)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10.(2023海南单科,19,2分)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A组2023—2023年高考·基础题组1926年的中国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从材料信息看,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北洋军阀、地方军人,他们都标榜“爱国”“爱民”“民权”等民主进步思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潮流,因此选C项。材料仅涉及一些人宣传、认同民主思想,不能说明各界思想“趋同”,排除A项;当时的蒋介石是革命力量的代表而非“军阀”,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地方军阀并非真心拥护三民主义,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根据题干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等信息可判断这一“革命的火焰”是指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因此D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后不久,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排除A项;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北伐战争并未完成这一目标,排除B、C两项。“技术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观念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组织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组织形式。据此可知③④属于“组织的反应”,故选D项。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此时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是B项在当时的具体体现。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精神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紧扣题干中“打倒偶像”“启蒙”“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等信息,说明五四运动主张打倒专制,解放人们的思想,实质上是倡导民主与科学,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采用,俄国只能采用暴力手段,这一手段是“山穷水尽”时的选择,即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故C项符合题意。A项出现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等信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相左。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内部因素是封建主义,主要表现为清王朝、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等。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但政权被北洋军阀窃取;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更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D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并未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不符;革命统一战线是北伐战争胜利的保证,与题意不符。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兴起,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把握图文信息。“联合”“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信息反映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的状况,“农工”、反帝等信息体现出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重新阐释,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B组2023—2023年高考·提升题组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内容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将资本家、富农当作团结的对象,而事实上,资本家、富农是可以团结起来为民主革命做贡献的。据此可知,该《宪法大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选C项。《宪法大纲》制定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A项;B项中“全面贯彻”的表述不正确;D项表述不当且与材料无关。依据所学可知,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现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中国从1842年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1919年拒绝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再到1943年与美、英签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一变化过程体现出中国外交逐渐自强,故选C项。A项体现出的变化过程与题干相反,排除;B、D两项都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材料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必须与城市革命高潮联合才能发挥作用,意在强调城市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否定了农民游击战争在整个革命中的重要作用,A项错误;材料主张农民游击战争要服务于城市革命的需要,C、D两项错误。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坚持国民革命路线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都是民主革命中的正确思想,故排除B、D两项。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属于右倾错误,故排除C项。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属于“左”倾错误,故选A项。本题考查南昌起义,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南昌起义时虽然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但不久之后即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所以以南昌起义作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此B项正确。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无线电通讯的作用,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即可。破译了国民党军队无线电通讯密码后,可以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布防、调动等,这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处于绝对军事优势地位,排除A项;仅凭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并不能使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加强,排除C项;当时红军的战略方针并没有转变,D项与史实不符。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过程,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有两处关键信息,一处是“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一处是“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根据这些信息可知,当时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结合所学可知,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是展开战略反攻,而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正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所述的形势。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华侨领袖对国共两党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