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_第1页
中国民俗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_第2页
中国民俗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_第3页
中国民俗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_第4页
中国民俗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一、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文化型的生活,生活性的文化。二、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民俗,是民族共同文化中的“我们感”,“我们感”即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同;它类同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精神标杆,由人们共同心愿的反复积淀而成。诚如上述,民俗这一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具有文化与生活的双重身份,这就向我们展示了民俗深层建构的又一个层次一一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民俗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经济基础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之间处在一种先天性的特殊地位,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又名:“三朝”、“三始”、“三元”。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年节旧历春节的设置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它是一个自然节日。它不属于宗教纪念性节日,例如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最大节日宰牲节和开斋节等等。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纯粹自然性质的节日如此重视,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无比关注。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和谐。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他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怒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京族、黎族和畲族。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他们是回族、东乡族、土家族、毛难族、佤族、仫佬族、傣族和柯尔克孜族。中国第一大节“岁”字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南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腊月初八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尘春联、年画、福字《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驱鬼”是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一层含义。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二层含义是“迎神”。放鞭炮还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爆竹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粘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年糕、饺子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压岁钱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守岁祭财神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的太一祭。太一祭是皇家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星——北极星,当时人认为太一星主宰着人类命运。后来元宵节祈求丰收、祈求子孙的风俗均渊源于此。晋代已有元宵张灯的做法。隋代元宵节发展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唐代,元宵张灯习俗风靡于世。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以便于人们赏灯。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