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阶段综合测评2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阶段综合测评2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阶段综合测评2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阶段综合测评2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经济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阶段综合测评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测评(二)专题三、专题四(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解析】材料提及“突进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般指的是1949—1956年。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经验,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突进期”除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外,还有“三大改造”,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2.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营企业改革【解析】题干图片中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确立为主体经济,说明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答案】A3.同学们在运用下图时,最有可能是想以此佐证()A.小农户经营方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小农户经营方式是自主经营,自给自足消费,与图片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平均分配,与图片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者均属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D项正确;A项错误,二者均属于集体土地所有制;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答案】D5.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解析】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新标志,与题干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84年,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始于1988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特区到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选A项;B、C、D三个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揭示出材料的主旨。【答案】A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的表述不符合题干“广告”,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C项。【答案】C8.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解析】由材料信息“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在着装上就已经体现的很明显,故本题选D项。【答案】D9.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答案】B10.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位的变化【解析】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都属于表面现象,不属于本质,可以排除。【答案】C11.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这反映出()【导学号:68230071】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C.近代通信技术传入中国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解析】材料中的“鸿”指鸿雁,在中国古代鸿雁代指书信。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上海的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旧式的通信方式被新的方式所代替,故选C项。【答案】C12.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解析】近代中国架设的首条电报线是在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在1994年,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年份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年均增长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0%个体经济%%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1997年%%%%(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8分)(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9分)(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先根据表格内容找到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依据两段时间所对应的背景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第(2)问,回答时要注意从表格中先解读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私有制经济逐渐消失,公有制逐渐占主体,知道了这个变化,再看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原因和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第二小问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变化,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3)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4.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68230072】材料一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举行通车典礼,被后人称为“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比西方最早修建的铁路晚了半个世纪。它是英美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清政府在交齐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后,竟把这条有用的铁路给拆除了。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1万多公里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1909年10月,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1910年湖北省要求准予商办川汉铁路。从1928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0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关内仅修建36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勉强修建了1900公里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只顾发动内战,基本没有修建铁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仅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只有1万多公里。材料二从195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算起,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完成为止,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新增的营业里程占全部营业里程的18%以上。新建的宝成、兰新两大干线以及黎湛、蓝烟、鹰厦、萧穿等线加强了西北、西南与全国的联系。2006年4月27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试运,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顺利实现了全面通车,2011年6月30日15时,到202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万公里以上。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1)根据材料一,概括旧中国的铁路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4分)(2)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12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发展状况;第二小问从外部列强入侵、内部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方面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数量增加、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