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7.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_第1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7.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_第2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7.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_第3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7.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_第4页
发展经济学 马工程课件 17.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篇制度、市场与政府第六篇制度、市场与政府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十八章市场与政府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演进和变迁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的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从宏观的、长期的、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制度演变的规律,对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一、制度的本质与起源马克思认为“社会制度”的本质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即“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它是由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制度结构组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决定决定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其依据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马克思用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制度来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而不是交易的角度探讨制度的起源从生产力发展导出了第一个层次的制度的起源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从根源于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中导出了第二层次的制度起源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形成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的制度概念涉及到三个制度层面: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意识形态),是一个包括基础制度与派生制度、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在内的层层递进的制度结构。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二、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概念投入角度从投入角度来说,生产力是指生产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方式以及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的技术进步产出角度从产出角度来说,生产力是指的社会财富或社会总产品,用价值来表示,就是指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力水平是指一国的国民总产品或者人均国民产品,生产力发展就是指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狭义地说,生产力发展也可以等同于经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举的一些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指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这表明马恩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二)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决定性作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关系有一段经典表述,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辩证关系的观点。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发展水平是制度变迁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他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探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新的发明创新导致新的生产工具出现,进而分工、协作等生产技术组织的变化引起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带来了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发生变化的全过程。生产力发展对制度变迁的决定性作用包含两个层面:首先,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其次,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即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制度变迁两种方式渐进式制度变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激进式制度变迁通过生产关系的整体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三)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说明生产力发展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的前提下,考察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反作用生产力,也就是如何促进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如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它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相反,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会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三、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体制改革的意义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生产力也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精髓,否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否则也不可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因此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也就是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如何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一、制度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的定义旧制度主义凡勃伦康芒斯新制度主义诺斯把制度定义为“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维习惯”;制度包括“惯例、习俗、行为规范、权利和财产的原则”把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一种关于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诺斯把制度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民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由正规制度和非正规制度及其实施效果构成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无视制度的存在,因此是脱离现实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成本的。制度的引入就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诺斯认为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经济增长本身,有效率的制度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德里克认为至少有5种制度是重要的。但他认为,由于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好制度适合所有国家,“市场经济”不能简单地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产权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合同监管制度宏观经济稳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冲突管理制度二、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一)提供激励结构对努力加以保护为专业化提供机会保障活动自由为竞争和合作提供条件制度提供激励结构。若制度为人们通过提高生产率途径来获得最高报酬,这种制度就会促进增长。制度在四个方面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二)降低交易成本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一,对交易成本的界定。他把经济活动中利用定价机制所引发的成本在这类经济活动上的成本统称为交易成本。第二,用交易成本解释市场或企业各自存在的理由。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选择哪种资源配置方式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第三,把正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分析中。传统经济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科斯认为交易成本为正,因此应把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学分析,导致经济学分析更接近现实。第四,交易成本是决定一个经济的整体绩效的关键性因素。科斯认为,交易成本依赖于一国的制度,而制度决定经济绩效。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降低交易成本的主要途径对市场上不同要素和产品的交易成本或对经济主体的绩效进行度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国家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有助于降低因信息不完全和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引发的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减弱市场交易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强化长期契约中的履行机制可降低交易成本。法律和司法机构的建立能够确保契约的执行和惩罚违约行为,以此降低契约的履行成本。以外部性内部化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通过“一体化”把存在交易关联的相关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既扩大了企业规模,又通过重新界定产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而降低交易成本。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三、产权、契约与企业制度(一)产权制度产权的界定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强制实施的选择某种物品使用的权利。产权的功能德姆塞茨认为,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各种激励机制,使得外部性能够被内部化。产权的构成产权是一个权利集,包括四种: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产权的残缺包括产权不完全和产权被分割。巴泽尔认为,产权不可能被完整界定,如果能够完整界定,交易成本就为零。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强调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产权交易必须订立契约,企业制度是在产权界定和契约签订基础上的一种制度安排(二)契约制度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是平等的利益主体,契约成为经济活动联系的纽带。正因为如此,现代经济学将所有的市场交易,无论是否是直接订立的契约,都认为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履行与契约的签订一样重要。竞争规则的基本前提就是契约得以执行,这样才能使企业与新的借款人或者客户打交道。现实生活中的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一方面由于有限理性契约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投机和欺骗,契约一开始就存在不能被履行的可能性,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保障契约履行与实施的,这就需要一套有效、稳定、公正的法律和司法体系来保障契约的实施。(三)企业制度科斯认为,企业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市场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也是协调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企业也是配置资源的方式。在企业内部,专业化的经济活动由“看得见的手”来协调,分散的资源由企业内部企业家权威来协调。交易在企业内部发生,就可以大大弱化信息问题和敲竹杠问题,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因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或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股份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了法人治理结构,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和效率单人业主制业主同时拥有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权。这种企业制度规模小,面临的风险较高合伙制企业多人共同出资,在规模上有优势,但决策由合伙人集体作出,缺乏决策效率,同时对所欠债务负无限责任企业制度类型四、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评论(一)新制度经济学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对私有产权制度及由产权带来的收益予以保护,却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剥削性质缄口不言否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制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主张把西方国家的制度照搬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永恒性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变迁动因归结于国家和意识形态是错误的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益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对脱离实际的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结构和研究对象进行了修正和拓展新制度经济学融入新古典经济学提升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新制度经济学将政府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发展分析,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经济发展过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产权制度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对我国构建产权保护制度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一节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第十七章制度与发展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一、中国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所有制的改造,逐渐建立了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底,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建成。这种计划经济实施了2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压抑劳动者积极性、企业缺乏自主权的弊端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决定》。这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历史性重要的文件的出台以及根据这些文件制定的各项改革举措,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市场经济是运行机制,其背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前实施计划经济,与其相适应的是纯粹的公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在不断的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997年,中央明确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实现途径。二、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经过持续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改革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以及对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那部分进行调整,这些调整过程就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奇迹的发生虽然有其他因素在发挥作用,但体制改革是关键,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第一,产权制度是最基础的制度,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前提。所有制变革就是产权制度变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推动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了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第三,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体制改革减少了行政干预,使得企业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生产性活动中,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四,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首先,通过以财税体制分权为重点的体制改革调动了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其次,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考评体系激励地方政府展开竞争。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化体制改革,但行政分权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三节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三、新时代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与任务首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